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取市位於千葉縣的東北部,距成田機場15公裡。2006年,由原佐原市、小見川町、山田町、慄源町一市三町合併而成。佐原因是知名的水鄉地帶,曾經水運繁榮。北部有立根川從西向東流過,該流域是大片的水田。
地面鋪滿液狀化噴出的砂土
輸出功率約2MW的「香取市與田浦光伏電站」就建在這大片水田的中間。近處的與田浦,是因立根川衝積形成沙洲而殘餘的湖沼。實際上,建有光伏電站的土地也是湖沼的一部分,是由千葉縣的填湖事業而形成的土地。
圖1:香取市直接運營的「香取市與田浦光伏電站」(攝影:香取市)
這塊由填湖造地事業分配給該市的土地,據稱因四周水田環繞、地基軟弱,所以一直未被利用。一進電站,就可看到差不多一半的土地都被地下水所浸泡,令人不禁想到這裡過去是沼澤。(圖2)。
圖2:由於設置在填埋地上,有些地面滲出了地下水(攝影:日經BP社)
實際上,該電站的建設與東日本大地震有很大關係:電站內乾燥的地面上,約有一半鋪著沙子。
沙子是東日本大地震中城鎮等因地面的液狀化而噴出的。恢復施工中排出的沙子有部分運到了這裡。據稱是既處理了液狀化的大量砂石,又填了光伏電站的地基,據稱可謂是一石二鳥。
大規模停電、斷水促進了可再生能源的採用
東日本大地震的災區,東北三縣給人們的印象強烈,但千葉縣也受了災。其中香取市的原佐原地區,以城鎮為中心,地震導致房屋倒塌及地面液狀化而致道路損壞、自來水和下水道阻斷、大規模停電等,受災嚴重。(圖3)。
圖3:隆起的窨井和噴出的沙土(出處:香取市災後重建計劃)
留有曾經的水鄉情調的城鎮也完全變了樣,因小野川沿岸及街道兩旁的傳統建築物倒塌等,也大大影響了觀光收益。
香取市的災後重建計劃,以在推進農業、商工業和歷史性街道重建的同時,實現抗災型城市為目標,提出了導入和招攬光伏及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的計劃。
因此,香取市調查了該市利用公共設施和市有地開展光伏發電業務的可能性,決定設置5處。規模最大的就是「香取市與田浦光伏電站」。其餘4處為學校和垃圾最終處理場舊址等,包括與田浦在內,總輸出功率按電池板容量計算約為4.9MW,併網輸出達到4.25MW。
光伏行業最新動態,請關注索比光伏網微信公眾號:solarbe2005
投稿與新聞線索聯繫:010-68027865 劉小姐:news@solarbe.com
掃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