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5《大毗婆沙論》第一卷 「論中之王」

2021-03-03 醍醐分院

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大毗婆沙論》。

——還是在講為什麼造這部「論」:

【複次為度生死河故。如牢船筏百千眾生依之無畏從河此岸渡至彼岸。阿毗達磨亦復如是。】

「複次為度生死河故」,為了超越生死輪迴之河。就好像建造得非常堅固的船筏,百千眾生(很多眾生)依靠著這個堅固的船筏,就可以無所畏懼地從河的此岸到達河的彼岸。「阿毗達摩」這無上之法(這部「論」)也是這樣的。

【無數諸佛及諸有情。依之無畏。從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故彼尊者製造此論。】

無數的諸佛以及所有的有情眾生,靠著這部「阿毗達摩」(無上之法),就可以無所畏懼,可以從生死輪迴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所以說,尊者造了這部「論」。

這裡就告訴我們:這部「論」,可以幫助沒有得度的眾生得度,可以幫助大家超越生死輪迴。所以,我們確實在學習時也要認真!

【複次為照契經等故。如人執燈入諸闇室。能見眾色而無迷亂。】

接下來又講,為了「照契經等故」,什麼意思呢?就好像有的人執持著燈入到了暗室裡(入到了黑暗的房間裡),因為他有燈在手,就能夠見到眾多的色相而不會迷亂(就類似這樣子)。

【如是行者以阿毗達磨照契經等義而無迷惑。】

修行者靠著這部《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靠著這無上之法),就能夠照了(liǎo)「契經」的一切含義而沒有迷惑。

有的師兄在學習一些經典的時候,說:好像還是沒太明白這部「經」是什麼意思,或者個別的字句是什麼意思,還是有迷惑的。你隨便拉了一個師兄問他,說《華嚴經》你都清楚了嗎,明了了嗎?他說還有個別地方不太清楚。那麼《楞嚴經》呢?《楞嚴經》也是的,還是有迷惑。但是修行者靠著這部「論」,就能夠明了「契經」的真正含義了,就不再迷惑了——就好像你拿著燈入到暗室裡,能夠看清楚一切色相而不再迷亂一樣——這一點非常重要!「論」,它是幫助我們理解「經」用的,可以照了(liǎo)經文的甚深奧義。有一些幽暗的角落,你過去可能手裡也拿著手電照啊照,還是沒照到最裡面,沒照清楚,但是你學了這部「論」,就可以徹底明曉一切了,看什麼「經」就沒有任何迷惑了。所以說,「論」,因為它是解釋「經」的,幫助我們明了「經」的,所以,「論」相對來講比「經」還要深刻,還要深奧;但並不難懂,我們學著學著就知道了,它講得很細,把你所有的疑惑都給摳出來,都給你解決掉。所以,學習「論」,不會迷惑,只會讓我們的智慧變得更加的縝密,增強我們的邏輯分析能力。

【故彼尊者製造此論。】

所以,為了幫助我們了解透徹一切「經」,尊者造了這部「論」。

這個「尊者」,也可以講是釋迦佛;也可以講是迦旃延尊者;也可以講是五百羅漢……總之,這都是「尊者」,他們一起把這部「論」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複次為觀察善等諸法故。如別寶人能善觀察金剛等寶。阿毗達磨亦復如是。能善分別善等諸法。故彼尊者製造此論。】

接下來又講,其實也是為了觀察「善等諸法」,所以造這部論。

什麼意思呢?說,就好像鑑寶人,非常擅長觀察金剛等等寶(鑑寶人能認出來這是什麼寶、那是什麼寶),「阿毗達摩」(無上之法,這部「論」)也是這樣的,能夠幫助我們善於分別善等諸法。

到底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單單一個「善」字,它就有無限的內涵……這部《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它可以幫助我們分別清楚一切諸法,所以尊者造了這部論。也就是說,學了這部「論」,我們就擁有了鑑別「法寶」的能力了。你要是想鑑別法寶,怎麼鑑別呢?可能那些非常專業的鑑寶人,這樣遠遠地瞟一眼(搭眼一看),就知道是真是假,是吧?這是遠觀,之後還要再近看一些細節……我們鑑別「法寶」也是,先遠觀:它是給什麼根性的人講的?是給上根講的,給中根講的,還是給下根講的?這些,是大概地知道了。或者說,遠觀的時候,這部「經」,它是佛在什麼時期講的(不是「五時說法」嘛),它是什麼時期講的,大概地分個類。接下來就要深入裡面看細節了:這句話什麼含義,那句話什麼含義?這個文字相在這段經文裡是什麼含義,在那段經文裡是什麼含義?等等等等,這就很細了,是吧?

