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付曉曉
正值青島的旅遊旺季,島城咖啡店迎來一年當中最繁忙的時節。開咖啡店常被認為是情懷之舉,被賦予浪漫色彩。從業者們卻認為,情懷不足以撐起一家咖啡店。「青島的咖啡味越來越濃了,但還不算是進入了繁榮階段。」一位從業者在五年咖啡行業經歷中,看到了青島咖啡市場的諸多可能和局限。
從愛好者到經營者
島城八月的高溫沒有阻擋遊客的熱情,老城區遊人如織。從上午10點半開始,馬嘉翼位於黃縣路上的咖啡店陸續上客了。咖啡店的上午往往很冷清,在旅遊旺季時,情況稍有不同。
這是馬嘉翼的第二家店,2016年開業。第一家店位於大學路,2013年開業,是當時這條路上僅有的幾家咖啡店之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咖啡店在其附近扎堆湧現,自然風光優美、文化氣息濃厚的大學路一帶已經成為島城的咖啡一條街。
「我挨家挨戶地去敲門,好不容易才租到店面。」馬嘉翼學平面設計出身,畢業後輾轉北京、重慶漂過幾年,回青島開了咖啡店,他的生活才慢慢穩定下來。「首先,我是一個咖啡愛好者。其次,開店可以讓我實現自己的想法,不像以前在公司給別人做設計,要按照別人的意願來。」
兩家店都取名長頸鹿咖啡,從結構到細節的所有設計全是馬嘉翼一點點熬出來的。大學路的店幾乎等於拆掉重建,門口立著的電線桿原本是個障礙物,被他塗上橘紅色油彩,畫成長頸鹿的脖子,反而成為咖啡店的標誌,也成為很多遊客拍照、打卡的地方。
由愛好者變成經營者,很多店主都是在這樣的動因下把咖啡店開起來的。孫選的地中海風格喵咪主題咖啡館開在連雲港路一座商住兩用樓裡,位置不顯眼,但並不影響本地客人光顧和外地遊客慕名前來。「我和女朋友去上海玩的時候發現那裡有很多動物主題的咖啡店,都做得很好。我們既喜歡咖啡,又喜歡貓,也想一起開這麼一家店,把愛好變成事業。」
在孫選看來,愛好是他開店的緣起,也是他把店經營維護好的動力。孫選的咖啡店已經運行了4年半時間,在他之前,青島只有一家貓咖。隨後幾年裡,大批同類咖啡店湧現、消失,換了好幾撥,最早的那家貓咖也關門了,他的店卻一直很穩定。
盈利的店其實僅兩成
走進咖啡店的消費者,有時並不僅僅是為了喝一杯咖啡。咖啡店是一個休閒放鬆、和朋友約會、與客戶談事和移動辦公的絕佳場所,被認為是家庭、工作空間之外的「第三空間」。咖啡店所承載的除了飲品消費,還有對場景的消費,這使其經營與盈利模式具有特殊性。
用了三年時間,馬嘉翼的第一家咖啡店才開始盈利,這是他追求平衡的結果,即咖啡好喝和成本控制之間的平衡,「而且大學路一帶租金相對便宜,設計、裝修是我自己做的,這也節約不少成本。」
咖啡店回本慢、盈利難,這是從業者公認的事實。「一個人不能不吃飯,但可以不喝咖啡,對很多人來說,咖啡不是必需品,消費群體有限。」據馬嘉翼介紹,一杯咖啡行業內普遍定價30多元,雖然毛利較高,但是除去店面房租、裝修成本和咖啡師、店員人力成本,淨利其實很低。「八成的咖啡店都是賠錢的,只有兩成是收支平衡或者可以盈利的。」馬嘉翼說。
靠什麼吸引和穩定客源,馬嘉翼認為,咖啡品質、店面位置、店內環境以及這家店的特色,每一項都很重要。「環境很重要,有些人是為了找一個放鬆、愜意的環境,所以咖啡店都很注重裝修,但是咖啡好不好喝是第一位的。開店第一年我覺得有點兒對不起客人,因為那時候咖啡沒有現在好喝。」
連鎖品牌咖啡洞目前在青島有三家店,其品牌科長張夢夢同樣認為,咖啡的品質對咖啡店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為咖啡而來和為空間、場景而來的可能各佔一半吧,但是咖啡好喝是一個前提,如果你的咖啡不好,裝修得再好也很難留住客人。」
