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對人行為、命運的影響,無論怎麼說都不過分。
古人常常通過看一個人的性格,推斷他的命運,雖然有點誇張,但卻不無道理。
三國演義中,張飛死於性格的暴烈、關羽死於性格的高傲、劉備死於性格中的兄弟義氣。不僅如此,諸葛亮、周瑜、曹操、孫權、楊修、司馬懿,其最終命運的結局都和他們的性格有莫大的關係。
嚴格來說,性格確實沒有好壞之分,之所以我們會覺得性格有好有壞,主要是因為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性格用錯了地方,一是不懂得修煉和完善自我的性格。
用性格中的優勢匹配職業
不同的崗位除了對專業知識、技能的要求以外,員工的性格和崗位特點越匹配,員工在崗位上的穩定性和創造高績效的可能性也會越大,比如:
銷售工作要樂觀、抗壓、敢於突破自我;市場工作要思維活躍,善於表達和思考;生產工作要嚴謹務實,恪守規則;研發工作要創新意識、足夠的耐性;財務工作要細緻、講求原則。
以自己性格的弱項去挑戰一個自己並不太適合的職業,並不是一個聰明的做法。比如,如果你的性格就不喜歡和人溝通,那麼在同樣的起點和努力程度下,你希望從事銷售工作成功的難度係數就要比別人大很多。
所以要學會利用性格中的優勢匹配職業,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職場上實現更良性的發展。
如何修煉性格
修煉性格,首先要知道,每個人表現出的行為特點,其實都是一定程度上自我調整後的產物,完全依照本原的性格推論一個人的行為,是不客觀也是不現實的。
費洛伊德將人的性格與外在行為之間的關係用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種狀態來描述。
本我是最原始的狀態,超我是理想的狀態。更多時候,我們外在的行為是理想、本能和現實調和後的產物。也就是說,我們既不大可能完全依照本能出發表現我們的外面行為,也不大可能按理想中的狀態來表現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行為必須也一定會受到環境的制約。
如果你不能很好地處理這種制約進而調整自己的行為,你就有可能出現心理問題。相反,能夠很好地處理內心需求和現實矛盾並且適當調整自己行為的人,就是我們所說的「情商」很高的人,這種人成功的可能性更高。
所以,修煉和完善性格,要懂得學會一種能力——就是調節自我在不同環境和場合下的外在行為表現形式的能力,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能力是可以學會的。
比如你性格內向,這個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學會在必要的時候鼓起勇氣表達你的觀點、參與必要的社交活動,並且適當和陌生人交流。這些都是可以通過練習和嘗試做到的。職場人士有一門必修課:自我定位與角色意識,大抵也是在強調這種觀點。就是知道在什麼情境下應該擔負什麼角色做什麼事情。
不斷提升這種能力,性格帶給你的困惑就會越來越少。修煉性格是為了走得更遠
有個形象的比喻,可以讓我們理解修煉性格:同樣重量、同樣材質的一個圓球和一個多面稜體,圓球肯定比多面稜體要滾的遠,道理很簡單——圓球表面是光滑沒有稜角的,多面稜體則阻力太多!
所以修煉性格某種意義上就是學會磨平自己的稜角,讓自己更好地適應身邊的環境,讓自己可以走得更遠。這並不代表放棄自我,也不代表圓滑和世故,反而是職業人的一種標誌——
懂得在不同場合按照不同的遊戲規則做事情。
磨平稜角,並不代表你失去了自我,因為即使磨平了稜角,你的「材質」也沒有任何變化,你是玻璃做的,依然是玻璃做的;你是金子做的,依然是金子做的,永遠都不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