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18丨桂陽—特定歷史文化與特色旅遊開發

2021-02-20 泛休閒農業智庫

泛休閒農業智庫

引導休閒農業發展成為農業大觀園、教育大課堂、生態會客廳、聚會大本營、美食嘉年華、特產購物村、科普新陣地、藝術新載體,促進城市與鄉村、傳統與時尚、技術與藝術、文化與創意、產業與平臺的融合發展。

本期主題:連載18丨桂陽—縣域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規劃案例解讀之特定歷史文化與特色旅遊開發

全域旅遊,今年一下子被各政府單位、設計機構、公眾號等用的不意樂乎。其實自從評選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這已然是一種信號罷了。

那麼作為縣域,到底該如何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此次我們將連載24篇微信文章(每篇一章節),通過我們自己實際操作並運用無邊界休閒農業理念為桂陽編制的縣域旅遊規劃案例(桂陽縣於2013年成功申報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中來解讀如何更好的全域發展。

知青」在當今青年心目中顯得是那麼的陌生,然而,在20世紀中期它卻是千百萬城鎮青年用熱血和汗水鑄成的共同姓名。

「知青情結」是團結向上、互相救助,去努力創造美好生活的人生信念,是人的內在感情在特定環境下產生的,這種美好的人生感情就是在當今激烈的社會生活中,在商品大潮的裹挾下,經歷過這段生活的知識青年,對現代思潮的批判,是用美好的人生感情來鞭撻一些不良的社會現實。

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現形式,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國家統一上曾起過獨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養生旅遊是恢復健康、增強體質為目的去它地旅行,構成要素和條件包含療養、恢復、增進健康為目的各種資源、設施和服務,再結合寺廟祈福禪修,能使遊客做到修生養性的目的。

知青,是指我國20世紀60年代中和70年代末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在中學畢業被分配到農村「上山下鄉」、「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初、高中青年學生,是我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一個特殊現象。期間,城鎮、大、中城市的青年學生,被分配到邊疆各省(區)的生產建設兵團、國營農場和農村。知青文化最大的優勢是擁有極其雄厚的生活積累和人生感悟。從六、七十年代起,知青開始走向社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的積累,自八、九十年代,知青文化開始也走向社會,尤其葉辛《蹉跎歲月》等作品逐步受到社會重視後,掀起知青文化高潮。返城後的知青,頻頻聚會、聯歡,知青網站、知青報刊、知青文藝團隊如同雨後春筍般地不斷湧現。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大量知青退休,知青文化更是出現了百花齊放、競相鬥豔的局面。一批與共和國同齡的知青是經過上山下鄉艱苦摔打歷練,又經歷改革開放實踐,既熟悉城市,又了解農村,是城鄉聯繫的天然橋梁和紐帶。這一代成熟知青,已成為主流文化、先進文化、主旋律文化的代表者。 由此可見,大批優秀的傷痕文學、傷痕影視、傷痕美術作品等,對全民族的深刻反思和思想解放起到了極其巨大的推進作用。

「知青」在當今青年心目中顯得是那麼的陌生,然而,在20世紀中期它卻是千百萬城鎮青年用熱血和汗水鑄成的共同姓名。為了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和桂陽知青上山下鄉40周年,2008年12月5日,來自長沙、衡陽、郴州等地的300多名知青齊聚桂陽,重溫上世紀的難忘歲月。

握手,相擁,歡聲,笑語,掏出小本本互留電話……12月5日上午10時左右,桂陽縣蔡倫賓館一樓大廳擠滿了前來赴會的老知青。久未謀面的老知青們一相見,就急切地問著對方近況,緊握在一起的雙手,久久不肯鬆開。

當年,在「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下,全國上下掀起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大運動。從1968年到1977年這十年間,來自長沙、衡陽、郴州等省內各地近4000名知青告別父母,奔赴現在的桂陽縣農村,他們用勞動改變荒山,把最美的青春都留在了那裡。

衡陽市中心醫院退休職工李貴生,就是一大早從衡陽趕來的。61歲的他得知聚會消息後很激動,「能和這麼多老同學見面,真是件讓人興奮的事,再遠趕來也值得!」曾被下放到方元鎮嶺背大井頭生產隊的張正國夫婦,本來是要在家看孫子,可為了參加這次聚會,硬是讓兒子回來「替班」。而兒子對父母倆也相當支持,放棄了原定旅行計劃,讓爸爸媽媽出來聚會。

