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喜新厭舊是人類的天性,但愛情道德才是真正的主流

2020-12-21 筱竹攸lucky

性本能無損於愛情的神聖

在《聖經》中,亞當和夏娃偷吃了智慧果,知道了害羞,懂得了遮蔽。從天真無邪到羞澀扭捏,這與小孩長大為成年人的過程十分相似,這背後的推動力就是「性」。

清代袁枚的《續子不語》一書中,有一則叫作「沙彌思老虎」的故事。講的是:在山上修行的小和尚第一次看見女人,師傅哄騙他說女人會吃人。但是小和尚回到山上後,別的不想,只想老虎。

這則故事表現了男女之間強烈的吸引力。從生理角度來講,性是人的一種先天的本能。

受中國傳統儒家「禮俗」的影響,長期以來社會普遍認為人的精神活動是神聖的,而性本能活動是汙穢的。還有很多人在傳統愛情婚姻觀的枷鎖下,對戀愛一直保持著不自由不自主,主張男女授受不親。

而事實是這些想法是偏執的,就像人類從低級生物進化而來的事實,無損於人類的偉大一樣。把性本能作為男女相愛的基礎,同樣無損於愛情的神聖。

忠貞的愛情會戰勝喜新厭舊的天性

好奇心作為人的一項本能,在人的生命發展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凡事都有兩面性,好奇心有利也有弊。好奇心的弊端就體現在男女相愛中的喜新厭舊行為。

在好奇本能的驅使下,有些人面對誘惑時,沒有堅守自己的底線,背叛了自己的婚姻。

雄雞在與同一隻雌雞交配時,排精量幾乎逐次遞減。在與同一隻雌雞交配大約20次後,雄雞便不再排精。但是如果一隻陌生的雌雞出現時,雄雞的x欲又會油然而生。

心理學上認為這種出軌現象是動物的本能,大多數動物並不認同所謂的「一夫一妻」,人本質上也具有動物屬性,在受到別人主動投懷送抱和誘惑時,沒有經受住考驗的人就背叛了伴侶。

一段感情中,出軌是本能,忠誠是選擇,婚外性行為現象產生的生物性原因,卻不能作為這種行為合理化的理由,與喜新厭舊相比,愛情道德才是真正的主流。

王小波對妻子說:「不管我本人多麼平庸,我總覺得對你的愛很美。」如果說只有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麼也只有繼續保持愛情的婚姻才合乎道理。

