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地產深度報導,更多請關注原創作者。
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關閉了1個多月的售樓處終於陸續開啟。隨之而來的是,關於「售樓處排隊看房」「新房銷售火爆」的消息不絕於耳。
浙商證券研報顯示,截至3月上旬,售樓處開放比例已提升至67%。影響商品房銷量的主要因素是供給而非需求,在售樓處開放後,成交量復甦明顯。
而就在幾天前,作為春節後上海首個開盤項目,知名豪宅綠地海珀外灘認籌結束,203套房源共計認籌328組,認籌率達161.6%,更是吸引了大量眼球。
眾人紛紛猜測,上海樓市真的開始回暖了嗎?
帶著這個疑問,《國際金融報》記者近日以購房者的身份走訪上海地區多個售樓處。
售樓處陷「冰火兩重天」
記者最先來到位於唐鎮板塊的大名城紫金九號,發現售樓處幾乎門可羅雀,除了銷售人員之外,看房者僅有記者一人。
不過,當記者詢問銷售人員售樓處開放以來的帶看和成交情況時,對方表示,「人數較少是因為工作日,周末時候人還是挺多的。目前售樓處雖然開放,但畢竟是特殊時期,由於售樓處看房有提前預約、佩戴口罩等諸多事項,所以人數不及平時,但能來看房的幾乎都是意向較高的客戶,所以房源依舊緊俏。」
隨後,記者又陸續走訪了位於浦東新場板塊的中糧首創禧瑞祥雲、寶山顧村建發央璽、閔行虹橋板塊的首創禧瑞薈、浦東高行板塊的森蘭壹公館等數個售樓處,看房者寥寥無幾。鏈家新房顧問汪華(化名,下同)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售樓處人員較少的主要原因就是正處於工作日,「特殊時期,購房者一般都是到周末時一家人一起來看,一次性解決,很少像之前一樣反覆看房了」。
汪華還表示,另一個原因是,這些人數較少的樓盤大多是春節前就開過盤的,本身所剩房源不多,也無需搖號,「大家就覺得晚一點等疫情結束了再買也沒關係,不著急」。
而當記者前往位於浦東御橋板塊的綠洲康城親水灣時,則發現儘管防疫工作同樣嚴格,但無論是售樓處還是樣板房,看房客戶均絡繹不絕,雖不至於人滿為患,但與其他幾個售樓處情況大相逕庭。
「我們現在是『網紅盤』了,周末看房人數會更多,一共300多套房源,僅上周末一天看房人數就超過房源總數,十分搶手。」綠洲康城親水灣項目銷售人員方芳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項目預計將於4月初取證並開啟認籌,目前累計意向客戶已經有700多組,「如果看中了,建議早些定下來,晚了可能就沒有了」。
綠洲康城親水灣售樓處實景(張志峰 攝)
據了解,除了綠地海珀外灘、綠洲康城親水灣之外,作為上海市春節後第二個取證項目的頤景園江南院,同樣受到購房者追捧。
「樓市回暖」言之尚早
供應少是關鍵
不過,據記者實地觀察了解,受到購房者追捧的樓盤也並非完美無缺,例如綠洲康城親水灣雖然有戶型方正、得房率高、交通便利等優點,但「硬傷」同樣明顯,由於靠近外環高架環境嘈雜、小區設計為「長條形」等;再如頤景園江南院,由於地處臨港新片區,周邊配套不成熟、遠離市中心等缺點同樣明顯。
不過,這些「瑕疵」依舊難擋購房者的看房熱情。
鏈家另一名新房顧問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雖然在疫情防控時期,但售樓處一解禁,購房者立馬就來了,之所以這些新取證或者待開盤項目受到的關注多,主要是因為供應少。正常情況下,春節過後一兩周時間,就會有大量房源入市,樓市逐漸回暖,也就是俗稱的「小陽春」,但今年明顯要滯後一些,因為受疫情影響,新房供應量實在太少,而有購房需求的人有時候卻等不起。
億翰智庫研究總監於小雨認為,這樣的情況並不稀奇,「上海本來也不缺需求,最近的疫情把很多人猶豫的購房需求都逼出來了」。她指出,當前也沒有更好的投資渠道,核心城市的資產依然是個好選擇。
上海中原地產資深分析師盧文曦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同樣指出,部分新盤之所以能夠吸引大量眼球,主要是供應少。樓市總體而言跟其他商品所遵循的市場供需關係是一致的,供應少自然就會讓需求量看上去高一些。
不過,上海鏈家市場研究部資深分析師楊雨蕾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指出,類似綠地海珀外灘這類關注度較高的項目,由於為了避免人員密集,都採用了線上選房的方式,從公布的認籌規則來看,是不收取認籌金的,這也極大地提高了認籌的參與度。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樓市回暖」甚至「小陽春」的說法,盧文曦認為「言之尚早」。他表示,新房看房人數以及成交量總體上相對往年還是要少得多,較好的樓盤大約能恢復到往年的五六成,差一些的甚至不足往常的三成。
不止新房,二手房市場同樣如此。「某些房產交易中心,看上去周末人山人海,十分忙碌,但真正新成交的二手房特別少。」盧文曦補充道,二手房的交易流程本身就要比新房長,經常要一兩個月才能完成,所以現在去產權交易中心辦理過戶的,大都是疫情擴散之前的意向客戶,只不過是補辦手續,「現在中介門店都沒有開業,哪來這麼多新的成交」。
光大證券統計數據顯示,3月1日至15日,16個重點一二線城市成交面積較前15日(2月15日至29日)增長63%。但其研究認為,考慮到房企恢復線下售樓需要較多準備工作,預計一季度銷售整體並不突出。隨著二季度氣候逐步轉暖和復工有序推進,行業銷售數據或出現回升。
記者 張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