「那是何等動人的場面啊!1968年12月的一天,桂陽劇院面前人山人海,鑼鼓喧天,彩旗飄揚,數百青少年胸別大紅花排列在數十輛大卡車上,眼含熱淚與父母揮別,汽車開動宛如一條長龍奔向鄉村……」崢嶸歲月的步履總充滿了悲歡榮辱,如今已是兩鬢斑白的知青代表在談到當年的激情歲月時總能激蕩起每一位知青心中無悔的漣漪。12月6日下午,300多位知青把酒言歡,暢談激情歲月,追憶人生。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一段歷史,對於知青個人來講,是一段難忘的歷史,是一段抹不去的回憶,更是人生中的一筆財富。30年多後,當年照片中英姿勃發的知青們,如今有的步履蹣跚,有的鬢髮已蒼,當他們再次踏上這塊當年戰鬥過的土地,看著眼前既熟悉又陌生的景物,一切仿佛就在眼前。恐怕,這就是所謂的『知青情結』吧」當年的桂陽知青,如今的湖南交通廣播電臺總監彭中慶這樣說。

「『知青情結』是團結向上、互相救助,去努力創造美好生活的人生信念,是人的內在感情在特定環境下產生的,這種美好的人生感情就是在當今激烈的社會生活中,在商品大潮的裹挾下,經歷過這段生活的知識青年,對現代思潮的批判,是用美好的人生感情來鞭撻一些不良的社會現實。『知青精神』所體現出來的人類團結、互助,相互關心的情懷,不正是我們現在建設和諧社會應該大力發揚的嗎?」《深圳周末》總編輯、深圳作協副主席陳秉安和老知青夥伴們故地重遊時,對「知青情結」給予了這樣一番註解。

桂陽可以選擇原來比較大的知青點、知青農場作為開發知青旅遊的載體,也可以在大型休閒農業園區仿照當年知青生活,建設知青生活體驗區,如黑白老照片展覽,播映老電影,知青歲月主題壁畫,布置木屐、馬燈、門神、窗花、老唱片、留聲機、鬥笠、蓑衣、旱菸筒等,還可推出一些懷舊的活動,如推鐵環、抽陀螺、跳房子、做麻糕、磨豆子、打爆花米;編手套、做鞋墊等。


姓氏是怎樣產生、發展的?這是一門很有趣的學科,涉及到社會學、歷史學、遺傳學、語言學、文字學、地理學、民俗學、人口學、地名學等眾多社會科學,為我們了解中華文明打開了一扇方便的窗口。世界上許多古文化早已連同創造它們的種族一起銷聲斂跡了,而中國姓氏文化則歷經了四、五千年始終延續和發展著。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現形式,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國家統一上曾起過獨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作為一門邊緣學科,姓氏學受到各方面的重視。在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今天,拋棄封建家族主義的糟粕,姓氏宗親文化依然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一般來說,宗親會是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因為子孫長年在外,況且世代繁衍,沒有像宗親會這樣子的聯繫團體,很容易遺失自己的親屬,而宗親會除了平時的聯絡外,還有族譜的編制,宗族祖先的祭祀,所以宗親會的設立是因維繫倫理而產生的。

隨著人們生活物質水平的提高,休閒時間的增多,不少人萌生出了姓氏文化尋根的願望,也即尋根遊,就是追尋故鄉、重走姓氏遷移的路線,挖掘祖先的故事,感受那片土地的氣息,以完成認祖歸宗的心願,把家族史傳承給子孫後代,把家族文化發揚光大。尋根遊是在基本了解祖籍、故鄉、姓氏等相關知識下,個人或家庭、團體以緬懷祖先、追尋家族史的方式遊玩。這樣既能欣賞途中的風土人情,緩解生活壓力、增添旅途樂趣,又能對家族歷史有更深的了解,還可尋找到失散的族人。尋根遊是一種新興的文化旅遊方式,以親情和宗族認知為主線,貫穿整個遊玩形成,其形式多種多樣,比如:故鄉認祖、家族聚會、姓氏遷移路線探尋、宗族會議、家譜修訂尋訪、追景溯源等。有些人離鄉多年,有些人在外地長大,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故鄉……而故鄉尋根遊就是根據這些人的需求應運而生的。故鄉那破敗荒涼的老屋,充滿童趣的院落,還有毅力在村口的柳樹,每一個映像都能引起無數的回憶和惆悵。就像宋楚瑜一樣,直到母親回憶才告訴他曾經在桂陽榴園生活過,即便他對桂陽失去印象,但也會在心中充滿嚮往。   

