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省市陸續透露了2020年各地的GDP總量,和2025年及2035年的發展目標。據不完全統計,至少已有合肥、南通、泉州、福州等城市官方發布消息稱,2020年GDP突破萬億,正式躋身萬億俱樂部。
如果算上此前已經跨入萬億俱樂部的17個城市,中國內地萬億GDP城市的數量將首次超過20個,但其中北方城市寥寥無幾,不知不覺間,南北經濟的差距已經拉這麼大了嗎?
南北經濟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2012年,北方經濟總量佔全國45.8%,達到最高點,2016年,北方經濟規模佔全國比重首次下降到40%以下,到2018年,這項指標已經下降到38.64%,而且這種分化趨勢仍在加劇。
除了在萬億俱樂部城市中北方城市的弱勢,根據數據顯示,2020年各大城市前三季GDP總量排名前十的省份中,隨著天津滑出十強,北方只剩下北京一座城市了。
2019年,天津GDP總量出現大幅調減,由1.8萬億減少至1.4萬億,排名從全國第六下降到第十;2020年前三季度,天津又被南京反超,由此排名跌出了前十。再從具體數值上看,一些南方城市的GDP幾乎是北方的兩倍。
那麼南北經濟差距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南北經濟差距為何會拉這麼大?
這固然和產業結構有關,北方以資源能源和重工業為主,而南方長期以來以製造業為主,但地理位置是不可忽視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相比於內陸地區,沿海地區多了一個海運。長江航道、港口、以及江浙滬包郵區都會極大地降低南方的物流成本,方便貿易出口,而經濟的增長離不開貿易,中國作為貿易大國,海運是貿易最重要的載體,南方擁有更多沿海地區,在貿易發展上有優勢也就不難理解了,誰挨著水誰資源多。
其次,南方的人才政策好,人才集聚效益高。雖然這些年,南北兩地都出臺各種光鮮政策,搶人大戰如火如荼。但從往年各地方的搶人大戰中,就能看出來北方的搶人大戰,實際就是「搶戶口大戰」, 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讓人才把戶口落在本地就不管了。
沒有給人才提供生存環境,人才搶過去也沒有用。 真正的人才,在乎的是有沒有長期的發展空間,能不能給他們的施展才華的舞臺,他們更多需要的是貢獻勞動力、生產力的機會。這一點,南方顯然是真情實感、真金白銀地去落實。據權威部門統計,佛山市這幾年每年淨增20多萬人口,其中相當大的比例是高知人才,足以說明廣東政府和企事業單位都各顯其能的留住了人才。
北方發展路在何方?
除了這兩點南方北方的經濟差距拉大的因素,還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包括深層次的歷史問題,客觀地正視這種差距和差距拉大的趨勢,思考如何去振興北方經濟,才能真正的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在網上炮轟北方社會主流、政治態度有問題。
我始終認為,南北經濟的差距大只是暫時的,北方一方面需迫切提升自身的發展定位,針對短板加快市場化改革,另一方面要採取更超常規的人才政策,增強自身的產業優勢和城市競爭力,給真正的人才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