以色列駐華大使安泰毅先生接受新華網專訪。
內容提要:
▲ 過去60年,中國創造了非常大的奇蹟,以色列總是懷著崇敬的心情來看中國的發展。
▲ 世界上沒有哪幾個國家像中國和以色列一樣擁有悠久的歷史,後來發展成現代化國家。
▲ 重視教育、尊敬長者,是中國人和猶太人共同的價值觀。在以色列,不管這個家庭到底富裕不富裕,他都會把所有的積蓄用到孩子上,希望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
▲ 猶太人有一種傳統的說法,如果你拯救了一條生命,你就拯救了整個宇宙。
▲ 以色列第一任總理古裡安在上個世紀30年代的時候曾給一個朋友寫信,信中提到中國會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國家。在那時沒有誰有這樣的遠見,但是我們的元首有。
▲ 在我來華任駐華大使之前,同時離開以色列的有30名大使,我是唯一一個被我們總統和總理都召見的一位大使。
▲ 我們教育孩子從小就要挑戰老師,要問老師很難的問題,我們把這個叫做「最難的問題」,這樣可以讓孩子找出各種方法和各種機會來解決問題,有這樣一個思維方式以後就會有創造發明。
▲ 很多國際上的媒體對很多國家的報導都不是很公正。
主持人:大使先生您好,之前您也來到新華網做客,也可以說是新華網友的老朋友了,在訪談開始之前先跟我們的網友打個招呼吧。
以色列駐華大使:首先,我非常高興能夠第二次接受新華網的採訪,我同時想向我們的網民表示祝賀,也向所有的中國人民表示祝賀,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年周年。去年的以色列也慶祝了以色列建國60周年,當然不僅這是我們兩國存在的共同點,我們兩國還都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過去的60年,中國創造了非常大的奇蹟,以色列總是懷著崇敬的心情來看中國的發展。以色列是唯一一個能夠這樣欣賞中國成就的國家。我們是一個小的國家,中國創造了一個非常大的奇蹟,我們只創造了一個小的奇蹟。我們在此熱烈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
主持人:非常感謝大使先生。「感知中國」大型文化活動將於10月中下旬在以色列舉行。舉行這樣活動的出發點是什麼?中以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達到怎樣的效果?
以色列駐華大使:首先,我們非常高興以色列能夠作為中國國慶慶祝活動的一個點,我們很高興這樣的活動能加深我們兩國之間的友誼。傳統意義上的外交關係一般都是一個國家的外交官和對方國家的外交官或領導人的接觸,但是目前這種外交行為已經發生轉變,轉變到了民間的交流,所以我們儘可能多地使兩國人民有一些接觸,能夠了解到兩國文化的本質和人們的生活,這和過去相比是一種不同的外交方式。以色列舉行「感知中國」這樣的活動,對以色列來說是一個少有的機會,能夠讓以色列人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國的文化。
我知道中方為此次活動做了很多工作,比如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做了很大努力,在北京的使館和以色列的外交部也有很多人在做這樣的工作和參與這樣的活動,對此我們非常感激,我祝願這個文化活動能夠取得成功。我個人也非常高興,因為我很快就要回以色列,參加「感知中國」的活動。
主持人:在您看來,這樣的文化活動對促進兩國關係發展有怎樣的作用?
以色列駐華大使:這對兩國之間加深了解非常重要。以色列和中國之間有很多相同點,當然也有不同點。在地域上我們兩國距離非常遙遠,但是兩國人民之間對對方國家的興趣非常深,我想這樣的機會能夠使以色列人們對中國的文化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們雙方都投入了很多資源和精力,每年都會有一些文化團體相互訪問,比如了解兩國的歷史和文化,我想這樣的活動能夠對兩國的交流起到更多的深入了解作用。
主持人:在您看來,以色列人對中國的哪些方面感興趣?
以色列駐華大使:作為以色列人,對於中國過去60年所發生的一切非常感興趣。中國過去在歷史上都是世界的中心,是一個大國,是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國家。很多以色列人都曾經在中國學習過,當他們談論20、30年前的中國和現在相比,他們都覺得非常驚奇,這是首先吸引以色列人的地方,就是中國在過去60年所取得的成績。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這30年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上來看是非常短暫的,但是在這30年裡中國取得了很多的成績。
主持人:大使先生在中國差不多有兩年多的時間了,您回國之後,會怎樣向您的國人介紹中國?
以色列駐華大使:我想最好的辦法就是講一講兩個國家和兩國人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樣人們更容易了解。我要說的一點,世界上沒有哪幾個國家像中國和以色列一樣擁有悠久的歷史,發展成現代化國家,我們都是在過去歷史的基礎上,利用過去的資源發展自己的國家。
另一點不同點,不僅僅是以色列人,還有其他國家的人如果不在中國長期居住的話,你很難想像這個大國有多大,不僅從人口方面,還有地域有多寬廣。在以色列從東部飛到西部我們只需要30分鐘,但是從中國的東部飛到西部就需要3個半小時甚至是4個小時,對以色列這麼一個小國來說,了解中國並不容易。對中國人來說,了解以色列這麼一個小的國家也是很難想像他到底有多小。
此外,我想談的就是我們兩國共有的價值觀——對教育的態度。我們兩國都非常重視教育。在以色列,不管這個家庭到底富裕不富裕,他都會把所有的積蓄用到孩子上,希望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
還有就是我們對家庭對長者的尊敬,我們和中國人一樣都非常尊敬長者,這一點是我們共同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