在最美好的時光裡,遇見一個最合適的人再好不過。兩人一起從熱戀到平淡,從愛情變為親情,既然喜歡就別放手,對感情專一才是最基本的愛情道德。

相關焦點

  • 道德是人類進步與發展的根本
    道德是人類進步和發展的根本,秩序則是人類繁榮的保障。沒有誰是天生的強者,這就需要用道德來維護弱小者的生存空間。只有強大的秩序保障,才能讓更多的人獲得公平生存的機會。然而強大的武力,只能震懾一部分人。真正讓人心甘情願付出與守護的東西,唯有符合大多數人期待的道德觀。
  • 遵從狗的天性才是對狗狗真正的關愛,你是如何做的
    現在餵養寵物狗的人很多,喜歡狗的人也不少,但規模性餵養寵物狗,在我國也才僅有十幾年時間。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有多少狗主人真正了解狗?有多少人真正清楚狗的天性是什麼?又有多少人因為心血來潮而養狗?事實上,真正懂狗的人,是有著幾千年養狗經驗的農村人。許多對狗的形容和比喻有很多,但都出於農村。在已過去的時間裡,農村狗生活得自由幸福,人與狗長期穩定的和諧自然關係,就充分地說明了一切。傳統農村家養狗,也就是人們口中的土狗,它們雖然沒有成為主人的寵物,它們沒有享受寵物的美食,不能登入主人的大雅之堂。但它們一生卻處於一個健康自由狀態。它們不得病或很少得病,它們一生自由快樂。
  • 愛情在本質上並無愛 美化愛情是人類幾千年文明史上最大誤解
    七仙女與董永,白蛇與許仙,梁山伯與祝英臺,羅密歐與朱麗葉,愛情,一直是人類進入文明史以來,古今中外文學藝術作品歌頌美化的永恆主題。在當代人類的意識中,愛情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美好神聖的感情,是一種超越一切的應該追求的美好而神聖的東西,沒有愛情的人生是蒼白的,有了愛情就有了幸福,相愛的人結合了,人生就美滿幸福了。
  • 12宮裡那些喜新厭舊的星座,果然這個星座最花心
    他們在愛情裡扮演的角色往往都是付出得多的那一方,因此若分開了他們會因為怕失了面子而仍然強顏歡笑地裝出一副全無所謂的模樣。 處女座(08/23-09/22)   喜新厭舊指數:20   他們認為戀愛的對象是選了好久才決定的,怎能輕易放棄?
  • 《愛情天梯》編劇:經歷了一場真正愛情的洗禮
    電視和電影《愛情天梯》的創作才讓我真正實現了從業餘編劇到職業編劇的跳躍,同時也讓我經歷了一場真正愛情的洗禮。  ■六往「天梯」會「愛情」  2006年1月17日,《重慶晚報》刊登了一篇報導《姐弟戀人隱居深山半個世紀》。
  • 人類為了道德放棄吃肉,是否也是物種歧視主義
    食肉已經成為一個道德難題,至少對那些苦心思考此事的人而言是如此。現在素食者已越來越多,而動物權益保護運動在幾年前還只是非主流運動中最邊緣的運動,但是現在已經迅速躋身文化主流。人類已經吃了幾萬年的肉,都沒有太多道德痛苦,所以我完全無法確定這一運動為何應該在此時出現。當然,以往一直都有人反對吃肉,我想到的就有奧維德(Ovid)、聖弗朗西斯、託爾斯泰和甘地。
  • 夫唯不爭,故無尤——對於《道德經》人天性問題的理解
    「人的天性到底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道德經》並沒有明確地給出正面的答案,只是通過一些章節來說明萬事萬物順應天性的重要性。第三章老子談到「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惑,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比如說老子以「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孔子卻是將道德具體化為「君子」形象,從而設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路勁;柏拉圖的《理想國》強調治理國家的人應該是具有美德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和亞里斯多德的思考要稍微深入一些,主要是思考「存在」本身,比如「道」存在的本身與人類有哪些關係。
  • 容易喜新厭舊的星座,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有些人用情太深,分手後依然會對舊愛念念不忘,沉陷在回憶中無法自拔,但是有些人,雖然失戀了,雖然也曾深愛過,但是自我調節能力很強,一旦遇到新歡,就容易放下過去,容易忘記舊愛,不是他們不重情,而是他們懂得生活,既然無法挽回的愛戀,就該勇敢面對生活,積極開始新的生活。
  • 海度觀點|藝術讓我們找回人類的天性
