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家教育部掛牌研學營地:課程和師資水平有待提升

2020-12-11 新研學

研學實踐教育的真正深入推進,離不開相關的基礎設施保障。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的《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要遴選建設一批安全適宜的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截至2019年6月,教育部一共遴選出40家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這40家國家級營地學生接待量總規模將近400萬人次(天)。

自遴選出第一批營地到現在,已有兩年多時間,這些營地的運營情況究竟如何,其中存在哪些特色和經驗?筆者基於實地調研和訪談,對營地的運營情況進行了梳理。

從調研情況來看,40家營地在基本建設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特點:

營地基礎條件差異較大

目前的40家營地都是在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推薦基礎上,經過專家評議、營地實地核查及綜合評定後遴選出來的,分布於全國23個省(區、市),其中東部地區14個、中部地區15個、西部地區11個,在地域分布上大體均衡(見下表)。

「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

地域分布與數量

這40家單位雖然都掛牌了「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但基礎條件差異較大。如從佔地面積、建築面積、住宿面積和床位數等基本信息來看,營地佔地面積從43.5畝到5500畝不等,建築面積從0.2萬平方米到9.9萬平方米不等,住宿面積從0.1萬平方米到3.3萬平方米不等,床位數最少的僅有450個,最多的有3600個。

對於營地的基礎條件,教育部要求「能夠至少同時接待1000名以上學生集中食宿 」,但目前有5個位於中西部地區的營地,床位數均低於1000個。此外從交通條件看,有些營地的交通並不便利,如黑龍江的兩個營地屬於大小興安嶺地區,雖然自然風光優美,但交通不便,火車車次少,「東北三省」以外的學生赴那裡參加研學實踐會受到限制。

課程開發處於探索階段

在對營地的調研中筆者發現,課程是開展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的核心內容,但由於缺乏指導性文件和相應課程標準,這些營地在課程開發過程中尚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也有許多營地「集思廣益」,與學校、研學實踐教育基地聯合開發課程。

目前來看,由於這40家營地以前大多是綜合實踐基地(學校),從「十二五」期間就承擔滿足當地學生開展校外綜合實踐活動的任務,因此大部分營地在開展研學實踐活動時,都是將綜合實踐和研學旅行結合起來,採用「3+2」或「2+3」的模式實施。即為期5天的研學實踐活動,有2~3天在營地內依託各類場館和綜合教室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生命安全、科創體驗、素質拓展、學軍學農等主題教育;剩餘2~3天由營地組織帶領學生赴周邊各類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開展包括傳統文化、革命傳統、國情教育、國防科工和自然生態五大課程板塊的研學旅行活動。

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師資匱乏

調研發現,雖然這些營地都是事業單位,但實際上僅有1/4的營地能夠實現全部事業編,其餘3/4的營地師資都採用「部分事業編+部分合同制」的方式進行管理。

同時由於大部分營地採取半軍事化管理,內部除了專職教師,通常還有一支教官隊伍,也都是聘用人員。調研營地教師的專業情況發現:40家營地中八成以上的教師為本科以上學歷,本科以下僅為15%左右,學歷情況整體較好;但教師中真正能夠從事研學實踐教育工作、設計規劃課程和線路、組織中小學生集體實踐、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師比例並不高。

因此,營地對研學實踐教師的培訓需求非常強烈,當前大部分營地依然依託市場培訓機構開展教師培訓,水平良莠不齊;也有省份(如浙江)將研學實踐教師培訓納入省級培訓計劃,為營地教師提供正規的培訓機會。

未來把握3個關鍵問題

在我國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營地將會成為我國在校外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其肩負的責任和使命越來越重大。為此,針對營地運營發展中的關鍵問題,筆者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1. 保證營地的公益性不論市場力量以何種方式進入運營,營地都必須保證所開展綜合實踐和研學旅行活動的公益性,即面對教育局或學校集體組織的學生前來營地參與活動的,不得產生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性創收。

2. 適度引入市場化元素營地運營引入市場元素具有必然性。以師資隊伍為例,在公辦模式下,營地教師的積極性難以得到發揮,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師的創新能動性。在公建民營模式下,由於設置了明確的激勵機制,營地教師和教官開展工作積極性明顯提高。

