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看過一部電視劇《人間四月天》 ,由黃磊、周迅、劉若英等人主演,該劇講述了徐志摩與林徽因、陸小曼、張幼儀三人感情糾葛的故事。
原本是衝著黃磊去看的,後來倒被周迅的靈氣所吸引。儘管那時的周公子還略顯青澀,戲份並不多,但由她飾演的那個清雅單純的林徽因確讓人印象深刻。
慢慢地,這個清麗而脫俗的女子,逐漸步入我的視線。#林徽因#
民國時期,恰是中國歷史上大動蕩大轉變的時期,那個時期湧現了眾多的傳奇人物,至今仍讓世人津津樂道。究竟要以何種姿態行走於世間,才可以做到不被人忘記?
林徽因似乎做到了。她是一代風華的絕世佳人,才華橫溢傾倒眾生;她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讓梁思成寵愛了一生,讓金嶽霖默默地記掛了一生.....
就是這個走在人間四月天的女子,讓眾男子「渴望仰慕愛」,讓眾女子「羨慕嫉妒恨」。這樣的人物,怎不讓人浮想翩翩?
想必在每個人心中對林徽因也有不同的解讀。
有人說,她是個冰潔的女子,所以無論人世如何變遷,她都有著美麗的容顏。
有人說,她是個理智的女子,不管面臨怎樣的誘惑,最後都可以全身而退。
也有人說,她是個矯情的女子,不知道為何還貼上了「綠茶」的標籤……
「她是許多人夢中期待的白蓮,內心始終山明水秀,一清二白」,這便是作者白落梅在《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這本書中對林徽因做出的評價。
也許大家還會問:「林徽因這一生到底最愛誰?」
作者給出的答覆是:「不要問她到底愛誰多一些,又或者誰是誰的白蓮。於我心裡,她只是一位民國女子,縱有傾城之姿,到底柔軟多情。她看似清醒明透,波瀾不驚,又可知,其內心的山水,從來無人能懂。」
01 江南水鄉走來的詩意少女
能夠成為才女,必定與其成長的環境和家世背景分不開的。如果是一個普通人家的女孩,大字不識,也沒見過幾天世面,在那個年代也就是隨波逐流的命運,哪還有選擇命運的權利?
而林徽因,她是幸運的。一百多年前,在那個蓮開的季節,她出生於杭州,就在這座自古以來就充滿了詩情畫意的城市開始了她那如夢一般的人生!
林徽因,出生於江南杭州,她的祖父是林孝恂,進士出身,歷任浙江金華、孝豐等地官職。她的父親林長民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擅長詩文、書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等職。
在詩經《大雅.思齊》裡有「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的句子,她的祖父藉此為她取了「徽音」這個美麗的名字,後來為避免與當時一位男性作者林徽音相混,故改為「徽因」。
在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家庭背景之下,林徽因自然不同於一般的女子。這個小小的女孩註定要用詩意和美好的情懷,來完成降落人間的使命。
童年的記憶是值得珍藏的,童年的教育與經歷也往往影響著人的一生。
現在很多成年人教育自已的孩子時,都會或多或少地帶著一些感懷的話語。
比如說:「如果小時候少貪玩,多讀點書,上課認真一點,不放棄自已的愛好,我也能成為作家、科學家、藝術家……」之類的反思。
想來,當下那麼多的早教班為何受到家長們的熱捧也不難理解。
林徽因在五歲的時候,就接受了來自大姑母林澤民的啟蒙教育。林澤民是清朝末年的大家閨秀,自小接受私塾教育,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正是這位嫻靜優雅、知書達禮的姑母,教會了林徽因讀書識字,加深了她的文學修養,也為她將來成為一代才女做好了前期的積累。
如果到了現代,林徽因一定屬於「明明可以靠顏值,可偏偏靠才華」的女強人之列。
說到這裡,大家不禁會有些疑問,既然家族都是文化人,為何從小教育林徽因的卻是自家姑母,而不是她的母親呢?
