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名著,竟然都是科幻小說

2020-12-12 騰訊網

[摘要]很多人都在議論,「中國科幻文學正逐步走入世界科幻文學的舞臺」,但正如劉慈欣所言,「中國科幻仍處於不太成熟的階段」。

兩天前(北京時間8月12日),第75屆雨果獎在世界科幻大會上揭曉結果,美國黑人女作家N.K.傑米辛的《方尖碑之門》》摘得最受關注的長篇小說獎。世界文壇的目光再度轉向科幻文學。

2015年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憑藉《三體》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2016年中國作家郝景芳以《北京摺疊》獲第74屆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這些殊榮讓中國科幻迷頗為興奮。

很多人都在議論,「中國科幻文學正逐步走入世界科幻文學的舞臺」,但正如劉慈欣所言,「中國科幻仍處於不太成熟的階段」。相較之下,自英國詩人雪萊的妻子瑪麗·雪萊1817年創作小說《弗蘭肯斯坦》開始,西方現代科幻文學走過200年的歷程。

這200年裡,西方科幻文學前100多年都在草創摸索(1817年-20世紀20年代),孕育出20世紀30-60年代的科幻文學「黃金時代」,而後又在70年代尋求主流文學界認可的科幻「新浪潮運動」、以及80年代開始的回歸科幻本體的「賽博朋克」運動(Cyberpunk)中反覆折騰,自身生命力愈加強盛。回到眼下,當我們今天的生活場景「被」人工智慧(AI)強行「植入」後,科幻文學或喚起新的浪潮。

不過,即使是西方科幻文學也飽受歧視,主流文學界長期視之為低等文學,認為這些「屬於大眾流行文學」的科幻小說缺乏文學價值。但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在改變世界面貌的同時,也深刻改變了人類的思維方式,人們越來越想去認真思考科技時代裡的人的異化問題。

二戰以後,科幻小說猶如一股激流,衝擊著主流嚴肅文學的領域。我們熟知的許多西方知名作家,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直接投身於科幻小說創作。他們的努力,不僅將科幻小說帶向更深邃的嚴肅文學領地,更是在嚴肅文學內部豐富了文學本身。

做出這樣努力的西方著名作家,名字不在少數,撇開艾薩克·阿西莫夫、菲利普·迪克、海因萊因這樣的科幻「專職」大咖,我們發現那些大名鼎鼎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布克獎得主們,那些嚴肅文學領域的「大咖」,寫起科幻來也是饒有興味。細讀他們的代表作,我們竟發現——這些書,原來都是科幻小說啊。

撰文 | 新京報記者 柏琳

1

科學理性的悲歌

威廉·戈爾丁《蠅王》

1954年出版的《蠅王》,是英國現代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的代表作。這本深刻的哲理小說探討的是「人性之惡」的嚴肅主題。故事發生在未來第三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場核戰爭中,由於飛機失事,一群6-12歲的孩子被困在一座荒島上,隨著生存環境愈發惡劣,人性之中邪惡的本性逐漸失控,孩子們互相殘殺,直至導向最後的悲劇。

《蠅王》

作者: [英] 威廉·戈爾丁

譯者: 龔志成

版本: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9年10月

科幻小說界一直宣稱戈爾丁是唯一獲得諾獎的科幻作家(後來英國的多麗絲·萊辛得諾獎後,就沒有這個「宣稱」了),說《蠅王》是科幻小說,但不少人質疑《蠅王》的「科幻性」,這本書也許看做「寓言小說」更合適。

《蠅王》裡的荒島就像是一個進化中的人類社會的微觀景象,孩子們通過自相殘殺,把一個由文明秩序建立起的美麗世界變成一個野蠻的地獄,20世紀科學理性的發展演化成血流成河的末日景象,戈爾丁寫人類進化歷史上的困惑和曲折,用寓言的方式表現「人心之惡」,對人類的未來充滿悲觀的思考。

2走向荒誕化的戰爭

託馬斯·品欽《萬有引力之虹》

所謂「萬有引力之虹」,是指火箭發射後形成的弧線。這本後現代主義小說的巔峰代表作,出自美國作家託馬斯·品欽。800多頁的後現代小說,夢幻般的拼貼情節,充斥物理學、高等數學、工程學和心理學等科技元素,被科幻文學界從嚴肅文學界拉來撐場面。

