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方所、誠品、Page one等民營書店生存之道

2020-12-20 贏商網

  2011年是民營書店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一年,這一年全國最大的民營連鎖書店——光合作用書店倒閉預示著線下書店已經漸入黃昏。光合作用書店的倒閉曾引起了不少所謂的「文化捍衛者」的擔心,但在i黑馬分享的這篇文章中,作者認為只有經過自由市場洗禮活下來的書店才有資格屹立於城市,因為他們已經在自己的經營模式上各自做出了適應時代的改變或創新。那麼它們都有哪些生存之道?

  平臺戰略:方所

  在今天這個線上書城和電子書大幅衝擊的環境下,幾乎所有的純書店都難以再保證盈利。當年光合作用書店在生命的晚期(當然那時它並沒有意識到)提出一個目標:百貨銷售佔到書店總銷售額的50%以上,只可惜光合作用沒有等到目標實現便已倒下,留下了唏噓不已的眾「文化捍衛者」。

  事實上光合作用的目標是沒有問題的,畢竟在那個年代書店已經不大可能僅靠銷售圖書維持運營了,只是它的轉型看起來有點晚了(包括為了儘快轉型而從天意匆忙採購的良莠不齊的百貨)。

  光合作用在生命末期的戰略其實是一種平臺戰略,當時在光合作用書店銷售的百貨已經有小協奏曲系列筆記本、moleskine系列高端筆記本(就是現在與Evernote合作的筆記本品牌)、幾米百貨等品牌。當然走這條路的並不只光合作用一家。

  方所書店成立2011年末——那個實體書店哀鴻遍野的年代。方所的第一家書店開在廣州太古匯商場,在總共1800平方米空間內,有500平方米的書店、400平方米的展示和銷售設計品的美學館、260平方米的展覽空間、250平方米的服飾館以及90平米的咖啡館。它提供的產品,包括圖書、服飾、美學生活產品、植物和咖啡。

  有沒有發現什麼問題?在總共1800平方米的空間內,書店所佔面積不足1/3,再觀察一下數據,什麼?方所還賣服裝?在以前你能想像一家書店會賣服裝嗎?與其說方所是一家書店還不如說它是家「生活館」。

  作為方所的創始人之一,同時也是廣州例外服飾的創始人之一,毛繼鴻其實早在2007年就做出過「生活館」的嘗試,他於當年在雲南昆明開了一家名為「雙面例外」的門店。店面中融入了大面積圖書空間,陳列和銷售以藝術、美學為主的書籍,此後「雙面例外」又在多地開設分店。某種程度上,其實你可以將方所看成是「雙面例外」的升級版,

  了解一下例外服飾的歷史其實就可以看到方所的戰略,建立一個基於文化產業的高逼格品牌書店,然後不斷擴展書店的邊界,將其發展為平臺,並以服飾、生活產品來作長期的盈利打算。據說方所廣州店開業兩天,營業額就已經達到了30萬元。不過至於圖書佔多大比例,方所卻秘而不宣。其實不管方所有沒有透露,我們都可以猜到,這個比例一定非常小。如果將來有一天,方所書店成了例外服飾的最重要銷售渠道你可不要吃驚,開書店來賣服裝百貨對於毛繼鴻來說真的是一門好生意。

  長尾戰略+平臺戰略:Page one

  Page One始創於1983年的新加坡,對於一家書店來說,屹立30年不倒,並且在書店業如此沒落的今天還在不斷擴張,無論如何這都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了。

  去過Page One的人都會發現它與其他書店的最大不同,那就是英文書所佔比例巨大,相對來說在中國英文書其實處於長尾位置,買英文書的人並沒有那麼多,但英文書相對中文書碼洋更高,因而利潤也更大,英文書的利潤至少要比中文書高10%左右,加之內地英文原版類書籍的購買渠道有限,因此,不少讀者會攜帶書單「慕名而來」。

  對於長尾商品的充分利用,這種差異化銷售策略使page one的經營相對其他書店壓力要小很多,但縱使英文書利潤高,面對高額的房租,page one仍不能遊刃有餘。page one的另一個戰略是所謂的複合式經營即「圖書+創意產品+咖啡廳」。

  page one國貿店店長曾向媒體介紹,「國貿店的非書商品區不大,佔全體面積5%左右,頤堤港會佔整個店面的20%,三裡屯大概會佔總體面積25%」。

  如果你去過三裡屯太古大廈的page one,你可能會發現這裡的非書面積佔總體面積的比例可能不止25%,你應該還會看到二樓的大片區域留給了餐廳,在書店裡開餐廳你以前想過嗎?

