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和田玉的形成,從古至今的說法很多,可以簡單分為三類。
一、神話傳說
《山海經》裡說,崑崙山的美玉是由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食玉膏後在鐘山種下的。
崑崙山下流傳傳說:崑崙山美玉是一個美麗姑娘的化身。
二、古人談玉
1、孔子曰:「水之精為玉。」指的就是「水產」。
2、宋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一書中說:「凡玉璞根系山石,未推出位時,璞中之玉軟如棉絮,推出位時則已硬,於塵見風則愈硬,謂世間琢磨有軟玉,則以非也。」這就是說,和田玉在山石中,沒有暴露出來就軟如棉絮;當暴露出來,見風后就變硬了。
3、《穆天子傳》載:「到群玉之山......天子於是攻其玉石。」指「山產」。
4、近代劉子芬在《古玉考》一書中說:「玉有軟硬兩種...... 大概山產者多硬玉,水產者多軟玉。因其玉質稍有別異,故硬玉之體重比較軟玉為重,硬玉之光澤亦比軟玉豔麗;然玉質純粹,則軟玉過於硬玉焉。」
山產為硬玉,水產為軟玉。當然由於時代的限制,這兩說法就玉成因而言,在今天看來是缺乏科學依據的。
三、現代
和田玉是由中酸性侵入巖侵蝕交代白雲石大理巖而形成的。

1、中元古代晚期陸緣海沉積/沉積白雲巖(成玉物質來源之一)
2、元古代末期塔裡木運動,區域變質作用/白雲巖變質為白雲石大理巖(成玉物質結構改造)
3、華力西晚期中酸性侵入活動,接觸交代作用/形成白雲石大理巖蝕變帶(成玉物質基礎)
4、華力西晚期侵入體派生中酸性巖脈接觸交代作用/和田玉的形成。
簡單的說:

大約在七八億年前,如今的新疆南部地區還是一片汪洋大海, 海底大量沉積了一種叫白雲石大理巖的巖層,這便是和田玉最初的胚胎。
這胚胎在三百到四百攝氏度的地下巖漿的作用下發生了奇妙的變化,形成了和田玉。然後一千 萬年前地殼運動、板塊擠壓,大海變成了高山,和田玉也隨之深藏在山體裡了。
(註:本文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