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大毗婆沙論》。
——還是在講為什麼造這部「論」:
【複次為度生死河故。如牢船筏百千眾生依之無畏從河此岸渡至彼岸。阿毗達磨亦復如是。】
「複次為度生死河故」,為了超越生死輪迴之河。就好像建造得非常堅固的船筏,百千眾生(很多眾生)依靠著這個堅固的船筏,就可以無所畏懼地從河的此岸到達河的彼岸。「阿毗達摩」這無上之法(這部「論」)也是這樣的。
【無數諸佛及諸有情。依之無畏。從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故彼尊者製造此論。】
無數的諸佛以及所有的有情眾生,靠著這部「阿毗達摩」(無上之法),就可以無所畏懼,可以從生死輪迴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所以說,尊者造了這部「論」。
這裡就告訴我們:這部「論」,可以幫助沒有得度的眾生得度,可以幫助大家超越生死輪迴。所以,我們確實在學習時也要認真!【複次為照契經等故。如人執燈入諸闇室。能見眾色而無迷亂。】
接下來又講,為了「照契經等故」,什麼意思呢?就好像有的人執持著燈入到了暗室裡(入到了黑暗的房間裡),因為他有燈在手,就能夠見到眾多的色相而不會迷亂(就類似這樣子)。
【如是行者以阿毗達磨照契經等義而無迷惑。】
修行者靠著這部《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靠著這無上之法),就能夠照了(liǎo)「契經」的一切含義而沒有迷惑。
有的師兄在學習一些經典的時候,說:好像還是沒太明白這部「經」是什麼意思,或者個別的字句是什麼意思,還是有迷惑的。你隨便拉了一個師兄問他,說《華嚴經》你都清楚了嗎,明了了嗎?他說還有個別地方不太清楚。那麼《楞嚴經》呢?《楞嚴經》也是的,還是有迷惑。但是修行者靠著這部「論」,就能夠明了「契經」的真正含義了,就不再迷惑了——就好像你拿著燈入到暗室裡,能夠看清楚一切色相而不再迷亂一樣——這一點非常重要!「論」,它是幫助我們理解「經」用的,可以照了(liǎo)經文的甚深奧義。有一些幽暗的角落,你過去可能手裡也拿著手電照啊照,還是沒照到最裡面,沒照清楚,但是你學了這部「論」,就可以徹底明曉一切了,看什麼「經」就沒有任何迷惑了。所以說,「論」,因為它是解釋「經」的,幫助我們明了「經」的,所以,「論」相對來講比「經」還要深刻,還要深奧;但並不難懂,我們學著學著就知道了,它講得很細,把你所有的疑惑都給摳出來,都給你解決掉。所以,學習「論」,不會迷惑,只會讓我們的智慧變得更加的縝密,增強我們的邏輯分析能力。【故彼尊者製造此論。】
所以,為了幫助我們了解透徹一切「經」,尊者造了這部「論」。
這個「尊者」,也可以講是釋迦佛;也可以講是迦旃延尊者;也可以講是五百羅漢……總之,這都是「尊者」,他們一起把這部「論」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複次為觀察善等諸法故。如別寶人能善觀察金剛等寶。阿毗達磨亦復如是。能善分別善等諸法。故彼尊者製造此論。】
接下來又講,其實也是為了觀察「善等諸法」,所以造這部論。
什麼意思呢?說,就好像鑑寶人,非常擅長觀察金剛等等寶(鑑寶人能認出來這是什麼寶、那是什麼寶),「阿毗達摩」(無上之法,這部「論」)也是這樣的,能夠幫助我們善於分別善等諸法。
