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最新的永和縣全域旅遊圖
全縣有五條旅遊路線任您選擇——
1.永和梯田生態旅遊線
乾坤灣互通→永和關→三北防護林→朝陽寺→索駝驛站→永和梯田
2.黃河1號文化旅遊線
乾坤灣互通→劉家山農耕文化記憶園→望海寺→奇奇裡→「0KM」文化驛站→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博物館
3.不忘初心紅色旅遊線
趙家溝→索駝驛站→ 桑壁鎮→龍石腰→閣山紀念碑→「0KM」文化驛站→東徵紀念館→地質公園→於家咀渡口
4.地質遺蹟研學旅遊線
乾坤灣互通→望海寺→永和關(風蝕崖壁)→女媧廟(方城遺址)→朝陽寺→文廟→光陰河→樓山
5.消費扶貧採摘旅遊線
乾坤灣高速→劉家山農耕記憶園→山皇裡古村落→奇奇裡(農產品採購)→閣底村(蘋果採摘)→東徵村(購買農戶核桃)→馬家灣(紅棗採摘)→於家咀(花椒採摘)
表裡山河,大美永和
文華物萃,源遠流長
遊永和,就是在讀黃河文化變遷史
遊永和,就是在讀黃土地質構造史
遊永和,就是在讀中國紅色革命史
遊永和,就是在讀勞動人民創造史
在這片厚重的土地上
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溝一梁都極為珍貴
因為他們見證了幾千年的文化沉積
因為他們訴說著中華民族的浩瀚與滄桑
今天,這部歷史書徐徐展開
一眼千年,宛若初見,歷經滄桑,就等您來
遊乾坤,讀歷史
踏青山,銘初心
紅色熱土 銘記初心
紅軍東徵永和紀念館
紅軍東徵永和紀念館位於永和縣西南距縣城35公裡的閣底鄉東徵村,1971年臨汾地區第一屆全委會曾在現東徵紀念館舊址召開,1972年在關帝廟旁建起紅軍東徵紀念館,2006年進行整修、擴建。2009年、2014、2020年先後三次布展,現佔地面積達到7200平方米是全省的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省黨史教育基地、省級關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全市廉政教育基地,2015年被列為全省紅色旅遊線路之一。
紅軍井和「休憩亭」
1936年5月,東徵紅軍西渡,幾千人馬駐紮在於家咀一帶。當時正值春季乾旱部隊嚴重缺水,為了解決飲水困難,紅軍鑿了這口井供部隊和群眾使用。紅軍渡河後,數十年來此井從不枯竭,成為群眾不可缺少的生活用水井,群眾親切地稱其為紅軍井。後經修葺形成了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的蓄水池群;旁邊修築了古色古香、造型優雅的休憩亭。
於家咀渡口和「沙發石」
於家咀既是渡口,也是古村,在永和紅色革命史上,它承擔了重要角色。1936年,毛澤東主席就是從這裡率領東徵紅軍回師西渡陝北的,紅軍戰士還在於家咀黃河岸邊的堅硬石巖上刻下「紅軍」二字。於家咀渡口邊還有一塊石頭,據當地村民講述,毛主席和彭老總曾在此休息,後來石頭上奇蹟般出現了兩個坐印,人們形象的稱之為「沙發石」。
趙家溝遺址
趙家溝遺址位於永和縣坡頭鄉趙家溝村。1936年3月29日,毛澤東、彭德懷在趙家溝發布《中國人民抗日紅軍西北軍事委員會為一致抗日告全國民眾書》,要求停止一切內戰,不分紅軍白軍,共同一致,聯合抗日。
前龍石腰遺址
前龍石腰遺址位於永和縣桑壁鎮前龍石腰村。1936年4月下旬,毛澤東率領紅軍總部抵達永和縣桑壁鎮,此間根據敵情變化,作出了紅軍回師西渡的決定。
紅軍崖
紅軍崖位於南莊鄉永和關附近黃河岸邊的石崖上。1936年6月,紅十五軍團81師241團6連掩護主力撤退後,剩餘的12名勇士被數倍於己的敵軍圍困在高山上。經數天激戰,彈盡糧絕的12名紅軍戰士登上石崖,投河就義。
壯美山川 生態變遷
三北防護林
從上世紀70年代起,永和歷屆縣委、政府帶領全縣人民吃苦耐勞,矢志不渝,在荒山荒坡植樹造林76萬畝,把這塊貧瘠的土地變成了「綠水青山」,被稱為三北防護林生態教科書。其中有20萬畝紅棗、18萬畝核桃、18萬畝野生槐花、4萬畝蘋果,形成巨大的天然氧吧,是乾坤灣上的一道靚麗風景線。在一個戰場上同時打贏脫貧攻堅和生態治理兩場攻堅戰,是永和人民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永和梯田
