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年前,寶島臺灣荊棘遍野、雜草叢生、人跡罕見。有一天,汪洋大海上出現了一支船隊。船隊衝破了海峽的阻隔,在臺灣西岸笨港靠岸了。幾百號人馬駐紮了下來,開始了對臺灣艱苦卓絕的拓墾。這批拓荒者從當時的世界第一大港古月港而來,他們的「帶頭大哥」,名叫顏思齊,日後被譽為「開臺王」,歷史記住了這一天——1624年8月23日。
300多年後的今天,昔日荒島臺灣已躍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其創意產業在世界遙遙領先,而輸送出開臺王顏息齊的古月港,其所在的龍海市也發展為全國百強縣,並成為臺胞的主要祖籍地和尋根地臺灣的100多個姓氏中,有63個是由龍海遷去的,其中,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工黨主席鄭昭明、臺灣立法機構負責人王金平以及曾任國民黨副主席的林洋港等知名政要,均根在龍海。
300多年來,臺灣海峽風雲變幻,但任何時候都阻止不了臺灣同胞回祖籍地尋根的步伐,因為龍海是臺灣血脈的源頭。
而今,雨過天晴,兩岸交流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態勢,龍海成為對臺交流的最前沿,在中國內地,沒有哪個縣市比得上龍海與臺灣的淵源之深。
開臺
在顏思齊當年率眾登陸的笨港——今雲林縣北港鎮文化路與民主路口圓環處,矗立著「顫思齊先生開拓臺灣登陸紀念碑」;顏思齊率眾開墾之地,也就是臺灣島上第一處被大規模開發之處——今嘉義縣新港鄉,興建了兩座高五層的閣樓,思齊閣和懷笨樓。臺灣同胞以立碑和建樓的方式,世世代代懷念、敬仰這位開臺第一人。
歷史為何選擇了龍海人顏思齊而非他人為「開臺王」呢?
顏思齊率眾揚帆出海的港口古月港當年為世界第一大港。月港地處漳州的母親河九龍江人海處,因為港道「外通海潮、內接山澗其形似月,故名」。月港代替泉州刺桐港而為世界第一大港是在十五世紀末,十六、十七世紀達到了鼎盛,「東接渚倭國、南連百粵疆、貨物通行旅、資財聚富商。」繁盛的商業貿易和發達的海外交通,開闊了顏思齊的眼界,孕育了他敢為人先的精神,鍛鍊了他超人的膽魄,從而奠定了他組織大批移民入臺開發的基礎,而月港人所具有的高超航海技術,使大規模越過風雲變幻的臺灣海峽成為可能。
古月港遺蹟
顏思齊率眾在笨港安營紮寨後,著手規劃開發藍圖,並多次派人到漳、泉兩地招募移民人臺開墾,前後約有3千多人,其中大部分是龍海人,也大多從月港起航的。移民一到臺灣後,顏思齊就把他們分成是寨,並發給銀兩和工具,開始了臺灣歷史上漢人最早的、有組織、有領導、有規劃的大規模開墾建設。在開墾過程中,顏思齊把腳下的島嶼取名「臺灣」,取義「灣內有臺,臺外有灣。」
關於臺灣的得名,史學界尚有爭議,但顏思齊開臺第一人的歷史地位卻是無可爭議的。《臺灣府志》、《臺灣通史》、《臺灣外記》、《臺灣通志稿》均詳細記載其開臺功勳。顏思齊的墾臺藍圖如今仍保存於嘉義縣新港媽祖廟內,三百多年來見證臺灣如何從荒原走向寶島。
顏思齊開臺,其深遠意義已遠勝於開發土地本身,更重要的是,其壯舉為確認臺灣為中華民族神聖領土組成部分提供了無可替代的歷史依據,30多年後,鄭成功趕走荷蘭人正是以「收復故土」為名義的。
在顏思齊如火如荼拓墾臺灣的時候,其結拜兄弟鄭芝龍之子鄭成功正以龍海為主要據點之一,與清廷開展緊張激烈的拉鋸戰,並在顏思齊開臺30多年後越過臺灣海峽,收復彼時被荷蘭佔領的臺灣。無論在中國大陸還是臺灣,鄭成功都因收復臺灣的壯舉而被以民族英雄載入史冊。
