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保健這件事上,國人可以說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蔬菜瓜果、中草藥材、蛇蟲……沒有不能用來泡酒的,只有還未被開發的資源。如今,這股風還刮到了化妝品行業。這不,在某微信交流群裡,一張化妝品裡泡著人參的圖片就引發工程師們廣泛熱議。
「還真放參進去?」「賣這麼便宜?是不是對參有什麼誤解呢?」「不知道除了營銷手法以外,有沒有哪怕一丁點效果」,也有人感慨,化妝品做著做著越像保健品了。
化妝品裡泡人參枸杞,是噱頭還是真有效?
化妝品裡泡人參,乍一看還挺新鮮,但其實早在2015年,北京同仁堂化妝品有限公司就對類似的洗髮水產品進行了備案,也有業內人士告訴青眼,這類產品十多年前就在市場上出現過。沉寂了一段時間之後,如今各路品牌又蜂擁而上,網紅經濟發展的助推可謂功不可沒。
圖片源自國家藥監局非特化妝品備案平臺
青眼梳理這些「泡著人參」的化妝品發現,在這之中,除了半畝花田表現尚可,其他品牌產品銷量寥寥。以半畝花田的一款苦參淨蟎皂為例,其主要成分即是苦參鹼,產品中就包裹著一根人參,客服稱系「長白山人參」,顯示月銷量為8.5萬+。這不禁讓人懷疑,真有這麼多長白山人參給他們加在肥皂裡嗎?而另外4個品牌的同款皂類產品處境尷尬,月銷量均未過百。
分別截自半畝花田天貓旗艦店和無它化妝品旗艦店
除了皂類,在潔面和洗護類產品中加入整顆人參的做法也十分普遍,也有像UoZie品牌同時加入參片和枸杞兩種產品的情況,但同樣是「同品不同命」,產品月銷為零的大有人在。
據悉,其中一款名為「8+ Minute紐西蘭8分鐘人參防脫固發洗髮水」曾得到過李佳琦的推薦,所以不少品牌不論是包裝還是宣傳上,都在向該產品靠攏。
而至於為何會在產品中加入一顆真人參,青眼諮詢多個品牌客服,得到的回覆無外乎「起到一定輔助作用」「為了美觀」,但到底是什麼輔助作用,對方也是一知半解。
對此,一位不願具名的工程師告訴青眼,人參中的確含有一些活性功效成分,但這些洗髮水中所添加的人參,很大可能是已經泡過酒精或者處理過的廢人參,「更多是一個噱頭」。
另有業內人士形容道,「端一碗骨頭燉湯,和一碗帶大塊骨頭的湯,後者更加真實」。這意思也是說,雖宣稱添加了參類提取物,但「眼見為實」,直接將真的人參放入瓶中好過在外包裝上貼一張人參圖,視覺衝擊更強。
更何況,「人參不值錢」,且處理難度也不高,成本和風險對企業來說是可控的。青眼在1688阿里巴巴採購批發網就發現,幾毛甚至幾分錢的「人參」比比皆是。一化妝品OEM企業相關人士則告訴青眼,真人參大小不一,價格也可能會有點不同,他還透露「之前好多客戶做過仿的」。
截自1688阿里巴巴採購批發網
青眼也注意到,當前這些添加了真人參的產品雖並未賣出高價,但差距也不小,同樣是100g的淨蟎皂,有的39元,也有要價109元的情況。
猶記得十多年前,電視裡時常播放「某品牌為證實自家產品安全靠譜,現場表演喝化妝品」的廣告,雖然眼下已經少有企業會如此宣傳,但將原料成分的「真身」放入化妝品中的做法與「喝化妝品」可以說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典型的又是一波智商稅。
規避風險,「人參」洗護更常見
事實上,花類、參類提取物成分在化妝品中的應用較為廣泛,也不乏以此作為主打的品牌,但根據青眼調查的情況來看,在護膚品中融入真花瓣、真人參的情況少之又少,反而是在洗護類產品中頗受歡迎。原因何在?
針對此種在產品中添加實物的做法,青眼諮詢多位工程師得知,為確保加入的人參不會腐爛發黴,需要事先對人參進行清洗,然後再用酒精或者是和產品體系一樣的高濃度防腐劑進行浸泡。如果是幹人參,可以先輻照、清洗然後再用酒精浸泡,「那樣的話風險更可控」,廣東柏亞化妝品有限公司企業技術中心主任施昌松告訴青眼。
儘管在化妝品中使用防腐劑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不過很多消費者對防腐劑仍是談之色變,同時由於國內敏感肌群體數量龐大,所以消費者在選用護膚品時對是否含酒精也異常敏感。因此,考慮到加入真人參需要加強防腐,品牌們才會避開需要在面部駐留的護膚品而選擇洗護產品,金髮拉比婦嬰童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總監古玉龍也認為「規避風險」才是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今年受疫情影響,消費者對個人健康頗為重視,也追求在包裝視覺和使用體驗上,能夠給人耳目一新和治癒心情的產品。所以,像奶茶一樣的洗髮水沐浴露和裝著一整顆人參的產品就借著電商和直播帶貨闖入公眾視野。
產品同質化嚴重
雖說今年洗護市場十分熱鬧,也有像參半品牌、三谷母公司等獲得融資,但青眼也發現如今的產品是越長越像了。就拿「人參洗髮水」來說,每款產品就仿佛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透明瓶身、蜜色內容物,瓶中放一根人參,就連包裝上的印刷排版都大同小異。可以說,如果拿掉外包裝上的LOGO,根本無從辨別產品到底出自哪家之手。
從左上至右下分別為8+ Minute、明澄雅、N.A.H、希黛的洗髮水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局面,與國內絕大多數化妝品企業重營銷輕研發、重品類而輕品牌不無關係,他們會跟風所謂的潮流,往往是什麼概念火了就做什麼。
與此同時,當下網際網路快速發展,打破信息不對稱的局面,也降低了化妝品的銷售門檻,所以當一個產品走紅後,就會有無數前赴後繼的跟風者。人參洗髮水如此,奶茶概念化妝品與國潮彩妝亦是如此。
一般來說,產業升級與創新的源頭在上遊,但從今年舉行的幾大美容展來看,無論是原料、設備還是包材,都鮮有革命性的技術,而通過品牌和代工企業們所展示的產品也可看到,同質化現象嚴重。
遠的不說,在9月份舉辦的廣州美博會上,青眼就注意到,奶蓋洗髮水、冰淇淋沐浴露、一次性雞蛋面膜遍地都是,而當青眼質疑為什麼這些產品都長一個樣,「大家都在做,你不做不行啊」是企業們共同的心聲。
廣州美博會上的奶蓋產品
對一些中小型企業而言,在某種程度上,模仿確實是企業快速打開市場通路的一條捷徑,因此有業內人士也認為,適當跟風並無不可,但他也提到,這絕不是企業發展的長久之計,重視原創和科研,才是國產化妝品的出路。
總之,面對著這些酷似「雙胞胎」的產品,在如何解決同質化這一命題上,本土企業仍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