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油米豆腐是一道川、湘、黔、鄂地區著名的少數民族特色小吃。其紅油經過獨家秘制而成,也因紅油的秘制方法不一,所拌出的米豆腐口味也就不一。米豆腐嫩,其配料黃豆酥,花生脆,豆芽甜,黑大頭菜味濃, 油紅香辣。這樣拌出的紅油米豆腐不僅口味純正,而且消暑解饞。「米豆腐」其實並不是豆腐,雖然他長得很像豆腐,但其實他是大米磨成漿做的,並不是象豆腐一樣由黃豆製成。川、湘、黔、鄂地區著名都有這種小吃。
紅油米豆腐是貴陽甚至是貴州最風行的特色風味小吃之一,黃豆酥,花生脆,米豆腐嫩,豆芽甜,黑大頭菜味濃, 油紅香辣,消暑解饞。夏季是紅油米豆腐最行銷的時候,人們在休 閒逛街、外出旅遊,都少不了來碗紅油米豆腐解饞爽嘴,家庭也都經常買來當作午餐、涼菜、夜宵食用。只要到菜市場稱上一斤,兩斤米豆腐,配上些調料,一家人就能吃得爽口爽嘴。
大米、黃豆、石灰、紅油、蔥、姜、綠豆芽、花生米、泡酸蘿蔔、黑大頭菜、麻油、醬油、大蒜、醋、味精適量。米豆腐,大米淘洗乾淨泡4個小時,黃豆洗淨泡5個小時,用石磨磨成漿,米/黃豆/水的比例一般為1:0.5:4,磨好下鍋燒開冷卻到約50度用少許石灰水點制,攪拌均勻後用搪瓷盆盛出來,完全冷卻即成米豆腐。花生油炸脆、黃豆泡開用油炸酥、蔥切成蔥花、姜剁成細末、大蒜剁成蒜泥放在用少許冷開水中漂著、綠豆芽用開水燙熟瀝乾水、泡酸蘿蔔切成小丁、黑大頭菜剁成碎末。食用時用刀把米豆腐切成長6釐米、寬高各1釐米見方長條放入碗中,淋上紅油,放上蔥、姜、綠豆芽、炸花生米、炸黃豆、泡酸蘿蔔、黑大頭菜、麻油、醬油、大蒜、醋、味精拌勻入味即可。
豆沙窩為地方傳統名小吃。色澤金黃,外酥內軟,糯香爽口。 口味為表皮金黃,外脆裡軟,甜鹹相宜。將紅豆或是芸豆在鍋內煮熟後,搗碎製成豆沙,根據個人喜好加入鹽或糖後,用糯米麵包成窩頭形狀,放入油鍋內炸至金黃即可。原料:糯米500克。 調料:芸豆250克,菜油、鹽、味精、花椒粉、姜沫、蔥花等適量,白糖適量。
糯米麵。上好糯米淘洗乾淨用水泡5個小時,瀝出上屜蒸熟蒸透,用木錘趁熱在特製的粑槽內用力擊打,使熟糯米成面狀,取出放在鋪有白鐵板或鋁板的桌子上備用。餡子。紅豆淘洗乾淨下鍋燉煮4-5個小時,直至豆子燉煮爛透後撈出濾幹湯水,用勺子將豆子碾成洗沙狀,鹹的就加上適量蔥花、薑末、鹽、花椒麵、味精拌勻,甜的就加適量白糖拌勻,再把餡子搓成3釐米大小的園球(約25-30克)備用。從糯米麵團中扯下約50克揉成園團,在鐵皮上再攤成餅狀把豆沙球包起來再壓扁,雙手四指託底大拇指轉圈擠壓中間,形成園窩形。鍋加菜籽油燒至8成熱,把豆沙窩下鍋炸,炸成金黃色出鍋即可。
糯米淘洗乾淨,浸泡蒸熟後舂至半茸備作皮料,芸豆淘洗煮至熟透爛擦壓成茸泥後,加鹽、味精、花椒粉、薑末、蔥花攪勻成餡待用,將舂好的皮料均勻地分為10個,攤平,包入餡心捏成圓窩形,放入油鍋中炸至表面酥脆,色澤金黃即可。熟糯米不能都錘打爛,要留少許沒有完全碎的米粒,製作豆沙窩時鐵板上要隨時抹點熟菜油,免得粘在鐵板上,炸的火候要掌握好,最好用中火。芸豆須用冷水下鍋煮,煮得越爛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