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這是一片常年被冰雪覆蓋的土地。北極地區總面積為2100萬平方公裡,從2011年以來,北極地區的冰層開始大規模融化,這裡的北極熊和北極狐生存受到了極大的威脅,聯合國曾多次呼籲大國站出來,為遏制北極生態惡化出一份力,然而始終沒有國家願意站出來承擔這份責任。
然而事情在2016年出現了轉折,從這一年開始,俄羅斯開始在北極修建軍事設施,數量高達400個,並且俄羅斯的圖-160戰略轟炸機在2018年5月對北極地區進行了戰略巡航,俄羅斯的舉動引起了另一個超級大國的注意,美國也開始著手在北極跑馬佔地,因為美國距離北極比較遠,所以美國的決策是慫恿北極圈附近國家出頭,自己在後面給予軍事和經濟援助,在這種政策的指導下,北歐諸國就成為美國手中的棋子,美俄博弈終於從亞太、中東轉到了地球之冠的北極。
雖然兩個大國在北極忙得不可開交,但他們來北極不是為解決氣候變暖問題,也不是為拯救北極熊和海豹北極狐而來,他們來只是為搶佔地球之冠的好位置,遏制對手而來。事實上過去的幾年裡,美俄之間為了制衡對方,相繼在全球多個局部地區展開博弈,比如中東、拉美、北非等等,如今這些地方的亂局,有一多半要歸功於這兩個國家。那麼美國和俄羅斯為什麼都看上了北極這片土地呢?它們來北極究竟是為了什麼呢?是什麼東西吸引了美俄?在過去幾年的博弈中,美俄到底誰佔了上風呢?
我們來回答前兩個問題,為什麼美俄都盯上了北極?首先對於俄羅斯來說,北極即是所謂的戰略制高點,也是俄羅斯的後院,俄羅斯80%的領土都和北極隔海相望,如果俄羅斯失去了北極的控制權,那敵人就會從北極跨海登陸西伯利亞地區,俄羅斯將會陷入到腹背受敵的不利局面中。因此控制北極是俄羅斯的國家戰略。
而美國的想法正好相反,美國控制北極目的是威懾俄羅斯,遏制俄羅斯的崛起,順道佔領北極完成自己全球化的戰略布局。雙方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戰略衝突,才導致這些年北極局勢越來越緊張。
北極除了是俄羅斯的後院,是美國遏制俄羅斯發展的關鍵之外,它還將成為亞歐新的海上貿易航線。之前的亞歐海上貿易航線需要穿過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經地中海穿越直布羅陀海峽最後到鹿特丹,這條航道不但山高水遠,而且因為蘇伊士運河的航道限制,大型油輪無法在這裡航行。只能繞道非洲好望角,增加了航程。
相比較之下,新開發的北極航道比傳統航道在時間上縮短了9天,而且北極航道沒有船噸位限制,因此這條航道將成為未來亞歐貿易的主要航道。
在過去幾年的北極博弈中,俄羅斯和美國都做了不少小動作,但俄羅斯北極戰略更加明確,距離也更近,因此在過去幾年的博弈中,俄羅斯佔據了上風,而在未來的北極博弈中,俄羅斯也更可能佔據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