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冉峰
體育大生意記者發自汕頭
2020年12月6日,陳朝行作了一首詩。詩的第一句說:「媽媽,這枚章還在。」
「這枚章」製作於二十年前。2001年5月,中國業餘高爾夫球巡迴賽(簡稱業巡賽)在廣東雅居樂中山長江高爾夫球會打響。為了紀念賽事揭幕,賽會定製了一批業巡賽紀念徽章 ,送給前來參加賽事的嘉賓、媒體和球手。
業巡賽絕版揭幕戰徽章
提出業餘高爾夫巡迴賽創意的朝向公司,現在被稱為朝向集團;徽章上的業巡賽標誌,也成為了朝向集團的標誌。
陳朝行是朝向的創始人。在業巡賽迎來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時,陳朝行翻出僅此一版的徽章。徽章還在,業巡賽還在。
行業轉折
12月11日下午,廣東潮汕高爾夫俱樂部。隨著劉恩驊、關汝晴分別舉起男女子組的年度總冠軍獎盃,2020年業巡賽正式畫下圓滿句號。
潮汕球會的這場賽事,是2020業巡賽的總決賽。掐指一數,業巡賽在2020迎來賽事第二十年,在2020年底迎來賽事第120站。
連總決賽在內,2020年業巡賽共舉辦五站賽事。受疫情影響,業巡賽從原定4月開賽,延期到8月才揮出第一桿。能保持與去年一致的辦賽規模,實屬不易。
而就國內高爾夫形勢來看,業巡賽近年的堅持更是難得。「從2016年開始,每一站業巡賽都是朝向貼錢辦的。」陳朝行在總決賽前的嘉賓分享晚宴上說。
陳朝行在總決賽前嘉賓分享晚宴講述業巡故事
2015年被稱為中國體育產業元年。但對中國高爾夫來說,高爾夫產業正快速萎縮。各地球場紛紛整改、退出,甚至取締、清拆,國內高爾夫場地數量急劇下滑。產業鏈各環節相應地受到衝擊。與業內一些人的看法不同,陳朝行認為國內高爾夫的清理整頓是必要的。「業界相當程度上存在著混亂和無序的情況,不少從業者自身水平也亟待提高。」他同時堅信,「中國高爾夫有美好的前程。」
2015年,業巡賽舉行了9場賽事。2016年,賽事失去了冠名贊助,賽事數量也銳減到5場。2016年的揭幕戰在宜昌三峽天龍灣國際高爾夫俱樂部打響。當時的賽事官方新聞稿中坦承,「在當前中國高爾夫面臨政策調整的階段,行業的發展受到一些限制」。
四年後,限制並沒有明顯放鬆。曾有賽事在開賽前夕倉促宣布取消,原因是承辦球場擔心政策限制,不希望「樹大招風」。
2020業巡賽總決賽冠軍:
男子組趙星宇、女子組殷小雯
財務是更加普遍的挑戰。眼見產業發展受束縛,贊助商將體育營銷的預算從高爾夫轉移到更可控的領域。各大賽事損失一批贊助商,變成主要靠承辦方自己輸血來維持。
對於業巡賽來說,業餘高爾夫賽事不設獎金,這節省了不少成本。但場地搭建、物料製造、工作人員成本等加起來算,每一站投入也有幾十萬元。一年下來,業巡賽辦賽的預算以200萬元為水準線。加上現有OMNIX GOLF、Titleist、正元精密科技、凌沃農業、比奇漢、金獅威、比音勒芬、佳普樂智能衛浴等一批商家不同形式的支持,業巡賽仍在堅持。
巔峰時期
2009-2015年期間,業巡賽的冠名贊助商是銀行。當時也是中國高爾夫產業的黃金時期,「綠色運動」的項目名片、「高淨值人群」的聚攏效應,讓高爾夫頗具「金球」光環。再加上競技層面上中國職業、青少年球手的不同突破——最具代表性的是2012年馮珊珊成為中國首位高爾夫大滿貫冠軍——高爾夫一定程度上跳出大眾心中 「洋運動」的刻板印象,而新增了「為國爭光」的標籤。
根據朝向集團總經理助理陳思(時任業巡賽賽事總監)當年接受高爾夫專業媒體採訪時的分享,直到2014年時,業巡賽依然處於盈利狀態。
傳統體育賽事一般有四大收入渠道。業巡賽自己的帳本上,球手報名費覆蓋若干辦賽成本,衍生品可忽略不計,版權轉播是成本而非收入。最重要的收入渠道,落在商務開發之上。
