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山脈聳立在青藏高原南緣,連綿不絕的山峰被大雪覆蓋。春季氣候變暖,冰雪逐漸消融,野生動物也蠢蠢欲動。常年生活在這裡的雪豹身姿矯健,全身覆蓋著灰白色點綴著黑斑的毛髮,漂亮的皮毛不僅能保暖,還能起到「偽裝」的作用。
雪豹抓不到巖羊
喜馬拉雅山南坡一懸崖邊上,一隻漂亮兇猛的雪豹,為養活2隻幼崽,安靜地潛伏在陡峭的巖石上,等待獵物出現。
在高處的巖石上視野好,皮毛的顏色讓它不易被發現,而且會有巖羊經過,可以增加狩獵成功率。
雪豹很有耐心地等待巖羊的出現,等達到最佳距離後,就迅猛出擊。雪豹以這樣的方式狩獵,成功率很高,但馬有失蹄,雪豹也有失手的時候。
雪豹在陡峭的山坡上,突然出擊,追著離自己最近的一頭巖羊,眼看就要追上了,卻還是被巖羊甩開,成功逃跑了。
打小犛牛的主意
餓著肚子的雪豹在山坡上休息,看到一大群犛牛在山坡下吃草,眼神立刻變得犀利,它覺得機會來了。
大犛牛難以對付,雪豹鎖定一頭稚嫩的小犛牛,從山坡快速地衝下去,沒有片刻耽擱,也沒有猶豫,直衝到小犛牛跟前,一口咬住小犛牛的脖子。
不過,雪豹沒能咬住小犛牛的要害,所以小犛牛一邊叫一邊掙扎著,其他的犛牛在一旁,沒有掉頭跑開,也沒有上前幫忙的意思。
這時,一頭披著淺金色毛髮的犛牛,衝了出來,用頭上的角對著雪豹撞。金絲犛牛為了救小犛牛,猛烈地攻擊雪豹,一下,兩下。
雪豹不願放棄小犛牛,一邊咬住不放一邊極力躲避著,但還是被結結實實地撞了一下,撞得整個身體被拋起又落下。
被母金絲犛牛撞傷
通常一隻雪豹的體重大約30-60千克,而犛牛的體重達500-600千克,就連小犛牛都比雪豹的體型大。雪豹被撞得很疼,但為了食物,還是不願鬆口。也許是雪豹的行為惹怒了這頭犛牛,它更猛烈地攻擊雪豹。雪豹受了傷,不得不鬆了口。
在金絲犛牛救小犛牛的過程中,其他的犛牛就在一旁圍觀,既沒有上前幫忙,也沒有逃跑。這下看到雪豹鬆了口,落荒而逃,幾頭犛牛卻去追趕雪豹,直到雪豹跑出很遠。
雪豹一口氣跑到山上,趴在山坡上無精打採地休息。
犛牛群就像什麼也發生似的,分散在各處慢悠悠地吃草。而受了極大驚嚇的小犛牛,十分不安,金絲犛牛則溫柔地舔它的脖子,像是在安撫它。
為什麼金絲犛牛不顧一切勇敢去救小犛牛,而其他的犛牛則在一旁圍觀呢?從金絲犛牛與小犛牛依偎的溫馨場面,可以猜測到這頭金絲犛牛是小犛牛的母親。
結語
母金絲犛牛為了救自己的孩子,對雪豹展開猛烈攻擊。雪豹為了獲得食物,被犛牛角頂撞了多次,都不願鬆口,直到受傷才不得不放棄到嘴的食物逃跑,都是為了生存。
科普小知識
野犛牛棲息在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帶,經常都是組成20-30頭的團隊一起活覓食,有時候會200-300頭結成大群活動。
野犛牛是個大塊頭,四肢強壯,身上披著厚密的毛髮,尤其是胸部、腹部的毛髮,長得幾乎垂到地上。無論公牛還是母牛,頭上都長有圓錐形的角,牛角向頭的兩側伸出,向上彎曲著,堅硬無比。
野犛牛既耐飢耐渴,又耐苦耐寒,一年四季都在高山草甸地帶採食野草,它的舌頭上長有一層肉齒,就算是質地硬的植物,也能直接吃進去;它的消化器官比黃牛粗大,輕鬆消化,吸收草料的養分供身體所需。
本文根據紀錄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撰稿
雪靈谷動物實驗室/出品參考資料:大自然探索、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科普之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