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子」是未來的皇帝,為什麼還會謀反

2020-12-18 騰訊網

《周易》載:「太子,太者,大也,至大無極,太上貴德。」因此,「太子」一詞最早指的是大兒子,並無特殊含義。而到了商周時期,天子及諸侯的法定繼承人,被明確稱為太子或世子。漢朝的時候,皇帝的繼承人稱為「皇太子」,諸侯王的繼承人則稱為「王太子」。漢朝以後,「太子」成為皇帝繼承人的專用稱謂,諸侯王的繼承人稱為「世子」,一直沿用到清朝滅亡。

中國封建王朝兩千多年,除非特殊情況,只要是皇帝就會有太子,因為封建社會國家的傳承是「家天下」,皇帝必須在自己的直系男親屬裡尋找繼承人,自己的兒子自然而然是首選。太子是全天下都明確知道的、唯一合法的皇位繼承人,是未來的皇帝。但奇怪的是,縱觀中國古代,太子作為未來的皇帝,居然也會有很多謀反的,如宋文帝的太子劉劭,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等,這讓人十分不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太子職位太誘人,被更換的概率太大。

按照西周時期延續下來的嫡長子繼承制,皇帝的嫡長子一般會是太子。但這並不絕對,隨時都可能會發生變化。因為太子之位和皇位一樣,誘惑力太大,而皇帝又大多都兒子數量極多。

皇子的地位也往往跟自己的母親密切相關,歷史上有太多的君主因為喜歡某個嬪妃,愛屋及烏,進行廢長立幼,例如,漢景帝劉啟的太子劉榮就因為其母親慄姬小肚雞腸,不夠大度惹惱了漢景帝而被廢掉。

此外,由於皇帝的兒子實在太多,而為了穩固朝局,太子又往往冊立的很早,故也會出現時間越長,太子缺點越多,皇帝看太子越來越不順眼,想要換其他兒子的現象,例如,隋文帝楊堅就因為覺得太子楊勇不夠節儉穩重而廢掉了他,改立了楊廣。

當然,太子作為儲君,在封建社會其權力只會受到皇帝一個人的制約,他本人也經常會成為違法亂紀的源頭,如果搞的太過頭也會令皇帝失望,例如,劉宋王朝宋文帝劉義隆的太子劉劭就因為違法亂紀,信奉巫蠱之術而讓宋文帝意圖廢掉,結果他下手為強,謀反弒父。

因此,為了保證自己不被廢黜,捍衛自己本來已經到手的皇位,太子會選擇謀反這條道路。

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一位太子李承乾:他是唐太宗的嫡長子,年僅八歲就被立為太子。唐太宗也對他寄予厚望,極為重視這個兒子。

據《舊唐書》記載,早期的李承乾「丰姿峻嶷、仁孝純深」,看起來是個優秀儲君,但是母親長孫皇后的去世以後,李承乾又因病瘸了一條腿,性格開始大變,行為舉止也越來越乖張:養男寵、刺殺老師、暗殺親弟弟等。唐太宗對他很失望,寵愛起了李承乾的同母弟李泰,而這個李泰也不是個省油的燈,他一直在謀取奪嫡。雖然李世民明確表示不會廢長立幼,但李承乾依然感到了極大的威脅,先是謀害李泰不成,於是便糾集了趙節、杜荷、侯君集等重臣意圖逼宮謀反,無奈事情敗露,被唐太宗廢為庶人,流放充軍到黔州。

第二,太子作為朝局的重要力量,會被政敵算計。

太子是國家的儲君,為了保證其即位之後能順利治國。太子年幼時要修學,年長之後要「實習」,參與朝政歷練。因此,太子實際上在即位前也算是一位大臣,雖然身份尊貴,但依然會在朝堂上因政見不合、利益衝突等而招來不少政敵。