鄭成功選擇龍海為主要據點的原因之一,是龍海為其祖籍地。
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鄭成功的祖籍地在南安。但近年來,一些史學專家根據族譜和史料記載提出新觀點:鄭成功的祖籍地在龍海。據《滎陽鄭氏漳州譜》主編鄭慧聰考證和福建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閩臺關係族譜資料選編》所收錄的鄭氏族譜記載:鄭氏自唐光啟年間入閩,「或於三山,於莆漳,於潮,是不一處。」其中到達漳州的這一支,在宋末時安居在龍溪,也就是今天的龍海榜山鎮洋西村,在元朝又從洋西遷到鄱山,也就是現在的龍海顏厝鎮古縣。隨後,又從古縣播遷到南安。在2002年舉行的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340周年研討會上,臺灣一學者所著論文《漳龍衍派鄱山氏之來龍去脈》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而鄭成功之孫鄭克爽所書《鄭氏附葬祖父墓志銘》也寫道:先世自河南滎陽入閩,由莆居漳乃移居於泉之南安,遂世那南安人,十一世飛黃公(鄭芝龍),十二世鄭成功。
龍海古縣與洋西鄉民大都姓鄭,始建於元初的鄭氏大宗祠氣勢壯觀,宗祠內有記載本土信仰與外來宗教故事的石碑;龍海境內鄭成功當年安營紮寨之所保存完好,最為壯觀的當推與金門諸島隔海相望的 鎮海衛城,衛城內有一口井,名為國姓井,是當年國姓爺鄭成功飲水之井。
1661年,鄭成功越過海峽收復臺灣,隨軍浩蕩出徵的大都是龍海子弟。他們有為收復臺灣浴血奮戰,立下赫赫戰功;有的為建設臺灣殫精竭慮,作出卓越貢獻。
龍海浮宮鎮霞寮村人陳澤為宣毅前鎮提督、虎衛將軍。陳澤指揮的銃船隊四千餘將士,在臺南鹿耳門登陸,於北錢尾全殲荷蘭精銳部隊;又與水師合作,擊沉擊傷荷軍所有艦船戰艇,立下赫赫戰功二復臺後,陳澤輔助鄭成功安撫番族,開墾荒地,卓有成效。
龍海角美鎮石美村人陳7華以「足民食」為起點建設臺灣。他的足跡遍及臺灣各地,教軍屯田,儲備糧食;教民煮糖曬鹽,以利民生;教匠燒磚,改善民居,、他還劃定行政區域,實行裡甲互保,使民眾安居樂業。他獎勵教化,制定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來培育、拔擢人才,他還為臺灣興建了第一座孔廟。如今,行走在臺南,時不時就能遇到以陳永華命名的地點,如永華富、永華路。臺灣民眾以純樸的方式紀念這位建設臺灣的功臣。
在陳永華、陳澤等龍海乾才的幫助下,鄭成功及其子鄭經以臺灣數十萬軍民為根本,建設臺灣,並開始和日本、暹羅、安南各地通商;開通閩、浙、粵等地的通商管道。
儘管鄭成功收復臺灣第二年就因病去世,但他在臺灣民眾心中的地位是無人可以取代的,位於臺南的延平郡王祠,香火隨著時間的推移,反而越來越旺.而因為他的深遠影響,閩南人遷往臺灣的規模越來越大。
林本源家族便是其中的代表。「林本源」是一個家族的名號,俗稱「板橋林家」,祖籍龍海市角美鎮埔尾村,1776年遷居臺灣淡水。以林平侯為始祖的林本源家旅,從入臺開始就以經營米行鹽務和土地拓墾,成為臺灣北部大名鼎鼎的首富,其開發的土地從桃園、新竹到臺北。