接下來又講:

【複次為顯阿毗達磨。諸大論師不傾動故。如妙高山踞金輪上一切猛風搖鼓飄擊不能傾動。阿毗達磨諸大論師。亦復如是。】

「複次為顯阿毗達磨,諸大論師不傾動故」,什麼意思呢?就好像妙高山(也就是須彌山),它建在哪兒呢?須彌山是建在金輪之上的,一切猛風不管怎麼樣地搖、鼓動、飄擊,都不能夠讓須彌山搖動、晃動,不可能的,須彌山穩穩地就站踞在這金輪之上。「阿毗達摩」所有的大論師(研究這部「論」的這些大論師),他們是不會被任何的事情所傾動的,他們穩穩地立在這無上之法上(立場非常堅定,一切風都吹不動)。

這就告訴我們:這部「論」,有著一個非常顯赫而穩定的地位!

【住淨尸羅。諸惡見者輕毀邪論不能摧伏。故彼尊者製造此論。】

接下來又講,造這部「論」,也是為了幫助大家安住在清淨的尸羅(戒律)(幫助大家持好戒)。

學這部「論」學久了,你會發現你的戒行越來越清淨圓滿了,不知不覺地越來越清淨圓滿了。那些種種抱持邪惡知見的人,他們的輕蔑、他們的毀謗、他們的邪性言論,都不可能摧伏我們了,因為我們的戒行如此的清淨,所以我們不會被任何的輕蔑和毀謗摧伏。

——這部「論」還能幫助我們持好戒,非常重要!

【複次尊者以三因緣製造此論。一為增益智故。二為開覺意故。三為遮計我故。】

接下來又講,尊者也是因著三種因緣造了這部「論」。首先第一,是為了增益智慧;第二,是為了「開覺意」;第三,是為了「遮計我」。

下面就詳細講了:

【增益智者。謂於內外諸經論中。令智增益無有能如阿毗達磨。】

造這部「論」,第一個目的是「增益智慧」,指的是,於內外諸經論中,「令智慧增益無有能如阿毗達摩」。

我們縱觀佛講的內外所有的「經」、所有的「論」,使我們的智慧增長(進行大幅度提升)的,沒有哪部經論能超過這一部「阿毗達摩」(無上之法)。

也就是說,這一部「論」,是論中之王。就好像《華嚴經》是「經」中之王一樣,《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是「論」中之王,是無能超過的,真能增益我們的智慧。

【開覺意者。謂諸有情無明所昏。如睡未覺不能了知。】

接下來講,還可以「開覺意」。

什麼叫「開覺意」呢?其實就是,進一步打開我們的「心」,進一步拓寬我們的「覺」,進一步地拓展我們的思維意識。

就好像很多有情眾生,因為無明,不了解實相嘛,很昏昧,就好像睡著了(沒睡醒),而不能了知一切一樣。

【何者是遍行。何者非遍行。何者自界緣。何者他界緣。何者有漏緣。何者無漏緣。何者有為緣。何者無為緣。云何為攝。云何相應。云何因。云何緣。誰成就。誰不成就。何者順前句。何者順後句。何者四句。何者如是句。何者不如是句。】

什麼是遍行?什麼是非遍行?什麼是自界緣?什麼是他界緣?什麼是有漏緣?什麼是無漏緣?什麼是有為緣?什麼是無為緣?什麼是攝?什麼是相應?什麼是因?什麼是緣?誰成就?誰不成就?什麼樣的句子順著前句?什麼樣的句子順著後句?什麼是四句?什麼是如是句?什麼是不如是句?