遇到膽大包天的政敵,甚至會為了避免太子日後登基會秋後算帳,想盡各種辦法整垮太子。例如,清朝開國皇帝努爾哈赤的太子褚英就因為與幾位開國重臣和兄弟矛盾極深,揚言登基以後會處死他們,被他們聯合起來整治,結果不僅被廢除太子之位,更是被自己的親生父親下令處死。

太子如果被政敵逼迫到走投無路,忍無可忍,起兵造反自然就是他唯一的選擇。

這樣的太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漢武帝的太子劉據。漢武帝晚年老糊塗的毛病十分嚴重,經常做噩夢夢見自己被巫蠱之術所害,便命令寵臣江充徹查此事。

據《資治通鑑》記載:「江充自以與太子及衛氏有隙,見上年老,恐晏駕後為太子所誅,因是為奸,言上疾祟在巫蠱。於是上以充為使者,治巫蠱獄。」江充因為之前跟太子劉據有矛盾,害怕太子即位以後清算自己,便將巫蠱的禍水故意引到太子身上,太子主要親族,舅舅衛氏、幾位公主先後被陷害處死,劉據忍無可忍,起兵誅殺江充,結果被漢武帝誤認為謀反,派兵鎮壓,兵敗逃亡,後來遭到通緝以後被逼自殺。

第三,太子與皇帝既是父子,又是天敵。

在古代真正像諸葛亮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實在是鳳毛麟角,太子即位時如果不能壓制住朝堂上的那些舊貴族和官僚集團就極有可能被篡權奪位,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為了消除出現這個隱患,保證皇權的順利交接,太子除了要修學和實習朝政以外,皇帝也往往會在自己還在位的時候幫助太子培植自己的勢力、建立自己的集團、樹立自己的威信,以便在即位的時候可以迅速穩住局面。

然而,這又會出現一個十分矛盾的現象,那就是擁有自身勢力集團的太子會反過來威脅皇帝自身的地位,如果皇帝在位時間較短的話,情況會好很多,太子及其集團還沒有觸及到皇權的底線,皇帝就去世了,權力得到順利交接,但是如果皇帝足夠長壽,在位時間很長的情況下,太子及其集團就往往會成尾大不掉,成為皇帝的敵人和威脅。

因此,皇帝在位時間越長,太子越危險。這是一個無論皇帝與太子父子關係有多親密,都無法解決和避免的問題。

最為典型的案例就是康熙皇帝與其太子胤礽。康熙皇帝在位長達61年,而嫡長子胤礽僅僅年滿周歲就被冊立為太子,到他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被廢,一共當了三十多年的太子。

康熙早年極力培養扶持胤礽,而胤礽也十分爭氣,聰慧好學,文武雙全,年長之後多次監國理政,政績卓著,為康乾盛世的開啟作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胤礽及其集團「太子黨」勢力越發龐大,開始威脅到了康熙皇帝自身。

為了壓制「太子黨」,康熙皇帝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冊封多位成年皇子,例如,皇長子胤禔被封為多羅直郡王,皇三子胤祉封為多羅誠郡王等。給皇子受封以後開始參與朝政,在很大程度削弱了太子及其黨羽的權力,時間一長,康熙帝、太子黨、其他諸皇子之間的矛盾愈加激烈。

到了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康熙帝巡幸塞外期間,皇長子胤禔向康熙皇帝告發太子,截留蒙古貢品、放縱奶媽的丈夫等等小事甚至是誣陷,很輕易的便點燃了康熙皇帝的怒火,沒過多久胤礽便被廢掉。太子胤礽的確有很多不法之事,但還尚未達到立刻被廢黜的地步,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威脅到了此時還如日中天的康熙皇帝,而《清實錄》中康熙皇帝此時對胤礽的評價「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更是明明白白的暴露除了康熙皇帝的擔心。

