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臺北,淡水河畔鋪青疊翠,木棉花一樹橙紅,天空中微微飄著細雨,遠處的陽明山籠罩在朦朧的雲霧中。
這天上午,因課程臨時調整,得半日空閒,終於有機緣尋訪位於東郊南港的胡適紀念館,瞻仰適之先生晚年工作、生活的地方,憑弔其長眠之墓園,算是完成了一樁心願。
從陽明山腳下北投捷運站出發,乘坐藍色板南線直到終點站,之後轉乘公交車至「中央研究院」,共計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再步行數百米,便來到了胡適紀念館面前。
胡適紀念館外景。
高高的棕櫚樹下,一架葳蕤的紫藤,花穗倒懸著。一名工作人員坐在花架下,安靜地看著書,見我走來,她起身相迎,熱心引導。
胡適紀念館由故居、陳列室、墓園三部分組成,其中故居和陳列室在「中央研究院」內。
胡適箴言。
故居由數間平房組成,紅磚、青窗、黛瓦,風格古典,簡單質樸,建築、廊道、擺設等格局,大體上仍保持了先生生前起居生活的原有風貌。會客廳、書房、臥室潔淨無華,保存著胡適晚年遺物,歷經歲月更迭,依舊散發著溫潤的書卷氣息。
遙想半個多世紀以前,先生在此表率群倫,賢者畢至,情高致遠,那是怎樣一番熱鬧光景?以先生之平等待人,獎掖後進,即使販夫走卒之輩也必定常來此處與其閒聊家常。
晚年胡適慈祥的面容。
陳列室建造於1964年,由故居遊廊擴建而來。走進陳列室,正面牆上晚年胡適慈祥的面容和溫煦的目光注視著每一位來人。
從幼學啟蒙到負笈海外,從倡導新文化運動到弘揚理性主義,從創造現代文學史上第一批白話新詩到帶領中國傳統哲學步入現代範式,從潛心執教北大培育桃李到抗戰臨危受命出使美國,從寓居北美艱困度日到回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直至1962年2月24日在即興演講時溘然長逝。二十五坪大的陳列室裡,呈現著胡適的著作、手稿、信札、照片、遺物與紀念物、紀錄片,講述著先生的學業、事業、理想和家庭、愛情、友情,可謂其壯闊的生命軌跡與燦爛的思想世界的樸實寫照。
先生著作。
出「中央研究院」側門,穿過一彎窄窄的馬路,就來到了胡適紀念公園。依丘阜拾級而上,即至先生墓園。墓園裡滿目青翠,曲徑濃蔭,山林幽靜,墓後石牆上嵌有「智德兼隆」四個金色大字。這個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慮、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在這裡安息著。
胡適先生銅像向著遠方眺望。
墓園旁邊,由中國公學在臺師生敬獻的胡適半身銅像,依舊保持著季羨林所說的「我的朋友」式的笑容。濛濛細雨中,先生微微抬頭向西眺望,望著不遠處他晚年工作、生活的地方,然後穿過臺北盆地,隔著臺灣海峽,遠遠眺望著祖國大陸。
「播了種一定會有收穫,用了力決不至於白費」。此時正是流蘇盛開時節,胡適紀念公園裡一樹一樹如雲似雪,久久散發著沁心的馨香。
表率群倫。(圖片來源於網絡)
正如毛子水撰寫的墓志銘所言,我們相信形骸終要化滅,陵谷也會變易,但現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作為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知識分子,胡適先生代表著儒家千百年來優美的精神,其思想將如潔白芬芳的流蘇一樣,長駐於人們的心懷。
蘋果手機用戶如想打賞
可掃上面的二維碼給予5元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