第三代林維源把林本源家族的開臺功業推到巔峰,田園數居全臺第一。對故土的思念隨著財富的劇增而益發濃烈,板橋林家花園承載起這個家族的思鄉情懷。在林本源手上建成的林家花園處處有龍海風光.西溪、北溪、巾港、北港、埔尾村……儼然一副龍溪版圖。龍溪是龍海的舊稱,板橋林家世代以「龍溪人」為榮,即便在日據時期,子子孫孫的戶籍上都寫著「龍溪」二字。
遷臺龍海人,對開發建設臺灣遠不只是拓墾土地、發展經濟,他們對臺灣從蠻荒走向文明,其推動是全方位的。連橫便以一部《臺灣通史》和一部《臺灣語典》證明了臺灣自古屬中國。
1700年,龍海馬崎連氏、連橫的祖先遷移到臺南。出生於1878年的連橫於1918年開始撰寫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臺灣通史》歷10年而成,記載了臺灣從隋至清的歷史,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物產、風俗、人物等,都有論列。《臺灣通史》還詳盡地記載大陸人民開發臺灣的歷史。
連戰先生
《臺灣語典》也是完成於日據時期.日本侵略者推行皇民化運動,禁用漢字,不許講閩南話。連橫冒著危險寫就《臺灣語典》,追根究源臺灣通用方言,旁徵博引臺灣與大陸的血肉聯繫。他寫道:「(臺灣)語言則多沿漳、泉。顧其中既多古義,又有古音,有正音,有變音,有轉音。昧者不察,以為臺灣語言有音無字,此則淺薄之見耳。」
1933年,連橫第五次回到大陸,定居上海.他一直想回龍海馬崎祭祖,無奈因病於19 36年去世,終未能如願。去世前,他為即將出生的孫子取名「連戰」,說「中、日必有一戰,光復臺灣即其時也」。73年後連橫的孫子連戰終於回到祖地馬崎尋根祭祖,他仰望青天,深隋呼喊:「爺爺啊,我回來了,我終於回來了!」
隨著龍海人不斷移民臺灣、開發臺灣、建設臺灣,商緣也隨著血緣流淌在龍海與臺灣之間。
龍海市區所在地石碼鎮,古老的新行街是「船頭行」故地。船頭行,是石碼與臺灣之間貨物購、銷、儲、運的機構,是18世紀末為適應兩岸商貿發展之需而設的。
清朝統一臺灣後,1743年設石碼廳,駐通判,兼管龍溪、海澄、南靖、長泰四縣的江、海防。,沿江內地土特產均以石碼為集散地,船頭行的船專走石碼、澎湖、臺灣航線,其鼎盛時期載重50噸的船隻達到110多艘,運往臺灣的貨物,有紙箔、杉木、紅糖、紅料、陶器、瓷瓶;從臺灣運回的貨物有稻米、生油、麵粉、樟木、白糖等。
石碼廳的通判右山留下的一首詩有助於後人再現石碼與臺灣之間貿易的盛況:「南洋名勝地,石碼更稱雄。金廈如襟帶,澎湖接艦艟。」石碼至臺灣的船運,從清代持續到抗戰爆發。這條航線,對於促進兩岸商貿往來,加強民眾交流起過重要作用。
龍海人在開檯曆程中時時思念故土,而保生大帝成為他們寄託鄉思、護佑他們開臺的信仰。1661年,鄭成功的先頭部隊——白礁三百青壯年組成的忠貞軍,分乘五艘艨幢,從龍海角美出發了。臨行前,忠貞軍以擲籤的方式,徵得保生大帝的同意,請保生大帝隨軍護佑。3月21日,從龍海白礁村出發的先頭部隊在臺南學甲將軍溪人海口登陸。保生大帝從此在臺灣紮根,香火益盛,發展成為臺灣民眾三大信仰之一。臺灣祭祀保生大帝的慈濟宮多達126座,其中臺南最多,達到38座。
白礁慈濟祖官
農曆3月l5日是保生大帝的生日,每年的這一天,位於龍海角美的白礁慈濟祖官就香客雲集、番火最旺,臺灣各地的分香寺廟都回祖宮謁祖,熱鬧非凡一官前的大埕上會連演數天大戲,那是兩岸民眾耳熟能詳的歌仔戲。歌仔戲發端於龍海錦歌,隨龍海開臺移民傳到臺灣,發展為歌仔戲,接著又借著保生大帝的神靈傳回龍海。1928年,臺南學甲宮的信眾到祖宮進香,他們特地請來了臺灣歌仔戲班「三樂軒」,到祖宮前連演三天歌仔戲,從而開啟了歌仔戲在閩南的傳播。