故事發生在1944年聖誕節到1945年9月期間,德軍的V-2火箭頻頻襲擊倫敦。美國和英國情報機構都想弄到火箭的秘密。他們發現美國軍官發生性行為的地方,往往是火箭的落點。於是開始對這問題進行研究,一位研究巴甫洛夫學說的軍官認為這個美國軍官的頭腦裡有個支配生死的開關,決定利用他的感應能力,派他到敵後去刺探火箭秘密。

《萬有引力之虹》

作者: [美] 託馬斯·品欽

譯者: 張文宇 / 黃向榮

版本: 譯林出版社 2009年1月

二戰深刻改變了人類歷史,戰爭的破壞力空前增大,人類的戰爭活動從無序走向了理智化,卻也走向了荒誕化。品欽在小說裡論述了一個「荒謬理論」——即科技和性慾總是結合在一起,當熱能散發殆盡,火箭摧毀一切,世界就將走向死亡。評論界把這本書看做對科技發展的一種「警告」——「揭示了當作為生產力的科技上升為一種控制人類的方法時,便成為危害社會的技術至上主義」。小說如同一本混亂的「百科全書」,科幻、龐雜、冷硬,堪稱奇書。

3女性視角的人類起源寓言

多麗絲·萊辛《裂縫》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作家多麗絲·萊辛是個神奇的女性,她在創作中涉及了種族主義、共產主義、女性主義、伊斯蘭蘇菲派、未來主義和科幻等眾多領域的內容。她的《金色筆記》被看做是婦女解放運動的開創性經典,但她本人卻鄙視女權主義者的言論;她說自己是現實主義者,可是卻對心電感應、異度空間生存等科幻題材感興趣;她寫了諸如《瑪拉和丹恩歷險記》這樣頗受青年歡迎的科幻童話,也著有長篇系列《南船座的老人星:檔案記載》這樣的科幻代表作,卻對於文學界把這些作品歸於科幻小說的做法感到不滿。

《裂縫》

作者: 多麗絲·萊辛

譯者: 朱麗田 / 吳蘭香

版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8年8月

2007年,88歲的萊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同年夏天她出版了小說《裂縫》,這部毀譽參半的作品當年引起社會強烈關注。萊辛在這本小說裡講述了一則關於人類起源的寓言。在遠古時代,女性是一群單性繁殖的母獸,定居在一座島嶼的海岸崖壁之間,自稱為「裂縫族」。她們只會生下女性,但偶爾也會產下一些身上長「管子」的怪物,也就是被稱為「噴射族」的男人。人類歷史就在這兩群人的吸引和對抗中誕生。

《裂縫》的靈感,源於萊辛看到的一篇科學雜誌上刊載的文章,文章推斷說地球上最原初的人類物種可能是女性。萊辛得到啟發,構想出一群介乎人與海象之間的遠古人類的故事。萊辛藉助這個探討人類起源的「奇想」,試圖拋開文明時代的概念,去理解史前的狀態。英國科幻文學史家奧爾迪斯稱,「萊辛是主流作家中的科幻小說家」。

4在噩夢中穿過戰爭陰影

馮內古特《五號屠場》

和萊辛類似,美國作家庫爾特·馮內古特也不願意被歸入科幻小說作家的陣營,「自從我的第一部小說發表以後,我就變成了一個牢騷滿腹的人,被置放在一個標著 『科幻小說』的檔案抽屜裡,我很想衝出去——尤其是在這麼多的批評家時常把這個抽屜誤認為是一個尿壺的時候。」

然而,他絕妙的代表作《五號屠場》確實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科幻小說。經歷過二戰「德勒斯登轟炸」陰影而倖存下來的馮內古特,把他本人對戰爭的體驗融進一場內容複雜多變的噩夢。夢裡,一個普通人經歷了納粹集中營與未來星球世界的生活。馮內古特運用科幻小說常用的「時間旅行法」,通過對一個所謂的精神病人的意識流展現,揭示戰爭的荒謬。主人公面對現代科技,幾乎處於失語狀態。科技在戰爭中的濫用,是人類的大悲劇。

