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述】Ⅱ——走進甘肅博物館

2021-02-19 成都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

 甘肅省博物館位於甘肅省蘭州市七裡河區西津西路3號,是甘肅省規模較大的綜合性博物館,該館建於1956年,建築面積2.1萬多平方米,展覽面積1.3萬多平方米。甘肅省博物館收藏有歷史文物、近現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標本約35萬餘件。

甘肅省博物館現已成為向公眾,開展科普宣傳、教育的主要陣地。先後被評選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每一座博物館,

都是民族文化的

基因寶藏,

每一件文物的

生命軌跡,

都讓人為之嘆服。

本期「藝述」

我們就從甘肅博物館

寶藏的那些事兒講起吧~

駝鈴陣陣,羌笛悠揚。絲綢之路的開拓與發展,東西文化的交融與碰撞,在甘肅留下了無數璀璨瑰麗的歷史文化藝術珍品。

 「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廳集中展示了420餘件精美文物,系統反映了古絲綢之路,包括北方草原文化青銅器、銅奔馬及儀仗隊、漢唐絲織品、佛教造像、金銀器、唐三彩、元青花等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

 奔騰不息的黃河、雄渾肥沃的黃土高原、綿延千裡的河西走廊,孕育了豐富發達的新石器時代及青銅時代文化。 

 隨著制陶工藝的日趨成熟,距今八千年前後,我國渭河流域的先民成功地生產了第一批彩陶。優美的造型、繽紛的色彩、絢麗的圖案融匯一體,既反映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水平,又體現了人們的精神世界,表達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和追求。 

讓我們一起步入神奇的彩陶世界,拂去歷史的塵埃,欣賞琳琅滿目的藝術珍品,領略古老的陶魂彩韻。 

甘肅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為中華文明的誕生和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多彩多姿的彩陶是數千年來甘肅延綿不絕的獨特文化傳統。甘肅彩陶歷經五千多年漫長的發展歲月,其數量與種類,製作水平與藝術成就,都是其他地區無可比擬的。在我國文化、藝術史上,甘肅彩陶譜寫了精彩華美的篇章。

 甘肅地處古代陸上絲綢之路東段,是從西域到中原的「咽喉」與「門戶」。作為佛教從西域向內地傳播的必經之地,甘肅佛教藝術在這裡與中國傳統藝術相交融,然後又向內地傳播。因此,甘肅境內的佛教遺蹟及相關作品,保留沉澱異常豐富,無論藝術內涵,還是繪製製作水平,都不同反響,舉足輕重,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從十六國時期至明清,跨越了近1700年的歷史,甘肅博物館全方位展示了絢麗多彩的甘肅佛教文化,旨在請您徜徉與佛教文化的殿堂,品味佛教的學術、宗教和藝術價值。 

風起雲湧的革命年代,甘肅特支的成立、南梁烽火的燃起、陝甘根據地的創建、紅軍長徵勝利會師、西路軍鏖戰河西、八路軍駐甘辦事處的貢獻、甘肅全境的解放等革命歷史。 

一件件珍貴的歷史文物,一幅幅生動的歷史畫面,形象地再現了革命先輩前赴後繼,流血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中共產黨人,經過不懈的探索,革命武裝長足發展,建立了陝甘邊根據地,從而為長徵北上的三大主力紅軍提供了重要的落腳點。苦難的甘肅人民緊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腳步,一步步走向輝煌的偉大革命歷程。 

 一九三六年十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徵勝利結束。

通過象徵著漢代最強軍備的「銅奔馬」連結到今天我們海上的最強軍備「遼寧艦」;通過一件件彩陶瓶連結到先民對美、對自然的理解; 通過古代一個個驛站連結到今天一座又一座的通信基站。

              

每一種連結,都是一種對話。

 讓信息傳遞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

隨心所至,觸手可及。 

...