而在臺灣,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一日,也就是鄭成功先頭部隊擁戴保生大帝登陸臺灣的紀念日,臺灣民眾都會在學甲慈濟宮前、將軍溪畔隆重集會,面向大陸遙祭祖宗,祭文的誦讀聲傳得很遠很遠:『『巍巍崑崙山,浩浩揚子江。偉哉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祖德宗功厚,子孫豈敢忘?」
這種在臺灣已傳承三四百年的儀式叫「上白礁」。
神都會想家了,何況是人?
尋根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馬關條約》籤訂後,臺灣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開始了長達50年的日據時期。臺灣與祖國大陸隔絕。
越是隔絕,尋根的願望就越是迫切。
熱愛故土的激情,在開發臺灣的林本源家族的第三代林維源身上得到了充分噴發。林維源曾任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的幫辦和墾務大臣,對臺灣的經貿文教事業作出重要貢獻。早在中法戰爭時,他多次捐巨款為軍餉。當日本佔領臺灣後,對日本人給的官位.他辭而不就,並捐銀一百萬兩助臺灣軍民抗日.為不與日本人同流合汙,他回到了龍海。
林氏義莊
座落於九龍江下遊三汊河口北岸的林氏義莊,敞開大門迎接遊子的歸來。林氏義莊是林本源家族隔海施賑同族的場所,由林平侯確定基建規模、施賑辦法及經理人員配備。贍賑工作做到同族貧乏之家,年給食糧、棉布,嫁聚喪葬都給資金。林平侯去世,包括林本源在內的子孫後代一直恪守祖訓。
林本源長子林爾嘉也和弟妹追隨父親回到故鄉。他出任廈門保商局總辦兼廈門商務總會總理,為閩南地區的實業發展盡心盡力。他還繼承了父親的愛國壯舉,為清政府的重建海軍捐巨款,一度官至侍郎,後不滿清政府的腐敗,辭官隱居,在廈門鼓浪嶼建造菽莊花園。抗戰勝利、臺灣光復後,林爾嘉回到闊別50年的板橋,重振家業。
著名作家許地山也是在臺灣日據時期回到故鄉的。許地山的家就在供奉鄭成功的臺南延平郡王祠附近的窺同。甲午戰爭時,許地山的父親許南英率眾抗擊日軍,終囡局勢難挽,1 895年舉家遷回大陸,落腳的第一處就在龍海角美。許地山時年3歲,在龍海的童年生活為他日後成為著名作家奠定了深厚的底子,被選人中學教材的許地山自傳體散文《落花生》,就是取材於這一時期的。
許地山先生
1933年6月,許地山帶著父親遺作《窺園留草》回到臺南,這是他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回鄉探親。漳州市閩南文化研究會理事韓守泉描述了當年的場景:「許地山夫婦一踏上臺灣的土地,就被故鄉美麗的亞熱帶風光所吸引。到了臺南窺園後,他百感交集,一草一木都讓他感到親切和感動。臨別時,許地山將《窺園留草》贈予親友,而親友們則送給他一尊鄭成功雕像。」
許地山對臺灣新文學的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影響,臺灣文學史研究專家秦賢次說:「在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界知道許地山的人可能是不多,但只要當時曾到大陸學習的臺灣學生,尤其從事文學創作的,知道許地山的人應該不少,因為許地山協助臺灣學生加入文學社團、創辦刊物的事,是有記載的。」
