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巖芯、做觀測、搞研究,納木錯畔的青年科研工作者—— 穿越風雪...

2020-12-24 荊楚網

中科院納木錯站。

本報記者 徐馭堯攝

納木錯站觀測主管達瓦扎西在取樣。

本報記者 徐馭堯攝

核心閱讀

位於拉薩當雄縣和那曲班戈縣境內的西藏納木錯自然保護區,是開展青藏高原相關研究的天然實驗室。納木錯畔的年輕人,為獲取科研數據,不懼高寒缺氧;為提供良好的研究條件和生活保障,不畏嚴冬風雪。

「打到了!」鑽孔深度達到153.44米、獲取長度為144.79米的巖芯,勝利的歡呼聲迴響在海拔4700多米的納木錯湖面上——8月3日,中國科學家終於在納木錯成功獲取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現在,80後、90後已經成為野外科考的重要力量。」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納木錯站站長王君波說。為了獲取這個創造歷史的巖芯,參與納木錯鑽探項目的科考隊員們,今年大多已經在中科院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研究站(下稱「納木錯站」)工作了近兩個月。

頂風搭建鑽探平臺

「返青的草原沐月光,漣漪的湖上水微蕩。魚鷗成群睡入夢鄉,犬吠寂寥誰在徜徉?」在難眠的夜晚裡,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後陳浩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來到納木錯,「能清晰感受到血管在鼓脹、跳動,思維明顯變慢,晚上輾轉難眠,只好寫詩來緩解痛苦。」陳浩說。

4年前,陳浩所在團隊的主要工作,是調查納木錯湖底沉積物的地質結構,為巖芯鑽探做前期研究。2019年,受制於天氣等不利因素,巖芯鑽探工作最終在鑽取20米巖芯後被迫暫停。今年5月,陳浩隨研究團隊再次上湖。

湖上鑽探巖芯的難度很大。據納木錯鑽探項目工作人員介紹,經過兩年摸索,我國科研人員終於自主設計出面積81平方米的大型鑽探平臺。「碼頭到湖中心距離較遠,直線距離25公裡。我們要先把鑽探平臺推到距離湖中心7公裡的一處島嶼靠泊,第二天再推到湖中心。」陳浩回憶。

實際操作過程十分驚險。一次,橡皮船突然發生動力故障,無法掛擋,浪頭不時湧上船幫,大家的衣服很快被打溼。陳浩急忙電話聯繫另一艘返航船隻,尋求救援。前來救援的船隻吃水淺、臺面高、船速慢,雖然兩隻船相距不遠,但足足半個多小時後,陳浩一行人才得救。「在風浪中,每一分鐘都漫長焦灼。」陳浩說。

「研究的東西不一樣,但是鑽研的勁頭值得彼此學習」

「過了驚險時刻,接下來,便是日復一日的科研探索。」鑽探平臺在湖中心固定完畢後,陳浩就開始每天上湖、採樣和分析。

暑假,冷清的納木錯站熱鬧起來。最熱鬧的時候,有四五十人同時在站裡。很多高校院所的師生來到納木錯站,或駐紮幾日,或待兩三個月甚至大半年。每到飯點,來自天南海北的年輕人三三兩兩,交流著近期的科研收穫。

格桑,西藏大學生態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他在納木錯附近有一塊試驗田,種植了許多高原植物用以觀測。

來自蘭州大學的青年師生,每天早早起床吃完飯,便一起出去架設實驗設備。

每個天氣晴好的中午,都能看到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碩士生周天祺在陽光下工作。她說:「觀測土壤微生物、植物二氧化碳與甲烷通量,必須在陽光直射下進行。趕上天氣不好,就只能回到站裡讀文獻。」

這幾年,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生開金磊幾乎每年都要來納木錯站。「在納木錯站,大家研究的東西不一樣,但是鑽研的勁頭值得彼此學習。」開金磊說。