永和是典型的黃土高原梁峁殘垣溝壑區,全縣國土面積1212平方公裡,境內3大山系9座大山,大小2500多條溝道縱橫交錯;35萬畝耕地中,70%以上都是25度以上的坡耕地,山多、溝壑多,水土流失嚴重。2010年起,歷屆縣委、縣政府在這309平方公裡的芝河源頭,陸續投入1億8千餘萬元,依山就勢,因地制宜,機修梯田6萬7千餘畝,營林造林10萬8千畝,封禁治理11萬8千畝,壩灘聯治5千畝,貫通道路65公裡左右,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大大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勤勞質樸的永和人民,硬是在殘塬溝壑之中開闢出了一片綠色生態園。好多專家看了永和的梯田後說:永和的梯田驚天地、泣鬼神,風光獨美!這是北方最美的一塊梯田。
樓山
樓山古建築群,依山勢點綴在主峰之上,參差錯落,分為上下院。上院樓山嶽廟建在山頂石崖之上,坐西北朝東南,主要建築有龍王殿、觀音殿、戲臺、土地殿還有龍王殿耳殿、窯洞等附屬建築。龍王殿創建年代最遲可追溯到五代之末,重修於元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觀音殿、土地殿為清代建築。嶽廟戲臺始建於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下院聖母廟建在半山腰,始建於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重修。坐北朝南,兩進院落,前院為廂房後院軸線上建有聖母殿、戲臺,西側是廂房。樓山古建築群是我縣境內最有價值的古建築群。據嶽廟內碑記:樓山晚照為「永和古八景之一」,樓山「延綿數十裡,層巒危峰,鋪綠滴翠。漫野古柏,千姿百態。自元明清以來,道觀寺廟,次第相成東有秦王彎弓箭跡可見西有宋太祖策馬蹄痕依舊」。
雙鎖山
雙鎖山位於永和縣城東南15公裡處,因兩山對峙而得名,民間俗稱石門山。海拔高度1520多米,因南唐巾幗名將劉金定在此安營紮寨抗遼保國而聞名天下。山上有劉金定廟、觀音石窟、打子屋、財神廟、招親樹、點將臺天橋、放哨臺飲馬槽等名勝古蹟。特別是觀音石窟是唐代所建,十羅漢像栩栩如生。
棋盤山
棋盤山位於縣城西南12公裡處,海拔1241.3米。唐置樓山縣於此,因與樓山相對,曾名北樓山;又因山頂有一大石,石上有一棋盤,故名棋盤山。該山峰遠觀拔地依天,高聳入雲,峭巖壁立,氣勢雄偉。近看頂部地勢開闊平緩,建有石寨。
「農光互補」科技生態觀光園
位於索駝村的美能30兆瓦光伏扶貧電站是永和縣首家農光互補科技生態觀光園。創新開拓「光伏+農業」、「光伏+文旅」等發展模式,利用光伏列陣的間隙,種植中藥材農作物,開發民俗旅遊觀光項目,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成為壯大村集體經濟、支撐貧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產業。
接續文脈 品讀歷史
永和文廟大成殿
永和文廟大成殿位於永和縣縣城內,現存建築為元代遺構。據民國《永和縣誌》載,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四十六年(1707)、乾隆八年(1743)、嘉慶十九年(1814)、二十九年(1824)、道光三十年(1850)均有修葺,2008年永和縣文化局對其進行了整體維修。坐北面南,佔地面積304.64平方米。大殿面寬五間總面闊19.1米,進深六椽,總進深15.95米,單簷歇山九脊頂。梁架結構為前乳袱對四椽袱通簷用三柱。明次間各設四扇五抹格扇門,稍間為直欞窗。柱頭鬥拱為五鋪作雙下昂。永和文廟大成殿是永和縣境內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一,1987年被我縣公布為縣保,2004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縣唯一一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永和關
