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意市集 ·
林語堂曾說:「一般人不能領略這個塵世生活的樂趣,那是因為他們不深愛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無聊。」
當下,在我們的年輕人群中興起了一種新鮮、有趣的文化交流活動——創意市集。
創意市集起源於倫敦,它是一種風靡世界、分享創意文化之美的集會形式,貼近人們的生活,又深受人們的追捧。通過創意市集,我們可以發現一座城市的創意文化之美,感受屬於這座城市的態度和質感。
汕頭的1860文化創意園和聊獵商業街舉辦的創意市集
現如今的市集儼然成了一個城市文化的輸出陣地,但在以前,市集賣的可不是這些好玩有趣的東西,而是生活所需的農副產品居多。
· 市集 ·
市集,又稱「墟市」。俗話說,北有趕集,南有趁墟,也就是現代人所謂的逛街之地。
嶺南謂村市為虛。……蓋市之所在,有人則滿,無人則虛,而嶺南村市,滿時少,虛時多,謂之為虛。
——宋 吳處厚《青箱雜記》
潮汕地區自古就有濃厚的營商氛圍,說起市集文化也是「有段古」。那麼 ,潮汕地區的市集始於何時?
最早記載潮汕集市的史料出自明朝。明代嘉靖年間出版的《潮州府志》中,記載的市集已有雲步、塘湖、彩塘、冠隴、闢望、梅溪等,由此可推斷出潮汕市集在明代之前就已經出現了。
程洋岡村三江匯集,是鳳嶺古港所在地,是「潮州門戶,粵東襟喉」,從宋代以來就形成了繁榮的市集,隨著時代變化,這個市集至今天還完整保存,是一幅活的「清明上河圖」。
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潮汕地區市集的發展和演變。
潮汕市集始現於韓江下遊沿岸
據《潮汕工商業史話》載:嘉靖年間(1522-1566),潮州各縣有眾多固定市集出現,特別是府城以東韓江下遊沿岸一帶。嘉靖《潮州府志》記載海陽縣的市集,除在城外,有雲步、塘湖(今潮安龍湖)、彩塘、冠隴、闢望(今澄海澄城)、梅溪等處。
嘉靖以後,這一類固定的市集的數目進一步增加。到明朝後期,潮汕市集貿易已經相當發達,聯通海內外,可以稱之為國際性集市。
到了清朝初年至康熙年間,潮州府各縣市集有所變化,沿海的出洋港口皆成巨船往來、貿易繁忙的海邊商業市集。
乾隆年間,潮州各縣又興起墟市。
嘉慶末年,樟林港衰落,海船逐漸轉移到汕頭港來,汕頭埠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逐漸形成和擴大了它的市集。
道光元年(1821),汕頭埠上已出現商店,為船商服務。隨著商務發展和人口陸續遷入,在今昇平路頭和民族路北面一帶的海邊,商店越開越多,建起了柴、米、藥材、修船等商業行檔。鹹豐四年(1854),漳潮會館也在此成立。
漳潮會館舊址
民國時期市集發展到了高峰期
民國時期,潮汕各縣市集發展到了高峰期。
集市中充斥的大量洋貨,不僅逐步瓦解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而且促進了人們思想觀念的日益開化。據統計,1932年全市區商業網點達4341個,汕頭成為華南僅次於廣州的第二個貿易都市。
1939年汕頭淪陷後,工農業生產屢遭戰亂破壞,市集貿易很不景氣,商業一落千丈,全市前後共倒閉了400多家商號,市集呈現蕭條景象。
解放後市集貿易的曲折歷程
解放後,我國實行計劃經濟,1978年之前商品是統購政策,獨家經營,因而市場物資緊缺,居民的主要生活必需品都要實行限量或憑證供應。
當年的汕頭糧票
其實1961年汕頭曾又開放了農貿市場(即自由市場),但到了「文革」期間,農村傳統的市集(墟市)被認為是「滋生資本主義的土壤」,1975年全區實行統一墟期,規定5天一墟,而且堵死遠道運輸和毗鄰交流,為了「堵塞資本主義道路,使勞力歸田」。直到1977年後,農村市集才逐漸恢復過去的交易時間。
80年代以後,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購銷政策的改變,潮汕地區城鄉集市貿易得到空前迅速發展。到1990年底,城鄉居民日常生活的菜籃子已經絕大部分由集市供應。改革開放之後,老百姓可以在農貿自由市場上買到新鮮的農副產品,還可以議價。
隨著農貿自由市場在全國的發展,各地還出現了聯通全國各地的專業集市,其中惠來縣隆江耕牛市場、饒平縣浮山豬苗市場、普寧縣南徑蔬菜市場、揭西縣棉湖水果市場都是名聲在外。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市集曾是繁華的象徵。人們的吃穿用度,只能在市集日那天購買、交換。
不過,隨著現代城市的發展,市集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隨處可見的商店、超市、電商……就拿汕頭來說,一些大型商場(如汕頭蘇寧廣場和汕頭星湖商業城)已經是吃、喝、玩、樂的集合地,業務趨於完善。
資料來源於網絡
編輯 | 時年八節
「時年八節」
是每個「膠己人」生活的節奏、情懷的歸屬。
你知,或不知;
它都會定期提示你、教你、為你解答疑問。
分享 傳承 凝聚
過日子 ┃ 勿忘時年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