因此,雖然胤礽於康熙四十八(1708年)二月被復立為太子,但他已經對康熙帝極度失望,而且行為舉止瘋癲,最後更是策劃逼宮謀反不成,被康熙皇帝再次廢黜。

應當說,皇帝與太子的微妙關係折射出了權力鬥爭的殘酷。權力是迷人心智的毒藥,為了家族壟斷權力,太子必須存在;為了鞏固權力,太子也可以廢黜;當然,太子為了權力也依然會謀反。在權力鬥爭面前,親情顯得十分蒼白無力。

文:博陵清河

參考文獻:《周易》《舊唐書》《資治通鑑》《清實錄》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古代太子就是未來的皇帝,遲早會繼位,為何還會謀反
    漢朝時進一步劃分,這時候皇帝的繼承人稱為「皇太子」,諸侯的繼承人只能稱為「王太子」。再之後,就只有皇帝的繼承人,才能夠叫「太子」,諸侯王的繼承人就只能叫「世子」了。在古代封建王朝中,皇帝一般都會在生前確立繼承人,除非特殊情況,比如皇帝暴死、皇子篡位等等。
  • 為什麼古代有那麼多太子選擇謀反,合法的繼承皇位不是更好嗎?
    可是這種現象是在康熙死後才出現的,其實在康熙之前都是活著的時候就立好太子,進行培養,只是這樣的情況下太子謀反的情況太多了,痛定思痛,再也不提前立儲。但是已經是太子了,這些皇儲為什麼還要謀反呢?「太子,太者,大也,至大無極,太上貴德。」《周易》當中這句話就很明確的指出,在古代,「太子」這個稱謂就是老大的意思,沒有其他太多的政治意義。後來隨著立儲的需要,太子開始被稱為皇帝的繼承者,這才有了特殊的意義,而其他諸侯的繼承者被稱為世子。太子謀反的歷史案例太多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其背後巨大利益作祟,相比之下,就很少聽說世子去謀反的。
  • 太子謀反,皇帝怒問群臣怎麼辦?此人說了17個字從此升官發財
    所以歷史上有很多謀反逼宮的事件。今天我們不說那些謀反的人物事件,我們來說被謀反的皇帝。曾經就有皇帝,因為太子謀反,所以皇帝召集群臣問怎麼辦?只是有一個人只說了十七個字。讓皇帝瞬間吃下一顆定心丸。
  • 在古代的太子,是未來皇帝的法定繼承人,為什麼還要選擇謀反
    太子"一詞最早是指大兒子,沒有其他意思。商周時期,稱為太子或者世子。兩漢時,皇帝與諸侯的繼承人都稱太子,但是唯有皇帝的兒子稱為"皇太子"。到了漢以後,諸侯的繼承人改為世子,而皇帝的繼承人改為太子。"太子"的身份並不是與生俱有的。只有得到皇帝的冊封才算。在古代皇帝選擇繼承人時,必須是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直系親屬,首選必然是自己的兒子。
  • 面對太子李承乾謀反,李世民為什麼不去殺太子,卻想要拔刀自刎?
    面對太子李承乾謀反,李世民為什麼不去殺太子,卻想要拔刀自刎?由於太子李承乾涉嫌謀反,李世民將其廢為庶民,接著,李世民摒退其他朝臣,只留下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褚遂良四位重臣。李承乾本身就是太子,他本不應該造反,如果一切順利,他就是天下的繼承者。可是李世民還很喜歡魏王李泰,這就讓矛盾出現了,兩人的目標都是那個至高無上的皇位。可是李承乾涉嫌謀反,李世民不殺他,為什麼反而自己要自殺呢?
  • 從聰慧太子到叛逆謀反,唐朝太子李承乾,是如何走向心理扭曲的?
    實際上,中國古代皇室的親子教育和權力傳承,很多時候都非常的複雜甚至血腥,清代這些只是由於影視劇的傳播而更加出名而已。比如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他的經歷或說遭遇,就能給我們很多啟示。承乾起兵謀反的事情,以及他在17年太子生涯中前後性格的突變,前人有諸多說法,不過主要是集中在幾個方面,包括承乾本人不求上進、背後奸臣的攛掇、唐太宗玄武門事變的影響,等等。這些當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咱覺得,一個好好的太子,最後變成一個歇斯底裡的瘋子,還有更多的原因。二、誰逼瘋了太子承乾?