永和關位於永和縣城西35公裡的南莊鄉,是歷史悠久的渡口之一,也是西去陝西的交通要塞。傳說這裡曾是永和舊縣城的遺址,城牆、烽火臺、禹王磴、守關犬、前城坪、後城坪等遺址保存完好。境內危巖奇石,妙趣天成。長達數千米的風蝕長廊千姿百態,造型各異。這裡地勢險要,沙灘寬廣,氣勢雄渾,與關門樓、吟詩亭、紅軍崖、望河樓等景點形成系列旅遊景點群,遊客可乘秦晉快艇一日遊,亦可牽毛驢沿河百裡走,盡覽黃土高原風情。
朝陽寺
朝陽寺創建年代不詳,據寺內碑碣記載,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隆慶二年(1568)、萬曆四年(1576)、八年(1580)、十三年(1585)、清康熙五年(1666)、乾隆四十七年(1782)、光緒十三年(1887)屢有增修。坐西向東,一進院落布局,自西向東為大殿、過殿,兩側為東西配殿、東西廂房、僧房等,是永和縣佛教聚集地。
霍家溝古村落
霍家溝位於芝河鎮中部,距縣城10公裡,是古文明村落的典型代表。該村古窯洞保留完整,層次分明,極富觀賞性。現有天然蔬菜採摘園、鄉村記憶博物館等,是城市居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女媧廟
女媧廟位於南莊鄉,現存建築為清代遺構。建於黃河東岸崖壁上,平面呈半圓形,佔地面積約139.3平方米。殿內存有新塑神像3尊,為黃河岸邊一個獨特的寺廟建築。
千年古村——索駝村
索駝村歷史悠久,是千年古村,自古就是進出永和要道,來往商客均在此索取或尋找駱駝、車馬等馱運和騎乘的役畜和馱具,故得名「索駝」(索馱),村內目前仍存有古驛站遺存。目前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定點扶貧村、國家衛生健康委黨建扶貧結對幫扶村、中國志願服務基金會「志願鄉村建設」示範村、山西省教育學會研學專業委員會中小學生研學實踐基地、廣州中醫藥大學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山西醫科大學學生實踐基地、臨汾市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示範村、永和縣教科局職業技能培訓基地、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信用示範村。交通區位優勢明顯,距離永和高速口8公裡、永和縣城14公裡。除了索駝古驛站景區外,還有索駝瓜園、索駝廣場、「索駝魚塘」垂釣園、生態農場、光伏電站觀景臺等觀光休閒景點,配套建有「索駝山居」特色民宿客棧、停車場、公共衛生間、農家樂餐廳等設施。
山皇裡民俗村
美麗鄉村山皇裡古村落,位於永和縣打石腰鄉辛舍果村委山皇裡村,距縣城18公裡。這裡有清朝年間古民居窯洞群、新搭建戲臺,飽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有古地道500餘米,內存放石磨、石碾。現有古窯洞36孔,古窯洞裡擺有舊時生產生活用具,是旅遊觀光的絕佳去處。
望海寺
望海寺創建年代不詳,據民國版《永和縣誌》及碑刻記載,清乾隆元年(1736)、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4)曾予修繕。坐北朝南,佔地面積1065.7平方米,現僅存大殿西耳殿、魁星樓。大殿為石券枕頭窯1孔,殿內後簷牆及兩山牆繪佛教人物壁畫約44平方米,是我縣古建築類文物壁畫保存最好的。
花兒坡糧站
花兒坡糧站位於打石腰鄉辛舍果村花兒坡村北約50米,1969年建有糧庫、宿舍、辦公房、大門各一棟,宿舍為石券窯洞5孔,糧庫為磚券窯洞5孔,均為平頂。大門位於糧站東北角,拱形門正立面上方額題:「花兒坡糧站」,其上有紅色五角星一個,時代風格明顯。花兒坡糧站是研究我國特定歷史階段的實物例證。
大美乾坤 天下永和
乾坤灣
乾坤灣是中華龍之源。黃河流經永和68公裡,自北而南形成英雄灣、永和關灣、郭家山灣、河澮裡灣、白家山灣、仙人灣和於家咀灣7個大灣。從空中俯瞰,乾坤灣猶如一條蜿蜒盤旋、鱗光閃閃的「巨龍」在群山間飛騰,預示著中華民族的振興與騰飛!
