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恩強:普及磁控膠囊胃鏡檢查勢在必行—新聞—科學網

2020-12-24 科學網

 

「癌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行動太晚。」近日,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消化科主任、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消化內鏡創新發展分會理事長令狐恩強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我國胃癌人數佔全球一半,死亡率逐年攀升,面對嚴峻的防控形勢,如何藉助醫療技術創新加快推進早期篩查工作成為我國防控胃癌的重點。

令狐恩強將胃鏡檢查分為兩種:有創胃鏡(傳統的插管胃鏡)和無創胃鏡(膠囊胃鏡)。「傳統的插管胃鏡是一項有創檢查,最大的弊端莫過於耐受性差。大多數人因痛苦或恐懼難以接受,而且目前我國內鏡醫師資源也不足以支撐大面積的篩查。」

採訪中,令狐恩強向記者介紹了一款擁有獨立智慧財產權的安翰磁控膠囊胃鏡。該胃鏡只需受檢者隨水吞下一顆內置攝像與信號傳輸裝置的膠囊,醫生通過操作平臺就能精準控制膠囊在胃裡的運行軌跡,15分鐘即可完成胃部檢查,整個過程舒適輕鬆,無需麻醉。

那麼,該磁控膠囊胃鏡準確性如何?面對記者的提問,令狐恩強向記者提供了一項有力研究證據。該研究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海醫院教授李兆申牽頭,解放軍總醫院、武漢協和醫院、上海仁濟醫院等全國7家三甲醫院參與,共開展了350例安翰磁控膠囊胃鏡與電子胃鏡的雙盲對照研究,結果表明:安翰磁控膠囊胃鏡診斷結果與電子胃鏡高度一致。

「科技創新要有嚴謹的科學精神。臨床循證研究就是為百姓健康築起的一道防護牆。用於胃病診斷的胃鏡技術一定要達到臨床診斷所要求的完整性和準確性,也必須要通過臨床多中心大樣本對照實驗來進行驗證。」令狐恩強說。

其實,十幾年來國際醫學界一直關注如何控制膠囊在胃裡的運行軌跡這一技術難題。早在2009年,醫學科學家們便著手研發可控的膠囊胃鏡,最終由安翰科技成功研製的世界上首臺機器臂式磁控膠囊胃鏡於2013年上市。並且,短短6年安翰磁控膠囊胃鏡便實現了市場全面覆蓋,不僅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數百家醫院和醫療機構廣泛應用,還作為中國創新醫療器械遠銷歐洲市場。

基於膠囊胃鏡廣闊的應用前景和巨大市場空間,內鏡器械廠家紛紛走上無創胃鏡的創新轉型之路。但令狐恩強指出,膠囊胃鏡的技術門檻很高,「它的研發必須通過臨床數據驗證,確保檢查準確性才能獲得國家頒發的註冊證,用於臨床診斷。」

為此,記者查詢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目前除安翰科技(原安翰光電)獲得「膠囊胃鏡」註冊證(國械注準20173223192),尚無其他品牌獲批「膠囊胃鏡」註冊證。

去年,我國啟動了「國家消化道腫瘤篩查及早診早治計劃」,將安翰磁控膠囊胃鏡作為標準流程推廣。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也成立了內鏡醫師培訓學院、人才培訓中心和培訓基地。此外,解放軍總醫院還創建了磁控膠囊胃鏡培訓學院,專門培養磁控膠囊胃鏡操作及閱片醫生。

在令狐恩強看來,用好磁控膠囊胃鏡技術,做好胃癌篩查,培養大量專業人才必不可少。而目前,我國只有3萬名內鏡醫生,但內鏡檢查需求數量則是億級,「即使所有的內鏡醫生放棄休息,也遠遠無法滿足醫療需求」。