為科研人員提供研究和生活保障

西藏納木錯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有湖泊、河流、冰川、凍土、季節積雪、溼地等豐富的自然地理要素,是科研工作者開展青藏高原相關研究的「天然實驗室」。

如今的納木錯站,不僅是一個「科研驛站」,也像一家青年旅社。每個房間能住6到8人,都採用上下鋪布局。今年24歲的納木錯站觀測主管達瓦扎西說,前些年,站裡還是一個房間兩張大床,隨著科考人員增加,只能更改設計以提高房屋的使用效率,「但是來這邊的年輕人沒有抱怨。這樣的布局,反而讓大家更容易交流溝通。」

納木錯站位置偏遠,日常運行並不容易。但無論在站人員多少,達瓦扎西都常年駐守於此,保障科研工作順利開展。達瓦扎西回憶,有時候主樓住滿了,研究人員只能擠在臨時板房裡。「那裡保暖差、居住條件也相對惡劣,但是大家也樂在其中。」達瓦扎西說。

納木錯的冬天尤其漫長。每年冬天,即使站裡人少,達瓦扎西的保障工作也沒有絲毫放鬆。王君波回憶,建站初期,一個團隊在納木錯主湖區測量採樣結束,返回時被困在湖中,同行的三人每人抱一根三腳架的鋼管,互相拍打,以免睡著,靠打火機發信號、二鍋頭禦寒,直至救援隊抵達……

如今,納木錯站已經能為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提供良好的研究條件和生活保障。站外冷風陣陣,站內卻暖意濃濃。結束了一天辛苦的工作,像陳浩、格桑、達瓦扎西一樣的年輕人,或整理數據,或學習文獻,或三兩圍坐在一起看電視、聊聊天。

門外,納木錯格外靜謐,星辰在天空和湖面上熠熠閃光。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30日 17 版)

