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報訊 (記者 曾樂)由中央電視臺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與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電視臺聯合攝製的《香港姊妹》此前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成為今年內地播出的首部慶回歸大戲,最後以單集最高收視率超過7%、平均收視份額達5.45%的成績收官,奪取今年上半年CCTV-1電視劇平均收視率最高的桂冠。
近日,廣東省委宣傳部和廣東省文聯針對該劇的熱播召開研討會。
《香港姊妹》由香港演員應採兒和內地海巖(海巖博客,海巖新聞,海巖說吧)女郎曹曦文擔綱主演;導演麥貫之曾在香港TVB(TVB新聞,TVB說吧)電視臺工作多年,也是2000年TVB千禧年大戲《世紀風雲》的導演之一;編劇便是廣東珠影的廖致楷。
當日與會成員是廣東的一批文藝批評家、影視從業人員、大學教授。針對該劇,他們從主題、風格、情節、細節等分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羊城晚報副總編輯張維認為,該劇把香港回歸10年所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比如金融風暴、非典、海嘯、香港經濟復甦等串了起來,線索清楚而不牽強。而且,劇情沒有停留在主題表面,而是延伸到人性的思考中去,刻畫出了成功的人物形象。廣東電視臺電視劇製作中心主任曾小電也指出,這部劇成功的要素之一,就是港味搭臺,小人物唱戲。
除了大部分與會專家認為該劇頗為成功,從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公關小姐》、《外來妹》,到後來的《情滿珠江》、《英雄無悔》、《和平年代》,再到現在的《香港姊妹》,該劇代表粵派電視劇迎來第二次輝煌,突破了類似題材電視劇的創作局限外。
不過也有部分專家指出該劇也存在某些不好的地方,如廣東電影資料館館長黃統榮認為,最大的缺點就是善惡較量的雙方來源於性格的悲劇。人物的行為沒有社會階級的原因,也沒有宗教文化的依據,因此就具有明顯的偶然性。因此,他覺得:「這部作品還是有點家庭肥皂劇的影子,如果在這一方面把握得好一些,就會讓作品更具衝擊力。」
廣州大學中文系教授羅宏認可這一說法。他舉例說,劇中的商戰有點簡單,不符合一個像李嘉誠這樣大的商業家族應有的智商,這些情節在知識含量上比較缺乏,「創作者在細節上還是缺乏知識元素和技術元素的生活積累。這樣一部大背景的電視劇,故事情節這樣設置,智商就顯得太小兒科了。」
(責任編輯:天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