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胡適紀念館

2021-02-08 辛巴威


 

四月的臺北,淡水河畔鋪青疊翠,木棉花一樹橙紅,天空中微微飄著細雨,遠處的陽明山籠罩在朦朧的雲霧中。‍

這天上午,因課程臨時調整,得半日空閒,終於有機緣尋訪位於東郊南港的胡適紀念館,瞻仰適之先生晚年工作、生活的地方,憑弔其長眠之墓園,算是完成了一樁心願。

從陽明山腳下北投捷運站出發,乘坐藍色板南線直到終點站,之後轉乘公交車至「中央研究院」,共計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再步行數百米,便來到了胡適紀念館面前。‍

胡適紀念館外景。

高高的棕櫚樹下,一架葳蕤的紫藤,花穗倒懸著。一名工作人員坐在花架下,安靜地看著書,見我走來,她起身相迎,熱心引導。

胡適紀念館由故居、陳列室、墓園三部分組成,其中故居和陳列室在「中央研究院」內。‍

胡適箴言。

故居由數間平房組成,紅磚、青窗、黛瓦,風格古典,簡單質樸,建築、廊道、擺設等格局,大體上仍保持了先生生前起居生活的原有風貌。會客廳、書房、臥室潔淨無華,保存著胡適晚年遺物,歷經歲月更迭,依舊散發著溫潤的書卷氣息。

遙想半個多世紀以前,先生在此表率群倫,賢者畢至,情高致遠,那是怎樣一番熱鬧光景?以先生之平等待人,獎掖後進,即使販夫走卒之輩也必定常來此處與其閒聊家常。‍

晚年胡適慈祥的面容。

陳列室建造於1964年,由故居遊廊擴建而來。走進陳列室,正面牆上晚年胡適慈祥的面容和溫煦的目光注視著每一位來人。

從幼學啟蒙到負笈海外,從倡導新文化運動到弘揚理性主義,從創造現代文學史上第一批白話新詩到帶領中國傳統哲學步入現代範式,從潛心執教北大培育桃李到抗戰臨危受命出使美國,從寓居北美艱困度日到回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直至1962年2月24日在即興演講時溘然長逝。二十五坪大的陳列室裡,呈現著胡適的著作、手稿、信札、照片、遺物與紀念物、紀錄片,講述著先生的學業、事業、理想和家庭、愛情、友情,可謂其壯闊的生命軌跡與燦爛的思想世界的樸實寫照。‍

先生著作。

出「中央研究院」側門,穿過一彎窄窄的馬路,就來到了胡適紀念公園。依丘阜拾級而上,即至先生墓園。墓園裡滿目青翠,曲徑濃蔭,山林幽靜,墓後石牆上嵌有「智德兼隆」四個金色大字。這個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慮、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在這裡安息著。‍ 

胡適先生銅像向著遠方眺望。

墓園旁邊,由中國公學在臺師生敬獻的胡適半身銅像,依舊保持著季羨林所說的「我的朋友」式的笑容。濛濛細雨中,先生微微抬頭向西眺望,望著不遠處他晚年工作、生活的地方,然後穿過臺北盆地,隔著臺灣海峽,遠遠眺望著祖國大陸。

「播了種一定會有收穫,用了力決不至於白費」。此時正是流蘇盛開時節,胡適紀念公園裡一樹一樹如雲似雪,久久散發著沁心的馨香。‍

表率群倫。(圖片來源於網絡)

正如毛子水撰寫的墓志銘所言,我們相信形骸終要化滅,陵谷也會變易,但現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作為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知識分子,胡適先生代表著儒家千百年來優美的精神,其思想將如潔白芬芳的流蘇一樣,長駐於人們的心懷。