5當科學變成怪談

卡爾維諾《宇宙奇趣全集》

在西方科幻小說史的論述中,總要為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留個席位。這位和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腦洞一般大的天才,有一系列令人目眩神迷的作品,而其中最令人嘖嘖稱奇的,可以統一在「宇宙奇趣」名目之下。這個系列的作品和現代科學的關係很難分得開。

卡爾維諾的本事,在於把現代科學裡難以理解的概念變得很輕鬆,從而建立一種更接近於宇宙起源的神話、而非科學小說的文學種類。小說主人公的名字,叫做qfwfq,是一個軸對稱的迴文結構,主人公是一個不受時空限制的人,穿梭於世界的起始和宇宙的終結之間。卡爾維諾本人說,《宇宙奇趣全集》不是要講科幻故事,起碼不是傳統的科幻——雖然他很欣賞儒勒·凡爾納和H.G.威爾斯式的科幻故事。

《宇宙奇趣全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爾維諾

譯者: 張密 / 杜穎 / 翟恆

版本: 譯林出版社 2011年4月

宇宙奇趣的背後,擁有更多的是「大力水手的連環畫,塞繆爾·貝克特,劉易斯·卡羅爾,以及撲克中王牌的畫」……《宇宙奇趣》就是這樣一本混合了現代科學和文學的大雜燴。1985年夏天,他準備哈佛講學時患病,主刀醫生表示,「未曾見過任何大腦構造像卡爾維諾的那般複雜精緻。」所以,能寫出這種奇書的,也就卡爾維諾了吧?

6末日魅影

阿特伍德《洪水之年》

被譽為「加拿大文學女王」的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擅長寫反烏託邦小說,她那本驚悚的《使女的故事》借著影視劇的大熱,讓讀者得以窺見一個「婦女的惟一作用是為國家生育後代」的恐怖未來社會的景象。阿特伍德向來對「末日」主題有很多表達欲望,2009年的新作《洪水之年》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其中大量融進了科幻和自然的元素。

《洪水之年》

作者: [加拿大]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譯者: 陳曉菲

版本: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6年3月

小說藉助上帝的伊甸園裡的主人亞當的口吻,講述了一次全面爆發的大災難之後,倖存者們在殘酷的未來世界生存的故事。然而,這一場「洪水」,和聖經故事中上帝為了掃除邪惡而製造的洪水之災無甚關聯,阿特伍德要描繪的是一個更為怪異的世界——一場沒有水的洪災,一個社會的生存命脈掌握在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手中,人類就這樣手無縛雞之力地拜倒在生物科技的魅影下。或許,這也是一則可怕的寓言。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相關焦點