3. 多部門聯手加強監管一要對課程內容把關,保證其符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和《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的相關要求;二要對師資隊伍建設提出要求,保證營地教師和教官的素質能力達標;三要對收費情況進行監管,保證向學生的收費符合物價部門規定;四要定期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預案演練,加強營地安全值守,不能因服務託管外包而忽視了安全管理。

作者:孟久兒

單位: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實踐教育研究所副所長

標題:厚基礎·重運營·穩發展:國家級研學實踐教育營地的運營與發展(摘錄)

編輯:蕭為,主任編輯

相關焦點

  • 【重磅】教育部官網:將編程納入中小學課程的提案通過!
    截圖自教育部官網 《答覆函》稱,教育部高度重視學生信息素養提升,已制定相關專門文件推動和規範編程教育發展,培養培訓能夠實施編程教育相關師資
  • 教育部:配齊配強師資隊伍更好落實體育美育
    日前,在教育部召開的教育2020「收官」系列第五場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表示,「十三五」期間,學校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成效顯著,美育教師人數由2015年的59.9萬人增加到2019年的74.8萬人,體育教師由50.2萬人增加到59.5萬人。
  • 教育部:信息技術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
    12月16日,教育部在答覆《關於積極推進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利用5G技術促進教育公平的提案》中表示,教育部高度重視人工智慧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積極推進智能教育發展,利用5G、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新應用構建網絡化、數位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 榴槤資訊|教育部:將編程教育等納入中小學相關課程
    ,稱將把包括編程教育在內信息技術內容納入到中小學相關課程。 2018年-2019年,教育部先後發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和《關於引導規範教育移動網際網路應用有序健康發展的意見》,推動和規範編程教育發展。 教育部表示,編程教育等信息技術內容已納入到小學、初中科學課程和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並有機融入到相關學科課程,高中階段還專門開設信息技術課程。
  • 教育部公布新修訂高中課程方案:增加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粟裕6月3日,封面新聞記者從教育部獲悉,為完善中小學課程體系,教育部組織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最新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明確,調整外語規劃語種,在英語、日語、俄語基礎上,增加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圖片來源:教育部修訂後的標準介紹,本次修訂是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直接關係育人質量的提升。
  • 教育部:編程納入中小學課程!任正非:計算機不好,工人都當不了
    根據教育部的答覆得知,教育部已經制定相關專門文件推動和規範編程教育發展,培養培訓能夠實施編程教育相關師資,將包括編程教育在內信息技術內容納入到中小學相關課程,幫助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與技能、增強信息意識、發展計算思維、提高數位化學習與創新能力、樹立正確的信息社會價值觀和責任感。
  • 教育部教材局負責人就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修訂答記者問
    黨的十八大之後,教育部委託專業機構進行課程實施情況調研、國際比較研究等,特別是委託有關高校研製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將黨的教育方針要求具體化、細化,為課程修訂提供必要理論基礎和現實依據。先後形成20餘份專題報告,500餘萬字。  二是精心組織修訂。委託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簡稱「專家工作委員會」)遴選260多位專家成立修訂組,承擔具體修訂工作。
  • 華清遠見2021寒假全國高校人工智慧物聯網師資培訓報名開啟
    為了進一步推動高等院校新工科專業物聯網、人工智慧的相關教學工作,滿足社會對AIoT應用開發人才的迫切需求,培養具備前沿IT知識的師資力量,提高高校教師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業務水平和能力,華清遠見攜手中國軟體行業協會嵌入式系統分會、百度雲、意法半導體(ST)、恩智浦(NXP)將於2021年1月18日—22日舉辦「2021寒假第二十三屆全國高校AIoT物聯網高級師資培訓班」,現正式面向全國高校開啟報名
  • 浙江大學啟動實物教學公益計劃,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師資培訓
    、加強師資聯合培養等多方面提出指導,將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作為博物館和教育部門的重要工作。「遊於藝」計劃是由浙江大學主辦,香港田家炳基金會資助的公益項目,以浙江大學的師資為主要支撐力量,以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為基地,目標是推行以文物或者藝術品實物作為教學樣本的、文與物並重的 「實物教學」模式,通過師資培訓,學生研學、課堂教學等形式,提升教師利用博物館實物資源進行教學的能力,提升學生的閱讀實物能力、美學素養和批判性思維,踐行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的《意見》。
