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巷》封面】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英國侵略者用堅船利炮打破了清政府沉睡多年的壁壘,中國從此進入了命運多舛的時代。在《南京條約》籤訂後的半個多世紀裡,東西方列強在中國的通商口岸先後開闢了近三十處租界,成為了外國僑民居留、貿易的「國中之國」。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以後,天津被迫開為通商口岸,英、美、法三國率先脅迫清政府將海河西岸的紫竹林一帶劃為租界,從此拉開了天津近代歷史的序幕。此後歷經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天津最終形成了九國租界的態勢,總面積達15.57平方千米,對天津的歷史、文化、城市規劃與建設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19世紀末的利順德飯店】
天津英租界由原訂租界及三次擴張租界組成,基本相當於今天東至海河,南沿馬場道至佟樓,西至西康路,北至營口道所圍成的4.1平方千米的區域。英租界是近代天津九國租界中佔地面積最大、存續時間最長、人口最多、管理體系最為發達、規劃建設最為完善的一個。它的規章制度和經營管理模式不僅為各國租界所效仿,而且為租界以外地區的城市管理提供了範例。1860年天津開埠之後,額爾金勳爵之弟卜魯斯依據中英《續增條約》和《天津條約》,於該年年末照會直隸總督和恭親王,要求在天津城東南方向的紫竹林至下園地一帶設立租界,這便是英租界的原訂租界。
【維多利亞路與惠羅公司】
英、法租界劃定以後,天津地方官員在紫竹林一帶搭蓋浮橋,設立公所,以實現「人船並聚,中外界清」。不過,這一舉措非但未能如願,反而在客觀上為洋商貨船的裝卸與交易提供了時間和空間上的便利,而且直接決定了租界市政建設的方向和步驟。從修築租界河壩碼頭開始,英租界便將其緊臨海河運輸通道的區位優勢發揮到極致,逐漸形成了近代天津對外貿易的窗口和基地。租界的繁榮和拓展也進一步帶動了近代天津城市中心的轉移,傳統的三岔河口核心商貿區的地位慢慢被租界取代,從而奠定了天津城市區域沿海河向東南方向發展的基本格局。
【英國駐津總領事館舊址】
在原訂租界範圍內,今天和平區內的臺兒莊路、營口道、大同道、大連道、太原道、泰安道、彰德道以及解放北路是英租界最早規劃並建設的道路。不過,這些道路當時大多僅標以序號,並沒有專門的名稱。臺兒莊路最初是海河西岸一條寬闊的河壩大堤,1945年,國民政府為紀念臺兒莊戰役的勝利而稱其為「臺兒莊路」,直到今天。營口道是英、法租界最早的一段界線,19世紀末被稱為「寶士徒道」。與之平行的大同道,因19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英國駐津領事館而得名「領事道」。天津早期四大洋行之一的怡和洋行位於河壩大堤與今天大連道的交會處,大連道也因此被稱為「怡和道」。
【咪哆士道(今泰安道)與馬場道(今浙江路)交會處】
從西北向東南方向延伸、連通法國與美國兩租界的中街是英租界中最重要的街巷。中街因位於英租界原訂租界的縱向中軸而得名,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又稱「維多利亞路」。1946年,國民政府以蔣介石的名字命名為「中正路」。1953年,為紀念天津解放而更名為「解放北路」,並沿用至今。天津開埠二十年,中街雲集了諸如太古、高林、仁記、世昌、新泰興、密妥士等眾多世界知名的洋行、公司,而英國傳教士殷森德創辦的利順德飯店和英租界工部局大樓戈登堂又堪稱中街的地標性建築。進入20世紀,異軍突起的銀行業開始扮演維多利亞路最重要的角色,並使之逐漸成為北方金融中心,中街也被譽為「東方華爾街」。
【鄉誼俱樂部】
除了維多利亞路以外,19世紀末的英租界還誕生了一條重要的街巷——馬場道。1886年,英租界董事長德璀琳通過直隸總督李鴻章的關係取得了佟樓以南養性園的大片土地,以籌建新賽馬場。與此同時,德璀琳從牆子河的德門,也就是俗稱的「小營門」,向西南方向修築了一條通往賽馬場的道路:這便是後來著名的馬場道。因為英商賽馬會的所在地不屬於英租界,所以馬場道由中國警察站崗。進入民國以後,藉助軍閥混戰的動蕩,英商開始賄賂當局,並最終將站崗的中國警察換成了英租界的巡捕,賽馬場及馬場道沿線也就變成了英國人的控制區域,直到1925年正式成為了英租界的一部分。
【戈登路(今屬湖北路)上的新合眾會堂】