  • 2017科幻小說排行榜 科幻小說排行榜前10名
    2017科幻小說排行榜 科幻小說排行榜前10名時間:2017-03-02 04:37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7科幻小說排行榜 科幻小說排行榜前10名 2017科幻小說排行榜來啦,2017年都有哪些好看的科幻小說呢?
  • 中國科幻小說極簡史
    晚清:中國科幻文學的起源據目前資料顯示,在中國最先開始大力倡導科幻小說的兩位作家,竟然是梁啓超和周樹人(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魯迅晚清科幻風格差異很大,有政治宣言,有技術界說,有對國民性改造的呼籲,有童話式的科學普及。這些小說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國科幻起源、中國文化轉型的良好範本。
  • 科幻小說:從古玩市場淘到一個手鐲,發現竟然能用它穿越別的世界
    科幻小說:從古玩市場淘到一個手鐲,發現竟然能用它穿越別的世界很多書迷朋友們都喜歡用手機來閱讀小說,閱讀小說能讓人心情愉悅,這近二十年的網絡小說數量加起來絕對是個天文數字,但小說雖然多,真正重量級的則很少,能算得上豐碑作品的就更是鳳毛麟角了。
  • 《弗蘭肯斯坦》:雪萊夫人的驚悚科幻小說
    她創作於1818年的長篇小說《弗蘭肯斯坦》(或譯作《科學怪人》)被認為是一部科幻作品,甚至被譽為世界文學的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主要講述的是,主人公弗蘭肯斯坦在大學求學時痴迷於科學研究,後來創造出了一個巨大而醜陋的怪物,卻始料不及這個怪物竟然製造帶來了一連串可怕的災難。而這個孤獨的怪物其實也是受害者。關於造人的故事,在歌德的《浮士德》中也出現過。
  • 日本科幻小說復活?
    市場    本報特約記者戴錚報導給人以些許「瘋狂」印象的日本科幻小說近來頻頻入圍各大文學獎。今年又恰逢日本科幻作家協會誕生50周年,《讀賣新聞》日前發表述評稱,科幻小說作為時下備受矚目的新興文學,或許已經找回了半個世紀前的熱度。
  • 韓松:在今天,科幻小說其實是「現實主義」文學
    「我總覺得我的科幻小說沒有那麼受歡迎,出書太多對讀者來說是種負擔。」他誠懇地說,「我『警告』過出版方,出這套精選集千萬要想好,可別虧本」。不過,他並不覺得因此要放慢寫作的節奏,因為「思考的想表達的都還沒到讓自己停下來的地步,而且,我還有大量作品寫完了就存在電腦裡,沒有出版。這些作品還可以再修改、完善」。  中華讀書報:「韓松精選集」的具體篇目是您選的嗎?
  • 這事兒你信嗎:科學家宇宙探險源於科幻小說
    這篇名為《星球大戰》的小說在1938年被改編為本土故事在美國的電臺播出,由於小說的描寫太逼真,很多聽眾信以為真,紛紛逃離家園。此事成為美國廣播劇史上的一段傳奇。2005年,《星球大戰》小說被改編為電影《世界大戰》,這一次觀眾們不跑了,輕鬆地坐在電影院裡觀看火星人。在2005年全球票房最好的電影中,排名前兩位的都是科幻電影,都和外星人、太空有關。
  • 任何小說都不值得你認真,哪怕是世界名著!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揉揉人人,ID:rourou-renre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早就想聊聊小說了。作為一個深度的小說愛好者,我看過的的小說著實不少了,而且涉獵廣泛,除了情情愛愛的小說實在看不下去之外,各種類型都有所染指。
  • 大學生最愛讀的名著小說,看看有沒有你讀過的
    玄幻類小說1、《龍族》江南著2、《九州縹緲錄》江南著3、《鬥羅大陸》唐家三少著科幻類《三體》劉慈欣著推理懸疑類2、《秘密》東野圭吾著3、《夢幻花》東野圭吾著青春治癒類1、《讓我留在你身邊》張嘉佳著2、《雲邊有個小賣部》張嘉佳著3、《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張嘉佳著名著經典
  • 書評|科幻小說中的異數:評七馬《異人行》
    《人行世界:異人行》立封其次,小說並沒有刻意用特定題材束縛自己,在類型文學的多種屬性中,要對其進行精準歸類竟然顯得十分困難。尤其前半部中,無論純文學、奇幻或科幻、黑色幽默似乎都不完全適用於它,它顯示了某種極為模糊的雜糅風格,仿佛將多種調料混合在一起烹調出的獨異而新奇的味道,然而這種味道卻難以用簡單的語詞描述出來。有純文學的精巧敘事,有奇幻的人物,也有科幻的構思和黑色幽默的情境。它們如此緊密而複雜地彼此包含滲透,以至於忽略或離析出任何一個都不可能。
  • 國內首套中小學生原創科幻小說書系在深首發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白燁認為:「這套書有關於超能力、科學技術、宇宙文明的各種構想,我很難想像這竟然是青少年作者的作品。但事實擺在眼前,作品就在面前。讓我們跟著這些少年進入他們描繪的廣袤星宇,去做一次探悉未知的神奇遊歷。」發布會上,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社長劉國輝從北京發來賀詞。