很多眾生對於剛剛提到的這些,是完全不了解的,是講不清楚的……這些問題,是很專業的佛學問題,或者是很專業的佛學理論問題(當然,理論呢,也不只是理論,理論其實都是很深的智慧),如果不學這部「論」,大家是不了解的。

【於如是等所知境中。令諸有情開發覺意。無有能如阿毗達磨。】

剛才提的這些問題,哪個師兄能答一下嗎?或者你能挑一個詞、兩個詞解釋一下,解釋清楚,明了準確,讓佛給你點讚,做得到嗎?如果做不到,那就必須學這部「論」了。學了以後,大家的心進一步地打開了,覺悟進一步地拓展了,思維意識越來越精深了……以上這些問題,拿過來就講,條條是道,就是這麼厲害!

所以,要想幫助所有的有情眾生開發覺意,你說你覺了,你悟了,問你點兒這樣的問題,你一個也答不上來,是吧?你就發現,我難道是假悟嗎?我那是幼兒園的悟嗎?怎麼這些問題一個也不知道?答案究竟是什麼?這個時候我們才發現,我們通過「經」開的那個「悟」,只是一個基礎(真的只是基礎),可以說剛剛打開佛的那扇大門,後面還有很多無量智慧呀!

要想使我們能夠真正地「開發覺意」到佛的程度,無有能如這部「論」的了。必須學習這部《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學無上之法),才能夠曉了剛才這些問題的真正答案。

這是專家級別的問題,需要專家級別的答案;但這些答案,我們在「經」裡找不到的,因為沒有「經」講這些。

【遮計我者。尊者所造阿毗達磨。】

接下來又講,尊者造這部「阿毗達摩」(無上之法,這部「論」)的目的,也是為了遮計那個所謂的「我」(凡夫不都是執著那個「我、我、我……」嘛,是吧?開口、閉口就是「我、我、我……」)。那麼,尊者造這部「論」,是為了遮計那個「我」,讓我們忘掉那個「我」,讓我們的「我執」消散(就是幫助我們斷「我執」的)。

【未曾說有補特伽羅。恆顯諸行空無有我。】

其實,佛從來沒有承認過這個法界中有實有的輪迴主體。「補特伽羅」,就是反覆參與輪迴的主體,也經常被翻譯成「眾生」。

佛從來沒有認為「眾生」是實有的。在佛看來,就是幻有的,生滅速度極快的,或者只是一些念頭的更迭,或者一些電光的閃爍,「如露亦如電」。佛從未承認眾生是實有的,佛一直強調的是「無我」,對吧?

一直顯的那個「諸行」是「空無有我」。「諸行」,就是一切萬物的運行,你理解成「一切有為法」或「一切行為動作」也可以,它的本性是「空」,無有那個「我」。

這部「論」,就是讓我們意識到「空無有我」的本質的。你認識到了沒有那個「我」,那個「我執」不就散了嗎?不就滅了嗎?不就被遮蓋起來了嗎?如果沒有「我執」了,我們就沒有煩惱了。

【以如是等種種因緣。故彼尊者製造此論。】

所以就是因著這些因緣,尊者造了這部「論」。

今天還是在講為什麼造這部「論」,但是學了今天的內容,可以使我們更加了解《大毗婆沙論》的地位和意義。也非常感恩彌勒佛能夠把這部「論」(這部專家級別、大師級別的教材)推薦給我們;而且我們也很驚喜地了知:很多師兄還很喜歡這部「論」。還真有一些初學者也能聽得進去,還心生歡喜……這都是過去世的大根基者。我們隨喜讚嘆!


