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長假期間,在市委、市政府大樓旁的寬敞地帶及人民廣場與周圍綠化場地上,許多群眾自發地散步、傾情地聊天、活躍地健身……這些生活品位的提升和幸福指數的提高,得益於市委、市政府機關院落敞開工程的順利實施。
通過拆除辦公大樓圍牆與柵欄,培植綠地,劃出車位,將政府機關內的綠地資源實現全面開放,讓「養在深閨」的滿園翠綠「透露」出來,成為市民共享的「綠色福利」。更重要的是,拆除柵欄的市委、市政府辦公大樓,將執政為民、行政便民的理念詮釋得更加到位,給全市人民以開放包容、大氣自信的全新感受。
拆除圍牆,共享綠色
機關院落喜成市民「後花園」
近年來,全市汽車總量平均以每年1.4萬餘輛的態勢快速增長,而主城區、老城區可利用停車資源更為稀缺,也無法提供更多的土地和空間來建設停車設施,如何破解停車難、停車亂這一城市通病?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經常思考的課題。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為人民。《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出臺後,給我們描繪了未來中國城市發展的路線圖。《意見》提出,我國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開放封閉小區」的提法引起了廣泛關注。
市委、市政府為提升城市活力,創新社會服務,結合我市現有條件,提出機關單位院落敞開,規劃建設停車場,優化城區道路使用功能,共享城區空間資源。
2016年
市委、市政府秉持「文明、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決定打開政府機關院落,實施共享停車。要求市級機關帶頭拆除辦公場所圍牆,將封閉管理的機關大院變為面向市民開放共享的公共場所,讓綠於民、還路於民、停車於民、惠及於民。
2017年
由市住建局牽頭,協調規劃、公安、城管等職能部門,實施了市教育局、衛生局2個單位的院落敞開及錯時共享開放停車工作,拆除圍牆450米,兩單位原有車位130個,改造後車位達202個,有效解決了原來兩個單位停車不均衡的問題,緩解政府廣場片區的停車矛盾。
2018年
對南環路沿線的稅務局、交通運管處、總工會、經信局、人社局等5個單位實施了院落敞開工作,拆除圍牆1200米,5個單位原有車位299個,改造後車位達463個,非機動車110個,並全部開放停車。
2019年
對燕山中路、南大街等沿線的公安局、市監局、法院、海關等11家單位實施院落敞開工作,拆除圍牆3000米,在完善原有停車功能的基礎上,新增442個車位。
2020年4月
對市政府實施了院落敞開工作,拆除圍牆460米,拆除現狀輔助用房6棟,原有車位數230個,改造後車位數248個。
下一步還將對退役軍人事務管理局、溧城鎮、檢察院等單位實施院落敞開。市住建局局長錢棟滿懷信心地說,在強化溝通協調、細化敞開方案、優化內部管理以及深挖停車資源、完善智能停車、推進長效管理等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拆圍牆除柵欄,最直觀的益處是「透綠」。在市委、市政府大院,我們欣喜地看到,脫掉大院原來厚重的「外套」,曾「養在深閨」的滿園翠綠「敞透」了出來,成為市民共享的「綠色福利」。綠地、廣場不再是機關的「封地」與「自留地」,而堂而皇之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共享城市的公共空間和綠色資源。
消除柵欄,惠民便民
服務管理提檔升級
曾經,一說到機關大院,不少百姓都覺得十分「神秘」。市委、市政府大院於上世紀90年代建成,現在拆掉柵欄,敞開大院對外開放。不僅緩解了停車壓力,也提高了城市綠化水平。
