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儀、三才、四象、六合、七曜、八門、九宮、十方

2021-12-22 彎彎說星座

兩儀

兩儀:天地。《呂氏春秋·大樂》:「太一出~~,~~出陰陽。」

屬於中國古代哲學範疇。最早出自《周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分陽儀和陰儀兩種,表達陽儀和陰儀的圖形有很多種,上圖是有代表性的兩種,如圖:

《楚詞》言「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渾天家言「天包地如卵裡黃」,則天有九重,地為渾圓,古人已言之矣。西洋之說,既不背於古,而有驗於天,故表出之。齋其言九重天也,曰最上為宗動天,無星辰,每日帶各重天,自東而西左旋一周,次曰列宿天,次曰填星天,次曰歲星天,次曰熒惑天,次曰太陽天,次曰金星天,次曰水星天,最下曰太陰天。自恆星天以下八重天,皆隨宗動天左旋。然各天皆有右旋之度,自西而東,與蟻行磨上之喻相符。其右旋之度,雖與古有增減,然無大異。惟恆星之行,即古歲差之度。古謂恆星千古不移,而黃道之節氣每歲西退。彼則謂黃道終古不動,而恆星每歲東行。由今考之,恆星實有動移,其說不謬。至於分周天為三百六十度,命日為九十六刻,使每時得八刻無奇零,以之布算制器,甚便也。

其言地圓也,曰地居天中,其體渾圓,與天度相應。中國當赤道之北,故北極常現,南極常隱。南行二百五十裡則北極低一度,北行二百五十裡則北極高一度。東西亦然。亦二百五十裡差一度也。以周天度計之,知地之全周為九萬裡也。以周徑密率求之,得地之全徑為二萬八千六百四十七裡又九分裡之八也。又以南北緯度定天下之縱。凡北極出地之度同,則四時寒暑靡不同。若南極出地之度與北極出地之度同,則其晝夜永短靡不同。惟時令相反,此之春,彼為秋,此之夏,彼為冬耳。以東西經度定天下之衡,兩地經度相去三十度,則時刻差一辰。若相距一百八十度,則晝夜相反焉。其說與《元史》札馬魯丁地圓之旨略同。

1.指天地。《易·繫辭上》:「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孔穎達疏:「不言天地而言兩儀者,指其物體;下與四象(金、木、水、火)相對,故曰兩儀,謂兩體容儀也。」《晉書·摯虞傳》:「考步兩儀,則天地無所隱其情;準正三辰,則懸象無所容其謬。」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當日三才始判,兩儀初分;乾坤:清者為乾,濁者為坤,人在中間相混。」金一《文學上之美術觀》:「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生矣。」

2.借指君主的父母。《舊唐書·儒學傳下·盧粲》:「又安樂公主承兩儀之澤,履福祿之基,指南山以錫年,仰北辰而永庇。」

3.指陰陽、男女。魯迅《彷徨·高老夫子》:「蕊珠仙子也不很贊成女學,以為淆亂兩儀,非天曹所喜。」

三才

三才:天、地、人。《周易·繫辭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而兩之。」

《周易》解三才

三才:指天、地、人。《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通而成卦」。大意是構成天地、人的都是兩種相互對立的因素,而卦,是《周易》中象徵自然現象和人事變化的一系列符號,以陽爻、陰爻相配合而成,三個爻組成一個卦。「兼三才而兩之」成卦,即這個意思。

《周易》最早最明確最系統最深刻地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偉大學說。這個學說早就深入中華民族之心,貫穿於中華民族的人倫日用之中,牢固地培育了中華民族樂於與天地合一、與自然和諧的精神,對天地與自然持有極其虔誠的敬愛之心。中華民族與天地和諧相處的高智慧,對於今後改進、調整、理順、整合、協調人與天地即自然環境的平衡和諧發展的關係,以及人與社會、人心與人身的平衡和諧發展的關係(即使生態、世態、心態的三態都得到同步平衡和諧發展),對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對實現世界和平發展,對創造人類更美好的明天,必將具有巨大的啟迪。

中醫解三才

在中醫裡,三才為經外穴名。《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標幽賦》:「天地人三才也,湧泉同璇璣百會。」百會在頂應天,主氣;湧泉在足應地,主精;璇璣在胸應人,主神。故稱三才。

五格解三才

姓名學之五格剖象法術語。

在五格剖象法中:五格中的三才為五格中天格、人格、地格的總稱。所謂三才,即天才、人才、地才,它們分別是天格、人格、地格數理的配置組合,反映綜合內在運勢。五行之間的關係是:木、火、土、金、水相臨相生,相隔相剋。這樣,根據數理與五行之間的內在聯繫,推算出來的配置關係即為三才配置。從中觀察三才配置的兇吉,可以判斷把握您的綜合運勢,預測您的事業成功率以及身體狀況。三才配置就是指「天格、人格、地格」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之生克關係。三才的生克關係在姓名學中是極為重要的,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情感、生活、事業多方面的優劣吉兇。此法目前遭到很多易學圈人的反對,認為不合理。

四象

四象(或作四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在二十八宿中,四象用來劃分天上的星星,也稱四神、四靈。春秋易傳的天文陰陽學說中,是指四季天然氣象,分別稱為少陽,太陽,少陰,太陰。中國傳統方位是以南方在上方,和現代以北方在上方不同,所以描述四象方位,又會說左青龍(東)、右白虎(西)、前朱雀(南)、後玄武(北)來表示,並與五行學在方位(東木西金,北水南火)上相呼應。四象的概念在古代的日本和朝鮮極度受重視,這些國家常以四聖、四聖獸稱之。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近來受到日本流行文化的影響,而開始習慣這種說法,但事實上中國歷來對此四象並沒有四聖的說法,一般所指的四聖乃伏羲、文王、周公和孔子等四個聖人。四象也指風、雨、雷、電,四種自然天候氣象。

【四象】:屬於我國傳統文化範疇。

古人把東、南、西、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像為四種動物形象,叫做「四象」。

【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初夏夜空的巨龍,故而稱為「東宮蒼龍」;

【北方七宿】似蛇、龜出現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稱為「北宮玄武」;

【西方七宿】猶猛虎躍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稱為「西宮白虎」;

【南方七宿】像一隻展翅飛翔的朱雀,出現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稱為「南宮朱雀」。

在我國古代星相學,指的是東方蒼龍(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在道教護衛神中,有一種專門用於鎮守道觀山門的天神,他們就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稱為「四象」,亦稱「四靈」。如道教勝地青城山天師洞(古常道觀),在巍峨的山門前面,左右各建有一座神殿,左殿塑威武的青龍神像,名孟章神君,右殿塑勇猛的白虎神像,名監兵神君。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源於中國古代的星宿信仰,中國古代將天空分成東、北、西、南區域,稱東方為蒼龍象,北方為玄武(龜蛇)象,西方為白虎象,南方為朱雀象,是為「四象」。這種「四象」是古人把每一個方位的七宿聯繫起來加以想像而成的四種動物的形象。如東方蒼龍,角宿象龍角,氐、房宿象龍身,尾宿象龍尾。南方朱雀則以井宿到軫宿象鳥,柳宿為鳥嘴,星為鳥頸,張為嗪,翼為羽翮。後來古人又將其與陰陽五行五方五色相配,故有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之說。後又將其運用於軍窖軍列,成為行軍打仗的保護神,如《禮記·曲禮上》曰:「行,前朱鳥(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陳皓注曰:「行,軍旅之出也。朱雀、玄武、青龍、自虎,四方宿名也。」又曰:「旒(liu,旗子上的飄帶)數皆放之,龍旗則九旒,雀則七旒,虎則六旒,龜蛇則四旒也。」即說其表現形式是將「四象」分別畫在旌旗上,以此來表明前後左右之軍陣,鼓舞士氣,達到戰無不勝的目的。《十三經註疏·禮記·曲禮上》論及其作用時說:「如鳥之翔,如龜蛇之毒,龍騰虎奮,無能敵此四物。」可見其作用之大。

