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A班,今天開始,全員人質》:藏匿在面具背後的沉重負罪感
對於經常看日劇的朋友來說,這部短劇可能一貫延續了日本影視深入社會的話題感。霸凌現象不論是什麼時候,似乎都是日劇裡常有的模式。但是這部劇裡卻增添了新的一種元素,那就是網絡暴力。
面對網絡暴力,大多數人都會一笑了之,因為在那些所謂的網民看來,這只不過是一句自由發言,這是網絡上人人擁有的平等權利。
那麼,我們今天,就借著這部短劇,重新回顧一次在我們身邊發生的事情。
故事的開端,是一位年輕的老師,在學校炸毀教室製造綁架事件。恐怖的氣氛一時間瀰漫了整個教室,而老師綁架學生們的原因,是為了找出害死同班同學景山的幕後兇手。
當恐懼到達了一定的極限,原本懦弱的人也會變得勇敢起來。這似乎近似債多不愁的說法,隨著學生一個接一個地說出隱藏在內心的秘密,真相也就漸漸浮出了水面。
劇情中不光帶有暴力成分,更有直面人性的教誨,這或許是每個老師的責任,「在他們還未成年,沒有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之前,教會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和一往無前的勇氣。」
但是這似乎就是社會的縮影,縮小投射在這個教室,一面揭露著埋藏身處的事實真相,一面抨擊著不正當的社會觀念。
隨著劇情的高潮來臨,真相也就隨之而來,可是就在這時,老師病倒了。一時間,所有的人性便在一次顯露無疑,就像是失去了天敵的麋鹿群,重新靠著角鬥來爭取自己的霸權。
可是人和動物總是有著區別的。作為人,我們有著更加理性的思考,以及無法泯滅的真情。當部分同學出於對自己人身安全的考慮,想要逃出去的時候,另一部分的同學卻決定留下來,幫助老師找到剩餘的真相。
這似乎是坐著給我們留下的一個難題:當我們為自己奮鬥的時候,從來不留餘力;但是當我們為別人奮鬥的時候,是否也可以這樣無私?
答案,似乎需要有你自己左右。
最後,在老師的帶領之下,三年A班的同學終於找到了這場風波的始作俑者,但是這一次的兇手並不是什麼變態殺人犯。殺人者用的是無形的刀子,卻在被害者的心臟割開累累的傷痕。他們用一句句看似正義犀利,卻隨心所欲的短句,將景山推進了無底的深淵。
二十一世紀是個網絡發達的年代,各種各樣的社交軟體層出不窮。人們把網絡上的發言看成是自己應有的權利,心裡想什麼,就發什麼,隨後丟下手機一笑了之。
更有甚者,為了發洩自己心裡的負能量,隨意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惡意攻擊別人。
最近網上傳出了一則消息稱:「富二代王某被法院下達限制消費令」。隨後網上便颳起了一場大波浪,各種段子各種「神評」各種吐槽猶如雨過之後的雜草叢生,為了博眼球,微信qq上的推送文章更是鋪天蓋地。對於王某的人肉也再次展開,不少「細心的熱心網友」爆出王某之前的事跡以及債務。我真的想問問你們到底是有多閒?有空的時候看看電影,讀讀書,喝一杯茶遠望城市高樓,不也是一種消磨時光的辦法嗎?
娛樂,簡單地解釋就是看看,樂一樂就好。或許這是部分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找出來的話題,但是只有話,沒有題,也不需要你出於善意或惡意的回答。
說的不好聽點,你只是隨心所欲發了簡短的幾個字,但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種隨心所欲的言論多了起來,就算事實的真相不是這樣,也難以挽回。或許,當事實的真相被爆出來的時候,網絡上便會再次熱鬧一場吧?
網絡給我們戴上了一個新的面具,你可以在面具之下隨意發表評論,沒人認識你,當事人更不會知道你是誰。對,你是誰?你有何權利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對別人說三道四?即便你有證據,你也不該高舉你所謂的「正義」,在一個處於風口浪尖的人身上,附和別人說三道四。
那,什麼樣的人,才會被別人說三道四呢?他們往往曾吸引過網民的眼球,嫉妒是人的天性,但是並不該成為你的本性!
無論是這部電視劇,還是最近網上的風波,都是一樣的,在網絡暴力面前,你和你的面具是否能保持同一個面孔。
聰明的人會通過事情的本質來審視自己,至於網絡暴力,更像是空穴來風的流言蜚語,吹來時無憑無據,離去時除了當事人,也淡漠在人們的視線裡。
文章最後,我將以對這部電視劇所表達的主旨作為總結:
我並不覺得這是一種愚蠢的行為,今天我所說的,我所做的,即便是有一個人能聽得進去,我便算是成功了,我並沒有在申訴什麼,這更像是一種祈求,網絡暴力比以往的暴力更加可怕,它會放大我們內心的罪惡的潛質,但是這並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潛質,因為我一直深信著,人性本善!
文|蘇白傳媒遠望文學社工作室 四號讀者
策劃組稿運營:蘇白傳媒 策劃部 提子
其他:部分圖片供模擬想像,不代表文字特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