有人可能說故鄉沒有什麼好遊玩的,那是因為你從來沒有離開過。當故鄉只會在你腦海裡浮現時,就真的懂了什麼是鄉愁;就徹底明白了「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有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帶著某種情愫再有故鄉,看著昔日熟悉的景象,無論是青山綠水還是破壁殘垣,都能夠帶來感嘆和激動。

桂陽在臺人脈資源豐富,解放前去臺人員有1500多人,現在包括二、三代有近6000人,分布在臺灣的19個縣市中,桂陽縣內臺屬達2.7萬人。近年來,桂陽縣順應兩岸「三通」而為,以桂陽旅臺同鄉會為依託,桂臺兩地在經貿、文化等方面交流比較頻繁,目前臺商投資桂陽的企業已有12家,基本形成了桂臺兩地互動雙贏的局面。今後在農業領域也可加強交流,臺灣的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起步比大陸早,與湖南的交流比較多,桂陽的休閒農莊可以與臺商合作,引進臺灣的一些特色產品、技術與運營管理經驗,可組織桂陽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業主赴臺灣參觀考察,交流學習。

1、桂陽北關劉氏

始遷祖劉登,南宋末年建康路人(今南京),景定年間進士,鹹淳戊辰年(1267)冬以朝請郎知桂陽,未幾兵變,遂定居桂陽。嘗自題曰「江山信美非吾土,雲石同盟是我鄉」,明代有歲貢劉洪,劉廷壁,清有進士劉樹潭。
2、桂陽福洞坊劉氏

始遷祖才廣公,字十萬,南宋時因避亂自江西泰和縣遷湘,開基於桂陽縣貴臨鄉福洞坊。其後裔中一支遷居新田縣北門正街。宗祠在雙溪嶺。

3、桂陽荷葉王氏

明洪武元年(1368)由臨武下橋遷此。

4、桂陽板橋王氏

始遷祖清齋公,宋祥符年間由江西遷入桂陽板橋鄉小溪真武塘。

5、桂陽現田尹氏

始遷祖廷舉公,北宋天聖元年(1023)自陝西長安遷居桂陽,落籍壇山嶺背之白田,孫叔振,開基現田,六傳衍為四房,民國時有粵軍第三軍中將軍長尹驥。

6、桂陽開基衝尹氏

始遷祖少伍郎,諱惟貞,南宋末年由江西泰和鵝頸丘遷居桂陽北鄉,卜居開基衝,今屬板橋鄉今堂村。

7、桂陽回龍橋尹氏

開基祖涯公,南宋時由江西泰和縣鵝頸丘遷入,族名人:尹天民,清同治甲子科舉人;尹職夫,黃埔軍校第六期,國民革命軍89師營長,13軍參謀處中校參謀。

8、小星街尹氏

明洪武年間由茶陵調入桂陽守御千戶所。

9、桂陽岐山鄧氏

始遷祖少卿公,行五七郎,宋仁宗崇寧時由九嶷零陵偕弟五八郎至桂陽,卜居郡北下溪官口衝岐山,二傳為迎公,三傳為小四、小五二公。小四公仍居故地,小五公開交溪各戶。小四公派下十世元時彬仲公由闢舉官撫徭將軍,銘仲公官陝西按察使僉事,彬仲公長子均善公任福建莆田縣知事,由下溪開創陳溪,均玉公任廣東海豐縣知事。清光緒33年(1907)各支合修宗譜,1937年續修。命名舊排行:元德承天,孝思嗣祖,大啟人文,載光宗譜。取號舊排行:芳蘭瓊玉,廣生明庭,亨嘉式遠,振其美聲。命名新排行:傳家惟禮義,輔國在忠良,克繼先賢序,隆名萬代場。取號新排行:一本春枝茂,同公世澤長,英才聯伯仲,富貴定齊昌。