  • 「太子」遲早都會當皇帝,為何不顧及父子之情
    在《周易》中有:「太子,太者,大也,至大無極,太上貴德。」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之中,沒有任何意外的情況之下,太子就是儲君,也就是下一位皇帝。古代封建王朝極其注重傳承,下一任皇帝必須是現任皇帝的直系親屬,兒子變成了首選。太子是皇帝承認的合法繼承人,但是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作為未來的皇帝,太子出現謀反的案例有很多。明明只要皇帝去世,他便能夠繼承皇位,為什麼還要做出謀反之舉呢?
  • 「唯才是舉」明明是選太子最好的辦法,為何古代皇帝從來不用
    說起來,在古代皇位繼承制度中,「唯才是舉」肯定是最好的。畢竟選擇最有能力的人來接班,能夠把國家治理得更好。把國家治理得更好,就可以確保江山永固,這也是皇帝們都希望的。可是,古代的皇位繼承制度中,有「嫡長子制」,有「幼子守灶制」,有「秘密建儲制」等等,為何偏偏就沒有「唯才是舉制」呢?守著最好的制度不用,這是怎麼回事呢?
  • 太子謀反,皇帝召集群臣想辦法,此人說了17個字從此升官發財
    今日我們不談那些謀反者的事件,而談被謀反者的皇帝。從前有個皇帝,因為太子謀反了,於是皇帝召集群臣問他怎麼辦?只是一個人只說了十七個字,瞬間給皇帝一個定心丸。從古到今,謀反宮的時間是無數的。而且那些策劃反叛的人也是孤注一擲。由於種種原因,他們走上了陰謀的道路,下了一場賭注。成者為萬,敗者為千,成者為萬,敗者為萬。
  • 哪吒是皇帝的兒子嗎?他為什麼被稱為「三太子」?
    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古代,皇帝是全天下地位最高的人。中國人歷來就講規矩、禮節等,就連最普通的稱謂都有各種講究,尤其是在皇權至上、等級森嚴的皇室中更是如此,皇帝兒子是皇子,太子則是皇位繼承人,皇帝的兒子才叫太子。
  • 從聰慧太子到叛逆謀反,唐朝太子李承乾,是如何走向心理扭曲的?
    實際上,中國古代皇室的親子教育和權力傳承,很多時候都非常的複雜甚至血腥,清代這些只是由於影視劇的傳播而更加出名而已。比如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他的經歷或說遭遇,就能給我們很多啟示。承乾起兵謀反的事情,以及他在17年太子生涯中前後性格的突變,前人有諸多說法,不過主要是集中在幾個方面,包括承乾本人不求上進、背後奸臣的攛掇、唐太宗玄武門事變的影響,等等。這些當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咱覺得,一個好好的太子,最後變成一個歇斯底裡的瘋子,還有更多的原因。二、誰逼瘋了太子承乾?
  • 中國古代被幹掉的太子,你知道幾個?
    經典的《七步詩》道盡了古代皇家骨肉手足權鬥的悲哀,即使已然成為了天下最得意的家族,傲視天下的優越感依舊無法滿足所有皇室成員對於至高無上權力的渴望。1、因帝王猜忌被逼謀反致死代表——漢武帝太子劉據劉據算得上是古代被拉下馬的太子中最為無辜的一位,大多太子落馬都是拜兄弟所賜,而劉據當年的落馬卻是從漢武帝的猜忌開始的,要知道,劉據無緣於皇位是漢武帝政治生涯中的一大汙點與敗筆。
  • 史上最荒唐的一個皇帝,居然霸佔了太子妃,最後被謀反而亡