蘋果手機用戶如想打賞

可掃上面的二維碼給予5元鼓勵

相關焦點

  • 尋訪胡適故居
    章太炎、章士釗、蔡元培、胡適、魯迅、徐志摩、錢鍾書、楊絳、張愛玲、戴望舒、施蟄存、蕭紅,等等,名人們有的在上海出生,有的在上海住個十年八年,甚至更長時間。我一直想逐個尋訪這些故居,從他們踏過的石磚上,趴過的書桌上,人影映照過的粉壁上,觸摸他們留在歷史中的語絲。尋訪的第一處是胡適的故居。
  • 臺北胡適紀念館舉辦特展並開始推出新版《胡適全集》
    127歲誕辰日這一天,「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館為籌備多時的主題特展「終身大事:胡適及其友人的婚姻人生」在臺北揭幕,並發表了新版《胡適全集》中的五冊書信集、八冊時論集。12月17日,「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館為籌備多時的主題特展「終身大事:胡適及其友人的婚姻人生」在臺北揭幕,並發表了新版《胡適全集》中的五冊書信集、八冊時論集。圖為紀念館主任潘光哲(圖右站立者)為與會各界人士導覽。
  • 在臺北尋訪胡適生命的終點
    葉永烈:在臺北尋訪胡適生命的終點(組圖)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04-20/2986607.shtml去世前一年零七個月的胡適      這是胡適先生的墓,生於中華民國紀元前二十一年
  • 臺北胡適紀念館
    胡適紀念館位於臺北南港區「中央研究院」院內,它樸素內斂,掩映在樹木之間。紀念館由故居、展覽室和墓園三部分組成。胡適故居是所大平房,屋裡陳設極為簡單。1958年至1962年,時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胡適在這裡度過了他生命中最後的光陰。展覽室是胡適好友、美亞保險公司的斯塔爾先生1964年捐贈建造的。
  • 臺北訪書記:胡適紀念館賣的都是「白菜價」
    這裡環境幽靜,各種紀念館、圖書館和陳列館走幾步就到,但不利的是地方偏僻。1950年代「中研院」剛搬遷到南港時,就有不少研究員抱怨這裡「太寂寞」,今天台北交通當然方便多了,但進城一趟,還是得先坐公交,再轉捷運,單程一般至少一個小時,所以每天回住所都累得精疲力盡。
  • 臺北胡適紀念館舉辦特展並開始推出新版《胡適全集》
    127歲誕辰日這一天,「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館為籌備多時的主題特展「終身大事:胡適及其友人的婚姻人生」在臺北揭幕,並發表了新版《胡適全集》中的五冊書信集、八冊時論集。12月17日,「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館為籌備多時的主題特展「終身大事:胡適及其友人的婚姻人生」在臺北揭幕,並發表了新版《胡適全集》中的五冊書信集、八冊時論集。圖為紀念館主任潘光哲(圖右站立者)為與會各界人士導覽。
  • 胡適紀念館館長潘光哲教授談:胡適的晚年歲月
    蔣介石為何一方面禮遇胡適,一方面又在日記中大罵胡適? 他們之間倒底呈現怎樣的關係?請聽臺北胡適紀念館館長潘光哲研究員,以學者的理性,為你剝絲抽繭,娓娓道來。, 臺灣中研院近代史所研究員,胡適紀念館館長,晚清史、民國史研究專家,著有《晚清士人閱讀西學史》,主編有《容忍與自由:胡適思想精髓》,新近領導整理《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補編。
  • 臺灣寫真:臺北胡適紀念館遊記(圖)
    中新社臺北七月六日電 題:臺北胡適紀念館遊記  中新社記者 王辛莉 耿軍  在中國近代史上,胡適是一位自有其地位的人物。  胡適紀念館由故居、陳列室和墓園三部分組成。坐落「中研院」內的故居,一層平房,白牆藍窗,室內陳設保持胡適在世時的原貌。與故居相鄰的陳列室,系一九六四年其美國友人吏帶先生捐建,共展出胡適的情感世界、學術文化成就、胡適與近代中國、胡適與雷震四部分,及部分生前使用物品、文稿、信札等。墓園位於與研究院一條馬路相隔的青山坡上,與故居遙遙相望。
  • 尋訪家鄉的「紅色紀念館」
    為了讓隊員們銘記歷史,  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團委  組織全區少先隊員開展了  「紅領巾尋訪『紅色紀念館』」活動。  於是,  無錫市安鎮實驗小學的隊員們  踏上尋訪家鄉「紅色紀念館」的旅程。
  • 葉永烈:在臺北尋訪胡適生命的終點(組圖)
    1957年至1962年,胡適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時候,就一再抱怨「中央研究院」的交通太不方便。50來年過去,交通已經大有改善,但仍感不便。  我從側門進入「中央研究院」,見到馬路旁立著「適之路」路牌。胡適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據胡適說,當年他是從達爾文學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中取名適之的。