相關焦點

  • 蓮光|《往生論注》告訴了我們什麼:奇妙的極樂世界三事之虛空篇
    其引用《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五來解釋虛空與空界的概念並非相同:「虛空是非色質世界,空界是色質世界;虛空無見,空界有見;虛空無漏,空界有漏;虛空無為,空界有為。」所以我們所見到的太空和地球大氣層空間,實際上是佛教所言的空界,而非虛空。
  • 孔伯華:對《傷寒雜病論》的認識
    所著論,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淺聞寡見所能及。」此中「所著論」即指《傷寒雜病論》,誠然是一部博大精深、理法兼備之醫學不朽著作。 關於《傷寒雜病論》之成書,讀《傷寒雜病論·自序》可以看出,此書之成是張仲景出於有感而發。
  • 【推薦】儒家工夫論研究的現狀與未來 | 王正
    而研究儒家工夫論,不僅要關注心性與身體的修養,還要關注其中的超越性維度,更要關注儒家工夫論中對人與他者之關係如何協調、運作的討論。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儒家工夫論也是貫通內聖與外王的,即不僅在內聖的領域需要工夫,其實在外王的領域更需要工夫,因為外王領域的工夫是內聖工夫的進一步擴充與現實應用,其價值決不可輕忽。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卷二《遊行經》,還有遙見釋尊「在巴陵樹下,容貌端正,諸根寂定,善調第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以及卷十四《梵動經》末「當佛說此法時,大千世界三返六種震動」的記載,均可作為佛陀具有超人間性的佐證。因此,我們確信:「佛為出世三乘聖眾中之大聖,人天猶為凡世,不得與凡世人倫聖哲混同。」
  • 中國傳統戲曲,戲曲論,賓白論與音律論
    主驥德有膽有識,不僅在《曲律》中列了《論賓白》一節專門論述,還針鋒相對地指出: 「諸戲曲之工者,白未必佳,其難不下於曲。」一下子揭示了有些名劇的缺點,提出了寫「賓白」之難「不下於曲」的精闢論點,要求劇作家對於唱詞與賓白予以同等的重視,這是有很大貢獻的。「賓白」是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能補唱詞之不足,不能想像一個唱詞絕佳、賓白拙劣的作品,會成為一代名劇。
  • 略論《物不遷論》中僧肇所述「旋嵐偃嶽而常靜」等4句之意
    略論《物不遷論》中僧肇所述「旋嵐偃嶽而常靜」等四句之意(一) 引言魏晉時代,中國思想史上出現兩大彗星:王弼與僧肇。前者開創玄學清談先河,使成為魏晉思想的主流;後者《肇論》一出,震鑠古今,一掃般若玄學化之風,將正確般若中觀思想,發揚於中土,成為「中國佛學」的先行者。
  • 《清淨道論》的簡介
    在這部論中,似乎可以發現原始佛教的一切基本東西。在全書中,覺音引用了整個南傳三藏的要點,並且參考了錫蘭許多古代的義疏和史書。所以「大史」稱這部論「是三藏和註疏的精要」;德國的唯裡曼?蓋格教授也說它「是一部佛教的百科全書」。南傳各國的佛教徒對這部論非常重視,佛教的學者都要研究它。我們如讀了這部論,也可以了解整個南傳佛教的主要教理。
  • 張旭| 論巴特神學的意義
    巴特於一九三二年《教會教義學》卷一第一部標誌著他的教義學神學形式的成熟。巴特在卷四第一部的前言中建議我們要留意他的《安瑟倫》。2 可以說,《安瑟倫》代表了他自第一次轉折《〈羅馬書〉釋義》之後的「第二次轉折」。
  • 四論「新子學」
    三人中劉歆是關鍵人物,他總《別錄》二十卷為《七略》七卷,以《輯略》總述宗旨,敘定古今,可謂「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章學誠語),實為漢人所作之中國思想文化史論。其以先王之道統六藝,尊經卑子,重儒而斥百家,可謂漢代正統儒者之通見。我們這裡集中討論經子關係論和子學源起論。
  • 中元節| 數祖論典,傳承古今
    張仲景,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他從小嗜好醫學,十歲時就已經讀了很多醫學書籍。他的同鄉何顒曾經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後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寫出了對中醫影響深遠的《傷寒論》。《傷寒論》全書12卷,現今遺存10卷22篇。應用藥物82種,列方113首,共397法,提出了完整的組方原則。