「期待無創的磁控膠囊胃鏡能夠實現中國胃癌篩查的全面覆蓋,為中國百姓的健康保駕護航。」令狐恩強表示。

相關焦點

  • 安翰科技「無接觸式磁控膠囊胃鏡檢查」解決方案保障醫患安全
    「現在檢查已經結束,您可以起身離開檢查床,我跟您說一下檢查後注意事項。」(圖為解放軍總醫院「無接觸式磁控膠囊胃鏡檢查」安翰解決方案演示現場)直播畫面中,一邊是記者在檢查室拍攝的受檢者聽著語音提示吞服膠囊、翻身,另一邊是隔壁操控室的鏡頭裡操作員熟練的操作著手裡的操作杆。
  • 安翰科技磁控膠囊胃鏡5G遠程檢查模式亮相2019中國消化內鏡學年會
    「不插管 做胃鏡」的安翰磁控膠囊胃鏡使更多人願意接受消化道疾病檢查,打消了人們心中的顧慮,將為呵護人們的消化道健康發揮積極作用。大會主席、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消化科主任令狐恩強教授發表演講,並對無創內鏡的未來充滿信心。
  • 301醫院令狐恩強團隊再次榮獲世界消化病學最高獎項
    新華網北京11月10日電(郭晶、羅國金)在日前美國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召開的第81屆美國胃腸病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ACG)年度大會上,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候任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令狐恩強教授團隊再次榮獲這一學會頒發的唯一一個國際獎。
  • 安翰磁控膠囊胃鏡移動檢查車助力消化道健康管理新模式
    「百姓不用奔波到大醫院,家門口就能做胃鏡」「不插管的檢查方式解決了體檢人群對胃鏡的恐懼問題」「我們在辦公室就能給基層百姓做胃鏡檢查了」……來自健康管理領域的醫生們高度肯定安翰磁控膠囊胃鏡移動檢查車帶來的全新檢查模式。
  • 中國磁控膠囊胃鏡臨床應用專家共識(2017,上海)
    為規範和普及磁控膠囊胃鏡在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應用,經多學科專家廣泛討論及多次修改後,制定我國磁控膠囊胃鏡臨床應用專家共識如下。磁控膠囊胃鏡進行完胃部檢查後,可自行或者在體外磁控系統的引導下通過幽門,進入小腸繼續檢查。目前磁控膠囊胃鏡系統已經在英國、德國、西班牙和我國數百家醫療機構應用數十萬例次。
  • 「智無止鏡」首屆全國磁控膠囊胃鏡圖像大賽第三期區域賽熱烈舉行
    基礎疾病複雜的老人如何做胃鏡檢查?胃癌真的會遺傳嗎?年輕人胃部不適可以忽視嗎?······以圖像查病因,以圖像比實力。11月13日,「智無止鏡」首屆全國磁控膠囊胃鏡圖像大賽第三期區域賽在北京精彩舉行。在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膠囊內鏡協作組指導下,由中華消化內鏡雜誌攜手安翰醫療主辦的「智無止鏡」首屆全國磁控膠囊胃鏡圖像大賽於2020年在全國範圍內舉行。
  • 全球首部消化內鏡隧道技術全英文專著出版—新聞—科學網
    《消化內鏡隧道技術治療學》主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消化科令狐恩強教授與其他作者合影。該書主編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消化科令狐恩強教授。令狐教授是我國和世界著名消化內鏡專家,他2009年全世界第一次在人體運用隧道技術成功切除了食管大面積的早癌獲得成功,此後繼續進行該技術動物與臨床研究,使用該技術對賁門失弛緩症、黏膜下固有肌層腫瘤進行治療,使隧道技術不斷完善並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 寧波首臺「磁控膠囊胃鏡機器人」問診 沒有普通胃腸鏡的痛苦;有...
    昨天,市民錢女士成為寧波首臺「磁控膠囊胃鏡機器人」嘗鮮患者。錢女士曾在兩年前做過一次胃腸鏡,那種不適感至今讓她心有餘悸。「我的胃一直不舒服,本來去年年底就應該做檢查了,但一想到要做胃腸鏡,就遲遲下不了決心。」
  • 突破線下教學難點,協和醫院創新開展磁控膠囊胃鏡操作5G遠程示教
    疫情防控常態化 磁控膠囊胃鏡降低交叉感染優勢凸顯「這段時間我在門診最明顯的感受就是,以前內鏡中心每天要檢查300到400個病人,但是受疫情影響,很多病人不能做內鏡就積壓了。現在即使他們來醫院也會因為擔心交叉感染不敢做內鏡。」