  可以想像除了在國貿這種高端地段page one可以靠英文書的銷售來維持運營(這還是在它獲得了租金優惠的情況下),在其他地段這一策略是難以複製的,因而擴張的page one可能會越來越倚重非書產品,從國貿店到三裡屯店,非書產品佔page one店面面積越來越高,以後也會繼續高下去。

  品牌戰略:誠品、字裡行間

  誠品

  誠品書店一直在業界大名鼎鼎,其連續虧損15年卻沒有放棄的精神也為業界津津樂道。很多人在看到誠品的成功後會問一句話:誠品書店的成功可以複製嗎?在此我做一個回答:如果你不能複製誠品書店連續虧損15年卻依然能獲得資本支持這點,就別考慮複製誠品了。很多人在分析誠品成功的原因時分析了它的行業眼光和經營方式等等,但更重要的一點是它不差錢,試問有哪個人做書店可以連虧15年還能籌到資本?大部分人恐怕等不到15年就已經破產了。

  一個在書業浸淫了近10年的朋友曾告訴過我,其實臺灣誠品書店並不靠書賺錢,它就像太平洋百貨一樣是個百貨商場,只是開闢出一塊空間用來賣書。事實的確如此,誠品在臺灣的旗艦店信義誠品有四萬平方米的空間,這其中書店只佔一萬平方米,三萬平方米作為商場租出去給其它品牌。由於誠品書店的品牌效應,不少時尚精品、高端餐廳等全都樂於隨之而來。商場的營收早就超過書店,分別是六成、三成的比率,可以這麼說,書店是賺不了多少錢的,而其他百貨品牌才是真正賺錢的。以書店來燒錢建立品牌,然後借用品牌的影響力來盈利,這其實就是誠品成功的秘密。

  北京萬聖書園的總經理劉蘇裡也曾如此解讀過誠品書店的商業模式:「它的商業模式與房地產生意關聯,通常是租一整棟樓,包裝之後,進行各類零售商品的組合,而書店的生意額度和規模在全盤中並不佔據主導地位,書店本身更像是個招商品牌。」

  對於誠品來說,它最大的價值並不是書店能賺多少錢,而是誠品品牌的吸引力和向心力。當然建立書店品牌的前提得是不差錢。

  字裡行間

  字裡行間書店看起來是一家有點奇葩的書店,作為一家北京的書店,在幾年時間內,它從一家擴展到十幾家,並將戰線拉到南方,於南京、無錫開設分店,據說它們還打算在短期內將書店開到國外去。字裡行間擴散的速度幾乎是史無前例的,在之前我只見到08年的光合作用有過這種速度,只是光合作用最終被這個速度拖垮了。

  去過字裡行間書店的人會發現,它與曾經的光合作用極其相似,都是在做一個圖書+百貨+咖啡的書店,它同樣希望百貨能夠成為書店的主要營收來源。但不同的是,字裡行間由於被一個傳媒集團收購因而並不差錢,它現在做的正像是當年誠品做的——燒錢建立品牌——建立一個在全國範圍內擁有聲量的品牌。由於有資本支持,字裡行間可能在短期內的盈利壓力並不是非常大,但這一天對於每一個品牌來說都是來的越早越好。

  在品牌層面字裡行間似乎還沒有想得太清楚,它就像早期的誠品,也許未來某一天它會像今天的誠品一樣成功,這要取決於它的行業眼光和經營策略,而這些則又取決於足夠的資本支持,沒有資本支持去談行業眼光和經營策略其實是空中樓閣。

  粉絲經濟戰略:萬聖書園

  作為北京最具有人文氣息的書店,萬聖書園是北京「文化地標」之一,不少來這裡的人將它視為一片理想聖地。與大部分書店不同,萬聖書園主營人文社科、哲學、法律等思想性專業書籍而很少有暢銷書。如果通俗意義上的80/20法則在這裡也適用,那萬聖書園恐怕早已難以為繼。

  萬聖書園之所以在這個時代能夠生存下來,跟它多年來培養的大批鐵桿粉絲是分不開的。KK說擁有1000個鐵桿粉絲的小眾藝術家能夠過上中產生活,那麼擁有10000個鐵桿粉絲的書店也許能活下來。

  創始人劉蘇裡本身是個較有聲望的學者和活動家,圍繞著他的氣質建立起的書店吸引了不少擁有同樣氣質的理想主義者。季羨林曾經評價說:萬聖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因為這個體系,有人專程從千裡之外趕來拜訪,稱之為「朝聖」。隨著體系愈發強大,「萬聖」這個名字的含義漸漸由最初的「萬聖節」變成了「一萬個聖人」。這「一萬個聖人」大概就是10000鐵桿粉絲的寫照。在這10000鐵桿粉絲中,不少人海是「關鍵意見領袖粉絲」,多有報導說「季羨林、林毅夫、王石、劉瑜等都是萬聖的常客;阿拉善、壹基金等公益機構核心人物也在此出沒;浦志強等在微博上比較活躍的律師也來這裡;中科院一些科學家,甚至黨政高層、異見人士也匯集在此。」這些意見領袖對於萬聖書園的品牌背書使得這裡幾乎成了中國思想界的重鎮。

