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註定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突如起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身處疫情防控前線的武漢音樂學院師生,第一時間以音樂為疫情防控助力加油,凝聚精神、堅定信心、鼓舞士氣、溫暖人心,產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抗疫音樂作品。特別令人欣慰和感動的是一批年輕的武音學子第一時間行動起來創作、製作的抗疫歌曲,比如36位武音青年學子創作、演唱的《明天依然最美》、武音學生們演唱的《楚行者》不僅傳遞了正能量,表達了對抗疫一線白衣戰士的敬意,鼓勵人們堅定戰勝疫情的信心,還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能夠溫暖疫區人們的心靈。學校音樂治療實驗中心開播「音樂療愈電臺」,為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人員和普通民眾提供心理援助,錄製的「戰勝疫情,與你相伴」音樂療愈自助音頻包,進入武漢市各方艙醫院(包括雷神山醫院)新冠肺炎健康教育網絡宣教平臺「心理指導」欄目,幫助廣大患者和醫務人員減壓放鬆。體現了武音師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愛校愛國情懷和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貢獻力量的精神面貌。
武漢音樂學院是中國中部地區唯一獨立設置的高等專業音樂院校。1953年,由中南文藝學院、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和廣西省立藝術專科學校音樂部分組建而成的中南音樂專科學校,是武漢音樂學院的建校起點。其前身包括武昌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1930)、湖南音樂專科學校(1947)、廣西省立藝術專科學校(1946)、廣東省立藝術專科學校(1938)、廣州市立藝術專科學校(1947)和香港中華音樂院(1947)等。她們共同構成了武漢音樂學院豐富多樣、積澱深厚的音樂教育歷史傳承。
學校是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音樂與舞蹈學是湖北省重點學科、國內一流學科建設學科。學校7個本科專業中3個專業(音樂表演、音樂學、錄音藝術)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和首批入選的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個專業(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是省級一流專業。
武漢音樂學院有3個知名的、品牌性的創作、表演和理論研究中心,1個是國家級音樂表演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是音樂創作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1個是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長江傳統音樂文化研究中心」。這3個中心對於學校高素質、多樣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藝術科研,文化傳承與創新,服務國家和湖北經濟文化發展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
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多樣化、拔尖創新音樂藝術人才
武漢音樂學院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人民滿意的高水平音樂學院為建設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多樣化音樂舞蹈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其「高素質」的核心要義就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特別是理想信念、人生境界、愛國情懷和責任感、使命感的培養。其「多樣化」的內涵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和人人成才觀念,以適應社會發展對多樣化音樂藝術人才的需求,二是音樂藝術創新性人才培養,一定是多樣化的,而不是模式化的,創新性人才培養的模式不等於模式化的人才培養。「拔尖創新」音樂藝術人才培養一定是具有較高思想境界、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高素質、多樣化人才。
武漢音樂學院院長胡志平介紹,他從7歲開始學習音樂,至今已整整半個世紀。他最深刻的體悟,學習音樂藝術,首先要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要不斷提升思想境界和人生境界,胸懷要大,情懷要深,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沒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意識,沒有一往情深的愛國主義情懷,技術的學習和訓練就會陷入狹隘和功利,技術的表現就會成為沒有激情和生命力的材料手段堆砌。這是他作為校長每年在新生開學典禮上必講的內容。
傳承創新中華優秀文化,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文化發展。