  • 佛教中所說 「三藏」的3個含義
    禪(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佛教中所說的「三藏」又作三法藏。藏,意謂容器、穀倉、籠等。在佛教中它的具體含義如下:(一)指經藏、律藏、論藏。系印度佛教聖典之三種分類。據大乘莊嚴經論卷四述求品載,藏,「攝」之義,即總攝一切所應知之意。若依覺音之說,則藏為「諳記」之義,即以諳誦之法而師徒口傳。另據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卷中載,藏為「器」之義,即容受所應知之一切教法之意。大眾部與其他部派在三藏之外另加雜藏(本生因緣等),犢子部另加咒藏(真言、陀羅尼)而成立四藏。
  • 論佛教唯識學認識論中的主體意識——王健
    然而,這個作為在印度和中國佛教史上曾佔有一席之地的重要派別,它所建立的重視主體意識的反觀與整合的認識論卻是人類思維的重要成果。當然,這其中有天才的猜測,細密的洞察,也有顯著的偏頗,嚴重的局限,但是如果跳出學術史的範圍,我們就可以發現它所包含的思維理論、認識發生論的內容在今天仍有借鑑價值;甚至在有些方面,它與現代認識亦有「百慮而一致」之處。唯識學的認識論與大乘中觀學派有著某些理論聯繫。
  • 古代史:唐太宗不務正業「論書」
    貞觀六年正月八日,命整治御府古今之書鍾、王等真跡,得1510卷。太宗嘗謂魏徵曰:「虞世南死後,無人可與論書」。徵云:褚遂良下筆道勁,甚得王逸少體。」太宗即曰「召命侍讀,嘗以金席購求王羲之書跡,天下爭賚古書,詣闕以獻,當時莫能辨其真偽,遂良備論所出,無舛誤。」(《唐會要》卷三十五《書法》)太宗於聽政之暇常臨看這些書跡。尤其是對王羲之之書法,幾至於如痴如醉的地步。
  • 史林|明治日本的黃禍論與人種論
    《衛生新篇》,《鷗外全集》第三十二卷卷首2.田口卯吉:「脫亞論」的虛實在黃禍論的研究史中,田口卯吉在日俄戰爭初期提出的「日本人種雅利安起源說」常常會引起人們特別的關注。如前所述,黃禍論雖然有著複雜的原因,但歸根到底是起源於異族入侵歐洲的歷史記憶。特別是被稱作「上帝之鞭」的匈奴人和蒙古人的歐洲入侵,在歐洲人對黃禍論的理解中有決定性的影響。在這一情形下,田口宣揚「假若其他人種加害於我匈奴人種,我理應以匈奴人種之雄姿戰鬥到底」這一口號無疑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顯得極為不合時宜。意識到了黃禍論的壓力,田口不得不重新考慮日本人種的起源。
  • 中觀四百論講記(一)
    天神答應說必然會滿足這個願望。提婆菩薩年輕時很自負,聽說龍樹菩薩的盛名後,前去辯論,但是被龍樹菩薩的大智慧和大慈悲所折服,於是執弟子禮,歸依三寶,而成為龍樹菩薩的入室弟子。中印度摩揭陀國曾經佛法盛行,當時卻被外道壓制。提婆菩薩前去辯論,在王城建起了論壇,寫明了辯論的主題:一、一切諸聖中佛為第一;二、一切諸法中佛法為第一;三、一切道人中佛僧為第一。
  • 論犯罪論體系的理性選擇
    在這一耦合過程中,存在一個從法之一般到案件之個別的邏輯演繹過程。」  從上面引用的陳興良教授的《刑法知識論》中這幾段話來看,發現這個三段論是個理想化的模型。從前面例舉的兩個案例來看,即使都是採用三階層或者四要件的人,他們對同一案件的定性都不能達成「唯一正確的判決」之目標,而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原因是三段論在應用過程中,存在著出問題的現實危險。
  • 《輔行訣》的出土,解開了《傷寒論》中「陽旦湯」之謎
    《傷寒論》在論述傷寒誤服桂枝湯致變證及隨證施治之法時曾自設問答,從而引出了「陽旦」證。「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幹,兩脛拘攣而譫語,……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幹,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故知病可愈」。
  • 讀《重陽立教十五論》,深明全性葆真之奧義
    今天全真一系本為道教一大流脈,世上多有修道出家者,雖然信仰了道,但道之全真究竟為何意?全真,乃是全本然之性,葆自然之真。全真道修道的根本,即在於祖師傳世之《立教十五論》。《重陽立教十五論》論述了全真道創教的基本宗旨,凡出家學道者,不可不讀。祖師在十五條內容中,切切告誡後學者要遵守修道之根本,有此「十五論」,才不妄用多少痴迷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