近幾年外賣業務的迅速發展為很多咖啡店提供了新的盈利增長點,外賣咖啡的數量持續增長。據張夢夢介紹,其品牌市北店的外賣咖啡已經佔到了咖啡總交易量的四成,在外賣App上市北區範圍內排名前三。「外賣咖啡排除了店內環境對銷量的影響,是靠咖啡本身來吸引客人的,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咖啡品質的重要性。」張夢夢說。
咖啡+,跨界尋求突破
「我知道他們其實都是衝著貓來的。」作為主題咖啡店的經營者,孫選有另一套經營思路。「只靠咖啡很難掙錢,容易成功的咖啡店需要跨界,主題店一般是不會賠錢的。」
孫選的店裡目前養著十四五隻貓,由他和女朋友兩人照顧和打理。它們早已習慣了與來來去去的客人相處,每當有客人走進來,活潑的幾隻會湊到跟前,當客人坐下,又有幾隻隨著圍坐在身邊。每隻貓都經過了訓練,循規蹈矩,店裡還準備了貓糧、玩具,客人可以與貓進行互動。
貓咖有一部分非常穩定的客源,「主要是愛貓的人,尤其是那些喜歡貓但自己不能養貓的,他們一直來,有些和我們都成了朋友。」由於貓咖特色鮮明,每年旅遊旺季,也有很多外地遊客慕名前來,甚至遊客中也有回頭客。
咖啡店裡的貓除了作為招牌,也能為孫選帶來實際效益,「主要是出售繁育的小貓、代客寄養、給貓咪洗澡等,類似寵物店的功能,這部分收入也就佔三成吧,七成收入還是來自飲品。」
作為跨界的嘗試,咖啡店的外延越擴越大,「咖啡+」已經成為業內潮流。除了「+」動物,還可以「+」漫畫、「+」烘焙、「+」花藝、「+」書店……如今的咖啡店展現出了比以往更多的豐富性和可能性。
雖然在張夢夢看來,主題咖啡館只能滿足一部分人的需求,包容性比較弱,但她並不否認咖啡店跨界是一種很好的經營智慧。「跨界確實有助於盈利,但是如果不把重心放在咖啡上,也可能兩者都做得不好、不專。要考慮得長遠一些,還是那句話,咖啡好喝是一個前提。」
「別只為情懷開店」
根據青島市飲料協會咖啡專業委員會公開信息,據不完全統計,青島正式註冊的咖啡店已經超過1500家。從1995年名典咖啡首次進駐青島,咖啡行業興起,到上島、兩岸迪歐、星巴克等咖啡品牌的落地,再到2006年以後獨立咖啡館的湧現,青島咖啡市場始終在向前發展。
「青島的咖啡味越來越濃了,但還不算是進入了繁榮階段。」張夢夢從2013年開始從事咖啡行業,她觀察發現,青島獨立咖啡館越來越多,消費群體也在逐漸擴大,咖啡市場頗具活力,但是與上海這個國內咖啡市場最發達的城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消費群體還是小,不像上海,喝咖啡早已經成了一種生活習慣。另外,在工藝的更新和服務的質量上也有待提高,優秀的咖啡師也很少。」
孫選認為,青島咖啡市場還有一個尷尬之處,即過於依賴旅遊旺季,「每年的五一到十一是生意好的時候,和旅遊旺季基本是重合的,一年就指望著這幾個月。其實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因為很多人沒有建立起對咖啡的日常消費習慣。」
開咖啡店常被認為是情懷之舉,被貼上小資、文藝的標籤,富有浪漫色彩。從業者們卻認為,情懷不足以撐起一家咖啡店。「別只為情懷開店。」作為一個已經在咖啡行業浸潤了五年的先驅者,當有後來人向馬嘉翼諮詢開店經驗時,他會這樣提醒對方。「看上去輕鬆愜意,背後有很多別人看不見的瑣碎的事情。而且淘汰率很高,也不掙錢,我現在每月的收入也就相當於一個普通上班族。」馬嘉翼說。
然而,開咖啡店對一些開店的人來說的確有特殊意義,符合人們對它的一部分想像。「我之前每半年就會換一份工作,開咖啡店給我了一個整合過去的自己的機會,經過這幾年的摸爬滾打,我覺得自己磨掉一些稜角,更超脫了。」馬嘉翼認為,這是一件值得他做到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