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訊
在門源回族自治縣蘇吉灘鄉的蘇吉灣村有一片秀美的草場,這裡綠草如茵,風光旖旎,牛羊悠閒地吃草覓食……這就是祁連山國際生態牧場。盛夏七月,這裡迎來了八方賓客,他們在這裡體驗民俗文化,了解生態養殖,騎駿馬、坐牛車、住帳篷、望星空,好不愜意。
1.一次遊玩養殖戶變成了董事長
祁連山國際生態牧場以天然草場為主,北依祁連山,西接百裡油菜花海,南望達坂山脈,東鄰老虎溝河,周邊風光獨特,水草豐美,交通便利,是集生態養殖、旅遊觀光、民俗體驗、野營露宿、高原養生為一體的青海高原生態養殖休閒牧場。牧場2016年由青海百益生態旅遊開發有限公司開發建設,項目總投資兩億元,園區主要設立天然牧場觀光區、生態養殖畜產品展示區、特色民俗體驗區、休閒運動養生區等八大功能區,一期工程已於2017年6月建成並對外開放。據青海百益生態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侯永來介紹,自開放以來,園區共接待遊客1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500萬元,並先後舉辦了「門源縣首屆白犛牛文化藝術節」「青海省祁連山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複試點項目啟動儀式」「『大美青海·花好門源』門源縣旅遊推介會」等活動,被青海省農牧廳評為「全省休閒畜牧業示範莊園」。
侯永來,門源縣北山鄉北山根村一名土生土長的農民,因為沒有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五六年級就輟學開始放牧,之後外出打工,在牧區裡蓋過房子、修補網圍欄,還幫著牧民放過牛,也曾到過甘肅、四川打工。經歷得多了,視野就變得開闊,侯永來開始動起了心思。隨著惠民政策越來越好,政府對創業者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2012年,侯永來自籌了一部分資金並貸了一些款,弄了幾座畜牧大棚,做起了養殖業。經過兩年時間,取得了一定效益。從一個養殖戶轉變成一個旅遊開發公司的董事長,侯永來也算是有點小機緣。據他介紹,2014年夏天,愛好遊玩的他在牧場上扎了一頂小帳篷,為的是方便和朋友們聚會遊玩,迷人的景色讓他有了許多想法。門源的油菜花文化旅遊節越辦越出色,影響力越來越大,吸引的遊客也越來越多,借著油菜花節,門源迅速成長為青海實力強勁的旅遊熱土。腳下的這片土地有著這麼好的自然資源,何不讓它更好地發揮優勢,更能體現它的價值,為當地百姓帶來更多收益呢?侯永來看到了商機。想到就去做,2015年,侯永來到鄉上、縣裡談了自己的旅遊+生態養殖想法並得到支持。隨後,他同蘇吉灣村籤訂了6萬畝草場的流轉合同,期限為15年。同年11月20日,青海百益生態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在門源回族自治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登記成立,公司經營範圍包括西門塔爾牛養殖、繁育,旅遊開發,生態治理等。侯永來也從一名養殖戶變成了董事長。
2.一個牧場帶動當地人增收、周邊發展
草場的流轉合同籤訂了,面對天然草場,如何開發,如何保護,如何帶動蘇吉灣村的百姓共同致富是侯永來考慮最多的事情。據介紹,從開發項目到目前,公司已投入1億多元,首先做的是生態修復。此前,因為草場退化,許多地方變成了黑土灘,經過三年的治理,其中政府投入資金完成生態修復,公司對坑窪地進行回填,建畜牧旅遊體驗走廊,現在已經水草豐美,風光無限。目前牧場已修建高標準舍飼養殖棚5棟,建立西門塔爾肉牛繁育區1處,養殖西門塔爾肉牛600頭;建成白犛牛天然草場生態養殖區1萬畝,養殖白犛牛600頭;搭建特色犛牛帳房35頂;建成畜牧旅遊體驗走廊5公裡,遊客接待中心3200平方米,休閒木屋20座。牧場先後引進示範天然草場多年生牧草人工補播、鼠害防治、西門塔爾肉牛高效養殖、白犛牛舍飼養殖等多項技術,為門源縣生態畜牧業發展樹立了樣板。
據侯永來介紹,公司運作以來,為了幫助當地農牧民脫貧致富,祁連山國際生態牧場依據當地的種養環境調整種養條件,引進高價值牛羊品種及種養技術,並定期給農民開展技術培訓和旅遊相關文化培訓。以「公司+基地+農牧戶」的方式運營,打造旅遊與養殖、草地畜牧業發展,通過體驗民俗,帶動餐飲發展,通過認養牛犢,種草養殖等方式提高旅遊收入。提供場地和崗位,目前已經解決了近300人就業,人均增收2萬餘元;帶動周邊近200家專業合作社,結合融入生態牧場一起共享發展,戶均增收6000餘元;帶動周邊80餘戶農牧戶利用牧場旅遊資源優勢,進行蜂產品、酸奶等農副產品銷售,戶均增收2萬餘元。