位於利順德飯店東南側的咪哆士道是英租界擴充界中一條重要的道路。它東起河壩道,西至牆子河,路兩側多為二至三層的西式樓房。咪哆士是英租界董事會的董事,密妥士洋行的經理。1946年,國民政府將其定名為「泰安道」。昔日宣揚英國國教的安立甘教堂的舊址如今依然靜靜地矗立在泰安道的路旁。當年,這裡是在津英僑做禮拜的場所,在歷史上又有「天津英國教會」之稱。開灤礦務總局大樓是咪哆士道最宏偉的建築,由英商通和公司設計,20世紀上半葉天津四大標誌性建築之一,曾作為中共天津市委辦公大樓,直到2010年4月。
【解放北路怡和洋行舊址】
英租界推廣界位於牆子河以外,也就是今天由南京路、馬場道、西康路和營口道合圍而成的區域。這片區域又以今天的成都道為界,分為東南和西北兩部分,而東南側就是著名的「五大道」地區。所謂「五大道」,實際上是指以成都道、重慶道、大理道、睦南道和馬場道這五條大道為代表,總共包括二十二條道路的一片區域,總面積達1.28平方千米。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由於戰亂頻仍,社會動蕩,相對穩定而又享有治外法權的租界便成了富商、權貴的避風港,眾多下野政客、落敗軍閥、前清遺老遺少以及買辦、豪紳紛紛湧進「五大道」置地建房。一時間,一幢幢風格迥異、豪華氣派的小洋樓拔地而起,成就了一片別樣的風景。
【安立甘教堂舊址】
文字圖片資料由天津古籍出版社提供
聲明:本公號發表的文字和圖片未經書面許可,其他人不得擅自使用;否則,擅自使用者需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網信文化】曾經的老街巷之老城裡 Vanished Old Streets: The Walled City
【網信文化】曾經的老街巷之三岔河口 Vanished Old Streets: Tri-river Area
【網信文化】老街巷序 Foreword to The Old Street
【網信文化】天津老街巷 Old Streets & Lanes in Tianjin
【網信文化】七十二沽的空間記憶
【網信文化】九河之橋 Bridges Over Multi River of Tianjin
【網信文化】老街角的愜意 Laid Back Around the Corners of Old Streets
【網信文化】穿越時空的老建築 Architectures Beyond Time and Space
【網信文化】會說話的機器——收音機(十) Gadget That Can Talk——Radio Receiver(X)
【網信文化】會說話的機器——收音機(九) Gadget That Can Talk——Radio Receiver(IX)
【網信文化】會說話的機器——收音機(八) Gadget That Can Talk——Radio Receiver(VIII)
【網信文化】會說話的機器——收音機(七) Gadget That Can Talk——Radio Receiver(VII)
【網信文化】會說話的機器——收音機(六) Gadget That Can Talk——Radio Receiver(VI)
【網信文化】會說話的機器——收音機(五) Gadget That Can Talk——Radio Receiver(V)
【網信文化】會說話的機器——收音機(四) Gadget That Can Talk——Radio Receiver(IV)
【網信文化】會說話的機器——收音機(三) Gadget That Can Talk——Radio Receiver(III)
【網信文化】會說話的機器——收音機(二) Gadget That Can Talk——Radio Receiver(II)
【網信文化】會說話的機器——收音機(一) Gadget That Can Talk——Radio Receiver(I)
【網信文化】新中國成立後的花園
【網信文化】租界花園 Parks in Concession
【網信文化】近代花園 Gardens in Modern Time
【網信文化】中式傳統花園 Traditional Chinese Style Gardens
【網信文化】老花園序
【網信文化】天津老花園
【網信文化】老城憶往(二)
【網信文化】老城憶往(一)
【網信文化】共同的老城
【網信文化】老城記憶回家
回復以下「關鍵詞」,提取相關內容
419講話
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
天津市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
天津一次小組會 | 天津二次小組會
網信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