青 龍

青龍原為古老神話中的東方之神,道教東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為二十八宿的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其形象龍,位於東方,屬木,色青,總稱青龍,又名蒼龍。《太上黃籙齋儀》卷四十四稱青龍東鬥星君」為:「角宿天門星君,亢宿庭庭星君,氐宿天府星君,房宿天駟星君,心宿天王星君,尾宿天雞星君,箕宿天律星君。」至於其形象,《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云:「東方龍角亢之精,吐雲鬱氣,喊雷發聲,飛翔八極,週遊四冥,來立吾左。此外,道教還將其用於煉丹術語,如《雲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青龍者,東方甲乙木水銀也,澄之不清,攪之不濁,近不可取,遠不可舍,潛藏變化無盡,故言龍也。

白 虎

白虎原為古老神話中的西方之神,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為二十八宿的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其形象虎,位於西方,屬金,色白,總稱白虎。《太上黃籙齋儀》卷四十四稱白虎西鬥星君為:「奎宿天將星君,婁宿天獄星君,胃宿天倉星君,昂宿天目星君,畢宿天耳星君,觜宿天屏星君,參宿天水星君。」至於其形象,《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云:「西方自虎上應觜宿,英英素質,肅肅清音,威攝禽獸,嘯動山林,來立吾右。」同時,道教亦將其用於煉丹術語,如《雲笈七羲》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白虎者,西方庚辛金白金也,得真一之位。《經》云:子若得一萬事畢,淑女之異名,五行感化,至精之所致也。其伏不動,故稱之為虎也。

朱 雀

朱雀原為古老神話中的南方之神,道教南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為二十八宿的南方七宿(井、貴、柳、星、張、翼、軫),其形象鳥,位於南方,屬火,色赤,總稱朱雀,亦名「朱鳥」。《太上黃籙齋儀》卷四十四稱南方朱崔星君為:「井宿天井星君,鬼宿天匱星君,柳宿天廚星君,星宿天庫星君,張宿天秤星君,翼宿天都星君,軫宿天街星君。」至於其形象,《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云:「南方朱崔,從禽之長,丹穴化生,碧雷流響,奇彩五色,神儀六象,來導吾前。」同時,道教也將其用於煉丹術語,如《雲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朱崔者,南方丙丁火硃砂也,刨液成龍,結氣成鳥,其氣騰而為天,其質陣而為地,所以為大丹之本也,見火即飛,故得朱崔之稱也。

玄 武

玄武原為古老神話中的北方之神,道教北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為二十八宿的北方七宿(鬥、女、虛、危、室、壁),其形象龜,亦稱龜蛇臺體,位於北方,屬水,色玄,總稱「玄武」。《太上黃籙齋儀》卷四十四稱北方玄武星君為:「鬥宿天廟星君,牛宿天機星君,女宿天女星君,虛宿天卿星君,危宿天錢星君,室宿天廩星君,壁宿天市星君。」至於其形象,《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云:「北方玄武,太陰化生,虛危表質,龜蛇臺形,盤遊九地,統攝萬靈,來從吾右。」同時,道教也將其用於煉丹術語,如《雲笈七籤》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玄武者,北方壬癸水黑汞也,能柔能剛。」《經》云:上菩若水。非鉛非錫非眾石之類,水乃河東神水,生乎天地之先,至藥不可暫舍,能養育萬物,故稱玄武也。

四象和二十八宿

古時人們將天上的星座分為二十八宿,由於不好記憶,便將其分為四部分,以一動物的形象代替,稱為四象。

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

北方七宿:鬥、牛(牽牛)、女(須女)、虛、危、室(營室)、壁(東壁);

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

南方七宿:井(東井)、鬼(輿鬼)、柳、星(七星)、張、翼、軫。

此外還有貼近這些星官與它們關係密切的一些星官,如墳墓、離宮、附耳、伐、鉞、積屍、右轄、左轄、長沙、神宮等,分別附屬於房、危、室、畢、參、井、鬼、軫、尾等宿內,稱為輔官或輔座。

四象和顏色

二十八宿按東北西南四個方位分作四組,每組七宿,分別與四種顏色、五種四組動物形象相匹配,叫做四象或四陸,對應關係如下:

東方蒼龍,青色;北方玄武,黑色;西方白虎,白色;南方朱雀,紅色。

二十八宿在四象觀念的形成

二十八宿在四象觀念的形成很早,至戰國初已見於記載。

稍晚的《禮記·曲禮上》云:「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孔穎達疏:「朱鳥、玄武、青龍、白虎,四方宿名也。」

漢代緯書《尚書考靈曜》云:「二十八宿,天元氣,萬物之精也。故東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其形如龍,曰『左青龍』。南方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其形如鶉鳥,曰『前朱雀』。西方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其形如虎,曰『右白虎』。北方鬥、牛、女、虛、危、室、壁七宿,其形如龜蛇,曰『後玄武』。」

四象和一些觀念的辨證

第一,四靈與四神不同,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是為四神,麒麟,鳳,龍,龜,是為四靈.它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麒麟.按照中國古代的生物分類來說,將生物分為鱗\羽\介\毛\裸五大類,這是按體表特徵分的.四靈就是鱗羽介毛四類生物金字塔的最頂端生物.而麒麟為什麼不在四神中,有種說法就是當西周末年,出現了麒麟,被一個樵夫打死,孔子聞言悲傷地停止了<春秋>的寫作,不久也死了.人們因此認為麒麟沒有帶來祥瑞,所以沒有將它列入四神.但在漢代,仍然將麒麟補入天文,中宮以黃麟為名,與四神合稱五獸. 

第二.二十八宿公認起源於中國,而四陸其實是四象的中間部位,也就是四象星象中各自最重要的一個星官(星座),有言:「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即以觀測星、心、虛、昴四個星官(星座)在黃昏時正處於南中天的日子,來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以作為劃分一年的標準,這才是四陸.有趣的是,這四個星官後世大都被冠以"日"之名,當然,心宿不同,但它臨近房宿,所以並不是沒道理的.

第三點,四象二十八宿是逐漸形成的,這沒錯,在曾侯乙墓(也就是上面所提出的古墓)的箱上繪有四象二十八宿圖案,但缺北宮,據認為暗示了墓主人死亡的時.另外,西官所繪似虎似麟,有人將此作為西宮本是麟的依據.但在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四千年的上古墓葬中,已有青龍白虎圖形.另外,朱雀最開始並不是鳳凰.在最原始的天文十二次中,朱雀所在南宮由鶉首\鶉火\鶉尾三次組成,這一切說明了朱雀本是鵪鶉,當然這樣太不雅觀了,無法與其他三象並列,所以,在漢朝已經用紅色的孔雀代替,後來就是鳳凰了.

