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萌珊瑚「寶寶」誕生記 深圳首次錄下珊瑚卵月下綻放影像

2020-12-13 新華網客戶端

「入夜未深,這群珊瑚似乎收到一個統一命令,所有的霜鹿角珊瑚陸續釋放卵囊,粉紅色卵囊在水中搖曳迴旋,升騰而起,蔚為壯觀 …… 」

【霜鹿角珊瑚陸續釋放卵囊】

5 月上旬,一群海洋環保志願者在海底拍攝到了珊瑚大規模的排卵景象。據悉,這是深圳首次獲得海洋自然環境中的珊瑚排卵影像記錄。也是國內民間珊瑚保育機構第一次拍攝到珊瑚有性生殖景象。

▲廖寶林 攝

從 5 月 7 日開始,為了能順利捕捉到曇花一現式的海底奇觀,大鵬新區珊瑚保育聯合會(下稱潛愛)招募潛水志願者。

珊瑚一年排卵一次,不同品種季節也不太相同,並無固定的繁殖季節,一般認為,鹿角珊瑚科的繁殖季節在每年五月份的月圓之後。而每次排卵時間只有短短的十幾分鐘,非常難以捉摸,由於深圳海域珊瑚排卵時間沒有確切的資料可以參考,志願者只能用蹲守這種笨方法來抓取排卵時刻。

這次排卵的珊瑚,是 2015 年潛愛在大澳灣種下的一批霜鹿角珊瑚,經過五年的生長,它們適應了這裡的海況,進入性成熟期,為這片海域貢獻出新生的珊瑚種子。霜鹿角珊瑚曾經是深圳海域的優勢珊瑚品種,經過多年盜採,深圳海域的珊瑚優勢品種已經變成其他團塊狀珊瑚,這次霜鹿角珊瑚的成功排卵,這表明深圳海域的水質條件,依然能滿足霜鹿角珊瑚的有性生殖需求。珊瑚受精卵發育成浮浪幼蟲後,能否順利在海床上附著安家,還需要經過另外的考驗。

▲廖寶林 攝

拍攝期間,志願者多次在晚間 7-8 點下水,從第一天只能看到零星幾個粉紅色的珊瑚卵囊,到第四天看到很多霜鹿角珊瑚的珊瑚杯裡已經飽含著紅色的卵包整裝待放。期間潛水員們付出了大量的時間耐心等候。在所有的霜鹿角珊瑚陸續釋放卵囊時,潛水員們紛紛按下攝像機的按鈕,記錄這一歷史時刻。

▲廖寶林 攝

潛愛是國內首家以珊瑚礁保育為核心業務的海洋公益機構,參加這次活動的志願者大部分是城市白領,他們在下班之後,穿越整個城市過來,參加下水活動。這次活動是潛愛深圳海洋生物多樣性調查項目中的一部分,

珊瑚是一種刺胞動物,和水母是親戚,但和水母不同的是,它們不能自由移動,珊瑚吸收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分泌碳酸鈣,構建海洋生態的基礎架構,絕大部分的海洋動物都依賴珊瑚礁捕食和繁殖。

相關連結

珊瑚是怎麼產卵的?

珊瑚的繁殖的方式主要是兩種,而最常見的一種方式是「有性生殖」,也就是我們本次觀察到的「產卵」活動。大多數珊瑚是雌雄同體,待水溫、潮汐,水中的化學信號等外界條件都恰到好處的時候,珊瑚蟲個體分別將精囊和卵囊通過珊瑚口道釋放到水中,生殖細胞囊膜破裂後,與其他珊瑚蟲個體的性細胞交換受精,形成受精卵,孵化形成「浮浪幼蟲」。

那麼這些被噴射出來的「雪花」會飄到哪裡去呢?一般來說,大部分卵囊會被魚類吃掉,有幸孵化的「浮浪幼蟲」會隨浪逐流,找到一片適合自己生長的地方附著,然後開始自我分裂,最終就變成我們現在肉眼可見的珊瑚個體。

珊瑚產卵有什麼特別?為什麼值得看?

珊瑚是生態系統中很重要的一環。珊瑚礁只佔海洋面積的千分之一,卻為全球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提供生存的保障,所以它也有「海底熱帶雨林」的稱號。它們不僅為億萬人提供營養來源 / 生計,還為各沿岸城市抵擋 70%~90% 的海浪衝擊力。了解珊瑚礁的生命周期及其特徵、產卵發生環境等信息,對保護這一物種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深圳晚報記者 朱冀 通訊員 潛愛