2020業巡賽年度總冠軍:
男子組劉恩驊、女子組關汝晴
早在2004年5月,在業巡賽昆明陽光站的歡迎晚宴上,中高協的領導便稱譽業巡賽為「中國優秀高爾夫選手的搖籃」。業巡賽憑藉領先的行業口碑,為贊助品牌提供卓越的對接目標客戶的機會。最一目了然的商業價值是賽事水平。一站比賽參賽規模在150-160人,但報名人數常常以數倍來算。因此業巡賽可以根據差點——高爾夫項目一種衡量業餘球手水平的參數——來甄選參賽球手。能進入正賽的選手都是業餘領域的佼佼者,賽事水平自然水漲船高。
而業巡賽吸引業餘高手,主要靠賽事自身的包裝。業巡賽力求對標高水平職業賽事的規格,在球員分組、場地挑選及設置、規則制定、物料包裝方面都考慮得十分細緻。其中一些出彩的細節,在二十年前的揭幕戰中就有體現——賽事官方制定了球場碼數本。碼數本是職業賽事標配,上面標記著球洞距離、地形等內容,對球員制定比賽策略起著關鍵作用。帶著碼數本參賽的業巡選手,體驗到與職業球手相似的每杆必爭的激戰氛圍。業巡賽的沉浸感美名,也因此從賽事創立之初就不脛而走。
高品質賽事吸引了一批明日之星,這是業巡賽贏得合作夥伴青睞的第三個關鍵。由於業巡賽「大賽」成色重,在青少年賽場已創造佳績、志在未來向職業賽場進發的少年英才們,常將業巡賽視為邁出職業一步前的最後試煉。巔峰期業巡賽每月至少一場,在全國各地舉行,新銳球手可以初嘗職業球員旅行比賽、爭奪總排名前列的體驗,參賽熱情較高。藉助與賽事合作的機會來與未來之星加以互動,也成為品牌看中的一點。
潮汕球會第四次承辦業巡賽分站
在賽事合作夥伴中,除了商業品牌,球場也是重要的支持力量。業巡賽如日中天時,承辦業巡賽對球場來說既是宣傳也是肯定。業巡賽在五分之一個世紀裡縱橫24個省市、73座球場,簡直呈現出一張中國高爾夫球場的「版圖」。
甚至即使在高爾夫產業前路困難重重的今天,業巡賽依然是金字招牌。總決賽前嘉賓分享晚宴上,承辦球場廣東潮汕高爾夫俱樂部的總經理傅育南說:「潮汕高爾夫俱樂部歷史上已經三次承辦過業巡賽,我們和業巡賽的關係可以說很有淵源,這次有機會承辦2020年業巡賽總決賽和業巡賽二十周年紀念賽,對我和俱樂部的所有同事來說都很有意義。潮汕高爾夫很高興參與其中,為中國高爾夫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創業」艱難
二十年前「創業」時,業巡賽的贊助商雅居樂集團,同時兼具商業品牌與球場東主的身份。雅居樂主業地產,並從事高爾夫球場建設和經營。
當時雅居樂以「現金+會籍卡+場地」的形式,贊助了業巡賽。會籍卡是高爾夫的一種特有產品,代表某家或多家球場的會員資格。一些高爾夫球場通常不對外開放,只有球場會員才能打球。根據球場的名氣大小、品質高低,會籍卡以不同的價格級別在市場上流通。雅居樂贊助給業巡賽的中山雅居樂會籍卡,朝向只要轉讓出去,就能變現出辦賽資金。
業巡賽中山揭幕戰的各類物料,
成為見證賽事歲月崢嶸的紀念品
中山雅居樂的業巡首秀,可謂當時國內高爾夫界的盛事。儘管全國第一家開業的高爾夫球俱樂部、同樣位於中山的中山溫泉,成立於1984年,但是到接近90年代,才陸續有中國人打高爾夫。至業巡賽成立時,國內高爾夫才萌芽了十年左右,全國性的業餘球員競技舞臺堪稱稀缺。
成熟的歐美高爾夫市場中,職業賽事、業餘賽事、青少年賽事的金字塔機制非常紮實。早在20世紀初,英國業餘錦標賽和美國業餘錦標賽,就已經與英國公開賽、美國公開賽並稱為「四大滿貫」,可見高水平業餘賽事地位不凡。
彼時國內已經有沃爾沃贊助的中國巡迴賽,為職業球員提供一定數量的比賽機會。而同樣由沃爾沃冠名至今的中國公開賽,也已經成為亞洲職業巡迴賽的一部分,擁有國際賽事成色。金字塔尖的職業賽事先做了起來,業餘賽事的塔基打造,也得提上議事日程了。