    在我們中國歷史上,一共有著400多位皇帝,在這些皇帝當中有明君那就有昏君。在西夏時期,就有這麼一位皇帝,他在給自己兒子成婚的時候,卻因太子妃的容貌極其漂亮,隨後就納入了後宮成為了自己的妃子。這個皇帝就是李元昊,當時的的太子是李寧令哥。
  • 西遊記:哪吒不是皇帝的兒子,但為什麼叫三太子?
    眾所周知,古代只有皇帝的女兒才能被稱為「公主」,兒子們統稱為「太子」。一般情況下,這些王子中會有一個是特定的繼承人。皇帝100歲後,將成為下一個國家的主人。他被稱為「王子」,只有一個。這是所有王子夢寐以求的職位。畢竟,這裡是離王位最近的地方。誰不想升天入地,成為世界的主人,高高在上呢?
  • 古代太子為什麼住東宮?
    不知你們在看古裝劇的時候有沒留意經常會聽到「東宮太子」的字眼兒,甚至直接以東宮來稱呼太子,似乎太子總是和東邊聯繫在一起。那為什麼太子要居住在東宮呢?皇宮的風水歷來都是華夏風水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中當然另有一番深意。
  • 太子成為高危職業?漢武帝,唐太宗,康熙為什麼都喜歡廢太子?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太子這個職業是普遍存在的一個高危職業,為什麼說太子是高危職業呢?那是因為太子的上邊還有一位真正的統治者,那就是皇帝。 這種換掉太子的想法,在李承乾謀反罪名坐實之後,徹底成為了事實。
  • 李承乾作為李世民嫡長子,八歲就被立為太子,為什麼卻謀反了呢?
    可是李世民萬萬沒想到,繼承人沒選好,差點把李家的天下都給弄得改了姓(確實給改了姓,武則天建立大周朝,只不過後來過足了皇帝癮,最後沒讓自己的女兒繼位,又把皇朝還給了李家)。李世民一生一共生有十四個兒子,其中其中長子常山王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晉王李治,都是他的原配妻子正宮娘娘長孫皇后所生。
  • 琅琊榜:譽王謀反是遲早的事,這幾個細節就可以看出,細思極恐!
    琅琊榜:譽王謀反是遲早的事,這幾個細節可以看出,細思極恐!在琅琊榜的前部分劇情中,梁帝的幾個皇子,就屬太子和譽王最得聖寵,其中,譽王更是得皇帝的寵愛,就因為他和皇帝最為相像。意外發現譽王竟是滑族後人,她告訴譽王,譽王恨極怒極,決定一不做二不休,趁著皇帝一行人在九安山春獵,發動叛亂。用當年梁帝的手段來奪取政權。譽王謀反了,最後失敗了,他自殺了。一切進行得很快,仿佛彈指一揮間,就像沒有發生過一樣。從後面我們大致可以看出,譽王謀反就是因為他知道了皇帝為什麼不讓他當儲君,知道了他就是滑族之子。
  • 李承乾深受李世民寵愛,並且早就被立為太子,為何還要謀反呢?
    唐朝初期,通過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先是除掉了李建成、李元吉,然後被李淵立為太子,不久之後,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正式即位,是為唐太宗。雖然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開創了貞觀之治。但是,不管怎樣,玄武門之變,都是一場謀反行為。並且,讓李世民沒有想到的是,他最寵愛的兒子李承乾,居然也想造反。
  • 古代皇帝最頭疼的事情竟然是立太子?為什麼立儲這麼難!
    然而在古代,國君指定繼承人,也就是立儲、立太子這件事兒,真的是太難了!立太子這件事兒,又被稱之為是「國本」問題。在古代帝王眼裡,國家和人民無非都是自家的產業,國土再大,人口再多,本質上也無非是一份家產,所以,所謂國家大事,底層邏輯也只是家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