相關焦點

  • 深圳錄下珊瑚卵月下綻放影像
    珊瑚礁退化後,海浪摧毀海邊民居/From 菲律賓 Sangkalikasan 珊瑚產卵是珊瑚繁衍新生命的一個重要活動。一年月圓12次,但珊瑚產卵只會選擇在其中的一個月圓之夜發生,即每年只會發生一次,每次持續一周。所以,錯過就需要再等一年。很多的科研工作者都在不同海域守著這個月圓之夜的約定。
  • 珊瑚寶寶是如何誕生的?
    深圳商報記者 張妍/文 李博/圖 深圳第一批人工繁育珊瑚寶寶誕生了,正好趕上了「六一」兒童節。 6月2日,本報記者第一時間前往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繁育場探訪珊瑚媽媽和剛剛誕生十多小時的珊瑚寶寶。 珊瑚究竟是動物還是植物? 你會說,既然珊瑚會生寶寶,那麼肯定是動物。
  • 怒贊:深圳大鵬首次記錄珊瑚排卵影像,美如漫天繁星
    母雞下蛋你可能見過,但珊瑚「下蛋」你見過嗎?近日,深圳本土的珊瑚保育公益組織——潛愛大鵬,在組織水下志願者們下海蹲守4天後,幸運地記錄到珊瑚「下蛋」——珊瑚大規模產卵的難得景象,簡直美如漫天繁星。這也是深圳首次獲得海洋自然環境中的珊瑚排卵影像記錄,更是國內民間珊瑚保育機構第一次拍攝到珊瑚有性生殖情景。來源:深圳新聞網「這次排卵的珊瑚,是2015年『潛愛』在大鵬大澳灣種下的一批霜鹿角珊瑚,經過五年的生長,它們適應了這裡的海況,並進入性成熟期,為這片海域貢獻出新生的珊瑚種子。」
  • 廣西「誕生」首例人工有性繁育珊瑚寶寶!
    日前,隨著第一批浮浪幼蟲成功固著,廣西首例室內人工有性繁育的珊瑚「寶寶」,歷經近4年反覆實驗,終於在潿洲島成功「誕生」。承擔該項目的是廣西海洋研究院珊瑚礁研究團隊。珊瑚號稱海底「熱帶雨林」。為了保障繁育缸溫度與海區溫度變化一致,為珊瑚「寶寶」提供最合適的「溫床」,團隊發明了一種繁殖實驗缸體和水循環缸體聯動的「子母缸」,即母缸通過循環水保障溫度,子缸將珊瑚卵隔離不被循環水帶走。受水溫影響,各地珊瑚產卵時間不一致。為防止錯過珊瑚排卵的時間,這輪月圓前3天,即4月16日起,團隊每晚蹲守在實驗站。「人工繁育珊瑚是個容錯率為零的過程。
  • 深圳大鵬灣珊瑚產卵了
    大鵬志願者趙鑫彤 攝剛過去的月圓之夜,對深圳大鵬灣大澳灣海域的霜鹿角珊瑚來說,是「傳宗接代」的好日子。連日來,「潛愛大鵬」大鵬新區珊瑚保育志願聯合會的志願者與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的科研人員都記錄到了自然環境中珊瑚產卵的珍貴畫面。
  • 志願者們下海蹲守4天,記錄了珊瑚大規模產卵的難得景象
    近日,來自深圳本土的珊瑚保育公益組織——潛愛大鵬,在組織水下志願者們下海蹲守4天後,幸運地記錄到珊瑚「下蛋」——珊瑚大規模產卵的難得景象。據悉,這是深圳首次獲得海洋自然環境中的珊瑚排卵影像記錄,也是國內民間珊瑚保育機構第一次拍攝到珊瑚有性生殖情景。
  • 首屆全國珊瑚日深圳啟動!500人認養珊瑚種苗種到大鵬海域
    深圳大鵬新區擁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石珊瑚面積近200公頃,石珊瑚種類超過70種,同時還出沒著江豚、海龜等國家級保護動物。今年5月份,在深圳大鵬灣海域首次拍攝記錄到珍貴的珊瑚野外產卵畫面。近年來,各級各界均積極探索海洋環保和珊瑚保育。
  • 頂級珊瑚首次參展 亮相文博會臺灣館
    金羊網訊 記者李曉旭攝影報導:5月10日,第十四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下稱「文博會」)在深圳會展中心正式開幕。臺灣商業聯合總會首次承擔組團工作於2號館時尚設計館籌設1350平方米的臺灣館,攜手臺灣文創廠商,致力打造吸睛亮點、掀起熱門話題。
  • 他們的深海 珊瑚珊瑚,終是個經濟問題
    不等年輕人們沒完沒了再問海裡的事,白小刺主動開口。相比故事與情緒感召,身為海洋珊瑚保育公益項目「潛愛大鵬」負責人之一的他,更傾向調動社會的力量「把事情一件件處理好」,讓深圳成為中國的大堡礁,從而傳送對海洋的責任。
  • 12月深圳珠寶展丨綺麗珊瑚邀您共賞珊瑚之美!
    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寶石珊瑚來自於臺灣,故臺灣夙有「珊瑚王國」的美稱,而綺麗珊瑚被公認為寶石珊瑚的領航者。綺麗珊瑚成立於1973年,在過去近四十年裡,綺麗從原來只是高雄一家小小的傳統珊瑚製造批發商,蛻變成今日知名的世界級珠寶企業。