到底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單單一個「善」字,它就有無限的內涵……這部《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它可以幫助我們分別清楚一切諸法,所以尊者造了這部論。也就是說,學了這部「論」,我們就擁有了鑑別「法寶」的能力了。你要是想鑑別法寶,怎麼鑑別呢?可能那些非常專業的鑑寶人,這樣遠遠地瞟一眼(搭眼一看),就知道是真是假,是吧?這是遠觀,之後還要再近看一些細節……我們鑑別「法寶」也是,先遠觀:它是給什麼根性的人講的?是給上根講的,給中根講的,還是給下根講的?這些,是大概地知道了。或者說,遠觀的時候,這部「經」,它是佛在什麼時期講的(不是「五時說法」嘛),它是什麼時期講的,大概地分個類。接下來就要深入裡面看細節了:這句話什麼含義,那句話什麼含義?這個文字相在這段經文裡是什麼含義,在那段經文裡是什麼含義?等等等等,這就很細了,是吧?接下來又講:
【複次為顯阿毗達磨。諸大論師不傾動故。如妙高山踞金輪上一切猛風搖鼓飄擊不能傾動。阿毗達磨諸大論師。亦復如是。】
「複次為顯阿毗達磨,諸大論師不傾動故」,什麼意思呢?就好像妙高山(也就是須彌山),它建在哪兒呢?須彌山是建在金輪之上的,一切猛風不管怎麼樣地搖、鼓動、飄擊,都不能夠讓須彌山搖動、晃動,不可能的,須彌山穩穩地就站踞在這金輪之上。「阿毗達摩」所有的大論師(研究這部「論」的這些大論師),他們是不會被任何的事情所傾動的,他們穩穩地立在這無上之法上(立場非常堅定,一切風都吹不動)。
這就告訴我們:這部「論」,有著一個非常顯赫而穩定的地位!【住淨尸羅。諸惡見者輕毀邪論不能摧伏。故彼尊者製造此論。】
接下來又講,造這部「論」,也是為了幫助大家安住在清淨的尸羅(戒律)(幫助大家持好戒)。
學這部「論」學久了,你會發現你的戒行越來越清淨圓滿了,不知不覺地越來越清淨圓滿了。那些種種抱持邪惡知見的人,他們的輕蔑、他們的毀謗、他們的邪性言論,都不可能摧伏我們了,因為我們的戒行如此的清淨,所以我們不會被任何的輕蔑和毀謗摧伏。
——這部「論」還能幫助我們持好戒,非常重要!
【複次尊者以三因緣製造此論。一為增益智故。二為開覺意故。三為遮計我故。】
接下來又講,尊者也是因著三種因緣造了這部「論」。首先第一,是為了增益智慧;第二,是為了「開覺意」;第三,是為了「遮計我」。
下面就詳細講了:
【增益智者。謂於內外諸經論中。令智增益無有能如阿毗達磨。】
造這部「論」,第一個目的是「增益智慧」,指的是,於內外諸經論中,「令智慧增益無有能如阿毗達摩」。
我們縱觀佛講的內外所有的「經」、所有的「論」,使我們的智慧增長(進行大幅度提升)的,沒有哪部經論能超過這一部「阿毗達摩」(無上之法)。
也就是說,這一部「論」,是論中之王。就好像《華嚴經》是「經」中之王一樣,《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是「論」中之王,是無能超過的,真能增益我們的智慧。【開覺意者。謂諸有情無明所昏。如睡未覺不能了知。】
接下來講,還可以「開覺意」。
什麼叫「開覺意」呢?其實就是,進一步打開我們的「心」,進一步拓寬我們的「覺」,進一步地拓展我們的思維意識。
就好像很多有情眾生,因為無明,不了解實相嘛,很昏昧,就好像睡著了(沒睡醒),而不能了知一切一樣。
【何者是遍行。何者非遍行。何者自界緣。何者他界緣。何者有漏緣。何者無漏緣。何者有為緣。何者無為緣。云何為攝。云何相應。云何因。云何緣。誰成就。誰不成就。何者順前句。何者順後句。何者四句。何者如是句。何者不如是句。】
什麼是遍行?什麼是非遍行?什麼是自界緣?什麼是他界緣?什麼是有漏緣?什麼是無漏緣?什麼是有為緣?什麼是無為緣?什麼是攝?什麼是相應?什麼是因?什麼是緣?誰成就?誰不成就?什麼樣的句子順著前句?什麼樣的句子順著後句?什麼是四句?什麼是如是句?什麼是不如是句?
