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樣一則新聞上了熱搜。
一個 7 歲女孩在商場偷拿玩具,這個媽媽一氣之下報了警。
回顧一下整件事的經過:原來是小女孩曾在店內偷拿過幾個扭蛋,加起來有 200 多塊錢。這一次當她又在店鋪出現時,店員認出了她。
店員有監控錄像作為證據,確認孩子曾出現偷東西的行為,但女孩就是不承認自己偷拿了東西。
無奈之下,店員用小女孩的手錶電話聯繫到她媽媽。
媽媽趕到後,對孩子進行了詢問,孩子還是不肯承認,媽媽很生氣,但她沒有選擇打罵孩子,而是進行了報警。
警察趕到後進行了情況了解,隨後對小女孩進行了教育,告訴她偷竊也是違法行為,嚴重的話也會構成犯罪。
在民警的勸說下,女孩終於承認,自己很喜歡那些小玩具,但是覺得家裡條件有限,不好意思讓媽媽給自己買,就偷拿了幾個,真的是一時沒忍住。
女孩的媽媽最後按照原價給予了商場賠償。小女孩也承認了錯誤,並誠懇道了歉,表示再也不會偷拿東西了。
事情看上去是解決了,卻引發了網友熱議。網友們的評論呈現兩極分化的態勢:
一部分網友肯定了媽媽的做法,覺得偷東西這種行為是絕對不可以縱容的。
媽媽這樣的教育方法讓孩子知道做錯事要承擔責任,給予了孩子正確的引導。
但另一部分網友認為媽媽對待親生孩子的教育方式太過簡單粗暴了,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還小,明明可以採取更溫和的手段來解決。
似乎什麼東西扯上「錢」,都會變得比較敏感。
要起點君說,沒有哪種教育方式就一定是完美的,大肆抨擊這個媽媽實屬沒有必要。要說她對在哪,嚴肅處理,沒有接納孩子不恰當的行為,要說她欠缺在哪,便是忘了接納孩子的情緒。
你說那是否有更好的處理方式?那自然是有的。
其實一直以來,在後臺給君君留言問類似「孩子偷錢怎麼辦?」的家長並不在少數,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說說。
辰辰媽發現最近放在客廳桌上的零錢總是無故失蹤,開始以為是辰辰爸拿走了便也沒放在心上。但開始是三塊五塊,後來是二十五十,問了辰辰爸之後,辰辰媽才發現事情並不簡單。
家裡總共三個人,不是辰辰媽,不是辰辰爸,那是誰呢?辰辰媽壓抑著自己的怒氣,把辰辰叫到跟前詢問:「兒子,你是不是拿家裡錢了?」
辰辰不承認,但已然被自己慌裡慌張的表情出賣了。
辰辰媽板著臉質問了幾遍,辰辰就是不招認,嘴巴硬的很。辰辰媽一下就怒氣值MAX:不僅偷錢,還撒謊,我怎麼會養出這樣的孩子!
隨後辰辰享受了一把混合雙打的滋味。
如果你家孩子沒有這種行為自然是好,但如果真的出現了,也不必太過驚慌。
出現這樣的問題,可大可小。可做得也非常多。
成長道路上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誘惑,衍生出這樣那樣的不當行為,只要嚴肅地正視,並採用合理正當的手段去糾正,就會引導孩子繼續朝好的方向發展。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偷錢?
1. 孩子並沒有「偷」的概念
妮妮發現家裡玄關邊上有個小盒子,媽媽總會隨手放一些零錢進去,有時候出門前也會從裡面拿一些。
有一天她從裡面拿了一塊錢,偷偷買了一根棒棒糖,心裡有些慌張。儘管她小心翼翼地不被媽媽發現,最後還是東窗事發了。
媽媽大聲地質問她:你這棒棒糖哪裡來的?!
妮妮小小聲地回答道:我從盒子裡拿了一塊錢......
媽媽瞬間火冒三丈,特別兇地訓斥了她:不得了了,小小年紀還學會偷錢了?誰教你的!
