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灣藝人王耀慶參加某活動時,當聽到主持人稱他為「半個內地人」時,王耀慶反問主持人:「為什麼是半個?」主持人解釋說,「半個,因為我們很愛你,雖然你不是內地人」。
主持人話音未落,王耀慶當即表示:「但臺灣也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句一出,臺下觀眾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王耀慶的這一舉動也在各網絡媒體上紛紛傳播,引起了億萬網友的積極點讚。
這讓我想起了著名的愛國詩人余光中。可能大家一下想不起他是誰,但他的一首詩卻是家喻戶曉的,那就是《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這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這篇被收入中學課本的現代詩勾勒出他前半生的飄搖軌跡。余光中先生於1928年10月21日出生於中國南京,後隨父母因輾轉於福建、江蘇、浙江等地。1937年又因抗日戰爭流亡在江蘇、安徽。次年,隨母親逃亡上海,後經由船隻過香港抵達越南,又經過昆明、貴陽。抵達重慶與父親相聚。1947年入金陵大學讀書,後轉入廈門大學。20歲時,就發表了自己的第一部詩集。1949年,他又隨父母遷到香港,次年赴臺,就讀於臺灣大學外文系。1958年,余光中先生又赴美進修,次年,取得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後回臺灣任教。
上世紀70年代,余光中先生寫下了代表作《鄉愁》。後來,他曾對媒體回憶,「當時感覺回歸無期,在這種心情下,所以寫出《鄉愁》」。
而今天,老先生已於2017年12月14日溘然長逝,心中鄉愁至死也沒能解開。我不禁想起了陸遊的那句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餘老先生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是否也和陸遊一般,仍在惦念著未能統一的祖國。
餘老先生還有另一首作品——《當我死時》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黃河之間,
枕我的頭顱,白髮蓋著黑土
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
兩管永生的音樂,滔滔朝東
讓一顆心滿足的睡去,滿足的想
從前,一個中國的青年
曾經在冰凍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國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魘中國的眼睛
饕餮地圖,從西湖到太湖
到多鷓鴣的重慶,代替回鄉
可惜,老先生親眼看到了中國的黎明,看見了民族的騰飛,卻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未能「睡整張大陸」,只能「代替回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我想,這應該也是餘老先生最後的夢想了吧!
為了中國的黎明,為了民族的騰飛,我不知道有多少先賢烈士前僕後繼的抗爭、奮鬥著。當中國迎來了黎明,實現了騰飛,卻又有多少曾經抗爭過的先賢們在但悲不見九州同的遺憾中長眠,這樣的遺憾何時才能不再上演?共為中華兒女,同是炎黃子孫,這一灣淺淺的海峽,不應該成為解不開的鄉愁,到不了的家鄉!
讓我們所有人都記住那句話:臺灣也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將和所有妄想分裂祖國的分裂分子鬥爭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