第四點.四象的演變.隨著道教神系的逐漸豐富,四神的地位慢慢下降,鎮守四方的功能被四海龍王取代,而青龍白虎,在民間故事中,降生為人間大將,生生世世互為仇敵,不過一直是白虎克青龍,最後,他們就成了道觀門神.朱雀幾乎在神話中消失了.只有玄武,一躍而成九天大神,也就是真武北帝玄天上帝.

五,地水火風四個屬性本身並無相剋關係,但後人為其加上了:地克水,水克火,火克風,風克地.在五行中,木就可以化為風與雷兩種屬性,而土也就是地屬性.不過現代人將風屬性歸於金了,雷屬性還是與木掛勾

四象和方位

「四象」作為方位,先秦的《禮記·曲禮》已有記載:「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疏》:「前南後北,左東右西,朱鳥、玄武、青龍、白虎,四方宿名也。」這裡,朱鳥即朱雀。「左東有西」的概念與我們看地圖有區別。現在的地圖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古人的地圖是倒過來的,下北下南,這樣就成了「左東右西」。

四象和風水禍福

風水先生將「四象」運用到地形上,以「四象」的形象及動作譬喻地形,又附會吉兇禍福。

《三國志·管輅傳》記載:「格隨軍西行,過毋丘儉墓,倚樹哀吟,精神不樂,人間其故,輅曰:林木雖茂,開形可久。碑言雖美,無後可守。玄武藏頭,蒼龍無足,白虎銜屍,朱雀悲哭,四危以備,法當滅族。不過二載,其應至矣。」這就是根據四象處於四危狀態,判斷毋丘儉二年之內滅族。

郭璞在《葬經》中也宣揚這一套,他說:「經曰地有四勢,氣從八方。故葬以左為青龍,有為白虎,前為朱雀,後為玄武。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頫。形勢反此,法當破死。故虎蹲謂之銜屍,龍踞謂之嫉主,玄武不垂音拒屍,朱雀不舞者騰去,土圭測其方位,玉尺度其遐邇。以支為龍虎者,來止跡乎岡阜,要如肘臂,謂之環抱。以水為朱雀者,衰旺系形應,忌夫湍流,謂之悲泣。」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本為中國古代星宿崇拜之四靈,經道教演變為四方護衛神。古人以太陽經行之黃道為參照,將恆星分為二十八宿,每七宿一組,分別以四靈命名,東方角、元、氐、房、心、尾、箕為青龍;南方井、鬼、柳、星、張、翼、軫為朱雀;西方奎、婁、胃、昴、畢、觜、參為白虎;北方鬥、牛、女、虛、危、室、壁為玄武。四靈青白等色,出於五方五行五色之談。《禮記·曲禮上》:「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道教演衍其說,作為老君護衛神,如《抱樸子·雜應》稱老君「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道觀山門有門神,左為青龍,右為白虎。道教修煉又有存神之術,以為存思神靈形象名字等,可得神靈護衛,如《北極七六紫庭秘訣》:「左有青龍名孟章,右有白虎名監兵,前有朱雀名陵光,後有玄武名執明。逢節持幢,負背鐘鼓在吾前後左右,周迎數千萬重。」四方神是存思身外神靈的主要對象,但所說形象名字等不盡一致。宋以後的齋醮道場,則有合役二十八宿降妖除魔之說。

青龍為星名,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尾、箕)的總稱,其狀如一條龍,又稱蒼龍,其色表,表東方。《北極七元紫庭秘訣》載:「左有青友名孟章,右有白虎名監兵,前有朱雀名陵光,後有玄武名執明,建節持幢,背負鐘鼓,在吾前後左右」。

四象的不同概念

周易中的四象:

太陽----少陰----少陽----太陰

<乾坤譜>中的四象:

<乾坤譜>中有大四象和小四象,

大四象:純乾(純陽)----變乾(變陽)----變坤(變陰)----純坤(純陰)

小四象:太陽----少陰----少陽----太陰

附:


六合

古代以年月日時十二地支,選擇吉日良時,考慮月和日的「衝(不利)」或「合(有利)」,「合」指子與醜合,寅與亥合,卯與戌合,辰與酉合,巳與申合,午與未合,稱十二地支六合。

七曜

亦稱「七政」、「七緯」、「七耀」。指日(太陽)、月(太陰)與金(太白)、木(歲星)、水(辰星)、火(熒惑)、土(填星、鎮星)五大行星。七政、七緯又有他指。《書.舜典》:「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孔穎達疏:「七政,其政有七,於璣衡察之,必在天者,知七政謂日月與五星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易.繫辭》云:天垂象,見(現)吉兇,聖人象之。此日月五星,有吉兇之象,因其變動為佔,七者各自異政,故為七政。得失由政,故稱政也。」晉範寧《春秋穀梁傳序》:「陰陽為之愆度,七曜為之盈縮。」楊士勳疏:「謂之七曜者,日月五星皆照天下,故謂之曜。」南朝宋鮑照《河清頌》:「如彼七緯,細璧重珠。」錢仲聯註:「七緯,日月五星。」北齊章晝《新論.妄瑕》:「夫二儀七耀之聖,不能無專虧沴。

此外,「七曜」在武術中還有特殊含義

古以日、月、金、木、水、火、土為七曜。形意拳中稱頭、手、肩、肘、胯、膝、足七個部位為七曜。

補充:日、月、星都叫曜,日、月和火、水、木、金、土五星合稱七曜,舊時分別用來稱一個星期的七天,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其餘依此類推。

在英雄傳說6空之軌跡這個系列的遊戲中,七曜是指構成世界的七種元素「地火水風時空幻」,信奉這個學說的教會稱為七曜教會,在前兩部遊戲中會對主角有一些劇情上的幫助,第三部空之軌跡TC中的主角則是換成了七曜教會的守護騎士。

其中蘊含七曜之力的礦石成為七曜石

七曜日知識

中國古代科技文明髮長長期雄居世界首位,很多成就今天仍倍受矚目.其中,我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及成果,可以說是世界天文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其體系嚴謹、細緻,令人嘆為觀止.時至今日,很多古天文學中的稱謂依然令人神往,由於其可能略顯文言化,所以大多數可說是蒙有神秘的面紗,這份」神秘」,常常會激起人們的好奇心,於是,一些遊戲、動漫就藉助人們這樣的心理,在謎題、器物、情節等方面引用中國古天文學的一些詞彙,營造出良好的氣氛,產生很強的吸引力.現在就在這裡,對其中一些比較集中的詞彙進行簡單的解釋,希望能對大家的進一步了解有些微薄之助。

很多遊戲中曾有過類似於召喚術的魔法設定,其中,對於「朱雀」、「玄武」、「青龍」、「白虎」的召喚技頗多,例如《風色幻想》還有現金的中多網遊。其實「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靈獸合稱為「四象」、「四靈」或「四陸」。中國古代天文學中的星區劃分使用的是「星官」系統,這裡的「星官」類似於西方的「星座」。中國古代「星官」系統把天空分為「三垣二十八宿」以及其他星官,最早的記錄出現在《史記·天官書》中,其中「二十八宿」又分為四大星區,分別用動物命名,即是上面所說的「四象」了。可以說,「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就是四個大規模的「星座」。

說到「三垣二十八宿」及中國古天文學的一些關鍵詞,「曜」、「垣」、「宿」是一定不可遺漏的,就讓我們來粗略了解一下它們的含義:

「曜」,本義為日光,後稱日、月、星為「曜」,可理解為明亮的天體。「曜」這個字在很多動漫、遊戲中曾有涉及,其中《幽城幻劍錄》的「天軌儀刻」場景中就有如下解釋:

