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觀念裡
媽祖雕像膚色多為白色
廟宇裡多為粉紅色
但你見過黑面媽祖嗎?
在廈門環島路旁矗立著一尊黑面媽祖像,她又被稱為銀同媽祖,是閩南童謠裡守護海上安全的"海上女神",是人們出海時祈求平安順遂的民間信仰。
但你知道嗎?
黑面媽祖其實就源於廈門同安
神龕內,"三媽"銀同黑面媽祖身著綠色龍袍,居主位,妙相莊嚴,正殿上懸掛著"銀同媽祖"的牌匾,位於廈門同安的銀同天后宮,也是海內外黑面媽祖的香源祖廟。
柯朝陽
廈門銀同天后宮管委會秘書長
史書記載
明朝嘉靖三十七年五月
倭寇攻打同安南門
鎮守在南門城樓上的媽祖
"以陰兵擊賊臉色盡紫"
終成黑面不褪
媽祖助居民擊退倭寇
她的臉變成黑色的
這就是"三媽"黑臉的由來
據同安《東市林氏族譜》記載,北宋年間,湄洲媽祖同宗侄孫林懌將媽祖信仰傳入同安,為來往船隻保駕護航。
柯朝陽
廈門銀同天后宮管委會秘書長
按照以前的禮制
有城池就要有城隍
就要供奉城隍
每一個城門就要有神明鎮守
同安城一共有5個城門
南門就由林家的媽祖來鎮守
同安的黑面媽祖先後分爐於閩南、臺灣、東南亞一帶,在臺灣尤其有影響力。
據《同安縣誌》記載,1661年,鄭成功部將林圮迎黑面媽祖上船供奉,媽祖平風息浪、"潮湧濟師"幫助鄭成功順利登上臺南鹿耳門並最終收復臺灣。
柯朝陽
廈門銀同天后宮管委會秘書長
戰後鄭成功評定戰功
以媽祖"潮湧濟師"功居首位
在臺南開始建廟
來供奉媽祖
這就是媽祖進入臺灣的過程
記者倪天韻
黑面媽祖漂洋過海來到臺灣
與臺灣的發展密不可分
究竟她在臺灣是如何落地生根
成為維繫兩岸的情感紐帶
駐臺記者陳文國
同一信仰兩岸開花
銀同媽祖的信仰
隨鄭成功入臺後
就在臺灣普及開來
只不過各地大多供奉的
黑面媽祖神像
都是當地刻制而成
只有少部分是從同安祖廟分靈而來
其中 這座位於高雄旗山的
溪州朝天宮裡
就供奉著數百年前
由廈門出海、遷臺而來的黑面媽祖
持香祝禱、合十祈願。民眾口中默念,期盼這尊有著數百年歷史的黑面媽祖,能夠庇護一方平安。
方正生
臺灣高雄旗山溪州朝天宮主委
我們朝天宮的香火鼎盛
不止我們當地的信徒會來請教媽祖
還有臺灣的南北各地信徒也都會來
臺灣信眾
我每個星期都會過來
就是來拜拜
然後如果這邊需要幫忙的
我也會一起幫忙
在臺灣,香火綿延的黑面媽祖,習慣被尊稱為"三媽"。"三媽"的信仰,在跟隨鄭成功來臺後,先是在臺南府城紮根,而後隨著農業生活的開展,便跟隨信眾遷徙臺灣各地。這就是銀同媽祖信仰的在臺發展軌跡。
巧合的是,溪州朝天宮的黑面媽祖,也是這麼從大陸「來」到這裡的。
柯文政
臺灣聖母三媽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
我們這尊媽祖
她早期是跟方家祖先
從大陸移民到臺南的
根據資料的記載,這尊黑面媽祖早期是由福建南安方家,從廈門出海帶到臺南紮根,然後才內遷到高雄旗山的。奠基立廟之後,"三媽"悠久的歷史,和特別的"來歷",讓許多信眾紛紛來此朝拜,一方面是虔誠的宗教儀式,一方面也有著對於海峽對岸的嚮往與祝福。
方正生
臺灣高雄旗山溪州朝天宮主委
我們每個星期天都固定
會讓一些信徒來跟媽祖
講一講內心話說說經問個事
心裡就比較舒服一點
臺灣信眾
來這邊拜拜就會讓我心情很舒服
也很平靜
所以不知不覺間
我就會一直很想過來
溪州朝天宮"三媽",因為獨特的"身份"而香火鼎盛,也因為庇護一方而在全臺灣分出了40多個分爐。
因而每有祭祀慶典,這裡就會變成最熱鬧的"總部",宛若祖廟一般。其實,身為臺灣各地祖廟的溪州朝天宮,卻也是在歷經十二年的尋找下,才一步一步追溯到廈門同安的銀同天后宮,這座真正的祖廟。
呂彰谷
臺灣高雄旗山溪州朝天宮義工
從拜拜的媽祖香爐部分上找
香爐底部有建造記載
以及鐫刻著"明朝宣德年間"的字樣
我們就從這個角度開始追溯
文字資料也提到
她可能在淵源上
也曾經在同安南門銀同天后宮附近
受到供奉
所以我們就到銀同祖廟去求證
確認祖廟之後的第二年,2011年4月,溪洲朝天宮組織了120人的進香團,回到同安銀同祖廟謁祖進香。這也是朝天宮黑面媽祖從同安分香以來,287年後的第一次"回娘家"。
柯文政
臺灣聖母三媽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
我們整個信眾團都帶過去
跟銀同祖廟那邊交往
順便把銀同祖廟的後殿
就是聖父母殿那裡
以前沒有蓋
過去認祖以後推動動土
五年後,銀同祖廟的聖父母殿建成,溪州朝天宮再次組織了百餘信眾回祖廟進香,並帶來了臺灣信眾捐獻的600多包大米等物資,以示將分靈信眾的愛、將媽祖的愛傳遞迴鄉。
呂彰谷
臺灣高雄旗山溪州朝天宮義工
媽祖的信念就是博愛和造福民眾
這是我們兩岸一起做的良好互動
我們也希望能夠一起營造更多
關於良善的信念
柯朝陽
廈門銀同天后宮管委會秘書長
更好地開展兩岸媽祖文化交流活動
不僅簡單以這種民間文化信仰
從維護兩岸和平穩定
促進兩岸媽祖信眾
兩岸一家親
發揚媽祖慈悲大愛精神
有很現實的意義
一次尋根,讓同安銀同天后宮,既成為全臺黑面媽祖的祖廟,也變身成了臺灣信眾們的根脈之地。一脈傳承,也讓黑面媽祖的信仰,得以在兩岸間,繼續篆刻下每一段聯結的故事。而閩臺同根、不可分割的信念,也在銀同媽祖的身上,找到了更深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來源:廈門衛視《兩岸共同新聞》
撰稿:倪天韻 陳文國
編輯:陳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