2000年,朝向先向中高協提出創立全國性業餘巡迴賽的計劃。拿到中高協批文後,朝向才發現資金問題。雅居樂出手相助,成為業巡賽二十年佳話的起點。
佳話的起點不低。現任朝向集團總經理孟濤,在潮汕球會回憶業巡賽20周年歲月時,回憶起《高爾夫》周刊報導首站賽事的文章標題——《美哉!「雅居樂」業餘高球巡迴賽》。文中提到,在十天之內,有三百多人報名參賽,大大超出了比賽規定的參賽人數——自創立之日起,業巡賽名額就令球手趨之若鶩。
孟濤在2020業巡賽總決賽現場
高起點背後仍是創業艱難。資金問題解決後,從沒有大型高爾夫賽事承辦經驗的朝向團隊摸索前進。當時擔任朝向副總經理、業巡賽賽事總監的孟濤二十來歲,熱情和活力固然高漲,但也因工作量繁重而被病魔擊倒。在賽事期間的一場飯局後,孟濤半夜打點滴,次日早上仍然無力下床。孟濤躺在床上,用床頭擺著的幾臺對講機,分別對接裁判、賽場、嘉賓接待等繁雜事務。
孟濤的乏力程度,到了連對講機按鈕都要他人代勞來按的地步。「很遺憾忘記了這位幫我按按鈕的朋友的名字,20年後仍要專門對他說一聲『謝謝』!」孟濤在總決賽前嘉賓分享晚宴上回憶。
關鍵轉型
上演「美哉」開局後,業巡賽在前兩年維持4站規模。2003年,賽事因「非典」停辦;2004年捲土重來,分站數量增加到6站。
與賽事規模共同發展的,還有朝向的整體業務。1999年成立的朝向公司,從高爾夫球場管理和建設起步。成功舉辦業巡賽迅速拉升朝向在高爾夫的江湖地位,各類業務並行發展。而「非典」過後,高爾夫因為適應中高產人士對戶外運動的需求,國內產業蛋糕不斷做大,更給朝向架起了高歌猛進的軌道。
當時朝向業務有「四駕馬車」,分別是球場設計建造、球場管理、高爾夫賽事以及FGT。FGT是「朝向高爾夫分時互動計劃」,屬於一種志在激活球場淡季業務的特殊會籍,集合了多個球場的打球權益。
業巡賽二十周年紀念邀請賽
2009年再度迎來冠名贊助商後,業巡賽自身有了盈利能力。而業巡賽製造的品牌效應,更帶動朝向在其他球場相關的業務蒸蒸日上,其營收能力遠超賽事。譬如朝向建造及運營的山欽灣、玉龍雪山、神州半島等球場,都是國內赫赫有名的高爾夫勝地。
四駕馬車,同屬於高爾夫產業的具體環節。環環相扣,觸類旁通,朝向在高爾夫圈名聲鼎盛。
日後高爾夫大環境發生變化、朝向成功轉型,也是靠觸類旁通。
朝向從2015年開始向足球產業進發。中國體育產業元年、業巡賽迄今的最後巔峰之年,朝向主動發掘新的「朝向」,迎來「二次創業」的元年。
高爾夫球場建設和足球場建設,都是跟「草」打交道。高爾夫草坪標準最嚴苛的位置是果嶺——即把球推進洞的區域。朝向提出用維護果嶺的標準來維護足球場,開始鑽研足球草皮技術。在大本營深圳,朝向小試牛刀,建造了香蜜湖群眾體育公園。而在朝向高爾夫球場建設業務崛起的雲南,朝向推出開發高端足球訓練基地的第一件代表作——昆明嘉麗澤國際體育訓練基地。
嘉麗澤訓練基地
過去五年裡,朝向的足球轉型連連奏凱。朝向依託專業的草坪團隊和在運動草坪研究的長期經驗 ,厚積薄發:擔任國家體育場(鳥巢)混合草坪系統項目技術總顧問;承建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的武漢塔子湖體育中心足球場項目(延伸閱讀:為軍運會打造國際一流足球場,朝向集團如何頻頻交出亮眼成績單);承建的萬達大連人足球青訓基地場地創中國足球國際專業競賽場地最高級別評定歷史最高分(延伸閱讀:拿下萬達大連足球青訓基地項目!朝向集團再造足球場地建造新標杆)。
而嘉麗澤模式向玉溪、漳州、九江等城市推廣。針對國內長期以來對運動草坪研究和開發運用認識不足,落後於國際水平的現狀,朝向在華東、華南、華北與華中等地區布局投建百萬平方米草坪基地,大力引進國外最新運動草坪草種,開展國內本土運動草坪草種的研發工作(延伸閱讀:五大演講+主題沙龍+基地調研,朝向草業科技國際論壇在鄭州圓滿落幕)。同時,朝向在深圳各類群眾體育賽事活動領域也漸有積累。中國高爾夫產業的昔日先鋒,終於以「中國足球運動新勢力」的名義閃耀於更大的體育產業舞臺(延伸閱讀:從高爾夫全面轉向大眾體育,19年行業老兵朝向集團玩出新花樣)。