談起後期牧場的發展,侯永來信心滿滿地說道,待2019年項目建成後,牧場裡西門塔爾奶牛養殖規模將達到3000頭,白犛牛2000頭,屆時,牧場將以「種養聯動,旅遊帶動」的方式,輻射帶動北山鄉、西灘鄉、蘇吉灘鄉等周邊200餘戶農戶發展肉牛養殖,近500戶農戶發展鄉村旅遊,解決600餘人就業問題,年綜合效益預計可達1.5億元,這樣就可以幫助更多的農戶通過辛勤的勞動來實現脫貧。
3.旅遊+扶貧門源旅遊唱著「富民曲」
作為門源縣旅遊扶貧的典型案例之一,祁連山國際生態牧場主要通過租用土地、提供就業崗位、轉變種養觀念及帶動旅遊特色產品銷售等措施來推進旅遊扶貧工作。這種發展運作模式也是門源旅遊發展的一個縮影。7月10日,位於泉口鎮腰巴槽村的千畝錦繡花田開園,這裡除了花海,還有親子區、拓展區、露營區、機動樂園、水上樂園、農事館、主題餐廳等,讓你在賞花的同時,體驗不同的樂趣。
談到當初為什麼想要建一個這樣的景區時,門源順德觀光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包正煒說:「我們主要的理念是『以海養田,以田富民』,懷著帶領十裡八鄉共同致富的初心,讓泉口鎮18個村形成產業鏈,有以奶製品為主的、以住宿和餐飲為主的、以種植為主的、以散養為主的、以育肥為主的……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的一個產業,以我們的千畝錦繡花田為平臺,帶動整個泉口鎮18個村一起致富。另外對全鎮的貧困戶還有相應的措施,例如景區的一個月1000元租金的商鋪,是免費提供給這些貧困戶的,我們會免費為他們提供培訓,然後在景區裡就業。」
還有青石嘴圓山觀花臺景區,自景區建成以來,有效帶動了周邊100餘名群眾銷售土特產品,開設特色餐飲發展第三產業,並建設了80處旅遊扶貧攤位,讓他們走上致富路。這些都體現出門源縣堅持「以全域旅遊發展為先導,引領帶動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的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新思路為總體導向,使發展旅遊業作為全縣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來,依託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和蘭新鐵路「大動脈」,門源縣大力實施旅遊業轉型升級策略,著力強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旅遊經濟呈現出快速健康發展的態勢。2017年全縣接待遊客達267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億元,同比增長17%和25%,遊客人均消費247元。全縣共有各類賓館80家(其中星級賓館11家),床位5800餘張;農家樂總數達135家(其中星級鄉村旅遊接待點44家);直接從事旅遊生產與服務的人員3200餘人,間接從業人員超過10000人,農牧民通過餐飲、住宿、售賣土特產品、運輸等方式增加收入,收益可觀。
下一步,門源縣將把旅遊資源保護工作作為旅遊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依託生態優勢全力推進全域旅遊事業,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的「多規合一」進程,憑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堅持生態為先、民生為本,推動旅遊發展向集約型轉變,推動旅遊產品向觀光、休閒、度假並重轉變,充分挖掘景區文化內涵,打造一批「新奇特」旅遊項目,形成更多的亮點和賣點,帶動融合體育、文化、種養等產業均衡發展,逐步形成「以旅促文、以旅帶農、以旅助牧」的發展格局,全力推進生態特色旅遊縣建設進程,確保大通河一江清水向東流,確保祁連山脈這一好山好水好風光展示魅力,發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