那麼

來吧

🙋‍

跟歷史進行一段親密的對話吧~

東漢青銅器,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經鑑定確認為一級甲等(國寶)文物,現藏甘肅省博物館,被譽為鎮館之寶。

    1983年10月,銅奔馬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在全國的機場,旅遊景點等地都能看到甘肅出土的銅奔馬的矯健身姿。2002年被列入國家文物局《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1971年大文豪郭沫若先生來蘭參觀,將其定名為「馬踏飛燕」,這一稱呼流傳最廣。又有學者認為,馬蹄下的並非燕子,而是古代傳說中的「龍雀」,也有說是「鷹」,於是有稱為「馬超龍雀」的,也有叫「馬踏飛隼(sun)」的。2018年甘肅省文物局提倡統一使用「銅奔馬」。

這是一件實用的盛水器具,距今5000多年。1973年出土於甘肅秦安邵店大地灣。細泥紅陶,高31.8釐米,口徑4.5釐米,底徑6.8釐米。器形為兩頭尖的長圓柱體,下部略內收,腹雙耳已殘。口做圓雕人頭像,披髮,前額短,發整齊下垂。鼻、眼均雕成空洞,口微張。兩耳各有一小穿孔,頭頂圓孔做器口,腹以上施淺淡紅色陶衣,黑彩畫弧線三角紋和斜線組成的二方連續圖案三組。是一件既具實用性又具有藝術性的古代藝術品。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人頭形彩陶瓶,不僅是中國美術、雕塑的起源,也是祖先美好而樸素願望的載體。

國家級文物——魏晉時期「驛使圖」畫像磚於20世紀70年代出土於嘉峪關新城魏晉墓葬群5號墓。磚長35釐米,寬17釐米。

磚上繪一信使,臉上沒有嘴,意為保守秘密,頭戴黑幘,著皂緣領袖中衣,左手持棨傳文書,躍馬疾馳。驛馬四足騰空,奔馳在戈壁綠洲的道路上。棨傳為通過關卡、驛站時的信物。驛使圖生動地再現了當時西北地區驛使馳送文書的情景,是我國古代郵驛使珍貴的形象資料。

20世紀80年代初,在世界萬國郵政博覽大會上,此畫曾作為中國郵政標誌物。為紀念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召開,郵電部於1982年8月25日發行《驛使圖》紀念郵票(小型張)一枚,悄然成為中國郵政的「形象大使」。此圖也成為郵政儲蓄綠卡的圖案。