而許地山對大陸新文學的最大貢獻,當推1921年與葉聖陶、沈雁冰、鄭振鐸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提出「為人生」的文學主張,創辦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新文學刊物《小說月報》。1941年,許地山英年早逝於香港,他的死震動全港,香港所有學校下半旗誌哀,港九鐘樓鳴鐘誌哀,香港文化界近千名代表致哀,內地及新加坡等地也隆重集會悼念。有人說,現代作家備極衷榮,除了魯迅,就數許地山了。這是故鄉龍海的損失,也是故鄉龍海的驕傲。
國民黨當局敗退臺灣後,兩岸經歷了幾十年的隔絕,直到1987年臺灣當局開放臺灣同胞回大陸探親。而第一位回祖國尋根的臺灣政黨黨主席就是鄭成功的後代、臺灣工黨主席鄭昭明。
鄭昭明的尋根路歷經不少波折。「我阿公說我們是從白水營來的,全國政協的朋友們就幫我找,可全國那麼大,到哪裡找白水營。我看了祖先墓碑上寫著『同安』、『南安』、『寶裡』等字樣,他們就根據我提供的這幾個字,到廈、漳、泉一地找,結果在龍海市東園那地方找到了寶裡村。」
1991年一鄭昭明終於第一次踏了祖籍地——龍海東園鄉寶裡村祭祖。兩公裡的村路,老鄉夾道歡迎。而鄭昭明的心情既激動不已又忐忑不安。18年後,鄭昭明猶記當年作為先行者的複雜心情:「我是懷著很恐懼的心情到大陸的,兩岸隔絕那麼多年,雙方互不了解,在民眾教育中都說雙方是水深火熱的,我對共產黨很害怕,但我又站在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角度,接受了全國政協的邀請,錢偉長委員長專門接待了我們,他講的句話我記得很深:『兩岸的關鍵是要求問存異,不斷加深了解,增進共識。』」
在特殊的歷史環境中,鄭昭明回到臺灣後很快受到盤查和打壓,所以,當年,鄭昭明能作為黨主席率先登陸,是很需要勇氣和智慧的。在他的身上,顯然有先祖鄭成功的影子。
此後,鄭昭明上百次地穿梭於兩岸之間,幫許多人找到了他們的根,成為名副其實的尋根引路人。在鄭昭明的引路下,回祖籍地尋根的人,不計其數。
1998年,另一位重量級的臺胞來到了龍海角美埔尾村尋根祭祖,他就是中國國民黨原副主席林洋港。先祖林天來是兩百多年前從角美埔尾村遷往臺灣的,到林洋港已是第十二代了,他於1927年出生於日月潭附近的南投縣魚池鄉。
林洋港先生
1998年,在著名臺商李瑞河的幫助下,林洋港找到了自己的「根」——龍海角美埔尾村,並在李瑞河的陪同下於當年10月回到埔尾村祭祖。此行匆匆,林洋港意猶未盡,他在李瑞河的天福茶莊寫下了「連心橋」、「思根亭」六個大字,寄寓了自己的濃濃思鄉情。
臺胞尋根龍海,在中國國民黨榮譽土席連戰回祖籍地馬崎村祭祖續譜時達劍了高潮。 2006年4月19日,龍海馬崎村,這個原本只是九龍江畔的僻靜村莊,因為連戰的回來而沸騰了。
「叩拜眾祖!」
上午9時50分,在馬崎連氏宗祠思成堂裡,當司儀的聲音落下,連戰偕夫人連方璃和子女一齊向列祖列宗跪下,他們三次叩首,近百人在場的祠堂內鴉雀無聲,人們在安靜肅穆的氛同裡感受著連戰一家對祖宗的虔誠 。
奉上甜茶
幾年過去了.馬崎發生的那一切還歷歷在目.隨著兩岸關係迎來前所未有的最好時機,連戰在兩岸民眾中的影響力達到了巔峰,他無可爭議地成為兩岸關係最重要的推手之一。
上香祭拜
展示題詞