相關焦點

  • 納木錯畔的年輕人:穿越風雪,解碼天地無字書
    納木錯畔的年輕人,為獲取科研數據,不懼高寒缺氧;為提供良好的研究條件和生活保障,不畏嚴冬風雪。「打到了!」鑽孔深度達到153.44米、獲取長度為144.79米的巖芯,勝利的歡呼聲迴響在海拔4700多米的納木錯湖面上——8月3日,中國科學家終於在納木錯成功獲取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 穿越風雪 解碼天地無字書(保護區裡的年輕人(22))
    本報記者 徐馭堯攝核心閱讀位於拉薩當雄縣和那曲班戈縣境內的西藏納木錯自然保護區,是開展青藏高原相關研究的天然實驗室。納木錯畔的年輕人,為獲取科研數據,不懼高寒缺氧;為提供良好的研究條件和生活保障,不畏嚴冬風雪。「打到了!」
  • 科考納木錯:走了40年的「朝聖之路」
    這條路的終點是海拔4730米的中國科學院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納木錯站)。它位於「天之聖湖」納木錯之畔、背靠念青唐古拉山脈雪峰,被視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綜合觀測站之一。 這條路,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高原所)研究員王君波走了15年,他稱其為科研「朝聖」之路。 今年,再次前往「朝聖」的王君波有了新身份——納木錯站站長。
  • 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部分青年科研工作者—新聞—科學網
    在青藏所,科研工作者從事研究的學科方向不同,一年中待在西藏的時間差異很大。梁爾源一般一年在青藏高原開展1~3個月的野外考察,所以除了青藏所工會組織的一年一次的集體體檢,梁爾源並不會刻意做額外檢查。因為他覺得科考的時間不足以對身體產生嚴重影響。
  • 在風雪中堅守——記長白山天池氣象站青年觀測員
    新華社長春5月4日電 題:在風雪中堅守——記長白山天池氣象站青年觀測員新華社記者胥舒驁、張博宇、張博文海拔2623米,氣溫-3℃,風力10級,積雪及膝。當我國大部分地區已是奼紫嫣紅時,天池氣象站的兩名「90後」氣象觀測員薄萬福、鄧元博依然在寒風中為維護觀測設備忙碌。電路檢修、防雷檢測、更換風向標……面對10級大風,記者行走非常困難,兩位青年觀測員卻在數米高的觀測臺上來去自如,有條不紊地完成了手頭工作——常人眼裡極端的天氣在兩位小夥子看來不過是「小菜一碟」。
  • 湖泊擴張:納木錯湖水上哪去了
    專家認為:湖泊擴張已成事實,地下滲漏只是假設,箇中謎團有待證實   最近,經多年的水量平衡研究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周石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西藏最大的內陸湖——納木錯湖水量收支嚴重不平衡,收入遠大於支出。但是,納木錯湖沒有地上出口,這多出來的水到哪兒去了?
  • 與自然為伍,與科研為伴《曠野青春》樹立青年科研工作榜樣
    每集一篇章,從科研工作者第一視角來表現相關工作背後的故事,透過對真實人生的書寫與思悟表達,生動展現當代科研工作的使命與價值,加強推動科普內容在年輕人群中的輻射。,中國青年科研人心懷信仰,沉默耕耘的動人圖鑑。
  • 強國年代文:科技強國,我為祖國搞科研,強推《我在八零搞科研》
    2:《我在八零搞科研[穿書]》作者:蘑菇魚(完結)一句話簡介:我為祖國搞科研簡介:女學神顧小滿穿成軍旅年代文中,成為幫助男主走出陰霾趕走心魔的行走的心靈雞湯路人甲。突然穿越怎麼辦?!顧小滿表示:當然是繼續搞科研了,我做了好久的實驗本來都能出數據了!——沉迷於學術,相信科技興國的女主穿越到平行世界裡的華國。[食用指南]1.女主沒有金手指但有金腦子。
  • 中冰極光觀測臺破土動工 兩國北極科研合作再上臺階
    為進一步加強極光觀測研究,讓這跳舞的精靈為人類服務,中冰聯合極光觀測臺破土動工典禮6月2日在冰島北部城市阿克雷裡附近舉行。來自中國和冰島政府的代表為觀測臺主建築的開工挖出第一鏟土。這標誌著中國、冰島兩國北極科研合作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冰島第四大城市和北部重鎮阿克雷裡靠近北極圈,被稱為北極之門。從市中心沿公路向東行駛50分鐘,就到了位於雷克雅達魯地區的凱爾赫村。
  • 確定481215顆恆星位置的修女,打破梵蒂岡沒人搞科研的誤解
    當時的人絕對不敢想,神職人員會親身參與到科學研究中,然而這種事情數百年後真的發生了。歐洲《對話》雜誌公布了梵蒂岡的修女們,在一百多年前竟然也參與到了天文學研究中。儘管聽起來有些反常規,但她們做出的貢獻還不小!
  • 追日問天|看科研望遠鏡如何觀測太陽
    歷經30多年的不懈努力,創始人艾國祥院士和諸多天文學家們一起,將此基地建設成了國際太陽物理觀測研究的前沿機構。 帶著這個疑問,讓我們一起走進懷柔太陽觀測基地一探究竟。   在懷柔觀測基地,有兩臺觀測設備,一臺是多通道太陽磁場望遠鏡,一臺是全日面太陽光學和磁場監測望遠鏡。多通道太陽磁場望遠鏡安裝在太陽觀測塔頂部。適合觀測的日子,觀測人員都會開啟望遠鏡的圓頂,對太陽進行觀測。它帶有五個不同功能的子望遠鏡,統一組裝在一個望遠鏡跟蹤系統上,能夠精確的跟蹤太陽運行。
