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行動太晚。」近日,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消化科主任、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消化內鏡創新發展分會理事長令狐恩強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我國胃癌人數佔全球一半,死亡率逐年攀升,面對嚴峻的防控形勢,如何藉助醫療技術創新加快推進早期篩查工作成為我國防控胃癌的重點。
令狐恩強將胃鏡檢查分為兩種:有創胃鏡(傳統的插管胃鏡)和無創胃鏡(膠囊胃鏡)。「傳統的插管胃鏡是一項有創檢查,最大的弊端莫過於耐受性差。大多數人因痛苦或恐懼難以接受,而且目前我國內鏡醫師資源也不足以支撐大面積的篩查。」
採訪中,令狐恩強向記者介紹了一款擁有獨立智慧財產權的安翰磁控膠囊胃鏡。該胃鏡只需受檢者隨水吞下一顆內置攝像與信號傳輸裝置的膠囊,醫生通過操作平臺就能精準控制膠囊在胃裡的運行軌跡,15分鐘即可完成胃部檢查,整個過程舒適輕鬆,無需麻醉。
那麼,該磁控膠囊胃鏡準確性如何?面對記者的提問,令狐恩強向記者提供了一項有力研究證據。該研究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海醫院教授李兆申牽頭,解放軍總醫院、武漢協和醫院、上海仁濟醫院等全國7家三甲醫院參與,共開展了350例安翰磁控膠囊胃鏡與電子胃鏡的雙盲對照研究,結果表明:安翰磁控膠囊胃鏡診斷結果與電子胃鏡高度一致。
「科技創新要有嚴謹的科學精神。臨床循證研究就是為百姓健康築起的一道防護牆。用於胃病診斷的胃鏡技術一定要達到臨床診斷所要求的完整性和準確性,也必須要通過臨床多中心大樣本對照實驗來進行驗證。」令狐恩強說。
其實,十幾年來國際醫學界一直關注如何控制膠囊在胃裡的運行軌跡這一技術難題。早在2009年,醫學科學家們便著手研發可控的膠囊胃鏡,最終由安翰科技成功研製的世界上首臺機器臂式磁控膠囊胃鏡於2013年上市。並且,短短6年安翰磁控膠囊胃鏡便實現了市場全面覆蓋,不僅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數百家醫院和醫療機構廣泛應用,還作為中國創新醫療器械遠銷歐洲市場。
基於膠囊胃鏡廣闊的應用前景和巨大市場空間,內鏡器械廠家紛紛走上無創胃鏡的創新轉型之路。但令狐恩強指出,膠囊胃鏡的技術門檻很高,「它的研發必須通過臨床數據驗證,確保檢查準確性才能獲得國家頒發的註冊證,用於臨床診斷。」
為此,記者查詢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目前除安翰科技(原安翰光電)獲得「膠囊胃鏡」註冊證(國械注準20173223192),尚無其他品牌獲批「膠囊胃鏡」註冊證。
去年,我國啟動了「國家消化道腫瘤篩查及早診早治計劃」,將安翰磁控膠囊胃鏡作為標準流程推廣。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也成立了內鏡醫師培訓學院、人才培訓中心和培訓基地。此外,解放軍總醫院還創建了磁控膠囊胃鏡培訓學院,專門培養磁控膠囊胃鏡操作及閱片醫生。
在令狐恩強看來,用好磁控膠囊胃鏡技術,做好胃癌篩查,培養大量專業人才必不可少。而目前,我國只有3萬名內鏡醫生,但內鏡檢查需求數量則是億級,「即使所有的內鏡醫生放棄休息,也遠遠無法滿足醫療需求」。
「期待無創的磁控膠囊胃鏡能夠實現中國胃癌篩查的全面覆蓋,為中國百姓的健康保駕護航。」令狐恩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