  文     字 | 成都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學生會文體部張語涵

  排     版 | 成都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學生會文體部張語涵

  責任編輯| 成都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學生會文體部張語涵

  校     對 | 成都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楊瓊

  圖     片 | 全歷史

相關焦點

  • 走進甘肅地質博物館
    走進甘肅地質博物館作為自然類博物館,甘肅地質博物館始建於1943年,由我國老一輩地質學家王曰倫、畢慶昌先生創建,是我國最早的地質博物館之一,時稱中央地質調查所西北分所陳列室。他從技術員幹起,在甘肅地質工作一幹就是14年,1982調地質礦產部還是沒有脫離地質工作。甘肅境內擁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河谷、平原、沙漠、戈壁等多種類型的地形地貌。區內有嘉陵江、白龍江、白水江、西漢水四大水系,地處亞熱帶至中溫帶過渡區,境內資源豐富、物產獨特,生物資源種類繁多,因此甘肅有「地質博物館」的美譽。
  • 以牙會友 以藝結緣——走進鄭州賽思齒藝博物館
    河南大學賽思口腔醫院東明路院區客戶管理中心副主任閆黎飛代表賽思齒藝博物館參賽,取得好成績,在非國有博物館講解員中排名第二,與第一名僅差0.1分,獲得優秀獎。鄭州天祥博物館館長任瑩表示,閆黎飛在講解中大方自信、態度從容,在非國有博物館講解員中表現得非常好。  閆黎飛亮眼的表現吸引了大家的關注,也引發了大家的疑問:「口腔醫院裡還有博物館?」  答案是肯定的。
  • 走進甘肅敦煌博物館
    本報訊(餘昌清 黃靜 九江報業融媒記者 洪永林)7月28日,由山東大學藝術學院、九江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敦煌市委宣傳部、修水縣委宣傳部、敦煌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修水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等多方主辦,由九江市博物館、敦煌市博物館、黃庭堅紀念館三館承辦的《問道山谷——黃庭堅書法文獻展》在甘肅敦煌市博物館隆重開幕。
  • 甘肅旅遊甘肅省博物館
    由於甘肅地處絲綢之路,同時又是漢藏地域的交界地,所以能反映西域、中原、藏區文化的文物都有大量的出土展示,使博物館中的文物豐富多彩又別具風格,非常值得參觀。館內的馬踏飛燕銅像、驛使圖畫磚等更是聞名遐邇的珍貴國寶,來此參觀一定不能錯過。
  • 全力提質增速 建設「簡牘之家」 走進甘肅簡牘博物館施工現場
    全力提質增速 建設「簡牘之家」——走進省列重大項目施工現場 工地一片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7月8日凌晨5時,東方剛剛浮現出魚肚白,記者在省列重大項目——甘肅簡牘博物館施工現場看到,已經有工人陸續上崗。自年初項目復工以來,中鐵二十一局二公司甘肅簡牘博物館項目部圍繞5月20日開始的「決戰一百天,誓奪8·30」任務要求,動員引導廣大一線黨員幹部、青年職工充分發揮先鋒隊和生力軍作用,為項目建設提質增速。特別是7月3日開展「黨員先鋒隊、青年突擊隊」授旗儀式以來,從項目管理人員到一線工人,施工大幹的熱情都被調動起來了。
  • 崆峒區世紀花園幼兒園小朋友走進中國建築陶瓷博物館甘肅崆峒分館
    2020年9月22日,崆峒區世紀花園幼兒園小朋友走進中國建築陶瓷博物館甘肅崆峒分館,應邀參觀了中國建築陶瓷博物館甘肅崆峒文化分館,世紀花園幼兒園小朋友受到甘肅宏達國盛名優王者工貿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新華給予了熱情接待和講解。
  • 國家一級美術師,甘肅藝萃書畫院院長趙巖石藝術簡介
    趙巖石,西北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國家一級美術師,甘肅藝萃書畫院院長。數十年來,巖石先生潛心美術創作及美術教育事業,不僅創作出了大量令人讚譽的國畫精品,還培養出了不少優秀書畫新人,桃李滿天下。趙先生是一位很有影響力的實力派書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在國內書畫壇極具口碑。
  • 甘肅路橋工程檢測有限公司組織參觀甘肅天慶博物館
