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又稱裹腳湖,長江右岸湖泊。取其方位命名為東湖風景區,現為國家級風景區,由郭鄭湖、水果湖、喻家湖、湯湖、牛巢湖五個湖泊組成。東湖主要遊覽點為寓言園,音樂噴泉、行吟閣、長天樓、九女墩、湖光閣、磨山新景區。秀麗的山水、豐富的植物、濃鬱的楚風情和別致的園中園是本風景區的四大特色。
自古以來,東湖就是遊覽勝地。屈原在東湖「澤畔行吟」,楚莊王在東湖擊鼓督戰(清河橋古橋遺址);三國時期,劉備在東湖磨山設壇祭天;南宋詩人袁說友用「只說西湖在帝都,武昌新又說東湖」讚美東湖;李白在東湖湖畔放鷹臺題詩;毛澤東建國後先後視察東湖48次,在東湖接待了64個國家的94批外國政要;朱德在50多年前寫下「東湖暫讓西湖好,今後將比西湖強」的詩句;當代作家陳運和在其散文《長江,中國的腸;東湖,武漢的胃》中,誇獎「曾消化過多少歷史故事,也健壯了一座城市肌體」。近現代還有九女墩、陶鑄樓、屈原紀念館、朱碑亭等歷史文化遺址,均在此。湖北省博物館是國家級重點博物館,館藏文物20餘萬件,國家一級文物945件(套),薈萃了湖北地區的文化遺珍。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骨化石鄖縣人頭為鎮館之寶。
解放前,這裡卻是一片荒野之地,沒有什麼風景點。解放後,先後修建幹道4萬多米,湖岸和護坡3萬多米,亭、臺、樓、閣和各種建築設施70多處,種植法桐、樟樹、池杉、水杉、雪杉等樹木250餘種,200萬多株,栽培了金柑、蜜桔等果樹,綠化荒山1.3萬多畝,興建了苗圃和花圃。東湖的花木品種繁多,一年四季不斷開放,其中尤以春蘭、夏荷、秋桂和冬梅最為著名。朱德同志生前喜愛蘭花,曾鼓勵並幫助東湖培育蘭花。東湖有兩池茶花,在大門右側,沿湖也有不少茶花。東湖的桂花樹很多,僅磨山一處就1000多株,從瀕湖畫廊至屈原紀念館,路兩旁都是桂花樹。東湖的梅林約有百畝,有70多個品種,主要分布在磨山梅園和黃鸝灣梅嶺,是我國主要的賞梅勝地之一。
磨山區
磨山區位於東湖東南面,瀕鄰湖岸的磨山海拔一百一十八米,三面臨水,峰嶺逶迤,綿延八裡。民間有「十裡長湖,八裡磨山」之說。該區主要的景點有磨山、朱碑亭、植物園、七十八櫻花亭等。磨山原名磨兒山,是沿湖群山中的主要山脈。山上松林蒼翠,曲徑環繞,奇石崢嶸,古洞幽邃。磨山站峰,以東頭的山峰最為秀麗。此峰形圓如磨,因以名山。峰頂有劉備郊天台遺址。據《湖北通志》栽:「劉備郊天台,在磨幾山。」登峰眺望,湖港稻畦,星羅棋布,舟楫往來,帆影浮隱。天際長江如一線流金,閃爍明滅。磨山西峰有郭沫若同志題詞的朱碑亭,亭內鐫刻著朱德同志給東湖的題詞。七十八櫻花亭在磨山山麓的湖濱,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表示對周總理的懷念,在鄧穎超同志1979年訪問日本時贈送七十八株櫻花樹苗,一是總理享年七十八歲,二是1978年締結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現櫻花樹已成林。
落雁景區
東湖落雁景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區版圖內丘陵起伏,水域寬廣,半島眾多,港灣交錯,自然環境十分優美。經過多年建設發展,已形成了以自然生態園為核心的遊覽觀光功能,以浪漫愛情題材為中心的婚紗攝影功能,被譽為武漢乃至華中地區"最原生態的溼地公園"和"最美的婚紗攝影基地"。
吹笛區
吹笛區以優美的自然風光取勝。景區內的馬鞍山海拔138米,是東湖風景區內最高的山。瀕湖有吹笛山,傳說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楨被封武昌時曾在此山吹笛,山以是名。
東湖南面的伏虎山麓有著名的卓刀泉。據《湖北通志》載:「關公行軍於此,以刀卓地得泉。」泉在一古廟中,明初楚藩昭王為之築臺、置欄、並建亭蓋護。今亭已傾廢,井臺井欄猶存。廟壁嵌有不少碑記,《卓刀泉記》中載:「昔漢壽亭侯關公治兵江陵時卓刀,以此故名。斯泉之水冬溫而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飲之可以療疾。」寺廟周圍松柏繁茂,環境雅靜。
落羽橋