「日曜」也者,又名「太陽」,乃「羅睺」對星,掌明界諸光陽氣,為七曜之首。

「月曜」也者,又名「太陰」,乃「計都」對星,掌明界諸幽陰氣,為日曜伴宿。

「水曜」也者,又名「辰星」,黃道五曜之一,掌明界諸水凜冽之氣。

「金曜」也者,又名「太白」,黃道五曜之一,掌明界剛厲破殺之氣。

「火曜」也者,又名「熒惑」,黃道五曜之一,掌明界奮烈灼炎之氣。

「木曜」也者,又名「歲星」,黃道五曜之一,掌明界茁長孕育之氣。

「土曜」也者,又名「鎮星」,黃道五曜之一,掌明界沉定凝斂之氣。

關於「曜」一字,中國自古以來就曾有「五曜」、「七曜」、「九曜」、「十曜」、「十一曜」、「二十八正曜」等之稱,下面對其一一作簡略說明。

五曜

提到「五曜」,就要談到「五緯」。「五緯」亦稱「五星」,即太陽系裡的水、金、火、木、土(此處按距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排列,下同)五大行星的合稱。中國「五星」的稱法最早大約出現在公元前四、五百年,這五大行星古稱分別為「辰星」、「太白」、「熒惑」、「歲星」、「鎮星」,後來這些漸漸成為古人對這些行星的最常用的名稱。下面分別介紹一下相應的名稱來歷:

水星,古名「辰星」。是太陽系裡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從地球上觀測「水星」時,它一般都出現在太陽的兩側,距太陽的距離總保持在三十度內。這裡的「度」,為中國古代的單位,三十度左右約為一「辰」,《新唐書·志第二十一·天文一》中就曾有「十二辰」的說法,所以由運動距離來定「水星」名為「辰星」。「水星」用肉眼是比較難觀測到的,因為「水星」的公轉軌道半徑最小,是地內行星,一般都是隨太陽在天空中划過,太陽的強光蓋過了「水星」,每年只有很少的幾天的條件,才可成功用肉眼觀測到「水星」。

金星,古名「太白」。緣於其反射光為明亮的白色,是行星中最亮的一顆。其銀白色的亮光最亮時比淡藍色的「天狼星」還要耀眼。《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大東》中有;「東有啟明,西有長庚。」這裡所說的「啟明」和「長庚」似乎為兩顆不同的星,其實兩者實際上都是「金星」,當其先太陽而出地平線時,就是所謂的「啟明」,而後太陽而出地平線時,就是「長庚」了。「金星」有厚重的大氣層,「金表」(如果可以這樣叫的話)溫度很高,甚至可以融化一些低熔點的金屬。

火星,古名「熒惑」。由於「火星」表面的土壤及巖石都為紅色,所以其反射光為淡淡的火紅色,類似於螢光;另外,「火星」是第一顆地外行星,它與地球的相對運動,使其在地球上自視的運動方向會產生變化,令人迷惑,《後漢書·志第十一·天文中》就有「熒惑逆行」的記載,所以古人稱其為「熒惑」。「火星」是「類地行星」中與地球最相似的一顆,最近,「火星」曾達到距離地球相當近的距離,給對其的觀測提供了良機。

木星,古名「歲星」。因其在黃道帶裡每年經過一個「星次」(即歲行一「次」)而得名。我國古代天文觀測認為「木星」的運行周期是十二年,如果將黃道帶分成十二個部分,每個部分稱為「次」,那麼「木星」每年經過一個「次」,即上面所謂的「歲行一『次』」。這裡的「十二次」分別為:星紀、玄枵、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我國漢代以後發展形成的「幹支紀年法」,其實就源於之前的「歲星紀年法」。「木星」為目前已知的太陽系裡最大的行星,其「木星大紅斑」曾經是天文界一項著名的謎題。

土星,古名「鎮星」。「土星」古人測其約二十八年繞天一周。平均每年行經「二十八宿」之一,好象輪流駐紮於「二十八宿」,即稱「歲鎮一宿」,所以稱「土星」為「鎮星」。另外,也稱「土星」為「填星」,其中「填」同「鎮」,應為通假字。「土星」最初令人驚異的,就是它的「環」,從地球上觀測,似乎長了兩個「耳朵」一樣。

《史記·天官書》中記載:「天有五星,地有五行。」所以將「五行」分別與著五顆星相配,即為沿用至今的水、金、火、木、土的名字。因為這五大行星在天空中均衡向划過,類似於緯線,所以古合稱「五緯」。「五緯」、「五星」也就稱作「五曜」。七曜

「七曜」,古代也稱「七政」。是我國古代對「太陽」、「太陰」、「辰星」、「太白」、「熒惑」、「歲星」、「鎮星」即日、月、水、金、火、木、土七大天體的合稱。同時,由於上面曾經說到的原因,「七政」又稱「七緯」。其實,古人根據觀測認為同時在天空中運動且不同於其它恆星,於是將太陽、月亮同五大行星相提並論,稱「七曜」、「七政」、「七緯」,是古人錯把太陽、月亮也當成了行星;從今天的天文體系來看,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恆星天體,眾行星圍繞其作公轉運動,月亮是地球的衛星,與其它行星的衛星的地位相同,可以這麼說,太陽的等級高於水、金、火、木、土五星,而月亮則低於這五行星。

「七曜」,在古代所使用此合稱,也比較廣泛,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大獵賦並序》中就有寫道:「文章森乎七曜兮,製作參乎兩儀,括眾妙而為師。」《晉書·卷十一·志第一》中為:「然則三皇邁德,七曜順軌,日月無簿蝕之變,星辰靡錯亂之妖。」在國外,「七曜」也是相當出名的,很多地域以「七曜」代表一個星期的七日。月神主管星期一,所以星期一稱「月曜日」;火神主管星期二,即稱「火曜日」;水神主管星期三,即稱「水曜日」;木神主管星期四,即稱「木曜日」;金神主管星期五,即稱「金曜日」;土神主管星期六,即稱「土曜日」;太陽神主管星期日,即稱「日曜日」。「七曜日」分別代表一周七天的叫法最早出現於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公元前七百年左右,古巴比倫出現了一個星期分為七天的制度,四星期合為一個月。古巴比倫人建造七星壇祭祀星神。七星壇分七層,每層有一個星神,從上到下依次為日、月、火、水、金、木、土七個神。七神每周各主管一天,因此每天祭祀一個神,每天都以一個神來命名。所以,西方每星期是以星期日開始計算的,同中國以星期一開始的習慣不同。「七曜日」的稱法目前在日本被普遍的使用著,相信很多玩過日本遊戲,看過日本動漫的人都有所發現吧。

九曜

很多人最早接觸「九曜」這個詞,可能是CLAMP的《聖傳》中的佔星師「九曜」,這裡是當人名來使用的。而在我國古天文學上,所指的「九曜」,即在「七曜」之外,再引入「羅睺」、「計都」兩「隱曜」,是為「九曜」。

「羅睺」及「計都」均為梵語的音譯,傳說「羅睺」本為統領眾魔的龍,曾與天神們聯合對抗惡魔,但在高奏凱歌之際,他卻趁大家不備,偷喝了聖液,不料其罪行被太陽和月亮看見,就向眾神告發,於是天神趕去奮力將「羅睺」的頭切下,然而此時聖液已在「羅睺」的體內發生作用,令其得以如同星體般永恆不滅,自此「羅睺」的頭以及他的身體——「計都」,即成為日、月兩曜永不妥協的敵人,只要環境許可,他們即試圖吞噬太陽和月亮,造成日、月食的現象,而計都的尾巴有時亦會以彗星的行貌出現在世人之前。

在中國,「羅睺」之名普遍認為最早出現於公元七百一十八年所譯的《九執歷》中,所謂「九執」即是指「九曜」。「羅睺」、「計都」在唐末、以至五代時已漸為我國天文學家所重視。

那「羅睺」、「計都」為何稱為「隱曜」?具體在我國古代天文學中又指代為何呢?

