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網訊(記者 吳繼碩/文 鄭緒軍/圖)宿遷市宿城區王官集鎮唐圩村,2019年新修建了一條3.1公裡長的村中心路。隨著這條柏油路的修建,路旁一處與眾不同的房屋凸顯了出來。
房屋位於唐圩村一組。這是一座土牆草屋,如今自然沒有人居住。土屋東面緊挨著一戶人家,另外三面,砌起了矮牆,使這裡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土屋旁置放了石磨、罈子、石槽等過去農家常見的生活生產用品,地面鋪上了石板,種上了草坪,給人以古樸優雅之感,儼然一處鄉村微型景觀。
「像這種土屋,現在很難見到。物以稀為貴。去年,我們村在公共空間治理中,將這裡重點打造了一下,包括土屋西邊以前是另一戶村民的宅基地,也一塊兒用上。這要感謝王維祥將土屋捐了出來,也感謝村民主動將家中留有的石具送過來。」唐圩村黨支部書記王建說。
土屋原來的主人王學海是王維祥的五叔。王維祥的父親當年結婚後就來到了泗洪縣孫園鎮妻子家裡生活。王學海老人一生沒有娶妻生子,早年去世後房屋由王維祥繼承。
王維祥一家人在土屋前合影
7月18日早上,天下著雨。住在泗洪縣城金港灣小區的王維祥帶著妻子和女兒一家人從泗洪趕到唐圩。今年54歲的王維祥如今在南京的一個小區當保安。這個月他有4天休息時間,17日晚上從南京回來,回來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到唐圩老家看看。
王維祥小的時候,父母經常帶他來唐圩,他也在五叔的土屋裡住過。他對唐圩很熟悉,對這裡也很有感情。
「記得那一年,我將五叔接到泗洪生活,後來大伯從南京回來,五叔硬要回唐圩老家過上幾天。沒過不久,五叔就病世了。」
五叔去世後的這麼多年,王維祥依舊經常回來。他說鄉情難捨,過去是父母帶著他回來,現在是自己帶著孩子回來。
「去年4月,我從泗洪回到老家時,見村裡將老屋周邊布置得很漂亮,甚感欣慰,就萌生了將土屋捐給村裡的想法。」他覺得這樣做,一來便於土屋的保護,二來也算為家鄉作出了貢獻,並當場寫下了捐獻證明。
「土屋是一部教材,能夠見證農村數十年間的發展,見證農民生活的變遷。激勵今天的我們珍惜眼下的一切,努力奮鬥,建設好我們的家園。」王建說。
土屋的景觀效應很明顯。不少村民沒事時會到這裡坐坐,聊聊天。要是村外來人,更是會被這裡吸引,走近,仔細地瞧一瞧。
土屋長約10米,寬有5米多。屋內上方有兩道木樑,這就說明土屋分三間。以前,像這種屋,人們大都是用高粱稈或蘆葦把房間隔開。先是將高粱稈或蘆葦紮成一個個圓把,再將這些圓把排好,固定在木樑下,就算已將房子隔開,東西各一間,外邊是堂屋,裡面住人。住人的房間通常沒有門,只是掛一塊布簾而已。
從土屋的窗戶能夠看出牆的厚度足有50多釐米,因而土屋有冬暖夏涼的特點。今年60歲的王官集鎮敬老院副院長唐桂江就是唐圩村人,他父親就為王學海家打過牆。
牆是「打」出來的?
聽唐桂江講,過去,受條件限制,農村的房屋很多都是土牆。打牆時,先在牆的兩頭豎起兩塊門板,在要打的牆的裡外側,分別上下排上幾根方木,並和門板綁在一起。之後將稍微潮溼的土倒在門板與方木圍起來的空間內,多個人同時用榔頭捶打。打實後,再將最下面的方木移到最上面來,再倒土,再捶打,就這樣不停地移動方木,不停地捶打,牆就打了出來。因為是土牆,考慮堅固性,就打得很厚,不像現在的房子二三十釐米的厚度。為了保持房間能夠通風,有時會在東西兩頭的山牆上留個洞。「由於屋頂上的草容易腐爛,爛掉後房子就會漏雨,所以像這樣的房子過兩三年就要將屋頂上的草換掉。」
雖經數十年的風吹雨打,但是還能看出當時打牆的痕跡。「你看,這一個個凸出來的小細條,就是打牆時向兩塊方木之間縫隙溢出的泥土。」唐桂江說。
在土屋的北側不遠處,是村裡正在建設的新型社區。房子建成後,與這邊的草屋將會形成更加鮮明的對比。從土牆草屋到磚牆瓦屋、平房,再到即將建成的整齊劃一的兩層樓房,數十年間,單從村民的住房就能看出農村的變化。
唐圩村是「十三五」省定經濟薄弱村。近幾年來,在有關單位的幫扶下,多頭發展村集體經濟,加上去年開始的公共空間治理取得的成效,如今村集件收入一年能達到70萬元。王建說:「這些收入將用於村裡的環境改善和公共設施建設。將我們村建設得更加美好,我們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