相傳唐貞觀年間,回紇特使緬佑高,首次向唐朝進貢,特意挑選了一隻白天鵝送給唐太宗李世民。途經一片美麗的湖泊,他放下竹籠歇息,雙手捧起清澈的湖水洗塵解渴,白天鵝見此「嘎嘎」直叫,緬佑高就小心翼翼的打開籠門,為天鵝撫摸洗塵。不料,天鵝「撲」的一聲飛向湖心。緬佑高不知所措,慌亂間只抓得幾根鵝毛。他無可奈何將鵝毛用綢緞包好,趕赴京城,向唐太宗表明途中遭遇。唐太宗當即表示「千裡送鵝毛,禮輕情義重,並高興的收下禮物。從此這句話在民間廣泛流傳。而當初緬佑高經過的湖泊就是東湖,因此,後人就在這兒修建了「落羽橋」
放鷹臺文化遺址
位於武昌東湖西岸(中共湖北省委大院內),系一高出周圍地面的土臺j面積2500平方米,因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此觀看放鷹而得名。1956年,湖北省博物館考古工作者發現放鷹臺是一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於1965年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大量羼合稻殼的燒土,經鑑定屬粳型稻。出土的磨光石器有斧、錛、鏟,陶器有鼎、甑、碗、豆、簋、鬲、杯、罐、紡輪等,多為黑灰色。遺址上還保存有許多紅燒土的房屋建築遺蹟。遺址現保存較好,出土的石器和陶器都具有屈家嶺文化早期階段的器形特點。考古學界認為該遺址屬屈家嶺文化類型,距今6000~5000年,對研究武漢地區人類活動的歷史有重要價值。1959年,武漢市人民委員會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洪山寶塔,又名靈濟塔、寶通塔,位於洪山寶通禪寺後山上。初名靈濟塔,是為紀念靈濟慈忍大師而命名,洪山寶塔是其俗稱。塔身為磚石砌成,仿木結構,八角七級。塔高13丈3尺,基廣11丈2尺。塔身內空,每層多面皆有窗口,從底層到最上層有旋轉式石級可登。登上頂層,極目遠眺,江南美景盡收眼底。遊覽洪山寶塔的文人學士為寶塔每層都起了個雅號:一柱擎天、二儀高下、三山半落、四顧茫然、五雲多處、六合清朗、七級浮屠。
靈濟塔始建於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至元二十八年(1291)竣工,花了11年的時間。其設計之巧,工程之巨,當時稱為鄂中第一。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崇寧萬壽禪寺改名為寶通禪寺,此塔隨之亦更名為寶通塔,又稱洪山寶塔。此塔在明、清兩代陸續有過幾次小的修繕。清朝同治初,塔身漸損,同治十年(1871)冬,開始大修,同治十三年(1874)三月完工。原塔每層飛簷、護欄及塔下圍廊均系木結構,因年久日曬雨淋,大半損壞。這次大修時,改為石質飛簷和鐵製欄杆。塔頂增高5尺,安上了文筆峰式鑄銅塔剎,重13000斤,使寶塔外形較前更為壯觀。1956年洪山寶塔被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卓刀泉,又名御泉寺、玉泉寺、泉寺、關聖廟,位於伏虎山麓。明景泰六年(1455)《寰宇通志》記載:「在府城東十裡,漢昭烈郊壇上。世傳關羽曾卓刀於此,有廟在泉上。據傳說:東漢末年關羽曾駐兵於此,因天旱無水,兵馬乾渴,關羽一急之下,卓刀於地,頓時水湧成泉,後來人民便把此泉取名為「卓刀泉」。為紀念關羽,宋時在此泉建寺,名日「御泉寺」,曾是香火鼎盛、遊人如織的地方。卓刀泉井深約3丈,據碑文記述,泉水「冬溫而夏洌,其色淡碧,味甘如酒,飲之可療疾。」明初,楚王朱楨遊覽至此,飲泉水,贊其甘甜可口,於是為此泉築井臺,修石欄,建造井亭,並親書「卓刀泉」3字,刻於石欄之上。卓刀泉歷來為洪山區勝景。
最新消息
武漢市為全面修復東湖生態系統而種下的「水下森林」(水草)明年將擴至330萬平方米,相當於220個足球場的面積。東湖風景區管委會透露,水下森林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將加速擴建,今年年底將從現有的10萬平方米擴至130萬平方米,明年達到330萬平方米。東湖將重現結構完整、物種多樣、自我穩定的清水型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