10、桂陽朱氏

始祖均玉公,字方平,先世婺源人,鹹淳間值宋元兵變,均玉公以武職總戎與均賢、均聖、均琪自江南來楚,後卸官職,籍於桂陽。均玉公居上藍田,均賢、均聖二公卜居上下草田,均琪公居下藍田。均玉公四傳而生俊可、用可、萬可。俊公生奇叟,仍居藍田;用公生和叟,移居常寧;萬公之子富叟生寧伯,寧伯子三:子全移居縣北二十裡園裡,子仁世居故土,子朝卜居聶錫。明萬曆25年(1597)均玉公裔始修族譜,1936年六修。俊、用、萬三房派語:鼎列金山峻,鹹和沛澤長,淵源崇寶訓,集注肇前芳,交泰佔亨吉,中孚喜頌揚,英豪淮右起,器宇表軒昂。

11、桂陽荷葉李氏

始遷祖千戶公,北宋開寶年間中進士,授桂陽郡守,始居富樂鄉星溪(今嘉禾縣境內),後安家荷葉(今荷葉鄉)。

12、桂陽石羊山李氏

始祖秀柏公,宋時自江西泰和縣遷湖南桂陽州之白羊山,越五世至發泰公,始卜居金陵鄉石羊山之井岡。

13、桂陽南門李氏

始遷祖湘甫公,明季自武昌奉調來桂陽州,卜居南門。

14、桂陽城西何氏

始祖萬四公,號九四郎,宋末元初偕兄萬一、萬三自江西泰和因避兵亂遷湘。萬一居桂南之車田;萬三居桂南之榜山;萬四居桂陽城西附郭之大湊山麓。族人分布於東鄉之螞蝗井、官溪、青山,南鄉之楓木井、桃樹下,西鄉之石嶺下、梓溪鋪、西嶺下,北鄉之七裡橋、北尾坪、塘木樓及新田縣等地。族譜始修於清康熙24年(1685),至1936年九修。宗祠在大湊山麓,創建於明初,重修於清乾隆年間。   

15、桂陽赤藻張氏

始遷祖開富公,宋朝時由江西永新縣因長沙校尉調守桂陽而遷湘,開基於桂陽縣赤藻村。族人分布於新田縣長富鄉社灣、營邑城西等地。宗祠在長富。

16、桂陽白杜窯張氏

始遷祖思凰公,因避難自江西大明縣遷桂陽縣溫溪鄉白杜窯。

17、桂陽陳氏

始祖孺公,閩中人,其孫海食採耒邑,從耒邑八甲遷居桂陽泗洲司;四世孫升於南宋淳熙年間由豫章遷入桂陽蓮塘等地。為縣大族,明朝有江西左參政陳尚伊,清朝有浙江山東巡撫陳士傑,左副都御史陳兆文。

18、桂陽歐陽氏

始遷祖如麟公,生於宋,高尚不仕,由江西徙桂陽山北。子二:諫五郎、諫六郎,派衍二、五、七、十四大甲。清道光26年(1846)創修草譜,同治9年(1870)首修付梓。

19、桂陽羅氏

南宋嘉定2年(1209)自江西上梅鵝頸丘遷入餘田一帶定居;另支始遷祖升遠公,為元末廣東提舉,遭亂遷桂陽定居。

20、桂陽周氏

先世於明弘治10年(1497)由臨武麥市遷今荷葉鄉定居。

21、桂陽侯氏

南宋淳熙年間由江西遷東塘坊(今樟市)定居。

22、桂陽駱氏

始祖良相公,字國佐,號夔軒,望出會稽,於石晉天福間,持節粵海,以撫以綏。迄致仕歸裡,道出桂臨,見山水之勝,不讓會稽,於是相宅而居,為遷桂臨一世祖。二世祖仲舒及子安世,周廣順初先後登進士第。逮八世祖廷玉,通判漢軍;九世祖發興,佐太祖覆元,以從龍之彥,侯封千戶,由茶陵調守於州,官居鄉土。生五子:文清、文湞、文海、文濱、文洪。清襲爵,郝兵屠城,遂斬其嗣;湞遷於郴之吉陽;濱移居山塘;洪徙居烏團園;海公分居西關,至五世而昌,各創基址,棋布星散各處。清同治12年(1873)纂有族譜。族人分布於桂陽大乾鄉之大溪頭、沙坪、冷水、黎芙塘,貴臨鄉之山塘,同德鄉之烏團園,城區之西關。