緩解城市停車壓力
市政府和19個政府部門及條線企業打開「圍牆」,新增停車位696個,極大程度上緩解了主城區、老城區的停車壓力,解決了老百姓「出行難、停車難」這一重點民生問題。比如從永定路到燕園路,就可以直接從廣場經過,方便很多。「沒有圍牆好,我們天天到菜市場採購食材,把車停在這裡,很安全很方便。」提著大包小包,剛剛從菜市場回來的市民如是說。由於廣場上的道路很寬闊,工作人員便把道路邊劃出許多停車位,供市民停靠車輛。
提高城市綠化水平
將院落敞開與城市公園體系規劃結合,因地制宜推進城市「公園+」建設,完善公園綠地休閒娛樂、停車泊位、防災減災等複合功能,通過拆除單位圍牆(門衛),綜合整治環境衛生,提升園林綠化品質,真正實現「敞牆透綠」。「現在出門便能見到綠地、聞到花香、聽到鳥叫,市委、市政府大院已經是我們老百姓的『後花園』了。」這是許多市民的肺腑之聲。
燕山東苑、燕山南村與市委大樓只有一街之隔,每天晚飯後,許多市民都會來這裡散步鍛鍊。「這裡空氣好,綠地多,我們一到周末,只要不下大雨,就帶小孩到這裡散步,鍛鍊身體,拉拉家常。」「市委、市政府大院廣場不但可以隨便進出,而且地方大,氛圍好,我們每天晚上都要來這裡鍛鍊。」許多市民邊走邊說。在廣場綠化地帶,草木蔥蘢、花壇並列,鵝卵石便道,可走可坐,走走歇歇,十分便捷。
細化服務提升管理
市委、市政府大院雖然對外開放,但在管理上嚴密細緻。以停車場為例,儘管社會車輛可以進入隨意停放,但是盡職的保安卻能讓人感到心安;以夜間休閒為例,儘管人員眾雜,但巡邏人員時不時經過,也能及時處置有關情況,讓人玩得開心、舒心和放心。而在機關大樓裡則設有值班室,專門負責引導來人來客。要找什麼部門辦事,到樓下一問便知。即便是放假了,也都輪流安排值班人員堅守崗位。
不設籬笆,開放包容
更能彰顯親民理念
機關院落不設圍牆更加親民,實現了公共資源共享,讓道路暢通,為城市主動脈增加出行『毛細血管』。機關大院對外開放這一舉措,是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執政為民、開放包容理念的生動體現,也是提升城市活力、創新社會服務、打造和諧社會的遠謀之慮。
「拆圍」的意義並不止於透綠。從硬體上來說,政府部門主動拆掉圍牆,打通院裡院外,為辦事的民眾開了「綠色通道」。從軟體上來說,不設圍牆也是「開門迎客」,歡迎百姓進門辦事,歡迎百姓上門監督,潛移默化中溫暖了群眾的心窩,拉近了幹群關係,老百姓自由出入機關大院,機關工作人員服務態度、服務水平怎麼樣,民眾百姓一目了然,是外在壓力,更是內在動力。
過去,高高的圍牆,牢牢的柵欄,是許多人對政府機關大院的刻板印象。如今,溧陽開周邊縣市之「先河」,多家機關院落通過「拆圍透綠」,閒適的市民和忙碌的工作人員,在機關大院裡形成了迥然不同卻又和諧共生的風景。而更重要的是沒有了圍牆,沒有了柵欄,門好進了,事也好辦了。在還綠於民的同時,也拉近了幹群關係。機關院落敞開,不僅是政府實現開放包容社會治理模式的一種創新路徑,也是政府部門強化公共服務職能的一個大膽嘗試。全面提升政府效能,營造文明城市氛圍,收到了安民、惠民、便民、利民的社會效果,得到了廣大群眾發自內心的好評和擁護。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全市人民從機關院落敞開工程的舉措中領悟到:拆除的不僅僅是圍牆與柵欄,這是市委、市政府執政為民理念的一次大詮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大手筆,是升華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的一次大點睛,是展示溧陽深化改革開放形象的一道大風景!
內容來源 | 溧陽時報
作者 | 沈福新 尹少鵬
記者 | 史茵傑/攝
本期編輯 | 許文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