近幾年來,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創作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協同國家級音樂表演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堅持創作、表演、研究、傳播四位一體,在一度創作、二度創作、學術研究,產出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音樂作品、傳播美的內涵、美的品格、美的色彩,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等方面做出了許多的努力,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為促進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古老的編鐘奏出時代精神,「中心」面向海內外開展「編鐘與民族管弦樂、編鐘與民族室內樂作品徵集評獎」和委約創作,產出了一批編鐘與民族管弦樂優秀作品,成功打造出精品項目「華韻楚風——大型編鐘與中國民族管弦樂音樂會」,承接湖北省人民政府主辦的「新時代·新成果——第三屆湖北藝術節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優秀作品展」開幕式音樂會和由中共武漢市委、武漢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七屆琴臺音樂節開幕式音樂會」。2019年5月,「華韻楚風——大型編鐘與中國民族管弦樂音樂會」應邀在美國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精彩上演,海內外20餘家媒體予以採訪報導,傳播了中華優秀文化,展示了楚地音樂藝術的魅力特色,提升了學校的國際影響力。
學校國家級音樂表演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每年在校內外舉辦400餘場音樂會和100多場學術講座,面向大中小學生和社會觀眾免費開放。每年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等品牌性項目,學校湖北音樂博物館開展 「漢劇」「古琴」「編鐘樂舞」等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舞蹈類項目巡展等,發揮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功能作用。
中國武音,從長江走向世界
前不久,學校註冊了兩個品牌,一個是「華韻楚風」,一個是「長江之韻」。「華韻楚風」是一個系列,展示武音創作表演成果,如「華韻楚風——武音交響音樂作品巡演」「華韻楚風——大型編鐘與中國民族管弦樂音樂會」等。「長江之韻」是一個系列,展示武音國際交流成果,其代表作就是「長江之韻——世界知名音樂藝術院校交流展演季」。
由武音國家級音樂表演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主辦的「長江之韻——世界知名音樂藝術院校交流展演季」從2017 年開始已連續成功舉辦了三屆。2017年,中央音樂學院等 11 所知名專業音樂院校參加交流展演,2018 年,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俄羅斯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等26 所世界一流和知名音樂院校參加交流展演,2019年,美國克利夫蘭音樂學院、澳大利亞雪梨音樂學院等31所世界一流和知名音樂藝術院校、樂團參加交流展演,一大批著名教授、藝術家、學者匯聚武音,舉辦了155場高水平音樂會、學術講座、大師公開課和工作坊。學生在校內直接聆聽世界著名音樂學院教授的授課,感受世界著名藝術家的風採,形成了一流的校園文化藝術氛圍,增強了師生的榮譽感。新華網、人民網、《湖北日報》、《長江日報》等10餘家媒體進行宣傳報導,新華網的報導3天內點擊率達到90萬人次。有效提高了武音的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
展演季期間,俄羅斯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美國曼哈頓音樂學院、義大利那不勒斯音樂學院等20餘所世界一流和知名音樂院校的院校長到訪武音洽談交流與合作,與21所世界一流和知名音樂學院籤訂交流合作協議,聘請了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著名藝術家、教授擔任學校客座教授、兼職教授,以柔性多樣化的方式來校長期或短期教學。
今年的「長江之韻——世界知名音樂藝術院校交流展演季」,將於11月、12月採用線上雲端展播的方式開展。
近年來,武音大力推進中國音樂藝術向世界傳播,展示中華優秀文化和楚地藝術魅力風採,提升學校國際影響力。學校東方中樂團、編鐘樂團、室內樂團等在美國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芝加哥交響音樂廳等世界一流音樂平臺傳播中華優秀音樂文化。師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國際藝術交流、訪學等每年100多人次。
「希聲」之境,音樂藝術創造的最高追求
音樂藝術是以聲音為載體表現人的思想情操的藝術,是以有限表現無限,以有聲表現無聲,用有聲、有形的載體和音高、節奏、音色、技法等方法手段表現美的內涵、美的品格、美的色彩的藝術,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揭示的就是音樂藝術意境創造表現出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感染力、魔力和魅力,也是「希聲」之境最好的詮釋。
在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數千年的傑出創造中,從老子的「大音希聲」、莊子的「道與技」、儒家的「德與器」所揭示的有限和無限的關係,到虛實動靜、氣韻生動的整體藝術形象,再到「此時無聲勝有聲」、「墨氣所射,四表無窮,無字處皆其意也」的方法手段,甚而到把有無虛實具象化、技法化而形成的豐富而複雜的中國音樂聲韻技法表現體系,無不體現出中國藝術獨特的審美價值追求和體系方法。
聲音是有內涵、格調、品質、色彩的,藝術家的思想境界、胸懷情懷、人格修養、審美追求、想像力非常重要,精湛的技藝非常重要,這也是胡志平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斷追求和藝術創造實踐的課題。
「希聲」之境是音樂藝術創造的最高境界,這是胡志平的體悟,比如中西音樂藝術,文化背景不同,技器和方法手段不同,但藝術創造的最高境界卻是相通的,以有限表現無限,所謂「象外之象」「弦外之音」是中國音樂藝術意境創造的本質所在,又何嘗不是一切音樂藝術創造的追求。
文章來源: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