  萬聖書園至今已有20年的歷史,這對於一個主要經營人文類圖書的民營書店來說簡直是個奇蹟,在這個喧囂的世界總有人堅持著理想,但這理想能堅持多久呢?也許20年並不算太長。

  在方所書店的玻璃門上,有一句詩人也斯的贈語:「但願回到更多詩歌朗讀的年代:『隨風合唱中隱晦了的抒情需要另外的聆聽。』」這句詩是一個美好的祝願,但其實我們明白那個單純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本文轉載來自:i黑馬 作者:尋空,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

相關焦點

  • 案例:方所、誠品、Page one等民營書店生存之道
    2011年是民營書店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一年,這一年全國最大的民營連鎖書店——光合作用書店倒閉預示著線下書店已經漸入黃昏。光合作用書店的倒閉曾引起了不少所謂的「文化捍衛者」的擔心,但在i黑馬分享的這篇文章中,作者認為只有經過自由市場洗禮活下來的書店才有資格屹立於城市,因為他們已經在自己的經營模式上各自做出了適應時代的改變或創新。那麼它們都有哪些生存之道?
  • 【案例】民營書店的生存之道
    【案例】民營書店的生存之道 2014-01-02 11:32
  • 方所、萬聖、字裡行間……民營書店如何「利基」生存?
    2011年註定是民營書店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一年,這一年全國知名的民營連鎖書店——光合作用書店倒閉預示著線下書店已經漸入黃昏。與此相反,我認為倒下的書店就讓他們倒下吧,而經過自由市場洗禮活下來的書店才有資格屹立於城市,這些活下來的書店必有他們的生存之道。如今看來,在傳統書店這一行業,正驗證了這一點,活下來的書店在自己的經營模式上各自做出了適應時代的改變,當然你也可以將這些改變叫做創新。(又或者網際網路思維?)
  • 方所書店:國內知名民營書店展示(二)
    從今天起分享國內知名的的民營書店,希望從中獲得某種啟示。成都方所面積約4000平方米,圖書10萬種,書目20萬冊,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民營書店。2015年「世界最美15座」書店之一。重慶方所我們也去看過,可以拍照、上網、喝咖啡、看創意產品,還有偶爾舉辦的小眾,幾乎上是精緻的小眾中的大眾情懷。好久咱們在鄰水也高仿一家小書店試試?讓裝逼者都來逼格滿滿噠。
  • 誠品書店靠什麼熬過賠錢的15年?解析誠品書店生存之道
    其實也是有小清新情懷的,喜歡在周末的午後逛逛書店,可是,在電商和電子閱讀的浪潮衝擊之下,好書店們也逐漸沒落了。傳統書店如何在網際網路大潮中存活?臺灣誠品給出了一個好答案。  誠品把書店提升為一種生活方式,一個城市地標,一個聚會活動場所。
  • 北京很潮的書店PAGE ONE
    不但有時尚前沿的俊男美女,還有一個鬧中取靜的 Page One 書店。溫暖的木質主題的店內空間設計,書籍的類目選擇,都讓我們去走進書店,感受一下原始木質的親切,和紙質閱讀的快感。    Page one是一家最早成立於新加坡的概念書店,木質的書架、草綠色的玻璃顯得簡潔而清新,深受文藝小清新的歡心。
  • 北京最美書店(1)page one書店
    愛書,便愛屋及烏,書店便成了我去一個城一定要拜訪的地方。書,是文化的符號,書店,在我眼裡便很神聖。或古老或經典或現代或專業或小眾都代表著一個城的文化追求,喜歡一座城,這是不可或缺的指標,我堅信:書店,像一盞燈,一個不愛書的城市,風光再美也缺少靈魂。      一度,電子書躍躍然替代紙質書,滿心悲傷。終於,時間打敗了那段潮聲。
  • 深度解析誠品書店的商業模式(盛方諮詢原創)
    然而,源自臺灣地區的誠品書店在兩岸三地成功布局46家書店,其商業模式有其獨到之處,給書店的業態帶來一種新的生命活力。誠品的三地布局1989年,吳清友先生在臺北仁愛路圓環誕生了第一家誠品書店,誠品秉持人文、創意、藝術、生活的精神,是一家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書店。
  • 方所書店第二家為什麼不在北京上海?因為「成都人熱愛生活」
    方所成都店面積4000平方米,是中國最大的民營書店。       黑禮帽加黒禮服,服裝品牌「例外」和方所書店的創始人毛繼鴻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從容、深沉,而只消跟他說上幾句話,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方所」式文藝範兒便一覽無餘。
  • 民營書店等救還是自救?深圳一書店引進彩票點