連戰那必將永載史冊的破冰之旅,開始於回祖地祭祖的一年前。應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的邀請,連戰於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以國民黨主席身份率國民黨大陸訪問團訪問大陸。4月29日,胡錦濤在人民大會堂與連戰舉行會談,就促進兩岸關係改善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及兩黨交往事宜廣泛而深入地交換了意見。這是兩黨白1945年重慶談判後再度舉行的最高領導人會談。會談後,胡錦濤與連戰共同發布了「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從此,兩岸關係出現了根本好轉.此後,連戰多次代表國民黨與胡錦濤會談,兩岸間許多堪稱有史以來第一次的合作都有連戰的確力推動。
未能回祖地祭祖,是王金平壓在心頭一個重重遺憾。三百多年前,王金平的祖先王文醫追隨鄭成功,從龍海市角美鎮白礁村跨海渡臺。
王金平,龍海白礁王氏的第23世「義字輩」傳人,現為臺灣立法機構負責人,從34歲起踏人政界,一路凱歌,故有「政壇不倒翁」之美譽。
王金平
和許多祖籍大陸的臺灣政要一樣,王金平念茲思茲的始終是「根在何方」。王氏源自河南光州固始縣,王氏開閩始祖在歷史上赫赫有名,他就是受封「閩王」的王審知。
2004年,王金平的尋根之路由憂轉喜。其胞妹王梅回到位於龍海市角美鎮的燦坤企業參觀時,發現這裡有個白礁村。她把族譜留在了白礁慈濟宮,希望村裡的王氏宗親能夠對上族譜。
不到一年,2005年9月8日,王金平收到了一封從龍海白礁村寄來的認親書。
王金平喜出望外,很快回信。兩岸王氏終於相認,斷了三四百年的親輕在王金平手裡接上了。
在尋根之路上,比王金平步子邁得更快的是臺商。臺商到大陸投資,是與臺胞回祖地探親同步的。作為最主要的臺胞祖籍地之一,龍海自然吸引許多臺商的到來。
截至2008年底,龍海市共引進臺企300多家,實際利用臺資近30億美元,佔漳州臺資總量的70%左右。臺商在龍海的投資涉及食品、家電、能源等20多個行業一其中最為有名的當推王永慶投資的華陽火電廠和矽明科技光電。前者是全國最大的火力發電廠,後者為中國第一個純度在7個9以上,世界第8家生產高純度多晶矽的企業。
臺商選擇龍海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龍海是臺胞的祖籍地,與臺灣同文 同種,到龍海投資,如回家一般親切。前面提到的工黨主席鄭昭明也在龍海投資辦廠。二是龍海優質的服務環境,臺商黃錫斌的「臺灣工業城」原本不打算在龍海投資,後因被龍海的全程服務所感動,最終選擇了龍海。
龍海名山南太武是臺商尋根覽勝抒懷的最佳去處,登高遠望,金門盡收眼底。
南太武的姐妹山就在金門,名為北太武。南太武與北太武有許多相似之處,過去都是戒備森嚴的軍事重地,如今都是遊客抒發思古悠情之地。
傳說北太武與南太武原本就是一座山,地殼運動後,臺灣海峽出現,把太武山一分為二。
南太武山上有個仙人腳印,民間廣為傳說仙人的另一隻腳印就在北太武.仙人一腳踩著南太武,一腳跨過海峽,踏在北太武上。
仙人能一腳跨過臺灣海峽,想必今人也能,何況兩岸正值和平的春天。龍海與臺灣來來往往幾百年,這個春天,血脈連得最緊,人心貼得最近。
這幾百年的分分合合,「開臺王」顏思齊絕沒有想到如今兩岸雨過天晴、根深葉茂,其在天之靈,一定發出會心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