作者在書中做出了解釋,林徽因的母親何雪媛出生於浙江嘉興的一個商人家庭,十四歲便嫁給林長民做了二夫人,對於才華出眾的林長民來說,這位沒有受過教育的舊式婦女實在難令他心動,更談不上讓她教育自已的子女啦。
或許上天是公平的,給了林徽因一個儒雅優秀的父親,所以才安排了一個平凡的母親。小小年紀的徽因, 為母親的失寵而背負了許多沉重。她既要在祖母和父親面前做個聰慧的小才女,又要在母親身邊做一個溫馴聽話的乖女兒。
這段艱難的童年經歷,或許也為她後來的感情生活埋下了伏筆。林徽因從心裡不希望自已步入母親的後塵,她很早就明白,人們眼中看似完美和諧的生活,卻也暗藏著許多的無奈。
02 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這句經典廣告語,是曾經在大學校園風靡一時的經典語錄,青春時期的愛情都是帶著懵懂和夢幻的色彩。
陷入愛情的年輕人哪裡顧得上在愛的開始就去籌劃未來,且不說物質需求,都不知道未來在何方,也想不到下一秒會遇見什麼人,反正就是愛了。
一九二零年春天,林長民赴英國講學,十六歲的林徽因跟隨父親去倫敦讀書。而恰好,這一年的九月,徐志摩也從美國來到英國,為了結識狄更生先生,故拜訪了林長民,之後與林長民相見恨晚,也就在那時結識了讓徐志摩愛慕終生的女子。
那些日子,林徽因和徐志摩坐在溫暖的壁爐前,從文學到音樂,從現實到夢境,從昨日到明天,他們總是會有說不完的話題。
這般美好的人物,這樣溫馨的場景,應該能抵得上現在任何一部唯美的韓國偶像劇。
康橋,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也許只有康橋,才給得起他們美麗的相逢。
徐志摩的一首《再別康橋》,字字句句仿佛情景重現,讓所有讀過的人都隨他去了一次康橋,仿佛可以看見一對戀人依偎在橋頭,在康橋的柔波裡築著彩虹般的夢。
林徽因和徐志摩在康橋深刻浪漫地愛了一場,愛到幾乎忘記他們的相逢其實是一場美麗的錯誤。
那時候的徐志摩是已婚人士,並且是兩歲孩子的父親。一直追求理想人生、爭取婚戀自由的徐志摩,根本就不愛妻子張幼儀。
這樣的現實就算放到現在,也是不被人看好的。哪個家庭願意將自已視若珍寶的女兒嫁給一個有婦之夫呢?
林長民雖然欣賞徐志摩的才情,但作為林徽因的父親,他認為好友梁啓超的兒子梁思成才是最好的女婿人選,更何況他和好友梁啓超早已有過口頭之約。
林徽因骨子裡的浪漫自是不可言說,夢來的時候,她可以比誰都更有詩意,可是一旦清醒,她確比誰都更有理智。於是,她選擇了悄悄離別,她的不辭而別令徐志摩在倫敦的煙雨中惆悵難醒。
有很多人不理解為何林徽因為何會如此決絕的轉身?其實如果站在那個時代的背景下,當時的環境下,就能夠體會到愛情在現實面前依然是脆弱的。
林徽因畢竟是官宦世家,又是京城名媛,她如何去嫁給一個有婦之夫,就算徐志摩為她離婚,她也不可能背負起這樣的結果。或許她原本也是個儒弱的女子,她要的只是安穩和一生的清白。
那時的林徽因還不滿十八歲,如此坦然平靜地面對離別,實在令人嘆服。回頭試想,林徽因與徐志摩之間沒有誰辜負了誰,他們就像兩塊溼潤的美玉,倘若結合在一起,反而更易破碎。彼此遙遙相望,默默欣賞,也不失為一種幸福。
正如一首詩寫到的那樣: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不增不減。」
——引自倉央嘉措詩集
人生有太多的無奈,不是所有的真心都會有人珍惜,不是所有的愛都可以得到祝福,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會有個圓滿的結局。
那些流轉至今的千古愛情故事,例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牛郎織女,白娘子與許仙等等,結局都不是完美的,但正因為這些故事裡飽含了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嚮往與期待,所以才會讓人傳誦至今。
如果沒有這段相戀,就不會有《再別康橋》。而徐志摩和林徽因或許同樣是文壇上出類拔萃的人物,卻未必會與這一段家喻戶曉的浪漫故事。愛到難捨難分之時,誰也不會相信,有一天彼此要佇立在別離的路口,平靜地道聲珍重。
早已痛徹心扉,卻依舊掩飾心中的悲傷,假裝真的很淡然。就像那首膾炙人口的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03 風雨中不懼綻放的「白蓮花」
一九二八年三月,二十四歲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加拿大溫哥華姐姐家結婚,之後回京,夫妻倆受聘於東北大學建築系,分別被任命為主任、教授。
他們一起留洋深造,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夫妻倆夫唱婦隨,琴瑟和鳴,又未嘗不是一段佳話。
婚前,梁思成問林徽因:「有一句話,我只問一次,以後都不會再問,為什麼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去回答,準備好聽我了嗎?」這是一個多麼有韻味又特別的女人,梁思成註定要為她的這句話細細地守候呵護她一生了。