  • 馬英九參觀胡適紀念館 稱受其影響很大
    馬英九參觀胡適紀念館 稱受其影響很大 2012年03月06日 17:25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探訪臺北胡適紀念館:泰鬥偏隅 平淡終生
    中新社臺北10月19日電 題:探訪胡適紀念館:泰鬥偏隅 平淡終生  中新社記者 朱曉穎 陳立宇  「我現在站在適之先生墓前,鞠躬之後,悲從中來,心內思潮洶湧,如驚濤駭浪,眼淚自然流出。」季羨林日記中,默默流淌出這一句。  站在臺北「中央研究院」內胡適先生墓前,一代國學大師尚且真情流露,一介粗淺文生唯有靜默、哀思。
  • 北大校長蔡元培、胡適紀念館建築設計方案解析
    北京大學建校至今,共27任校長,其中蔡元培、胡適在任期間,對北京大學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學術繁榮,奠定了北大的傳統和精神,影響深遠。為紀念蔡、胡兩位校長,他們的故鄉浙江紹興、安徽績溪將建紀念館,以下為兩館設計方案。蔡元培紀念館設計: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ACRC蔡元培(1868-1940),字孑民,浙江紹興人。
  • 臺北訪書記:胡適紀念館賣的都是「白菜價」
    這裡環境幽靜,各種紀念館、圖書館和陳列館走幾步就到,但不利的是地方偏僻。1950年代「中研院」剛搬遷到南港時,就有不少研究員抱怨這裡「太寂寞」,今天台北交通當然方便多了,但進城一趟,還是得先坐公交,再轉捷運,單程一般至少一個小時,所以每天回住所都累得精疲力盡。
  • 蔡武參訪臺北胡適紀念館 將出席兩岸文化論壇
    新華社發  新華網臺北9月2日電(記者吳濟海 李凱)中華文化聯誼會名譽會長蔡武一行2日抵達臺北,並參訪胡適紀念館。蔡武表示,此次來臺主要是參加2010年兩岸文化論壇。  蔡武乘機抵達臺北桃園機場後表示,在飛機上看到美麗寶島時心情很不平靜,對到臺灣訪問期待已久,這次來臺參訪算是完成多年願望。
  • 新華網「你在我心中」尋訪記考察隊走進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今年是大慶油田發現60周年,新華網「你在我心中」尋訪記考察隊於近日走進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圖為新華網「你在我心中」尋訪記駛入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據了解,2006年9月26日,在大慶油田發現47周年之際,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正式開館。從外部鳥瞰呈「工」字、側看呈「人」字的建築風格,到豐富翔實的館藏內容,無不彰顯著石油工人愛國敬業、艱苦奮鬥的主題。
  • 臺北拜謁胡適墓園記
    臺灣的「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在2011年的1月,即開始籌劃召開一次有海內外胡適研究者參加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以紀念這位20世紀中國思想文化界的大師。「中研院」的胡適紀念館在承辦「胡適與自由主義:紀念胡適先生120歲誕辰學術研討會」過程中,細緻地輔助我們辦理入臺手續。12月11日我即抵達臺北,在「中研院」史語所的傅斯年圖書館、近史所的郭廷以圖書館查閱了幾天資料後,16日參加學術研討會。
  • 塵封百年的亞東遺珍集結面世,「陳獨秀、胡適重要文獻特展」在滬展出
    展覽之後還會在杭州、南京、以及陳獨秀和胡適的家鄉安徽進行展出,希望讓更多喜歡陳獨秀和胡適的朋友能更直觀地感受這些作品,重新認識亞東圖書館在特殊時代的輝煌,致敬大先生與大時代。」 開幕式也邀請到亞東圖書館後人代表朱莉,她說:「亞東圖書館與陳獨秀、胡適是互相成就的關係,沒有陳獨秀就沒有亞東,陳獨秀就像亞東的父親,胡適有如亞東的母親——胡適是特別細心的人,具體到對編輯符點等細節的注重,是他成就了亞東的標準,而陳獨秀是亞東的靈魂。」
  • 「亞東圖書館遺珍——陳獨秀、胡適重要文獻特展」亮相上海圖書館
    用「一座圖書館,兩位文化巨擘,一場新文化運動,百年中國史」為尋訪藍圖,「亞東圖書館遺珍——  繼北京站之後,展覽於9月9日在上海圖書館開幕,以新發現的亞東圖書館藏陳獨秀、胡適系列文獻為契機,以特展、學術研討會、專題短片為形式,開啟一程跨越百年的文化尋訪之旅,追溯百年前一個大時代的文化遺珍,梳理探討新文化運動對百年中國的深刻影響。
  • 圖:臺北「胡適紀念館」
    圖為陳列室內的胡適半身塑像,及其親筆墨跡「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 圖為胡適墓園內的胡適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