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
山西永和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涉及永和縣南莊、打石腰和閣底3個鄉鎮。公園分為5個地質遺蹟景觀區,包括英雄灣河谷階地及峽谷地貌旅遊區、永和關灣河谷階地及峽谷地貌旅遊區、郭家山灣黃土高原生態旅遊區、乾坤灣蛇曲地貌旅遊區和仙人灣人文及黃河蛇曲地貌旅遊區。是我國幹流河道上蛇曲發育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密集的蛇曲群。公園內的地質遺蹟豐富而獨特,公園旅遊資源豐富,規模宏大,具有很高的開發和保護價值。
黃河一號旅遊公路和「0KM」標誌文化驛站
建設黃河、長城、太行3個「一號旅遊公路」,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是發展文化旅遊業的基礎工程和戰略工程,設置「0km」標誌,是3個「一號旅遊公路」的畫龍點睛之作,是新的旅遊熱點。黃河一號旅遊公路"0km"標誌文化驛站總用地面積12畝,標誌中心佔地7畝,停車場及服務配套佔地5畝。總建築面積 1547.6㎡。包括黃河文化體驗園、大河之音、黃河之子主題雕塑、棗林灣、黃河步道、觀景臺、數字攝影互動平臺(最美黃河)、房車營地等,是以品牌展示為主的文化驛站,結合周邊旅遊景點,通過「文化+旅遊」的模式,帶動周邊旅遊文化產業,直接或間接帶動產業鏈上下遊項目的發展,使社會經濟效益大大提高。
鰲頭
鰲頭位於閣底鄉馬家灣村,是一條延伸到黃河古道的石頭山梁。山梁長約300米,寬約30米,遠遠望去,山梁的東半部分呈橢圓形,像是烏龜的龜殼,越往西,山梁越窄,就像是神龜長長的伸著脖子遠眺黃河。
奇奇裡村
奇奇裡村位於永和縣城西部,開創了影像藝術帶動貧困山區旅遊扶貧之先河。全村地域面積1074公頃,7.3公裡的旅遊公路盤山而過直抵乾坤灣,景區內建有黃河步道,玻璃棧橋凌空飛架,紅棗採摘唾手可得。配套建設多功能戶外拓展基地一座,黃河鞦韆、攀巖璧、高空探險、真人CS以及籃球比賽等戶外娛樂功能健全。
於家咀風蝕巖洞
位於閣底鄉於家咀渡口,是一個天然溶洞,紅軍1936年回師西渡時國民黨的飛機不停地轟炸,紅軍在溶洞中避過轟炸後平安渡河,故又稱「防空洞」。
陰德河古村
陰德河村位於閣底鄉乾坤灣風景區,陰德河村人是大槐樹移民的後裔,全村人都姓郭,村中心的老槐樹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村名由乾坤灣引發而來,以前叫鴨子河村,如今依然保存有匈奴式窯洞,整個村落布局也隱含了中國傳統的建築布局。陰德河村是四方標誌物——朱雀發祥地。
風蝕摩崖
永和關村北下面的黃河壁上有許多風蝕摩雕,長約1000餘米,高50米,面積7000平方米。經過長期風吹雨淋,日曬冰凍,在石壁雕琢出大窟小窟,橫紋豎紋,或如蜂窩狀,或如蛛網狀千姿百態,鬼斧神工。2011年11月,石家莊經濟學院技術人員考察黃河蛇曲地質公園發現此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