但其實,孩子並不知道這種行為屬於「偷」。家長們請仔細想想,在孩子第一次發生這種行為之前,你們是否告知過孩子:
1、不告知對方的拿取屬於「偷」
2、即使對方是父母,也有獨立的物權界限。
如果沒有,就先別急著給孩子扣上「小偷」的道德帽子,充其量是模仿了家長從盒子裡拿錢的行為而已,並沒有人去禁止她,告訴她這個行為是「偷」。
2. 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在年紀小的孩子的觀念裡,錢沒有價值,他獲得的東西才有價值。需要的沒有得到滿足,才構成了偷錢行為的動機。
仔細想想孩子偷錢都是為了幹什麼?其實特單純。
買乾脆麵,集其中的小卡片;
買火腿腸分給小夥伴一起吃;
想存錢買遊戲機/娃娃/玩具;
……
仔細看這些孩子的需求,大都是一些吃吃喝喝玩玩等「樸素」的心願。但偏偏大多數父母是不會滿足這些需求的:
乾脆麵火腿腸多沒營養,三無產品吃多了身體都不好;
那些破卡片集齊了能有啥用?
遊戲機萬一玩上癮了耽誤學習可怎麼辦?
但是如果孩子今天和你說:媽媽我想買一本英語字典。
你會拒絕嗎?大概率不會。
一些「不務正業」的需求被長期壓抑,導致孩子只能通過一些不恰當的手段來達成心願。
所以,對孩子某些需求的偶爾「放肆」是很重要的。同時,我們可以教會孩子區分,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想要」是需要被克制的,只有在「需要」滿足的前提下,才能考慮被滿足。
03. 一種引起關注的方式
這種情況相對少一些,但確實存在。
小磊父母都是生意人,特別忙。小磊從小被送到寄宿學校,回家就由保姆帶著,能見到父母的時間少之又少。
偶然一次媽媽在家,小磊從她的手包裡拿了錢,被媽媽發現之後狠狠地教訓了一頓。後來他在學校拿了班級同學的錢,老師喊來了家長,一群人圍著他狠狠教育了一通,陣仗可大。
可小磊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感受到自己和父母的聯結。
說直白一點,不惹點事兒,他怕父母忘了他這個兒子。
孩子與生俱來對父母的依戀,渴望陪伴關愛和照顧。一旦這個環節出現了缺失,孩子就容易出現一些相對極端的行為,目的是吸引父母的關注。
作為父母,該如何應對孩子偷錢的行為呢?
1. 保持冷靜與孩子溝通,問清楚原因
孩子到底為什麼拿錢?錢用在哪裡了?這些是首先需要家長弄清楚的。
是不是想買些「垃圾」小零食?
還是想得到上次媽媽不同意給你買的那個玩具小汽車?
又或者是兒童節想給同桌的小仙女準備個小禮物?
難道是被人欺負敲詐,遭到了校園霸凌?
在家長進行管教之前,還先冷靜下來弄清楚原因。不問原因劈頭蓋臉的一頓打罵孩子是不會買帳的。
久而久之,孩子懼怕的只是「打」「罵」,而不是真正意識到了自己行為的錯誤之處。更別提改正了。
2. 趁機進行物權意識教育,正確引導孩子的欲望
讓孩子意識到事情的是與非,是幫助孩子建立正確三觀的開始。
「寶貝,不經過別人的同意就拿,這叫偷,這種行為是錯誤的,是不道德的。我們不可以有。」
「不僅是錢,別的東西也是一樣。」
「不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或者是其他的地方,你拿別人東西之前都必須徵得同意。」
「即使是爸爸媽媽的東西,你也需要徵得我們的同意之後,才可以拿取。」
「如果你實在想要某樣東西,你可以和爸爸媽媽說,如果是合理的,爸爸媽媽會滿足你,但不可以拿別人的錢。」
3. 滿足孩子合理的金錢需求,幫助他樹立好的金錢觀
有些家長會認為,給孩子吃飽穿暖就夠了,何必再給孩子零花錢。小孩子懂什麼,不都亂花花掉嗎。
家長越是把財政大權牢牢地攥在自己手裡,孩子支配金錢的欲望就會越強。
清崎先生曾在《富爸爸,窮爸爸》中說過:只要孩子一開始對錢感興趣,就該教他們理財。
「爸爸媽媽每天去上班,所以能掙到錢。獲取金錢是需要通過勞動的。」
孩子對金錢本是沒有概念的。父母要讓孩子知道掙錢的不易,讓孩子知道錢是父母辛苦付出勞動所得的報酬,並不是平白無故得到的,他們才會明白,才會珍惜。
並且,金錢的獲取要合情合理合法,不能觸及道德底線。
-END-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攝圖網,本文除標明來源的圖片,其餘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不能識別其來源,如有版權爭議,請聯繫公號方。
贏在起點早教學園出品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