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則上千上萬的英語培訓費,但是效果卻不好,原來是這些原因!
1.老師被當成萬能的,而其實英語的材料才是決定因素
其實很多老師本身也沒有國外生活經歷,而且作為二外,也難免表達中會有中式英語的存在。培訓機構的教材是通用的版本,沒辦法滿足不同學生的實際需求,比如有些學生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生意上的英文,而學習的教材卻都是日常的書面式的英文表達。
要對教材進行了解,以確保是你需要的。
2.談話可以學習,但不能教
這就像我們同樣在學校接受了9年義務教育,教的是同樣的內容,但是不同的孩子他的表達卻相差甚遠,同樣的道理,到了英文,你必須知道地道的表達怎麼來表達你想說的話,而不是書本上教的,fine,Thanks. 而且因為書面英文和實際口語表達是不一樣的,這也導致了很多人很難運用到實際中。
根據自己說話的風格,整理出相應的表達,並不斷練習,直到脫口而出。
3.老師經常是用說明而不是描述的方式來講課
過於注重於規則而忘了語言其實根據場景而產生的,有時候並不會是完全正確的語法結構。而且在不同的確可能用法也是不一樣的。說明性的語言表達可以讓我們理解,但是只有描述性的方式更能讓我們知道如何運用。
學會去描述事情,只要抓住關鍵的表達詞塊,多看看TED演講者是如何講述,並做筆記,根據重點詞彙收入自己的表達詞彙庫,並試著用這些詞塊描述一件事情。多做幾次就很快掌握基本用法。
4.學習者自己的問題
除了以上的外因,當然還有其他的,現實中見過交了錢卻很少去的,或是直接剛開始興衝衝去學習,後面就各種拖延或是缺席。畢竟學習這件事還是需要自己去花時間和努力的。都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不論是多貴的培訓課程,如果不用心,那真的很難有成效!
我們是在行動中學習的。
除此之外,部分學習者缺乏目的性,當不知道為什麼而學的時候就不能專注在自己的目標上,也就不能以此來取得進步和成果。
那些學得好的學生通常都會做課前預習和課後複習,甚至提前就把課本都熟悉了,而且在課上也積極交流和提問。
明確你為什麼要學,也就是學習的目的。再根據你的目的去選擇合適的教材和課程,並且制定每天的學習計劃,並執行。最重要的還是多聽,培養你的語感和良好的聽力。想想小時候我們學語言不都是爸媽一句一句說,我們聽了一遍又一遍才學著說,最後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而不是學一大堆的語法規則。如果你只是想要可以進行簡單日常溝通的話,假以時日多聽多模仿多學習一定可以流利說英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