所謂「隱曜」,就是指人的視覺中無法看到的星曜,同行星及恆星的目視可見不同,實質上,「隱曜」是古天文學上的軌道術語,「在天只有氣而無形」就是描述「隱曜」相當準確的說法。中國古代天文中的「隱曜」,大多數與日、月所被觀測的運動有關,要提到「羅睺」、「計都」在天文學上的指代,就要先簡單談談天文學上所說的「黃道」與「白道」。

當地球繞太陽公轉時,相對的,從地球上看起來太陽就會在天球上進行移動。移動的軌跡就稱為「黃道」,《宋書·志第十三·天文一》中有:「黃道,日之所行也。」而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軌道,稱為「白道」。「黃道」和「白道」相交於兩點,分別稱為「月北交」和「月南交」。普通來講,在中國「羅睺」和「計都」知道的是「黃道」和「白道」的交點。

此外,另有一以「羅睺」為白道升交點。「計都」為月球遠地點的說法,此說法曾傳入日本,現今日本尚存有兩幅早期以「九曜」位置佔算星命的天宮圖,我猜測《聖傳》取材可能曾以此為參考。另外《通靈王》中描寫標誌著「通靈王大戰」開始的五百年重臨地球一次的破滅之星「羅睺」以及「計都」其原形,也可能源於此處。

十曜

這裡提及「十曜」破有些外傳的性質,因為「十曜」一般是相對少見的,不過,既然《幽城幻劍錄》中曾有「時輪宮」和「時輪尊者」的出現,那麼,在這裡簡單的寫一寫「十曜」還是有必要的。「時輪歷」中在「七曜」之外,還有兩個假想的天體,即「羅睺」、「劫火」(「羅睺尾」,此處未得詳細考證,不過筆者猜測為「計都」),再加「長尾彗星」,合稱為「十曜」。

十一曜

在「羅睺」、「計都」之上復加「月孛」、「紫氣」兩「隱曜」,合稱「四餘」,再與「七政」一起,稱「七政四餘」。「七政」及「四餘」中的「羅睺」、「計都」之外,「月孛」及「紫氣」兩曜,傳入我國的時間相對晚一些。明代天文學家邢雲路指出,「四餘」應出自於《都賴聿斯經》,此書中所提及「十一星」就是指「七政」、「四餘」,又合稱為「十一曜」。

「十一曜」,即「七政四餘」中的「四餘」星曜「羅睺」、「計都」、「月孛」、「紫氣」在我國天文上同時提及的話,有說法認為形成以下指代:月球沿白道由黃道南過升交點入北時,稱「羅睺」;再由黃道北過降交點入南時,稱為「計都」;月球沿白道運行至遠地點稱為「月孛」;運行至近地點時稱為「紫氣」。「四餘」「隱曜」都和月行軌道相關。《幽城幻劍錄》的「天軌儀刻」場景中的「羅睺天軌」、「計都天軌」的說法,就與上述部分相符合。

二十八正曜

中國古代曾列出二十八「主星」,這裡的「主星」也稱「正曜」,即為「二十八正曜」,具體各「正曜」為:紫微、天機、太陽、武曲、天同、廉貞、天府、太陰、貪狼、巨門、天相、天梁、七殺、破軍、祿存、天馬、左輔、右弼、文昌、文曲、天魁、天鉞、火星、鈴星、擎羊、陀羅、天空、地劫。

有一說法稱其中「太陽」、「太陰」為「中天主星」,而「天空」、「地劫」即稱為「中天助星」。

最後是古代中國,中國的古天文辨別星區的方法可總結成一個「星官」(就相當於星座)體系,最系統的劃分方法是將星空中的一千四百六十四顆星分為「二百八十三官」,「二百八十三官」中就含「三垣」、「二十八宿」。

三垣

「三垣」,包括「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這裡的「垣」指的是星的區域。此「三垣」又可簡稱為上、中、下「三垣」,「紫微」為「中垣」,「太微」為「上垣」,「天市」為「下垣」。

「紫微垣」,位於「北鬥七星」的東北放,包含十五顆星,沿東西方向排列。《鬼眼狂刀》中的五把村正中猿飛佐助所獲得的名為「紫微垣」的兵刃,其名就源於「三垣」之一的「紫微垣」。

「太微垣」,位於「北鬥」的南方,包含十顆星。《三家注史記》中有注為:「太微宮垣十星」。

「天市垣」,位於「房宿」和「心宿」的東北方,包含二十二顆星。

二十八宿

《不思議遊戲》(又名《魔幻遊戲》)中所提到的「二十八宿」,正是對中國古天文設定的引用,本文最前面曾經提及的「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象」在該作中也有提及。另外,《軒轅劍》系列,《幻想三國志》以及眾多網路遊戲中,引用「四象」命名的不勝枚舉,估計一般玩家都能對「四象」耳熟能詳了。

對於「四象」,《史記·天官書》中解釋為:「東宮蒼龍……南宮朱鳥……西宮……參為白虎……北宮玄武……」,這裡,「蒼龍」也稱「青龍」,「朱鳥」就是「朱雀」。「青龍」涵: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朱雀」涵: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白虎」涵:奎、婁、胃、觜、畢、昴、參七宿;「玄武」涵:鬥、牛、女、虛、危、室、壁七宿。另外,「二十八宿」又稱「二十八舍」,《史記·天官書》中就有:「二十八舍住十二州」,其是將天文與地理相聯繫了。「二十八宿」均分布在黃道和赤道帶上,日、月的相對運動會划過這二十八個「星官」,其實從字面上也可以理解,這二十八個「星官」就相當於太陽和月亮的「宿舍」一樣,另外,似乎有「鎮星」——「土星」也要和日、月分一杯羹的狀況。

星官

除了上面介紹過的「曜」、「垣」、「宿」之外,我國古天文中仍有一些比較著名的「星」和「星官」,例如「天狼」、「北落師門」、「天狗」、「北極」、「北鬥」等等。

八門

八門就是:休門、生門、傷門、杜門、景門、死門、驚門、開門。

一般來說,開、休、生三吉門,死、驚、傷三兇門,杜門、景門中平,但運用時還必須看臨何宮及旺相休囚。古人有歌曰:吉門被克吉不就,兇門被克兇不起;吉門相生有大利,兇門得生禍難避。吉門克宮吉不就,兇門克宮事更兇。

八門在奇門遁甲天、地、人格局中代表人事,所以在奇門預測中極為重要,特別是用神所臨之門,以及值使門即值班的門,與所測人間事物關係很大。

一、開門:開門居西北乾宮,五行屬金。乾卦是八卦之首,為天為父,於社會為首長;乾納甲壬,乾位有亥,亥為甲木長生之地,甲又為十幹之首,所以古人把對應乾宮的門命名為開門,喻萬物開始之意,為大吉大利之門。考諸中國歷史,幾乎所有開國之君俱從西北乾位開創基業,開門之名不虛也。