23、桂陽唐氏

先世南宋開禧3年(1207)由河南遷入三唐(今敖泉)定居。

24、桂陽橋市黃氏

明萬曆間由耒陽布美村遷此。族人分布於本鄉大富口、陳家邊、黃家圖三村。

25、桂陽縣柳溪黃氏

以黃都衙公之孫黃太郎公為始祖。柳溪黃家(原四十八村),派出江夏,始祖黃太郎公之祖父黃都衙公,官居朝議大夫,晚年辭官攜四子從江西泰和(由豐城遷往)遷至湖南藍山錫樓定居。太郎公之父義德公往外發跡,由藍山遷到桂陽北鄉楊柳塘定居,十多年後,義德公返回藍山,孝養父母。留太郎公在楊柳塘開基,曆元、明、清、民國至今已六百餘年。明有黃秉衷,宣德丙午科解元。

26、桂陽泗洲黃氏

始遷祖無鑾公,清康熙53年(1714)由江西吉安府龍泉縣遷泗洲寨歐菜園定居。

27、桂陽金三蕭氏

始遷祖章公,明正德年間遷金三鄉四都上富樂。

28、桂陽深塘蕭氏

自出祖致中公,原居江西吉安府鵝頸塘玉墨溪,宋建炎間遷居桂陽西鄉山塘,子萬載生仁寶,字俊卿,又遷深塘,生五子:敬忠居深塘,明忠乏嗣,順忠居帶頭江,適忠居長山,景忠居石馬。深塘舊排行:萬仁耆忠泰,桂齋文欽,天禮時興,正大光。五房合排行:傳孝友,象賢嗣守純(忠)良,敦厚方揚祖德,卓能應振家聲,崇道長生吉慶,錫祥永(允)定康寧,濟美宏開俊秀,含華仰望英豪,詩書聯登顯達,富貴功輔益高。

29、桂陽曹氏

始遷祖彥公,南宋淳熙間為官桂陽,後裔定居長樂、青石橋(今清和鄉)。

30、桂陽彭氏

元貞元元年(1295)由茶陵遷入蓮塘、方元圩上垸定居。明有烏撒軍民府同知彭定守。

31、桂陽錦湖塘傅氏

始遷祖希孟公,因避金元之亂,宋開慶年間由江西廬陵鵝頸坵遷居湖南桂陽縣富有鄉錦湖塘。

32、桂陽城西塘邊謝氏

始遷祖嫩十二公,原籍江西泰和鵝頸塘,元世祖年間闢徵投楚,守御桂陽,卜居城西塘邊。

33、桂陽南園背雷氏  

始遷祖宋內閣主事肇基公,因不滿內侍專權而棄職歸江西泰和縣鵝頸丘,旋於宋真宗祥符元年(1008)遷入桂陽南園背(今屬東成鄉)定居。

34、桂陽錦裡橋雷氏  

始遷祖天錫公,宋嘉祐年間由潭州遷居桂陽西鄉錦裡橋。

35、桂陽廖氏

始遷祖光勝公,宋乾德4年(966)率兵徵粵徭,後遷入黃田盤家(今青藍鄉)定居。

36、桂陽寧氏

居今流峰鎮三陽,倉海等村,原籍衡陽,族中名人有寧立隆,清順治拔貢一等第一,官饒州知府,饒南道副使

37、桂陽譚氏  

始遷祖天祿公,元末由嘉禾水尾遷入今荷葉鄉譚溪村定居。

38、桂陽五美鄉溪裡魏氏  

始遷祖少八郎,南宋嘉定6年(1213)因金沙虎之亂,由江西泰和遷湘,開基於桂陽縣五美鄉溪裡。

39、桂陽龍氏

桂陽北部龍姓於元朝初年從江西泰和鵝頸丘遷入。入桂時有四叟公(孟叟公、興叟公、政叟公、仁叟公)分別在歐陽海鄉禾塘頭周塘、流豐鎮長石頭江背、四洲鄉衝頭和蓮塘大洲頭小街開基定居。