新生傳承
朝向的業務向足球產業等開枝散葉,而企業的根,仍在於高爾夫。
總決賽前的嘉賓分享晚宴上,現場曾參加過賽事的球員、曾參與過報導的媒體、曾為辦賽付出心力的工作人員、曾為賽事投入支持資源的贊助……各方代表輪流起立,接受掌聲致意。
陳思幾乎每一次都想站起來:他曾是業巡揭幕戰的參賽者;他曾是高爾夫媒體特約撰稿人;他從2010年開始擔任業巡賽事總監;他為業巡「贊助了二十年青春」——陳思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寫道。
根不能斷,朝向與高爾夫仍然彼此深深維繫。業巡賽是其中一個維繫的象徵。
2004年業巡賽汕頭站,馮珊珊在潮汕球會稱後
總決賽前的嘉賓分享晚宴之後的第二晚,業巡賽舉行了更盛大的「中國業餘高爾夫球巡迴賽二十周年慶典」。廣東省高爾夫球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廣東省高爾夫球運動中心主任馮雄登臺回憶,「馮珊珊4次贏得業巡賽冠軍。」大滿貫冠軍、曾登頂世界排名第一的馮珊珊,正是馮雄之女。
馮雄的回憶,除了佐證業巡是馮珊珊成長不可或缺的一站,還帶出更多名字。李昊桐、吳阿順、張新軍、竇澤成等當前中國職業高爾夫的代表人物,都在業巡賽場留下過印記。
陳朝行常常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業巡賽的意義:「再偉大的球手,都是從業餘開始的。」而圈內盤點中國高爾夫精英時常常笑言:「偉大的球手,都是從業巡賽開始的。」
中國職業高爾夫要在上述名字之後繼續傳承,一個卓越的業餘培優平臺恐怕不能缺少。二十周年慶典上,14歲少年劉恩驊作為球員代表登臺發言。劉恩驊2018年業巡賽雲南站上以低於標準桿13桿的成績奪冠,創造了賽事最低總杆數紀錄。2020年,劉恩驊四戰業巡收穫三座冠軍獎盃,榮膺男子組年度總冠軍。
本站比賽的其他冠軍選手也各有故事。女子組年度總冠軍關汝晴是曾經創造大滿貫美國大師賽最年輕晉級紀錄的關天朗的堂妹。關汝晴視關天朗為榜樣,如今也加入到關天朗轉職業前曾經闖蕩過的業巡舞臺。總決賽站女子組冠軍殷小雯,在賽事中也像劉恩驊當年一樣,刷新最低總杆數紀錄,成績是-14桿。總決賽站男子組冠軍趙星宇,在賽事首輪上演「一桿進洞」。
業巡賽二十周年慶典嘉賓大合影
這四位球員年齡最大的也不過是20歲的關汝晴,他們均被視為中國高爾夫新生代的希望。新人輩出,中國高爾夫競技才能「家大業大」。四位小球員在業巡賽第二十年所創造的佳績,仿佛強調了朝向堅持為優秀業餘選手打造平臺的使命不容放棄。
二十年前先拿批文再找贊助商,從一開始,盈利似乎就不是朝向辦業巡賽的第一考量。對今天的朝向來說,業巡賽是純投入。全賴朝向轉型見效,其他業務的發展能支持業巡賽向第21年、向下個二十年、向更多的二十年進發。於是陳朝行透露近五年來貼錢辦業巡時,臉上並沒有流露戚然的神色,而是抱以欣慰的微笑。他在業巡賽20周年慶典上的致辭,有一段話贏得全場掌聲 :「在一個侈談情懷的年代,真正的情懷只是一種默默的堅守;所謂信念,唯有時間可以證明;詩歌,從來不在遠方,就在你的眼前。」
中國高爾夫產業遇到阻滯、卻也在適應時局中調整、尋找突破,等待產業回歸鼎盛的一天。業巡賽是其中一項為此而堅決傳承的賽事,朝向是其中一家為此而繼續投入高爾夫的企業。
未來還會有一天,陳朝行再次翻出業巡賽揭幕戰的紀念徽章,念一聲:「媽媽,這枚章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