  • 消化道癌早篩主要靠它 胃腸鏡檢查應成體檢標配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主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消化科主任令狐恩強說。令狐恩強介紹,胃腸鏡檢查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發現」「觀察」,還在於「切除」「去根」。胃腸鏡檢查在發現早期胃腸癌並使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之外,還能同時在內鏡下微創處理腺瘤性息肉等癌前病變,從而能將腸癌消滅於萌芽之前。
  • 科學普及出版社召開建社60周年座談會—新聞—科學網
    成立於1956年的科學普及出版社(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今年迎來60華誕,12月24日,「慶祝科學普及出版社成立6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截至2015年,科學普及出版社圖書年造貨碼洋接近7億元,營業總收入突破1億元。尚勇在致辭中說,「科普出版社為營造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社會氛圍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所出版的一些經典讀物承載了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 強降溫來臨,專家提醒要防寒保暖—新聞—科學網
    同時,南方地區的暖溼氣流也開始活躍,冷暖交匯,造成南方強對流天氣明顯增多、增強,強降雨天氣也開始增多。 中央氣象臺強天氣預報中心副首席預報員盛傑告訴《中國科學報》,與往年3月中旬發生的強對流過程相似,此次強對流過程發生的區域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及江南及華南。
  • 中國科普期刊分級目錄專家委員會成立—新聞—科學網
    劉興平指出,科普期刊是開展科學普及的重要載體,也是我國科技期刊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推動科普期刊的全方位發展有助於為創新型國家建設奠定必要的基礎。當前我國科普期刊眾多,但層次不一,發展不平衡。建設質量上乘、傳播廣泛、服務有力的高水平科普期刊,需要強化引領,建立科學合理、全面客觀且符合新時期科學傳播規律以及公眾科學閱讀習慣的評價標準。
  • 飢餓的毛蟲愛打架—新聞—科學網
    「食物越少,它們的攻擊性就越強。」美國佛羅裡達大西洋大學的Elizabeth Brown說。 遍布北美和中美洲的帝王毛蟲十分挑食,它們通常只吃馬利筋葉。Brown和她的團隊在實驗中為這些毛蟲提供了3份數量不同的馬利筋葉做食物,結果發現,當葉片稀少時,它們彼此攻擊的次數明顯增多。
  • 寄令狐郎中拼音版 寄令狐郎中李商隱拼音版
    《寄令狐郎中》是李商隱在洛陽時寫給長安舊友令狐綯的一首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這首詩的拼音版吧,看看這首詩究竟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寄令狐郎中》  唐·李商隱  sōng yún qín shù jiǔ lí jū,shuāng lǐ tiáo tiáo yī zhǐ bǐ。
  • 專家呼籲儘早建設國家自然博物館—新聞—科學網
    8月27日,在北京召開的國家自然博物館建設學術研討會上,發言一開始,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名譽理事長、清華大學科技傳播普及研究中心理事長徐善衍就坦率地說道。 在徐善衍看來,為什麼要建設國家級的自然博物館,這已經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在當前我們經濟迅速發展、文化發展相對薄弱的背景下,如何把公共文化設施快速地發展起來,已是迫不及待的事情,特別是在北京。」
  • 巨齒鯊也有育兒所—新聞—科學網
    在新研究中,一個獨立團隊開始分析之前未被檢查過的25顆看起來很小的巨齒鯊牙齒,它們都是過去20年裡在西班牙東北部發現的。作者計算出,這些牙齒可追溯至1500萬年前小至2.6米的鯊魚。這還不到成年巨齒鯊體長的四分之一,成年巨齒鯊可以長到15米,大約是座頭鯨的長度。
  • 細述哥白尼的傳承與顛覆—新聞—科學網
    韋斯特曼的研究表明,在正統與異端、天文學和佔星術、舊傳統與新解釋之間,就其深處來說,有一種內在的一致性,它們甚至在對峙之中也相互滲透。 韋斯特曼表示,哥白尼所處的時代是個過渡時期,很多觀點是新中有舊、舊中有新,新、舊都是夾雜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