40、桂陽竹溪顏氏

桂陽顏氏主要居住於泗洲鄉竹溪七村,解放前多以製作,販賣皮革為業,多富豪,清末有知府顏錫藩,建有鳳山書院。


桂陽是個仙道雲集、神話淵源的寶地。《桂陽列仙傳》有廣泛影響,蘇仙(蘇耽)、成仙(成武丁)、杜蘭香的故事廣為史籍摘引、世人傳誦。蘇耽普濟眾生的「橘井泉香」,與三國名醫董奉治病救人的「杏林春暖」共為中國古老中醫的兩大經典典故,也是中醫信奉的治病救人道德準則;蘇耽傳說所蘊寓的濟世救人、母慈子孝等中華文化精神,是全世界華人共同的文化瑰寶。成武丁則與「七夕」節來源和牛郎織女傳說有關,《列仙傳》、《神仙傳》、《太平廣記》、《中國神話人物辭典》等史籍都有成武丁傳,南北朝時吳均的《續齊諧記》記載了成武丁透露牛郎織女七月初七相會日期的故事,茅盾在《中國神話研究》一書中也引用了這個故事。杜蘭香與張碩的故事,就如紅拂女與李靖的故事。《搜神記》:「漢時有杜蘭香者,自稱南康人氏,以建業四年春數詣張碩,言本為君作妻,情無曠遠,以年命未合,其小乖,太歲東方卯當還求君」。《晉書·曹毗傳》:「桂陽張碩為神女杜蘭香所降,毗以二詩嘲之,並續《蘭香》歌詩十篇。」唐至清代,桂陽建有五雲觀、元妙觀、常清觀、佑聖觀、中和觀、蓮荷觀、玉虛觀、全真觀、崇真觀、清雲觀、東湖觀、林裡觀、龍泉觀、大陂觀,等等,觀院之眾,實不多見。著名的唐朝詩人、道士呂巖(亦即「八仙」之一呂洞賓)也會雲遊到桂陽,在七裡街酒樓飲酒題字,據《衡陽府志》卷三記載,桂陽還曾建有洞賓亭,「(在桂陽)州治東,常清觀後,相傳呂仙曾遊此。」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陰陽易學家、屈指可數的天文學家,唐朝著名的數學家、文史學家,曠世奇才、風水宗師李淳風也看中桂陽寶地靈氣,曾來城東鹿峰(東塔嶺)棲隱趺坐,留下遺蹟名勝「棲隱巖」、「棲真洞」。

據宋代陳直《壽親養老新書》記載,古人將讀書、談心、靜臥、曬日、小飲、種地、音樂、書畫、散步、活動統稱為十樂。現代比較流行的養生活動有參禪、茶道、瑜伽、太極、溫泉、香薰、書畫、寫生、音樂、女紅、讀書等。養生旅遊是恢復健康、增強體質為目的去它地旅行,構成要素和條件包含療養、恢復、增進健康為目的各種資源、設施和服務,再結合寺廟祈福禪修,能使遊客做到修生養性的目的。對於一般遊客而言,祈福遊與生態觀光相結合,附帶一些趣味體驗與情感表達,如撞千年古鐘,擊曠世大鼓,掛愛情鎖,放生池放生,許願樹掛許願牌,摸幸運石,取長壽水,製作紀念手模,欣賞哲理妙語碑林等。

往期回顧:

連載17丨桂陽—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民族風情旅遊開發

連載16丨桂陽—書院文化挖掘與國學耕讀園建設

連載15丨桂陽—市井文化保護與休閒茶園茶館建設

連載14丨桂陽—循吏文化傳播與行政文化創意農園建設

連載13丨桂陽—紅色文化記憶與紅色旅遊開發策略

連載12丨桂陽—文化藝術展現與藝術家創作園建設

連載11丨桂陽—美食文化挖掘與本味美食街建設

連載10丨桂陽—農耕文化挖掘與農業綜合體建設

連載09丨桂陽—以文化角度建設城市旅遊綜合體

連載08丨桂陽—縣域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規劃案例解讀之主要項目規範提質方向

連載07丨桂陽—縣域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規劃案例解讀之戰略舉措與要點

連載06丨桂陽—縣域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規劃案例解讀之總體布局

連載05丨桂陽—縣域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規劃案例解讀之模式借鑑與發展思路

連載04丨桂陽—縣域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規劃案例解讀之資源開發創意路徑

連載03丨桂陽—縣域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規劃案例解讀之形象定位

連載02丨桂陽—縣域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規劃案例解讀之發展條件

連載01丨桂陽—縣域遊規劃案例解讀

泛休閒農業智庫

規劃     策劃

18108450998


相關焦點

  • 連載11丨桂陽—美食文化挖掘與本味美食街建設
    本期主題:《連載11丨桂陽—縣域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規劃案例解讀之美食文化挖掘與本味美食街建設》全域旅遊,今年一下子被各政府單位、設計機構、公眾號等用的不意樂乎。其實自從評選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這已然是一種信號罷了。
  • 連載08丨桂陽—縣域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規劃案例解讀之主要項目規範提質方向
    本期主題:《連載08丨桂陽—縣域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規劃案例解讀之主要項目規範提質方向》全域旅遊,今年一下子被各政府單位、設計機構、公眾號等用的不意樂乎。其實自從評選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這已然是一種信號罷了。那麼作為縣域,到底該如何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
  • 桂陽快速推進旅遊文化強縣建設紀實
    至此,我省第一座以展示城市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城市公園,終於掀開了神秘面紗。當桂陽幾千年歷史文化惟妙惟肖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時,人們不禁驚嘆:休閒旅遊又增添了一個好去處!  「楚南名區,漢初古郡」,桂陽自秦末漢初設郡至今,一直為郡、監、軍、路、府、州的治地,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這裡還有「八寶之地」、「有色金屬之鄉」美稱。千百年來,這裡因礦而興,因礦而富。
  • 中國重慶沙坪垻&韓國仁川桂陽 友好城市攝影展18日開展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18日15時30分訊(記者 王慶煉)今(18)日,「沙坪垻漢影 桂陽韓像」友城攝影交流展在重慶市沙坪垻區愛民廣場開展,市民朋友可從50餘張照片中欣賞、對比沙坪垻區和桂陽區兩個友好城市的不同城市風貌。
  • 傳承歷史文化遺產 打造特色旅遊品牌
    原標題:傳承歷史文化遺產 打造特色旅遊品牌   11月30日,副市長劉文海到魯山縣梁窪鎮鵓鴿吳村調研古村落保護開發情況
  • 文旅融合:文化旅遊開發的十大類型
    文化旅遊,是旅遊產業的重要要素,既不是一種產品,又與旅遊文化大不相同,所謂文化旅遊,關鍵在文化,旅遊只是形式。文化旅遊之「文化」應解釋為對旅遊之效用及目所作的定性,它的出現與遊客需求的轉變密切相關。資源是項目或產品開發的基礎,依託文化旅遊資源的不同分類,將文化旅遊開發總結為十大類型。
  • 瀟湘風月映照蓉城美景 郡縣文化再現天下桂陽
    桂陽文化園成市民休閒旅遊好去處    據悉,桂陽文化園項目包括東塔公園提質擴容、塔背水庫環湖遊園和桂陽古郡城三大系列工程,總投資約3億元,總面積達2160畝。是一座展示地域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城市公園,集中展示了桂陽的農耕文化、牌樓文化、橋梁文化、寨堡文化、亭臺樓閣古建文化和桂陽曆朝歷代奉公守法、清廉為民的循吏文化,傑出人士的鄉賢文化以及桂陽名勝古蹟文化等。
  • 雙井鋪/赴桂陽文化交流隨記
    從門樓進入,沿湖遊園,一像(神農雕像)、二橋(惠政橋、永濟橋)、三廊(鄉賢廊、循史碑廊、歷史沿革碑廊)、四閣(子龍閣、蔡倫閣、文昌閣、鄉賢閣)、五亭(尚書亭、榜眼亭、舍人亭、侯憩亭、帝母亭)、五館一中心(博物館、湘昆館、圖書館、國學館、美術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心)錯落其間,盡現桂陽「千年古郡」「千年礦都」「千年民居」的獨特魅力。
