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實踐教育的真正深入推進,離不開相關的基礎設施保障。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的《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要遴選建設一批安全適宜的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截至2019年6月,教育部一共遴選出40家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這40家國家級營地學生接待量總規模將近400萬人次(天)。
自遴選出第一批營地到現在,已有兩年多時間,這些營地的運營情況究竟如何,其中存在哪些特色和經驗?筆者基於實地調研和訪談,對營地的運營情況進行了梳理。
從調研情況來看,40家營地在基本建設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特點:
營地基礎條件差異較大
目前的40家營地都是在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推薦基礎上,經過專家評議、營地實地核查及綜合評定後遴選出來的,分布於全國23個省(區、市),其中東部地區14個、中部地區15個、西部地區11個,在地域分布上大體均衡(見下表)。
「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
地域分布與數量
這40家單位雖然都掛牌了「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但基礎條件差異較大。如從佔地面積、建築面積、住宿面積和床位數等基本信息來看,營地佔地面積從43.5畝到5500畝不等,建築面積從0.2萬平方米到9.9萬平方米不等,住宿面積從0.1萬平方米到3.3萬平方米不等,床位數最少的僅有450個,最多的有3600個。
對於營地的基礎條件,教育部要求「能夠至少同時接待1000名以上學生集中食宿 」,但目前有5個位於中西部地區的營地,床位數均低於1000個。此外從交通條件看,有些營地的交通並不便利,如黑龍江的兩個營地屬於大小興安嶺地區,雖然自然風光優美,但交通不便,火車車次少,「東北三省」以外的學生赴那裡參加研學實踐會受到限制。
課程開發處於探索階段
在對營地的調研中筆者發現,課程是開展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的核心內容,但由於缺乏指導性文件和相應課程標準,這些營地在課程開發過程中尚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也有許多營地「集思廣益」,與學校、研學實踐教育基地聯合開發課程。
目前來看,由於這40家營地以前大多是綜合實踐基地(學校),從「十二五」期間就承擔滿足當地學生開展校外綜合實踐活動的任務,因此大部分營地在開展研學實踐活動時,都是將綜合實踐和研學旅行結合起來,採用「3+2」或「2+3」的模式實施。即為期5天的研學實踐活動,有2~3天在營地內依託各類場館和綜合教室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生命安全、科創體驗、素質拓展、學軍學農等主題教育;剩餘2~3天由營地組織帶領學生赴周邊各類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開展包括傳統文化、革命傳統、國情教育、國防科工和自然生態五大課程板塊的研學旅行活動。
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師資匱乏
調研發現,雖然這些營地都是事業單位,但實際上僅有1/4的營地能夠實現全部事業編,其餘3/4的營地師資都採用「部分事業編+部分合同制」的方式進行管理。
同時由於大部分營地採取半軍事化管理,內部除了專職教師,通常還有一支教官隊伍,也都是聘用人員。調研營地教師的專業情況發現:40家營地中八成以上的教師為本科以上學歷,本科以下僅為15%左右,學歷情況整體較好;但教師中真正能夠從事研學實踐教育工作、設計規劃課程和線路、組織中小學生集體實踐、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師比例並不高。
因此,營地對研學實踐教師的培訓需求非常強烈,當前大部分營地依然依託市場培訓機構開展教師培訓,水平良莠不齊;也有省份(如浙江)將研學實踐教師培訓納入省級培訓計劃,為營地教師提供正規的培訓機會。
未來把握3個關鍵問題
在我國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營地將會成為我國在校外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其肩負的責任和使命越來越重大。為此,針對營地運營發展中的關鍵問題,筆者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1. 保證營地的公益性不論市場力量以何種方式進入運營,營地都必須保證所開展綜合實踐和研學旅行活動的公益性,即面對教育局或學校集體組織的學生前來營地參與活動的,不得產生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性創收。
2. 適度引入市場化元素營地運營引入市場元素具有必然性。以師資隊伍為例,在公辦模式下,營地教師的積極性難以得到發揮,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師的創新能動性。在公建民營模式下,由於設置了明確的激勵機制,營地教師和教官開展工作積極性明顯提高。
3. 多部門聯手加強監管一要對課程內容把關,保證其符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和《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的相關要求;二要對師資隊伍建設提出要求,保證營地教師和教官的素質能力達標;三要對收費情況進行監管,保證向學生的收費符合物價部門規定;四要定期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預案演練,加強營地安全值守,不能因服務託管外包而忽視了安全管理。
作者:孟久兒
單位: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實踐教育研究所副所長
標題:厚基礎·重運營·穩發展:國家級研學實踐教育營地的運營與發展(摘錄)
編輯:蕭為,主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