開門屬金,旺於秋季,特別是戌、亥月,相於四季末,休於冬,囚於春,死於夏。開門居乾宮伏吟,居巽宮反吟,居艮宮入墓,居離宮受制,居坤宮大吉,居兌宮旺相,居坎宮次吉,居震宮為迫。

開門大吉,利於開業經商,徵戰遠行,考學參軍,婚娶喬遷,建築貿易,添人進口,治病求醫。

二、休門:休門居北方坎宮,屬水。坎水得乾金之生,於人為中男,上有兄下有弟,從容休閒;又坎宮處冬季最寒冷季節,萬物休息冬眠,故古人命名為休門,乃休養生息之地。亦為吉利之門。

休門屬水,旺於冬季,特別是子月,相於秋,休於春,囚於夏,死於四季末月。休門居坎宮為伏吟,居離宮反吟,居巽宮入墓,居坤艮二宮受克,居乾兌二宮大吉,居震宮次吉。

休門也為吉門,利於求見領導和貴人,上官赴任,嫁娶遷徙,經商建造,但不利行刑斷獄。

三、生門:生門屬土,居東北方艮宮,正當立春之後,萬物復甦,陽氣迴轉,土生萬物,所以古人命名為生門,大吉大利之門。

生門旺於四季月,特別是醜、寅之月,相於夏,休於秋,囚於冬,死於春。生門居艮宮伏吟,居坤宮反吟,居巽宮入墓,居震宮受克,居離宮大吉,居乾兌二宮次吉,居坎宮被迫。

生門大吉,利於求財,特別是搞房地產、種植業、養殖業等。徵戰出行、嫁娶建造也為吉利。但不利埋葬治喪。

四、傷門:傷門居東方震宮,五行屬木,正當卯月春分之後甲木帝旺之時,旺則易折;震卦主動,動則易傷;元帥甲子常隱於戊土之下,子與卯相刑,刑則受傷,故古人將震宮對應的八門命名為傷門。傷門屬兇門,主人遭疾病刑傷之象。

傷門屬木,旺於春,特別是卯月,相於冬,休於夏,囚於四季月,死於秋。傷門居震宮伏吟,居兌宮反吟,居坤宮入墓,居坎宮生旺大兇,居乾宮受制,居艮宮被迫大兇,居離宮洩氣。

傷門為兇門,不利經商、出行、赴任、修造、嫁娶,經商易破財,出行易有災,但適宜於索債、捕捉盜賊、漁獵、賭博等。

五、杜門:杜門居東南巽宮,屬木。巽為長女,受乾父之衝剋,又克坤母,與父母皆不和,故在家中處事杜塞不利;又巽宮位有辰土,既是水墓、土墓,又是辛金之墓;又我國東南方面臨大海,周秦時代以黃河流域中原一帶為中心,尚缺乏海上交通,故大陸到海邊就杜塞不通了;又八卦九宮均為陰陽對立統一格局,西北方為開門,與它對衝的東南方自然就命名為杜門,一開一杜,二者對立統一,4+6=10,統一於五行地數(9為天數,先天八卦對衝方位二卦相加均為9數;後天八卦對衝方位二卦相加均為10數,10為地數)。

杜門屬木,旺於春季,特別是辰、巳月,相於冬、休於夏、囚於四季月,死於秋。杜門居巽宮伏吟,居乾宮反吟,居坤宮入墓,居兌宮受克,居艮宮被迫,居坎宮受生,居震宮比和,居離宮洩氣。

杜門小兇,也為中平。在人事上多主武官、軍隊、警察、公安、安全等具有保密檢察性質的單位。杜門為藏形之方,適宜於躲災避難、防洪築堤、判決隱獄等,餘事皆不利。

六、景門:景門居南方離宮,屬火。在家中為中女,克乾金之父,與丈夫中男坎水對衝,易動口舌,常有血光之災;又景門正當日升中天,大放光明之時,但烈日炎炎,雖夏季景色美麗,但難免有酷暑之憂;又景門所在離宮正南方與正北坎宮休門相對,一個萬物閉藏休息,一個萬物繁茂爭長,故古人命名為景門。

景門屬火,旺於夏,特別是午月,相於春,休於四季月,囚於秋,死於冬。居離宮伏吟,居乾宮和墓,居兌宮被迫,居震巽二宮生旺,居坤、艮二宮生宮。

景門小吉,亦為中平。宜於獻策籌謀,選士薦賢,拜職遣使,火攻殺戮,餘者不利,謹防口舌及血光火災。景門多主文書之輩。

七、死門:死門居中西南坤宮,屬土。死門與艮宮生門相對,萬物春生秋死,春種秋收,故命名為死門。

死門屬土,旺於秋季,特別是未、申月,相於夏,囚於冬,死於春。居坤宮伏吟,居艮宮反吟,居巽宮入墓,居震宮受克,居離宮生旺大兇,居坎宮被迫大兇,居乾、兌二宮相生。

死門為兇門,不利吉事,只宜吊死送喪,刑戮爭戰,捕獵殺牲。

八、驚門:驚門居西方兌位,屬金。正當秋分、寒露、霜降之時,金秋寒氣肅殺,草木面臨凋蔽,一片驚恐蕭瑟之象;又兌卦為澤,為缺,為破損;又兌主口,主口舌官非,故古人將此門命名為驚門,與東方震宮傷門相對應。

驚門屬金,旺於秋,特別是酉月,相於四季月,休於冬,囚於春,死於夏。居兌宮伏吟,居震宮反吟,居艮宮入墓,居離宮受制,居巽宮為迫,居坎宮洩氣,居坤宮受生,居乾宮比和。

驚門也是一兇門,主驚恐、創傷、官非之事。適宜鬥訟官司、掩捕盜賊、盅惑亂眾、設疑伏兵、賭博遊戲,其餘事不可為。

八門在五行上各有所屬,開、休、生為三吉門,死、驚、傷為三兇門,杜門、景門中平,預測時常以它們落宮狀況,即與所落之宮的五行生剋和旺相休囚來定吉兇、斷應期。

九宮

九宮,中國傳統文化範疇。九宮:乾宮、坎宮、艮宮、震宮、中宮、巽宮、離宮、坤宮、兌宮。其中,乾、坎、艮、震屬四陽宮,巽、離、坤、兌屬四陰宮,加上中宮共為九宮。九宮在奇門遁甲中代表地,大地,為奇門遁甲之基,是不動的,奇門遁甲分為天、地、人、神四盤,四盤之中唯有地盤是不動,為坐山。漢代徐嶽《術數記遺》:「九宮算,五行參數,猶如循環。」北周甄鸞注曰:「九宮者,即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九宮」之法用之多端。漢代時有「九宮佔」、「九宮術」、「九宮算」、「九宮八風」、「太一下行九宮」、「太一壇」等,是於佔、術、算、醫、緯、建等方面的應用。