  • 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王愛琴在鹽湖區調研旅遊紀念品開發及景區創建...
    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王愛琴在鹽湖區調研旅遊紀念品開發及景區創建工作 2020-09-17 20: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贛州改革丨我市深化改革加快陽明湖區域旅遊開發建設
    贛州改革丨我市深化改革加快陽明湖區域旅遊開發建設 信息分類: 文件編號:
  • 獨具特色的桂陽崑曲文化
    據《湖南地方戲劇志》記載:湘昆,也叫桂陽崑曲,桂陽就是湘昆的發祥地。據專家考證,明萬曆年間,江浙一帶演唱崑曲的戲班從安徽、江西一帶進入湖南,主要的據點先是在長沙、武陵(常德),沿湘江南下,穿過衡陽到桂陽、郴州。明初桂陽為府,後為州,隸屬衡山府,因此,桂陽崑曲與衡陽的崑曲一脈相承。蘇崑傳到桂陽之後,與桂陽的文化相融合,逐漸形成桂陽崑曲。在明朝中期,到桂陽為官的江浙人,也對桂陽崑曲起了推動作用。
  • 桂陽之心 寶藍綻放 |郴州桂陽寶藍廣場12月21日盛大開業!
    郴州市駿馬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朝英;   寶藍廣場總經理彭湘林   正榮商業總公司副總經理陳祥輝   正榮商業長沙公司總經理周青松   以及各商戶代表、主流媒體親臨開業盛典的現場,共同見證這一歷史時刻,共襄盛舉!
  • 中式度假旅遊產品的特色與開發思路
    中西方在文明類型、文化模式、行為習慣、休閒偏好等方面的差異,決定了西式度假旅遊產品在我國會有一定的市場,但不能從根本上替代本土化度假產品的開發。各級旅遊度假區應結合自身稟賦和區域市場需求,謀劃開發中國特色的度假產品,以更好地滿足美好生活和優質旅遊時代人們日益增長的度假需求。
  • 李旭:中華文化元素的旅遊開發策劃
    我的本職工作是做出版,這種出版曾經是做過多年旅遊圖書的策劃出版,對旅遊熟悉、愛好,業餘幫助一些地方和企業做過旅遊策劃,自己也在為故鄉和所在機構嘗試推動「漢字樂園」、「兒童樂園」一類的旅遊主題公園及漢字文化特色小鎮、兒童文化特色小鎮的創意策劃開發。
  • 桂陽:爭奇鬥豔「戲窩子」
    桂陽的宗祠戲臺大多為四進,第一進戲臺、第二進天井、第三進中堂、第四進神堂,硬山式頂,整體布局體現儒家禮俗和道教天地人合的思想理念。它們散落在一個個古村落裡,集匾刻、書法、繪畫、雕刻等藝術於一體,兼備祭祀、教學、文化娛樂諸多功能。   數百年來,這些磚木結構的宗祠戲臺獨留餘韻煙雨中,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瑰寶。
  • 千年郡縣,桂陽古郡
    桂陽縣是歷史悠久的千年古郡。自漢初設郡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歷為郡、國、監、軍、路、府、州、直隸州、縣的重要地方治所,素有「楚南名區,漢初古郡」之稱。為了重現桂陽古郡這一風貌,桂陽建了一座桂陽文化園,桂陽文化園位於縣城東北部的芙蓉新區,東臨舂陵大道,南靠歐陽海路,北接芙蓉路,交通便利。是國家3A級景區,是一座全面展示桂陽歷史文化的文化旅遊公園。
  • 餘姚陽明古鎮啟動開發 按4A級景區打造旅遊特色產品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8月18日8時50分訊 昨(17)天下午,以陽明故裡再出發為主題的「陽明故裡」品牌發布會暨「陽明古鎮」項目啟動儀式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陽明古鎮項目總體文化定位為「良知源頭、心學聖地」,以陽明文化挖掘和營造為主要脈絡,以旅遊和景區開發為空間載體,以商業良性運作為有機支撐,依託陽明故裡,挖掘陽明文化,融合文旅、商業、研學、文創四大功能。不久的將來,以餘姚武勝門歷史文化街區、府前路歷史文化街區、龍泉山、山後新村地塊等為主的區域內,將呈現出一座厚重的歷史文化重鎮。
  •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守護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之魂」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守護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之魂」 2020-10-13 17:46:48   來源:央視網
  • 孫繼偉:提升旅遊文化品位,凸顯海派文化特色
    在聽取了相關工作匯報後,孫繼偉書記指出,我區旅遊資源豐富,許多資源尚有深入挖掘的空間,要堅持高端精品路線,提升旅遊文化品位,凸顯海派文化特色。他要求,一是要合理有度地開發旅遊資源,充分發揮旅遊產業的優勢,集聚人氣,吸引高端人群。二是要加快發展特色旅遊,結合徐匯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把旅遊與文化、工業產業結合起來,形成都市旅遊品牌,增強吸引力。
  • 關於加強海南民族地區鄉村旅遊民族文化開發和保護的建議
    對此,本人建議加強海南民族地區鄉村旅遊民族文化資源開發和保護,打造各地民族特色品牌,增加旅遊的吸引力。   一是以當地民族特色為重點開展鄉村旅遊。少數民族地區黎苗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服裝服飾、民居宅院、風土人情等人文景觀,還有青山綠水等自然景觀,有些在世界上都是絕無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