嫪毐 呂不韋 趙姬 麗姬 秦始皇 荊軻,你最熟悉誰?
荊軻,夠耳熟能詳了。「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大概是每個人小學課本裡面的必背章節。再有更多的,好像便不知道了。這不怪後人,只因為荊軻死的早,再有便是歷史中對於荊軻的記載實在太少,荊軻刺秦王一戰成名,而後後人才將他的祖籍家鄉查出來傳頌一番,但是卻連最基本的生辰八字都沒有搞清楚。也正是因為此,《秦時明月》和盤託出一個大戲。
荊軻死於公元前227年,這時距離秦國統一六國還有六年的光景。荊軻本衛國人,此去刺秦王乃奉了燕國太子之命,一責成全了知己義氣,二來報滅國之仇。其實,當天下已經到了「非得刺殺敵將才能遏制國家被滅亡」的形式之時,那麼強大的敵人實際上已經不能通過「死一個皇帝」就可以瓦解的了。秦強已經成了趨勢。而後,秦王嬴政按照韓,趙,魏,楚,燕,齊的順序一一將他們吞併。收了六國兵器,鑄以金人。搶了六國美女,入住後宮。這些也都是後話。
且說《秦時明月麗人心》又演化出哪些劇情?原來荊軻和公孫麗青梅竹馬,嬴政自幼愛慕公孫麗,設計搶奪。公孫麗懷著荊軻的骨肉嫁給秦王,愛上秦王。可能後面還有荊軻和情敵的暗鬥,即便,我們所熟悉的荊軻所有有的特質他都有,但是《秦時明月麗人心》的荊軻刺秦,那一刺也必然抱著「奪妻之恨」。這個劇情怎麼樣?夠複雜,也夠狗血。如果,劇本可以給觀眾呈現出飽滿的人設,和感人的愛情,責罷。可是如果不能,那麼還是不如我們本來知道純粹的荊軻更美。
為什麼說劇情關係亂呢?因為在秦王嬴政的上一輩人裡,就理不清楚。嬴政的父親還不是秦王的時候,去趙國做人質。呂不韋玩生意玩的乏味了,開始投資政治。在於父親一次深入交談後,主動親近,幫助嬴政爸爸,還把自己的美人趙姬送給他。中午,在呂不韋的努力下,嬴政爸成為秦王,即秦莊襄王。在這裡,歷史對於秦國豔史有了第一次猜測的高潮,嬴政到底是莊襄王的兒子,還是呂不韋的兒子?這個往細說,有很多種說法,我們暫且不論,暫且承認官方觀點,嬴政還是莊襄王親生的。
呂不韋年老無力,但是想掌握大權怎麼辦?嬴政登基的時候年幼,只有掌握了皇帝母親,才掌握的了天下。這點後來的歷史各朝各代都有無數次驚人的相似。呂不韋找來嫪毐,以宦官身份,入了趙姬的宮,實則男寵。
即便後來嬴政羽翼豐滿,車裂了嫪毐,發配了自己的母親,也更改不了這段很亂的往事。那麼在自己前人的基礎上,嬴政自己和麗姬,荊軻還有這樣剪不斷理還亂的情史,真的有點審美疲勞。
秦始皇在歷史上,是沒有皇后的,這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因為秦始皇比較迷信,還有人說,是他為了避免女人幹政,當然也有人猜測是因為他實在有太多女人,但是實在也沒有太在意的人。歷史上,秦王有二十多個嬪妃,當然「麗姬」是查無此人,乃小說杜撰。算上從各國搶來的夫人,姬妾,肯定還有更多。能夠確定的是,公子扶蘇,和公子胡亥的生母都不是叫做麗姬的女人。不知道後面的劇情會不會把秦王不立王后往麗姬身上找原因。
對歷史秉承著一塵不變的心態,反對任何故事改變,太過於苛刻。但是改編歷史的時候,尊重原來人物本來的氣質,也很難。在這二者之間怎麼找到平衡,是自打有了藝術以來的大難題。說者有意,而觀者,保持批判,不失尊重,有獨立的判斷,又不忘記前人講述的故事,才是最佳狀態。對改編我們還是抱有開放心態,只要不要讓男主做出任何決定都是因女主,只要不要讓主角的每一次無情都少了感情,觀眾就會欣然接受。因為只要符合「人的邏輯」,大都不太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