九宮-介紹

《易乾鑿度》曰:「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陽變七之九,陰變八之六,亦合於十五。則彖變之數若一,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其氣之息也;陽動而退,變八之六,象其氣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合於十五。」鄭玄注曰:「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常行於八卦日辰之間。曰天一,或曰太一。出入所遊,息於紫宮之內外。其星因以為名焉。故《星經》曰『天一』、『太一』。主氣之神,行猶待也。四正四維,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宮。天一下行,猶天子出巡狩,省方嶽之事。每卒則復。太一下行八卦之宮,每四乃還於中宮。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因謂之九宮。天數大分,以陽出,以陰入。陽起於子,陰起於午,是以太一下九宮,從坎宮始。坎中男,始以言無偏也。自此而從坤宮。坤。母也。又自此而從震宮。震,長男也。又自此而從巽宮。巽,長女也。所行者半矣。還息於中央之宮。既又自此而從乾宮。乾,父也。自此而從兌宮。兌,少女也。又自此從於艮宮。艮,少男也。又自此從於離宮。離,中女也。行則周矣。」所行即從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之序而為一周。一周之後還於中央,再行又從一始。後來,這樣的「行」法被道家稱之為「禹步」,據說到一定時候行者本身就會「隱形」。就是這樣,「九宮」圖與八卦結合起來,而有「九宮八卦圖」的出臺。術數《奇門遁甲》中的「八門」,就部署在這樣的「九宮八卦圖」上。

我們從數學的角度看《九宮算圖》,那只不過是一簡單的「數陣」(也稱「幻方」)。因「九宮算」圖縱、橫、對角三數之和皆為十五,又《易》數九與六、八與七之和為十五,所以此圖與《易》有所掛鈎。

徐嶽曰「九宮算,五行參數,猶如循環」,是因為古人賦予了一至九數的五行和方位屬性。一、六為水,七、二為火,九、四為金,三、八為木,五為土。從圖中看,一六→七二→九四→三八→五→一六……,的確為一數字循環,而且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的五行相剋循環。方位是:水數一居北,水數六居西北,火數七居西,火數二居西南,金數九居南,金數四居東南,木數三居東,木數八居東北,土數五居中央。

「九宮」佔術在漢代初期就有應用。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出土的「太一九宮佔盤」,是漢文帝時的器物。當時《簡報》說:「太乙九宮佔盤的正面是按八卦和五行屬性(水、火、木、金、土)排列的,九宮名稱和各宮的節氣的日數與《靈樞經·九宮八風篇》首圖完全一致。」

我們看這樣的「九宮術」圖,是與八卦相配之後,方會與《周易》有所關係。如果僅是《九宮算圖》,就只是數字式圖像,其含意不過是數與五行、方位的配合,與《周易》沒有什麼關係可言。我們在這一講中之所以要拿出漢代「九宮」數字式圖像,為的是要說明後來出世的「易圖」。如果把《九宮算圖》中的數字用黑白圓點替代,那就是宋代劉牧《易數鉤隱圖》中所謂的「河圖」,也是朱熹《易學啟蒙》中所謂的「洛書」。

象棋術語。指棋盤上由斜交叉線構成的「米」字形方格。類似古代戰爭發號施令的「中軍帳」。是將(帥)、士(仕)活動的地區。

北周甄鸞注曰:「九宮者,即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我們準此,即可得到《九宮算圖》。在這一講中之所以要拿出漢代「九宮」數字式圖象,為的是要說明後來出世的「易圖」。如果把《九宮算圖》中的數字用黑白圓.

漢代的「五行生成數」

《易傳·繫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這裡說了十個數,一至五,是五個生數,五個生數各與五合而得六至十,是謂五個成數。

漢人對這十個天地之數有一定的解釋。如鄭玄就說:

《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而五行自水始,火次之,木次之,金次之,土為後。

天一生水於北,地二生火於南,天三生木於東,地四生金於西,天五生土於中。陽無偶,陰無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於北與天一併,天七成火於南與地二並,地八成木於東與天三並,天九成金於西與地四並,地十成土於中與天五並。(《禮記正義·月令》引)

按鄭玄此說,我們即可畫出「五行生數圖」和「五行成數圖」:


如果把圖中的數字用黑白圓點替代,就得到劉牧《易數鉤隱圖》中所列「洛書五行生數」與「洛書五行成數」二圖。如果合為一圖,就是李覯於《刪定易圖論序》中所列的《洛書》,也就是朱熹《易學啟蒙》中所列的《河圖》。

《易傳·繫辭》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之說。宋人在解釋這一句話時,就以具體的「河圖」、「洛書」去解說「聖人」(指上古伏羲氏)則之畫卦的過程。北宋初劉牧把《九宮算圖》中的數字換成了黑白圓點,作出了《河圖》,說這就是上古伏羲時龍馬從黃河中負出的圖,伏羲氏則這樣的圖畫出了八卦;又把「五行生數圖」與「五行成數圖」中的數字換成了黑白圓點,作出了《洛書》,謂這樣的「河圖」與「洛書」並出於羲皇之世。到了南宋朱熹作《易學啟蒙》,又說劉牧所謂的「河圖」是上古時神龜從洛水中背負出來的,應該稱之為《洛書》,劉牧所謂的「洛書」是上古時龍馬從黃河中銜負出來的,應該稱之為《河圖》。是劉牧「臆見」,易置了「圖」和「書」。因此,宋末元初的道士雷思齊於《易圖通變》中說:劉牧是「妄人」,而朱熹是「妄人中之妄人」。

九宮先後天數:

測事情必然要用到數,例如預測某人做生意會賺多少錢,或是賠本,賠多少錢,都要用到數,列舉一下奇門遁甲地盤局中的先後天天數:

比如:用神落一宮,如果用神旺相的話,則可能表示一百、一千、一萬或是十萬,也可能表示六百、六千、六萬、六十萬,那麼具體是哪個數呢?這就要結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體會了,也就是社會經驗,例如一個開小商店的,他要預測一個月能賺多少錢的話,你絕不可能斷成六十萬,六萬的,要根據當地的生活水平及生活中的現實情況來斷,這個就是活斷了,意在深會,不好言表,關鍵就要靠讀者在實踐中去體會、摸索了。

九宮地支:

《易學基礎》的「地支」篇中介紹了地支共有十二個。

乾宮:戍土亥水,坎宮子水,艮宮醜土寅木,震宮卯木,巽宮辰土巳火,離宮午火,坤宮未土申金,兌宮酉金。中宮不入地支。見圖。

此十二地支落宮亦是永遠不動的,用神落乾宮,乾宮就是戍亥,用神落坎宮,坎宮就是子水,用神落艮宮,艮宮就是寅醜,其餘依次類推。地支亦有象意,而地支的象意在奇門遁甲中也有輔助參考作用。

十方

十方俱滅

遠古時代,智者伏羲,聰明絕世,憑日月升降悟出乾坤之奧,從而起太極,定五行,創八卦,逐步揭露「天機」。最後更利用生門死位內的陰陽兩極製成通靈八卦,以圖找出上天下地,東南西北,生門死位八方以外的真正「天機」所在地。玉帝得悉此事,怕「天機」洩露,有損造化,急派雷公電母前往擒拿,但伏羲手上神兵為天外神獸四蹄變化而成,為四枚兩面各有一個卦相的卦角組成的十字形兵器,其中蘊涵有伏曦氏的大智慧。不但威能奇異,更可以移形遁影,未卜先知,滿天神將亦奈他不何。最後驚動九天玄女前往點化,讓伏羲神遊於大奧秘內,但不到片刻伏羲已心膽俱裂,死前明白試探「天機」非人應為,於是獻出神兵鎮守十方,若有人闖入「天機」之內,寧願十方俱滅亦不能洩露半分,故神兵名為十方俱滅。

十方

佛教謂東南西北及四維上下。《宋書·夷蠻傳·呵羅單國》:「身光明照,如水中月,如日初出,眉間白豪,普照十方。」南朝陳徐陵《為貞陽侯重與王太尉書》:「菩薩之化行於十方,仁壽之功沾於萬國。」唐韓偓《僧影》詩:「智燈已滅餘空燼,猶自光明照十方。」