很多眾生對於剛剛提到的這些,是完全不了解的,是講不清楚的……這些問題,是很專業的佛學問題,或者是很專業的佛學理論問題(當然,理論呢,也不只是理論,理論其實都是很深的智慧),如果不學這部「論」,大家是不了解的。【於如是等所知境中。令諸有情開發覺意。無有能如阿毗達磨。】
剛才提的這些問題,哪個師兄能答一下嗎?或者你能挑一個詞、兩個詞解釋一下,解釋清楚,明了準確,讓佛給你點讚,做得到嗎?如果做不到,那就必須學這部「論」了。學了以後,大家的心進一步地打開了,覺悟進一步地拓展了,思維意識越來越精深了……以上這些問題,拿過來就講,條條是道,就是這麼厲害!
所以,要想幫助所有的有情眾生開發覺意,你說你覺了,你悟了,問你點兒這樣的問題,你一個也答不上來,是吧?你就發現,我難道是假悟嗎?我那是幼兒園的悟嗎?怎麼這些問題一個也不知道?答案究竟是什麼?這個時候我們才發現,我們通過「經」開的那個「悟」,只是一個基礎(真的只是基礎),可以說剛剛打開佛的那扇大門,後面還有很多無量智慧呀!要想使我們能夠真正地「開發覺意」到佛的程度,無有能如這部「論」的了。必須學習這部《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學無上之法),才能夠曉了剛才這些問題的真正答案。
這是專家級別的問題,需要專家級別的答案;但這些答案,我們在「經」裡找不到的,因為沒有「經」講這些。【遮計我者。尊者所造阿毗達磨。】
接下來又講,尊者造這部「阿毗達摩」(無上之法,這部「論」)的目的,也是為了遮計那個所謂的「我」(凡夫不都是執著那個「我、我、我……」嘛,是吧?開口、閉口就是「我、我、我……」)。那麼,尊者造這部「論」,是為了遮計那個「我」,讓我們忘掉那個「我」,讓我們的「我執」消散(就是幫助我們斷「我執」的)。
【未曾說有補特伽羅。恆顯諸行空無有我。】
其實,佛從來沒有承認過這個法界中有實有的輪迴主體。「補特伽羅」,就是反覆參與輪迴的主體,也經常被翻譯成「眾生」。
佛從來沒有認為「眾生」是實有的。在佛看來,就是幻有的,生滅速度極快的,或者只是一些念頭的更迭,或者一些電光的閃爍,「如露亦如電」。佛從未承認眾生是實有的,佛一直強調的是「無我」,對吧?一直顯的那個「諸行」是「空無有我」。「諸行」,就是一切萬物的運行,你理解成「一切有為法」或「一切行為動作」也可以,它的本性是「空」,無有那個「我」。
這部「論」,就是讓我們意識到「空無有我」的本質的。你認識到了沒有那個「我」,那個「我執」不就散了嗎?不就滅了嗎?不就被遮蓋起來了嗎?如果沒有「我執」了,我們就沒有煩惱了。【以如是等種種因緣。故彼尊者製造此論。】
所以就是因著這些因緣,尊者造了這部「論」。
今天還是在講為什麼造這部「論」,但是學了今天的內容,可以使我們更加了解《大毗婆沙論》的地位和意義。也非常感恩彌勒佛能夠把這部「論」(這部專家級別、大師級別的教材)推薦給我們;而且我們也很驚喜地了知:很多師兄還很喜歡這部「論」。還真有一些初學者也能聽得進去,還心生歡喜……這都是過去世的大根基者。我們隨喜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