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博物館位於甘肅省蘭州市七裡河區西津西路3號,是甘肅省規模較大的綜合性博物館,該館建於1956年,建築面積2.1萬多平方米,展覽面積1.3萬多平方米。甘肅省博物館收藏有歷史文物、近現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標本約35萬餘件。
甘肅省博物館現已成為向公眾,開展科普宣傳、教育的主要陣地。先後被評選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每一座博物館,
都是民族文化的
基因寶藏,
每一件文物的
生命軌跡,
都讓人為之嘆服。
本期「藝述」
我們就從甘肅博物館
寶藏的那些事兒講起吧~
駝鈴陣陣,羌笛悠揚。絲綢之路的開拓與發展,東西文化的交融與碰撞,在甘肅留下了無數璀璨瑰麗的歷史文化藝術珍品。
「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廳集中展示了420餘件精美文物,系統反映了古絲綢之路,包括北方草原文化青銅器、銅奔馬及儀仗隊、漢唐絲織品、佛教造像、金銀器、唐三彩、元青花等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
奔騰不息的黃河、雄渾肥沃的黃土高原、綿延千裡的河西走廊,孕育了豐富發達的新石器時代及青銅時代文化。
隨著制陶工藝的日趨成熟,距今八千年前後,我國渭河流域的先民成功地生產了第一批彩陶。優美的造型、繽紛的色彩、絢麗的圖案融匯一體,既反映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水平,又體現了人們的精神世界,表達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和追求。
讓我們一起步入神奇的彩陶世界,拂去歷史的塵埃,欣賞琳琅滿目的藝術珍品,領略古老的陶魂彩韻。
甘肅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為中華文明的誕生和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多彩多姿的彩陶是數千年來甘肅延綿不絕的獨特文化傳統。甘肅彩陶歷經五千多年漫長的發展歲月,其數量與種類,製作水平與藝術成就,都是其他地區無可比擬的。在我國文化、藝術史上,甘肅彩陶譜寫了精彩華美的篇章。
甘肅地處古代陸上絲綢之路東段,是從西域到中原的「咽喉」與「門戶」。作為佛教從西域向內地傳播的必經之地,甘肅佛教藝術在這裡與中國傳統藝術相交融,然後又向內地傳播。因此,甘肅境內的佛教遺蹟及相關作品,保留沉澱異常豐富,無論藝術內涵,還是繪製製作水平,都不同反響,舉足輕重,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從十六國時期至明清,跨越了近1700年的歷史,甘肅博物館全方位展示了絢麗多彩的甘肅佛教文化,旨在請您徜徉與佛教文化的殿堂,品味佛教的學術、宗教和藝術價值。
風起雲湧的革命年代,甘肅特支的成立、南梁烽火的燃起、陝甘根據地的創建、紅軍長徵勝利會師、西路軍鏖戰河西、八路軍駐甘辦事處的貢獻、甘肅全境的解放等革命歷史。
一件件珍貴的歷史文物,一幅幅生動的歷史畫面,形象地再現了革命先輩前赴後繼,流血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中共產黨人,經過不懈的探索,革命武裝長足發展,建立了陝甘邊根據地,從而為長徵北上的三大主力紅軍提供了重要的落腳點。苦難的甘肅人民緊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腳步,一步步走向輝煌的偉大革命歷程。
一九三六年十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徵勝利結束。
通過象徵著漢代最強軍備的「銅奔馬」連結到今天我們海上的最強軍備「遼寧艦」;通過一件件彩陶瓶連結到先民對美、對自然的理解; 通過古代一個個驛站連結到今天一座又一座的通信基站。
每一種連結,都是一種對話。
讓信息傳遞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
隨心所至,觸手可及。
...
那麼
來吧
🙋
跟歷史進行一段親密的對話吧~
東漢青銅器,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經鑑定確認為一級甲等(國寶)文物,現藏甘肅省博物館,被譽為鎮館之寶。
1983年10月,銅奔馬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在全國的機場,旅遊景點等地都能看到甘肅出土的銅奔馬的矯健身姿。2002年被列入國家文物局《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1971年大文豪郭沫若先生來蘭參觀,將其定名為「馬踏飛燕」,這一稱呼流傳最廣。又有學者認為,馬蹄下的並非燕子,而是古代傳說中的「龍雀」,也有說是「鷹」,於是有稱為「馬超龍雀」的,也有叫「馬踏飛隼(sun)」的。2018年甘肅省文物局提倡統一使用「銅奔馬」。
這是一件實用的盛水器具,距今5000多年。1973年出土於甘肅秦安邵店大地灣。細泥紅陶,高31.8釐米,口徑4.5釐米,底徑6.8釐米。器形為兩頭尖的長圓柱體,下部略內收,腹雙耳已殘。口做圓雕人頭像,披髮,前額短,發整齊下垂。鼻、眼均雕成空洞,口微張。兩耳各有一小穿孔,頭頂圓孔做器口,腹以上施淺淡紅色陶衣,黑彩畫弧線三角紋和斜線組成的二方連續圖案三組。是一件既具實用性又具有藝術性的古代藝術品。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人頭形彩陶瓶,不僅是中國美術、雕塑的起源,也是祖先美好而樸素願望的載體。
國家級文物——魏晉時期「驛使圖」畫像磚於20世紀70年代出土於嘉峪關新城魏晉墓葬群5號墓。磚長35釐米,寬17釐米。
磚上繪一信使,臉上沒有嘴,意為保守秘密,頭戴黑幘,著皂緣領袖中衣,左手持棨傳文書,躍馬疾馳。驛馬四足騰空,奔馳在戈壁綠洲的道路上。棨傳為通過關卡、驛站時的信物。驛使圖生動地再現了當時西北地區驛使馳送文書的情景,是我國古代郵驛使珍貴的形象資料。
20世紀80年代初,在世界萬國郵政博覽大會上,此畫曾作為中國郵政標誌物。為紀念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召開,郵電部於1982年8月25日發行《驛使圖》紀念郵票(小型張)一枚,悄然成為中國郵政的「形象大使」。此圖也成為郵政儲蓄綠卡的圖案。
文 字 | 成都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學生會文體部張語涵
排 版 | 成都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學生會文體部張語涵
責任編輯| 成都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學生會文體部張語涵
校 對 | 成都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楊瓊
圖 片 | 全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