  • 首期茶藝師資班 | 以茶學專家為師,提升專業技能與綜合素養,精進茶學!
    而茶藝,正是茶文化的外在呈現形式,如何更好的發揮茶文化的價值、傳播茶文化,讓更多的人藉此走進茶,領略茶文化的魅力,是茶從業者有待思考與學習的問題。茶藝師資班課程,是2021年悅納喜舍重點打造推出的一期課程,集數年茶學培訓經驗與資源,邀請數十位茶學領域權威專家教授,以助茶行業者提升自我技能,挖掘茶文化內容,更好的開展茶空間業務,吸引更多人了解茶、認識茶。
  • 用公益手段補齊西部MBA師資短板
    有著27年教齡的重慶交通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會計學教師梁麗對《公益時報》記者講起正在教授的MBA課程頗感困惑。MBA(工商管理碩士)教育在中國實施已接近30年,但由於開設時間早晚和地域教育水平差異等因素的存在,導致不同院校的MBA教育水平參差不齊,西部MBA教育更是有不少短板。
  • 菲律賓本土中文師資培訓「雲端」開課
    本報馬尼拉7月4日電(記者王思成)菲律賓紅溪禮示大學孔子學院日前舉行菲律賓教育部本土中文師資暑期線上培訓。菲律賓教育部官員、中國公派菲律賓教師、本土中文教師共計一百餘人參與了培訓的「雲」開幕式。紅溪禮示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汪敏鋒在致辭中表示,今年紅溪禮示孔院克服疫情影響,與菲教育部本著「停課不停學」的宗旨,積極探索新方法,克服軟硬體種種困難,組織了此次在線暑期中文培訓。此次培訓立足菲律賓公立中學中文教學體制和本土課堂特點,以語言功能為綱,在培訓本土中文教師中文水平的同時,更重視中文課堂教學技巧,培訓課程趣味性、實用性、針對性強。
  • 教育部: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來源:新華社新華社北京6月5日電 記者5日從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綱要提出,課程思政建設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一核心點,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提升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切實提升立德樹人的成效
  • 國內專業落地HSP潛能開發師資課程《IAM智慧王HSP腦力師資培訓》
    鄧嵐藍老師的課程除了知識理論會說的簡單明了外,可能你就會覺得全腦開發應該是一門枯燥無味的課程,那就錯了,鄧嵐藍老師在課堂上把理論和實際實操落地融合,課堂上隔三差五的會看到驚喜的笑臉,聽到歡笑聲,學員把理論吃透的同時體驗感十足,實操落地十分上手,意外驚喜不斷!大家毋庸置疑,鄧老師師資培訓經驗十足,學生落地培訓經驗也十分的豐富,全國各地都有她的學生!
  • 茶培訓 | 探尋師資系列——審評師資習茶之旅▪武夷山站
    第三屆茶葉審評師資班第4期面授於9月上旬在福建武夷山舉辦。本期面授以烏龍茶和花茶為學習主題,涵蓋實地考察、理論學習、加工實訓、企業交流、審評實訓和主題試講等課程內容。茶葉審評師資隊伍一步一個腳印在繼續茁壯成長中。
  • 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在鄭發布 智遊126個項目受寵,40高校爭...
    據了解,自2014年起,教育部高教司組織國內外知名企業與高校開展產學合作育人項目,鼓勵企業通過自主立項並提供專項資金,資助高校開展專業綜合改革、課程改革、師資培訓、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共同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促進產學合作協同育人,著力培養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應用型、複合型、創新型人才。
  • 喜訊:寧波大學這9門課程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日前,教育部發布了《關於公布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的通知》,我校《音樂與健康》《經濟法學》《廣告學概論》等9門課程入選。寧波大學入選國家級一流課程名單2019年,教育部發布《關於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目標是用三年左右時間,建成萬門左右國家級和萬門左右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即一流本科課程「雙萬計劃」)。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就《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
    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就《綱要》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一、《綱要》出臺的背景和重要意義是什麼?  答:印發實施《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重要舉措。
  • 「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 中觀層面:是增強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效果的需要。
  • 「旅遊+研學」雙擎驅動 助力景區服務提升——中國雪鄉迎來東北...
    本屆論壇由黑龍江省教育廳統籌部署,省教師發展學院主辦,來自吉林、遼寧、及山西、上海等教育界、高校、研學營地、旅行社及行業代表,共計230餘人參加了此次高峰論壇。、探索式、差異化的「銀色」和「紅色」課程36節,規劃設計出研學實踐教育線路9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