    藝術,是人類最原始的天性表達。人類文明,其實是從藝術開始的。在原始社會,人類想表達一件事的時候,往往是用吼的方式,或喜悅、或憤怒、或激動,帶著情感的吼,而這個方式表達時間長了,其實就是最早的唱歌。而當內心非常高興、手舞足蹈的時候,其實就是最早的舞蹈。當捕獲獵物,想要炫耀的時候,在石壁上畫下自己的收穫,那就是最原始的畫。
  • 真正的愛情源於性衝動,有性才有愛
    對於性的體驗,人類無疑是最複雜的動物。對於很多動物來說,性不過是繁衍生息的手段,是為了基因的延續。可是對於人來說,性卻不僅僅繁衍生息的手段,它既給人們帶來了生理的愉悅,也帶來了精神的慰藉,甚至催生了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東西——愛情。
  • 愛情的真正含義?
    不要乞求永恆的愛情,只要好好把握住現在。現在愛情讓你笑、讓你哭、讓你刻骨銘心、讓你難捨難分,這就夠了。愛情詩人的靈魂與肉體的渴求。愛情不要給它附加太多的東西,諸如道德、責任、義務等等,那些東西本不屬於愛情的,而是屬於婚姻的。如果愛一個人,就會心甘情願的做一些事情。愛得越深,願意為對方做的事情越多。當你覺得這是義務與責任的時候,那已經不是愛了。
  • 物種與物種之間的忌口,人類不吃食肉動物,根本原因在於天性
    而人類,更是被稱為食物鏈最頂端的存在。不過有意思的是,如果仔細回想一下我們生活當中的食物,就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當初人類在進化過程當中,為了更好地適應大自然殘酷的環境,選擇朝著雜食方向發展。所謂雜食,其實就是不管動物還是植物都能食用。這樣的特徵在進化過程當中,可以有效避免因為食物短缺而走向滅絕的命運。
  • 距離我們很遠很遠,又距離我們很近很近,淺談道德和聖人是什麼樣
    這個時代的理由當某人一談到道德,我們就覺得高處不勝寒,甚至鄙夷地說:「你去當個聖人吧!」不要在我面前談道德,喋喋不休真煩人!這是我們大家對於道德以及聖人的第一反應。道德是什麼?我們的印象中,道德是壓制天性的事物。第一印象,道德是閉塞人性的,只是社會的風俗習慣達成的共識,是個抹殺人個性的東西。
  • 婚姻能不能走到底,看愛情;愛情靠不靠得住,看人性!
    其實,就愛情和婚姻而言,一段婚姻能不能走到底,能不能從走進婚姻的殿堂說出「不管貧窮還是富有,不管健康還是疾病都一生不離不棄」的那一刻起就再也不分離,主要還是看婚姻的「根」——愛情。當然,我這裡說的「婚姻走到底」不是一個人委屈自己湊合的過一份婚姻。
  • 當你明白男人的「天性」後,你就知道如何做他的「心上人」了
    本文是《女性課堂:情感心理學》專欄,通過學習,你可以獲得更多的情感知識,解決情感困擾,讓你更懂男人,尋找到屬於你的愛情和婚姻。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你明白男人的這三個「天性」後,你就知道如何去做他的「心上人」了一、「好色」是男人的天性《最親愛的你》中的倪瑾長得很漂亮,身材也很好,是難得一見的美女,而她也憑藉自己的優勢找到了一個富二代男友。
  • 讀懂《會飲篇》,讀懂愛情
    屬天的愛神,出生與女性有關,所以愛情的對象是少年男子,會使所愛之人的品德提高,靈魂共鳴,所以這樣的愛情是不隨時間的流逝而改變的,是高尚的和值得讚美的。他貶低肉體之愛,男女之愛,也不承認性,只把愛情定義為提高道德品質的男男之愛。因為他愛上的情人已經是三十多歲的美男子,而不是少年,不符合當時社會的習俗,所以他強調只要是為了增進品德的愛,就是高尚而值得讚美的愛情。
  • 老子《道德經》: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大象,大音,大方,在道德經裡面,都是用來喻道的。執大象,意即堅守大道。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道德經第14章裡面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道體無色無相,無色無相,雖然無法感知,但是真實存在。用之不足既。既者,盡也。有繼之辭也。
  • 人類在弱肉強食的世界是無法生存下去的,惡魔的天性就是殘暴
    人類在弱肉強食的世界是無法生存下去的,惡魔的天性就是殘暴,他們本身就是"惡",可他們並不是智商低等的生物,隨著魔王的統治,他們變得更加理智更加能壓制自己的本性,如果一個惡魔看到別人悲傷而會感覺到高興,這種想像則被其他惡魔認為是"返祖現象"。
  • 其實,這才是真正的愛情
    愛情是很自私的,他容不下第三個人,不過在愛情當中,兩個人心裏面不滿足僅僅存在的彼此,還妄想著其他人住進來,那麼這樣的愛情是不純粹,這樣也是對自己愛的人不負責的行為。也有的人在愛情當中很自私,只顧著自己,而不去考慮對方,這種心裏面只有自己,而對自己愛的人不管不顧的愛情,遲早也是會產生裂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