十方世界

佛教謂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無量壽經》卷下:「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嘆。」明葉盛《水東日記·衣和庵主》:「衣和庵主,蘇州崑山人也……有四偈,《詠藤龕》偈云:『十方世界目前寬,拋卻雲庵過別山。』」亦省作「十方界」。宋陳師道《觀音菩薩畫贊》之二:「願我眾生,從聞反原;盡十方界,一觀世音。」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大學·傳第九章四》:「既瞬息不留,則一念初起,徧十方界,所有眾生,成佛已竟。」

十大方向

上天、下地、東、南、西、北、生門、死位、過去、未來

十方奇招

離火燎天地水破軍乾坤巽風坤侖斷獄震雷霹靂澤地歸元地轉星移終日乾坤天滅地絕十方俱滅。

猜你還想看:

用它煮水喝,1天不用,不論什麼咳嗽,當天見效!兩三年不復發

肝炎加重,轉氨酶逐漸偏高,兜裡備1物,轉氨酶降下來,轉陰B肝

2個核桃炒一炒,痰多、乾咳、夜咳!一次就止,啥藥不用吃!

夏天腦供血不足怎麼辦?教你3個辦法,慢慢增加腦供血

相關焦點

  • 一元、兩儀、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宮、十方詳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六合,六合生七星,七星生八卦,八卦生九宮,一切歸十方。一元 — 指太極一元者,大始也。就是天地還是混沌的狀態,在這裡可以理解為太極。四象 —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從卦象上:分別稱為少陽,太陽,少陰,太陰,一般指天象中的四象:青龍(東)、白虎(西)、朱雀(南)、玄武(北)。
  • 一元、兩儀、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宮、十方詳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六合,六合生七星,七星生八卦,八卦生九宮,一切歸十方。一元 — 指太極一元者,大始也。就是天地還是混沌的狀態,在這裡可以理解為太極。四象 —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從卦象上:分別稱為少陽,太陽,少陰,太陰,一般指天象中的四象:青龍(東)、白虎(西)、朱雀(南)、玄武(北)。
  • 一元、兩儀、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宮、十方詳解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六合,六合生七星,七星生八卦,八卦生九宮,一切歸十方。一元 — 指太極一元者,大始也。就是天地還是混沌的狀態,在這裡可以理解為太極。無極化生天地萬物,其時間與空間原是無窮無盡,空間的總集稱為「宇」;而時間的總集則稱為「宙」。
  • 無極太極、兩儀四象、五行八卦等周易基本名詞的起源及演變
    關於八卦的產生和演變,宇宙萬物的演變,有一段非常經典的規律性描述: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六合,六合生七星,七星生八卦,八卦生九宮,一切歸十方。3.兩儀兩儀就是陰和陽,陰陽由無極而生。對於陰陽的理解,現在可以說五花八門,包羅萬象,包括一切兩兩對應,比如君臣、父子、天地、男女等。
  • 實修中人體的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政、八卦、九宮
    大道乃混元一氣而成,混元一氣生兩儀,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政、八卦、九宮,分出易數之爻象。總之都是一字生出玄妙,此為萬物生化之根本。現代科技的發展也是如此,比方說現在的原子彈、人造衛星、運載火箭,一切發明都沒有參照標本,都是由智慧、參悟想出。這就是無中生有,都是由性、心生出,這就是道生萬物。
  • 《易經》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六合,六合生七星,七星生八卦,八卦生九宮,一切歸十方。無極:「無極」原指「無邊際,無窮盡」出自《莊子·逍遙遊》,也指一種古代哲學思想,指稱道的終極性的概念。「無極」一詞在文言文中是表示「沒有中心」的意思。代表著上古華人對宇宙大爆炸之前狀態的抽象理解。
  • 八字算命: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一元、兩儀、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宮:一元:太極兩儀:陰、陽三才:天、人、地四象:老陰、老陽、少陰、少陽五行:木、火、土、金、水六合:指地支六合的關係。另有六儀,是:奇門遁甲裡的:戌、己、庚、辛、壬、癸七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九宮:一宮坎(北)、二宮坤(西南)、三宮震(東)、四宮巽(東南)、五宮中(寄於坤)、六宮乾(西北)、七宮兌(西北)、八宮艮(東北)、九宮離(南)另說: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侶宮、黃鐘宮、大面調、雙調
  • 如何在「兩儀四象」、「五行八卦」中悟道?從周易看企業管理系列8
    3、系列3——《周易基礎知識之「數」覽》從「數」的角度,概況整理出「易」的知識結構:無極0;太極1;兩儀2;三才3;四象4;五行5;六合6;七星7;八卦8;九宮9;十方(天幹)104、系列4——《周易基礎知識之「陰陽兩儀」》按系列2的學習思路,總結了兩儀(陰陽)的「符號」、「象、數、理、佔」。
  •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易傳》記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故近代考證認為所謂太極即宇宙,太極生兩儀是指地球在大地上,面對太陽(日)光照射角度,有公轉與自轉之兩種儀態。、酉、辛三節氣為兌卦,是風(金)氣生成旺季;等區分各季佔45日之不同景象,為兩儀生四象之含意。
  • 天星風水入門基礎知識第四講(三才與四象)
    在上幾篇文章中,我向大家介紹了無極、太極、兩儀,今天接著和朋友們簡單聊一下三才與四象。首先,我們先來聊一聊三才,三才就是指「天地人」。從表象上看,三才是大自然發展的必然存在的客觀現象,道生一為太極,一生二為兩儀,兩儀分陰陽,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降為地,天地既開,萬物即成。也就是說,既然天地已經形成了,那麼就應該有新的東西產生了,這些東西就泛指天地間一切生物,也就是「天地人」中「人」的範疇,廣義上說,「天」就是地球之外的一切事物,包括地月系、銀河系、太空、外太空等一切宇宙空間。
  • 珍藏於臺北圖書館的諸葛亮九宮八卦諏吉寶鏡圖
    這是館藏於臺北圖書館的諸葛亮所著增補諏吉寶鏡圖,由清代俞榮寬編輯,清代朱墨精鈔本,主要是九宮八卦擇吉。八卦陣是由太極圖像衍生出來的一個更精妙的陣法。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
  •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易傳》記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故近代考證認為所謂太極即宇宙,太極生兩儀是指地球在大地上,面對太陽(日)光照射角度,有公轉與自轉之兩種儀態。、酉、辛三節氣為兌卦,是風(金)氣生成旺季;等區分各季佔45日之不同景象,為兩儀生四象之含意。
  • 像迷宮一樣的「九宮八卦燈會」,您一次能找到出口嗎?
    「威靈顯化,霞光披護」,在馬塢燈場村藥王洞前修建「西秦會館」,組建藥商同鄉會,在馬塢二霄娘娘廟前興建「九宮八卦燈會」的場地,並引進中原民俗「九曲黃河花燈會」。「九宮八卦燈會」在每年的正月和七月分別舉行,兩屆燈會內容相差無幾,均以祭祀神靈,求雨祈福為主。燈會主要由「湫池取雨」「水神踩街」「九宮轉燈」「演戲娛神」四部分組成,主角是封神演義傳說中的三霄娘娘,雲霄、瓊霄和碧霄,當地人對三霄娘娘以爺稱呼,叫大爺、二爺、三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