    前天,杭州出臺國內首個民營書店扶持政策《關於扶持民營書店健康發展的暫行辦法》。上海市也已明確表態正在制訂扶持實體書店的細則。而在深圳市,民營書店的生存狀況如何,類似的扶持政策在深圳推出的可能性有多大?記者對此展開採訪。  現狀 傳統書店生存艱難  「現在我們開書店的,基本的目的就是能夠維持下去而已。」小津概念書房的Luis告訴記者。
  • 三聯韜奮24小時營業 民營書店學不學「誠品」
    與書店夜晚營業時的熱鬧景象相對應,媒體也對此予以廣泛關注,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張作珍頻繁接受媒體採訪,應接不暇。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張作珍說,三聯韜奮書店從北京市政府提供的實體書店資助項目中得到了100萬元的支持,「我們希望把這個錢花到實處。」早在兩年前,在上海資助實體書店的項目開展之初,上海的大眾書局就開始了通宵營業。
  • 當誠品書店開始賣房 還能稱作書店嗎?
    誠品書店是臺灣地區著名的書店,首家店於1989年開張,有人說誠品是臺北的靈魂、臺灣最美的人文風景,幾乎成了文藝青年必去的「朝聖之地」。那時的誠品,不論再小的出版社,只要出版好書,都能在書櫃中被陳列。漸漸地,百貨賣場開始吞噬書區。現在的誠品書店並不靠賣書賺錢,就像一個大型百貨商場,書店只是其中一小塊業務。
  • 深度解析誠品書店的商業模式(盛方諮詢原創)
    然而,源自臺灣地區的誠品書店在兩岸三地成功布局46家書店,其商業模式有其獨到之處,給書店的業態帶來一種新的生命活力。誠品的三地布局1989年,吳清友先生在臺北仁愛路圓環誕生了第一家誠品書店,誠品秉持人文、創意、藝術、生活的精神,是一家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書店。
  • 民營書店為何紛紛倒閉:電商衝擊
    光合作用書店倒閉,這個全國最大的民營連鎖書店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著實讓喜歡「悅生活」的讀書之人鬱悶。從季風、明君、風入松書店的倒閉,人們看到民營書店的難以承受之重。
  • 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身後的中國書店業
    北京的萬聖書園,上海的季風書園,南京的先鋒書店,杭州的曉風書屋、楓林晚書店……大批知名民營書店都誕生於這一時期。  同時代的臺灣,則因解嚴而迎來民主化與本土化浪潮,多元文化百花齊放。仿佛在呼應那個時代,吳清友在1989年創辦誠品之初就決定突破傳統書店的窠臼,將誠品書店經營成富含「場所精神」的文化空間。  「在書與非書之間,我們閱讀。」
  • 民營書店:死亡還是活著
    誰害了民營書店 曾經是城市文化地標的實體書店,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成都時間簡史書坊、上海萬象書店,在2012年春節前,突然倒閉。再兩個月前,光合作用書店的全國連鎖店停業。
  • 誠品書店:堅守永遠無法被模仿
    1月30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2011年末,滬上民營舊書店——小朱書店的關張,讓實體書店在大都市中的舉步維艱,再度成為話題。對此,晨報展開了一系列追蹤報導:從關注小朱書店的後續生存,到滬上國營、民營舊書店的全面探訪,再到深入廣州獨立書店「方所」的文化概念空間,以及布衣書局、獨易洞書房、蜜蜂書店等北京的獨立書店……新年之初,晨報記者又走入了臺北的誠品書店。
  • 民營書店等救還是自救?深圳一書店引進彩票點
    前天,杭州出臺國內首個民營書店扶持政策《關於扶持民營書店健康發展的暫行辦法》。上海市也已明確表態正在制訂扶持實體書店的細則。而在深圳市,民營書店的生存狀況如何,類似的扶持政策在深圳推出的可能性有多大?記者對此展開採訪。  現狀 傳統書店生存艱難  「現在我們開書店的,基本的目的就是能夠維持下去而已。」小津概念書房的Luis告訴記者。
  • 圖說:有溫度的書店系列--字裡行間、Page one、單向街、24小時書店
    編者按:在店面租金上漲,網絡書店的擠壓之下,民營的實體書店究竟還有多大的生存空間?除了傳統的經營模式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更好的新路?有的書店緊追時代潮流,追求創新和個性,每個書店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屬於它們獨一無二的故事吧。
  • 案例|實體書店的救命稻草:臺灣文創之誠品書店發展策略詳解
    追溯誠品書店的創辦歷史,臺灣誠品書店創辦於1989年,「誠品」的英文名是Eslite,為古希臘文「精英」之意。經營初期以銷售藝術、建築類書籍為主,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直到2004年轉變經營模式後才開始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