  • 凡爾納拒絕「植入廣告」,《八十天環遊地球》終成科幻小說巨作!
    導言:凡爾納拒絕「植入廣告」,《八十天環遊地球》終成科幻小說巨作!1872年,法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名著《八十天環遊地球》,以連載形式在《巴黎時報》公開發表。作品一經問世,便產生轟動效應。很多人打賭福克會不會按時趕到倫敦,以至當時紐約和倫敦的記者,每天要用電報傳送小說最新刊載的內容。這天,小說更新到福克在紐約耽誤了時間,錯過開往倫敦的輪船。下一班航船又至少是幾天後。如果這樣,福克將無法及時趕回去。凡爾納絞盡腦汁,替福克想著破解之策。正在他苦思冥想時,響起一陣輕輕的敲門聲。
  • 科幻中的女性主義:國內科幻小說缺少女性的自我審視
    當人們談起科幻小說時,似乎很少將目光落在科幻中的女性身上。這幾年來,隨著女性科幻作家的崛起,如何在科幻中書寫女性,正成為一個重要命題。「相比西方硬朗的女性主義,中國的女性在表達爭取平等的訴求時,增加了一種柔和的、嘲諷的、幽默的色彩。」科幻作家韓松表示。
  • 《科幻世界》雜誌上的小說如果影視動漫化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這個問題想必各位幻迷都曾幻想過無數遍,但夢想成真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然而就在最近,一部在IMDb評分高達9.2、豆瓣9.4的Netflix動畫短片集《愛,死亡和機器人》竟然真的做到了!例如,「小劉」劉宇昆的短篇《狩獵愉快》(刊登於《科幻世界·譯文版》2017.12期)竟然被改編在了第8集「Good Hunting」!第14集「Zima Blue」則改編自#阿拉斯泰爾·雷諾茲#的《齊瑪藍》(《科幻世界》2012.11期),此前我們曾刊登過這位作者的《慢速子彈》《在巴伯爾斯貝格》等作品!
  • 與惡劣的創作環境博弈:韓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
    因此,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出現了多本科學雜誌,這些雜誌成為了科幻小說刊載的根據地。韓國最早的少年科學雜誌《白頭山》也在這時創刊,該刊物將科學內容以童話和歷史故事的形式進行編寫,極具親和性,迎合了孩子們的理解能力。不過,儘管這一時期的科學雜誌對科幻普及運動做出了一定貢獻,但由於很難找到優秀的作者,再加上財政困難,大部分刊物都沒能堅持太久便消失了。
  • 劉慈欣:建築科幻文學王國
    劉斌愛看書,《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獅子與獨角獸》《動物莊園》……家裡的書三分之二都是世界文學名著。上學識字後,好奇的劉慈欣翻出這些書來,通過查閱四角號碼字典認字,艱難地閱讀這些名著,雖似懂非懂,但他覺得能多認識些字也挺好。
  • 科幻小說裡的2020年代什麼樣?
    他們只通過小小的電腦屏幕面對這些人,遙控操作,而這些人根本接觸不到你。」 Software(軟體) 並不是每一部80年代的賽博朋克小說都能像斯特林那樣準確地把握21世紀20年代,但其中很多都以其他方式,抓住了時代精神。就像魯迪·洛克(Rudy Rucker)的風靡一時的作品《軟體》(Software, 1983年)一樣。
  • 今日精選書籍推薦—科幻小說
    今日的精選書籍為3本科幻小說類書籍,書名分別為《海底兩萬裡》、《呼吸》、《克萊因壺》。我個人很喜歡科幻小說類作品,讀起來特別帶感。其中最為推薦的是劉慈欣的《三體》,下次為大家專門推薦這本書。/三獲日本科幻大獎,此外還獲得過英國科幻協會獎/斯特金獎/坎貝爾獎。
  • 一切科技的前行者:在夢幻遐想裡的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向我們展現屬於科技的夢幻與奇異之時,這也是人們對未來美好幻想的華麗綻放。這部改編成電影的小說《你們這些還魂屍》發表於1959年,科學理論與技術的出現為人類掀開了宇宙萬物的神秘面紗,通訊、天體探索、能量、物質結構等科學認知影響著當下時代的每一個人。
  • 「世界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帶你80天環球世界!
    儒勒·凡爾納(1828-1905),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科幻小說和冒險小說作家,被譽為「科學幻想小說之父」。他生於法國西部海港南特,父親是位頗為成功的律師,一心希望子承父業。18歲時,他遵父囑,去巴黎攻讀法律,可是他對法律毫無興趣,卻愛上了文學和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