    追尋文明足跡 感受中國文化每日甘肅網訊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12月3日,甘肅路橋工程檢測有限公司組織開展了「追尋文明足跡 感受中國文化」主題黨日活動,參觀了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甘肅天慶博物館。
  • 走進大美甘肅 樂享冰雪之旅?甘肅省冬春季旅遊線路推薦
    走進大美甘肅 樂享冰雪之旅——我省冬春季旅遊線路推薦編者按:告別了夏季的花紅柳綠,送走了秋季的遍地金黃,隴原大地迎來了冬季的銀裝素裹。冬季,讓我們收拾行囊,走進如意甘肅,在千裡隴原的蒼茫肅穆遼闊中,在別樣的雪韻美景裡,暢享絲路冰雪,感受冬天的魅力。「豐收了·遊甘肅」十大冬春旅遊主題產品冬春遊甘肅,參觀遊覽不受季節和氣候限制,全省重點旅遊景區、涉旅企業等均實行最大幅度的旅遊優惠政策。
  • 甘肅戈壁石藝畫:承接古今的文化記憶
    2018年7月,世界各地的「奇珍異寶」展正在第24屆蘭洽會展館如火如荼進行,來自甘肅嘉峪關的「風雨雕石藝畫」得到諸多民眾圍觀、品鑑。歷經幾代人的守候和傳承,甘肅戈壁石藝畫成為了海內外民眾獨特的中國西部印象。在西部的戈壁灘上,一些不能入眼的碎石,對人們來說司空見慣,甚至被認為是醜石、廢石。但是甘肅嘉峪關人用精湛的技藝,把這些小石子注入藝術的血液,巧妙拼貼,自然成型,點石成畫,變成了一幅幅精美絕倫的藝術珍品,這就是全國獨一無二的「風雨雕石藝畫」。
  • 藝展回顧:《從遠古走來——甘肅彩陶展》掠影
    藝展回顧:《從遠古走來——甘肅彩陶展》掠影壹叄年,無錫博物院舉行了《從遠古走來——甘肅彩陶展》。展覽多元展示甘肅彩陶五千多年的發展,介紹其數量、種類、製作水平與藝術成就。甘肅彩陶文化跨越5500年,歷史悠久,獨具特色,因此彩陶展多從考古與歷史角度入手策展。
  • 從浙大藝博館看大學博物館,該是什麼樣
    近日,走進浙大藝博館的參觀者最大的願望,就是體驗1:1復原的雲岡第12窟。這是浙大和雲岡石窟研究院最新的文物數位化成果:高保真文物三維模型重建技術,加上獨創性的3D列印方法,使1500餘公裡之遙的雲岡石窟得以「行走」江南,讓參觀者親手觸摸歷史的質地。
  • 世界博物館日,C小姐陪你一起走進博物館
    在西方,看博物館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和逛商場一樣,一到周末,爸爸媽媽會帶著孩子走進博物館,在藝術作品的簇擁中度過美好的一天。像著名的羅浮宮每天都是人流如織,光是2018年的接待人數就超過1020萬人▼
  • 甘肅省16家博物館進入國家級 平涼市博物館成為甘肅第4家國家一級...
    原標題:我省16家博物館進入國家級  平涼市博物館成為甘肅第4家國家一級博物館
  • 邀您走進「詩與遠方」!甘肅再推十大主題冬春旅遊產品
    甘肅十大主題冬春旅遊產品邀您走進「詩與遠方」在新年到來之際,省文旅廳整合全省冬春季高品質旅遊資源,特別推出「追尋領袖足跡感知甘肅之旅、絲路文化研學之旅、『莫高精神』守望之旅、夢幻冰雪樂享之旅等冬春季十大主題旅遊產品,歡迎海內外遊客走進甘肅
  • 「藝」心抗疫 臨安雞血石博物館等你來
    近日,「藝」心抗疫,為愛加油,臨安區昌化石雕刻篆刻作品展在雞血石博物館開展。展覽由臨安區委宣傳部、區文創辦主辦,昌化石行業協會、雞血石博物館、臨安印社承辦。本次展覽共展出昌化石雕刻作品22件,篆刻作品18件,展覽將持續到5月30日。
  • 甘肅簡牘博物館預計明年年底開館 邀市民體驗讀簡生活
    /圖) 在甘肅有這樣一座博物館,藏著絲路風華,也藏著秦漢榮耀,它就是甘肅簡牘博物館。隨著甘肅簡牘博物館項目順利推進,藍圖成為現實也越來越讓市民期待。6月3日,中國甘肅網記者探訪甘肅簡牘博物館項目建設了解到,甘肅簡牘博物館主體工程預計今年8月完工,立爭明年年底全面建成免費向公眾開放,從而讓「簡牘之鄉」甘肅有一張全新的文化名片。
  • 走進倫勃朗的「主場」荷蘭國立博物館
    走進倫勃朗的「主場」荷蘭國立博物館 2020-07-21 14: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BASTO百思圖V&A博物館聯名款正式發布 | 匠藝美學,遇見心動
    你從舊時光走來,我攜著匠藝美學,彼此遇見用生活的底色調配出簡而不凡的新意,它是藝術與時尚的足跡。——BASTO百思圖V&A博物館系列成立於1852年的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簡稱V&A博物館)是世界領先的藝術、設計和表演博物館,也是設計師眼中的靈感繆斯。
  • 走進甘肅張掖市博物館 感受古絲綢之路重鎮的歷史文化
    甘肅,張掖,張掖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