現在看來,林徽因當初的選擇是對的,相比同一時代的蕭紅、張愛玲等人,她這一生雖算不上是完美無缺,但是她過得波瀾不驚,清寧安穩。無論是文學上的成就,還是建築事業上的成就,都讓人欽佩仰慕。
人的一生要經歷太多的生離死別,無論你內心有多麼強大,在死亡面前都是軟弱無力的。
一九三一年對於林徽因來說,本是美好的一年,她因肺病在山上靜養,沉積已久的激情得以釋放,為此寫下許多曼妙的詩篇,給她的人生增添了亮麗的一筆。
然而,一場巨大的悲劇也隨之降臨,每一次變故都是人生的轉彎,徐志摩的死對林徽因來說無疑是莫大的痛楚,但她也曾安慰自已,死未必比生苦,而那最後的解脫未必不是幸福、不是聰明。
林徽因是一個從容的人,她不會為了某種情緒而讓自已深深沉淪。
一九三三年,二十九歲的林徽因已顯現成熟的風韻,對她來說,人生已走過重重霧霾,又見明月清風。
這一年,她參加朱光潛、梁宗岱每月舉辦一次的文化沙龍,朗誦中外詩歌和散文,儘管她如此鍾情文字,但似乎更加執著於她的建築事業。
同年九月,林徽因同梁思成、劉敦楨、莫宗江去山西大同考察雲岡石窟。十月,發表散文《閒談關於古代建築的一點消息》。十一月,她同梁思成、莫宗江去河北正定考察古建築。
幾年來,他們的足跡遍布天涯,那種與天南地北塵土相遇的感覺,可以讓她忘記許多人生的別離、情感的空落,還可以衝洗那些平淡的日子。
人到世間走了一遭,就必定不能碌碌無為,總要留些什麼,不要給自已留太多遺憾。
事業上的成就讓更多人對林徽因另眼相待,她不是那個只會風花雪月的嬌柔女子,她深諳民間百態,懂得人情冷暖。
如果說建築事業是林徽因的一種人生信念,那麼文字則是她對美好情懷的一種約誓。
林徽因在三十歲這一年發表了代表作《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首被世人吟誦不已的詩篇。
三十歲的女子應該是最成熟也最有思想的時候,這個年齡的女子想拽住青春最後的一抹綠意,和柔嫩無暇的春天做最後的告別。
青春華麗退場,意味著另一場屬於盛夏的戲行將開幕。儘管還有大把的光陰可以享用,卻再也不能肆無忌憚地揮霍。
當我們讀完林徽因的這首詩,似乎對生命有了別樣的看法。
原來以為林徽因寫這首詩的時候應該不超過二十歲,認為這麼美的文字只會出自青春少女之手。
走進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一旦喪失了青春,就再也不會有這樣的閒情逸緻,工作和生活的壓力,會給你許多無法推卸的責任,誰還能有心情感悟美麗?
而林徽因做到了,她用輕靈柔美的文字,逼迫我們不敢老去,縱然那些遲暮之齡的人讀了這首詩也會覺得青春重現。林徽因沒有在人間煙火中成為一個凡婦,她的心中始終充滿盎然地詩詞,充滿了愛與暖。
我是很欽佩林徽因的,在那些戰亂的日子裡,她攜著一身病骨跟隨梁思成奔走於各個城市,嘗歷風霜,從無怨悔。她從來沒讓自已閒下來,為寫作中國建築史而通宵達旦的努力,對工作的熱忱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也許她徵服不了命運,卻可以駕馭自已的情感、把握自已的心,永遠是人間的一朵素淨的白蓮花,會用最美的姿態自我救贖。
一九五五年四月一日,五十一歲的林徽因病逝於北京同仁醫院,她死在至愛了一生的人間四月天。在她的身邊除了梁思成以及她的孩子們,想來還有金嶽霖吧!
金嶽霖,著名的哲學教育家, 也是位儒雅痴情的男子。他們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長期以來,一直是毗鄰而居。
金嶽霖對林徽因人品才華讚羨至極,十分呵護;林徽因對他亦十分欽佩敬愛,他們之間的心靈溝通可謂非同一般。
他為林徽因送去了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貼切的輓聯表達了林徽因詩意美麗的一生。
生命中常常有很多的感動! 愛,為什麼一定要得到? 金嶽霖自始至終都以最高的理智駕馭自己的感情,愛了林徽因一生。這樣的愛,才是真正無私的愛。關於愛情,不得不敬佩金嶽霖的人格魅力。
看完這本《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一字一句,仿佛讓人找到一種久違的寧靜感,一種對生活釋然的感覺。
人終究抵不過光陰的削減,所以活得坦然才好,活在當下,做每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去每座和自己有緣的城市,看每道動人心腸的風景,珍惜每一個擦肩的路人。
「你是人間四月天,是四月早天裡的雲煙,是夢中期待的白蓮,.....」這樣的詩句仿佛來自天籟,純淨而輕靈。
希望讀者朋友們在這些散發幽香的文字中,漸漸忘卻塵世的喧囂,走進歷史,品味悠遠,與書中人物產生共鳴,共同徜徉心靈的桃花源,迎接生命中美好的晴天!
大家好,我是小夭,愛讀書,愛講故事的職場媽媽。我相信每一個走心的文字,都是源於生活的真實記錄,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百家號@小夭讀書,更多精彩好文,更多好故事讓我講給你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