  • 流氓珊瑚排行榜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研究如何改善缸內環境,以確保各種珊瑚快速生長。因為在人工環境下,大多數珊瑚往往沒有捕食天敵和環境幹擾,我們要做的只是提供良好的條件給這些脆弱的珊瑚讓它們健康成長,但是有些「流氓」珊瑚無論在人工或是野外環境中都能肆意生長甚至殺死其他珊瑚!
  • 《深圳的腳步》第17期丨沈曉鳴:我們在深圳的海底種珊瑚……
    &nbsp&nbsp&nbsp&nbsp2014年,他開始在深圳潛水,畢竟有的時候,時間不允許,那就在深圳潛一下,下到深圳海域,水下的景象讓他十分震驚。&nbsp&nbsp&nbsp&nbsp「香港海底的珊瑚受精卵,在海水裡孵化成浮浪幼蟲後,會隨著海流進入到深圳的海岸範圍內,著陸生長。
  • 美豔珊瑚規模化人工繁育技術取得突破
    王祝華「珊瑚有性繁殖的技術難點主要在獲取健康受精卵這一環節,這對精子、卵子的質量,水質、水溫、水流都有很高的要求。經過培育,基地已經有大量珊瑚排卵,共獲取健康浮浪幼蟲40萬個左右。通過有性繁殖並在短時間低成本獲取海量珊瑚種苗,這一成果使野外珊瑚大面積修複種植成為可能。」海南省瓊海中遠藍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萬寧基地負責人汪遠表示。正在產卵的珊瑚 (受訪者供圖)正在產卵的珊瑚 (受訪者供圖)該基地與中科院南海所合作開展人工繁育珊瑚等科研項目。
  • 海南一養殖基地人工繁育珊瑚成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任明超)海南一養殖基地宣布近期成功在人工可控環境下繁育40餘萬珊瑚幼蟲。基地負責人汪遠介紹,該基地是國內首次完成A屬(Acropora)造礁珊瑚在與外界隔離的人工循環水環境下,從珊瑚小斷枝起,經過2年多的培育成長為直徑20CM以上的母體(無性繁殖),到在人工可控環境下排精排卵(有性繁殖)全過程。這與之前科研機構完成的A屬珊瑚有性繁殖不同,之前都是直接去大海裡收集卵或是將野生母體採回,對野外環境有影響,成本高也不具實際生產意義。
  • 他們在深圳近海「種珊瑚」
    2019年,潛愛發動潛水員進行了4次大澳灣珊瑚礁普查、5次大澳灣生活多樣性調查,收集珊瑚殘肢144株,回播珊瑚殘肢96株,清理海底垃圾約1.096噸……」在中國,珊瑚礁保護,尤其是像在深圳這樣大都市的城市近海的珊瑚礁保護,似乎很罕見。潛愛大鵬的「回播珊瑚」是什麼概念?為什麼要收集珊瑚殘肢?在大城市的邊緣開展海洋生態保護有哪些特點?
  • 3萬多株珊瑚苗「安家」深圳大澳灣
    新華社深圳7月21日電(記者王豐)深圳大澳灣海域迎來3萬多株珊瑚在此「安家落戶」,它們將承擔起恢復海洋生態環境的重任。  負責這次種植的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珊瑚保育中心主任廖寶林說,種植從本月19日開始,將在一個月內完成,共種植33600株珊瑚苗。3名科學家帶領10名潛水志願者完成珊瑚種植。
  • 翠雀珊瑚
    雨一直下。
  • 石珊瑚、軟珊瑚斷枝分枝的固定(下)
    文·圖/ Anthony Calfo 翻譯/aquayee 盜火圖文源自《水族世界》雜誌本文主要介紹如何安全固定分割下的珊瑚斷枝、分枝。某些過分自信的魚友這樣總結繁殖珊瑚的過程,「先看看珊瑚,動手分割它,擦掉手上的鹽水。」當然,這絕對是個荒謬的說法。沒有檸檬片、龍舌蘭酒,我決不能接受這種不符合衛生條件的操作。
  • 澳大利亞嘗試大規模人工播種珊瑚以保護大堡礁
    新華社雪梨11月28日電 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旅遊及活動推廣局新近發布的新聞公報說,澳大利亞已經在大堡礁開展世界最大規模的珊瑚人工播種實驗,項目的成功將確保大堡礁珊瑚的健康生長和延續。  該項目由海洋生物學家彼得·哈裡森教授的團隊和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在赫倫島研究中心共同開展,也得到大堡礁基金會的支持。
  • 孤芳不自賞 ——獨居深海的金柳珊瑚
    這裡不僅有生命的存在,還有著像綻放的花朵一樣美麗的生命。黑暗中獨自「綻放」的金相柳珊瑚人類難以企及的深海是一片荒蕪,還是別有洞天?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研究人員通過深海機器人(無人遙控深潛器)深入到不同的海山環境,發現了生物量極高的深海珊瑚林和海綿場,打破了以往人們對深海無生命跡象的固有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