  • 搞科研,就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求學時,他主動選擇「坐冷板凳」,研究如何不使用農藥就控制病蟲害;學成時,他放棄優渥條件毅然回國,直言「賓館再好不是家」;成功時,他無償獻出價值十億元的專利,掏心掏肺地說「黨和政府已經給了我們很好的『俸祿』,我們科研的目的不就是為了讓老百姓受益嗎?」在每一個人生的十字路口,「拳拳赤子心,錚錚報國情」都是指引這位「農民院士」的精神坐標。
  • 青橙獎出爐,鍾南山點讚科研後浪「35歲前我還在做鍋爐工,你們要...
    9月9日,2020年阿里巴巴達摩院青橙獎獲獎名單公布,梁文華等10位青年科學家獲得達摩院的1000萬元獎金。這些平均年齡不足32歲的科研後浪收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的鼓勵,「你們處在最好的時候,要記得把握機遇。」
  • 復旦大學獲批上海長江河口溼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是開展野外觀測、科學實驗、實踐教學和技術示範的重要基礎性平臺。為推動高校積極爭取建設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加強高校野外科學觀測研究能力建設和科學數據積累,提升相關領域人才培養的實踐和實訓水平,教育部近日組織認定一批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全國37所高校共52個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獲得認定,依託復旦大學建設的上海長江河口溼地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長江河口溼地野外臺站)獲得教育部認定。
  • 雲南天文臺建成國際領先太陽觀測系統
    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先後獲得了國家科技部「973」儀器專項、中科院儀器研製項目、天文財政專項、國家發改委建設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財政部修購專項的資助,是各部門協同合作、共同資助的重要科研工程項目。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的成功研製,不僅對太陽物理的研究工作意義重大,同時也探索出一種科研設備研製的新模式。
  • 範曉彬:「三傳一反」引起科研質變
    走出大學,你們將成為科研工作者,也將教書育人。我希望你們在未來的生涯裡也能『三傳一反』——傳承堅持、傳遞創新、傳播快樂,讓智慧和汗水發生化學反應,你們要成為社會的精英、國家的棟梁、人民的驕傲!」碩博期間,範曉彬進入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鳳寶教授課題組,開啟了科研之旅。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實力雄厚,名家輩出,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連續十多年排名全國第一。在這樣一座「名門淵藪」中學習和工作,「傳承」與「堅持」成為對範曉彬影響至深的精神財富。「我碩士期間主要搞應用研究,配合團隊攻堅拳頭產品——DSD酸生產技術。
  • 柔光軟像納木錯(組圖)
    「納木錯」為藏語,而這個湖的蒙古語名稱為「騰格里海」,兩種名稱都是「天湖」之意。納木錯畔流光中的「元寶」。新華社記者 達娃攝納木錯畔白塔群。新華社記者 達娃攝納木錯畔被風數番「念誦」的經幡。新華社記者 達娃攝納木錯飄雲下泛著陽光的湖面。新華社記者 達娃攝納木錯畔波光映射中的碎石灘。
  • 青年學者卻紛紛拍手叫好?
    12月18日,教育部在官網發布了《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瞬間引來了廣大高校教授、科研人員、學術工作者的廣泛關注,意見內容與廣大科研工作者可謂息息相關。二、有稱號的高校教授壓力大了?對於那些有各種頭銜、稱號和「帽子」的所謂高層次學者來說,壓力著實大了不少。這份意見主要就是針對這一群體。
  • 近一半受訪科技工作者遭遇焦慮 科研「青焦」何處安放
    近一半受訪科技工作者遭遇焦慮 科研「青焦」何處安放 原標題:   在過去近10年裡,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陳祉妍曾帶領研究團隊,針對全國範圍內的科技工作者做過3次大範圍調研,分別是2009
  • 「我遇到了做科研最好的時代」
    本報今起開設《貫徹全會精神·我的「十四五」小目標》專欄,邀請各行各業工作者話使命、談願景,展現他們奮進新徵程的風採。良渚實驗室研究員夏宏光——「我遇到了做科研最好的時代」本報記者 嚴粒粒 周 逸 見習記者 何冬健 通訊員 柯溢能「沒想到,我們平臺的技術員很可能是個海歸博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