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在日語中是節日、慶典、廟會的意思,文化祭(日語:ぶんかさい)是在日本(包括在校園中)廣泛存在的一種文化活動。據神社本廳的資料,日本登陸在冊的祭典有三十萬種以上,這個數字相當驚人,如果三百六十五天都用來慶祝,那麼每天將有多達八百多場祭典。
豐富的祭典文化,使得日本可以利用本土民情風俗以及傳統歷史文化加以結合從而去建構出當地的旅遊獨特性,現在去日本旅行,遊客大都能在祭典中體會到日本非日常的面貌風情,感受到狂歡中「看得到的極致瘋狂」與「想不到的細膩情緒」。
祭,狂歡的背後是釋放壓抑
日本人常說Matsuri is the purpose to human life —人生之目的為祭(MatsuriI)。祭的形式多種多樣,表達的情緒都是狂歡,幫助人們釋放內心深受的壓抑,追求極致的幸福與快樂,所以在日本人眼裡,祭的意義就是「人生即是狂歡」。
與中國人所說的祭祖、祭拜、祭祀等莊嚴肅穆的氛圍不同,日本各地的「祭典」活動更豐富,氛圍更歡快。在為期幾日的祭典中,當地人幾乎全員出動,舉行聲勢浩大的慶典儀式。祭典展現了日本人有意營造和精心維護的儀式感,從豪華的花車遊行、浪漫的煙花大會,到極具和風的歌舞大會、宗教慶典,以及應季應景的節日賞花等。
日本這麼多祭典中,夏日祭是在夏天舉辦的慶典、活動的總稱。夏季在日本的東北地區,有極為有名的三大祭:青森睡魔祭,秋田竿燈祭,和仙臺的七夕祭。
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夏日祭,傳說睡魔祭巨大燈籠的習俗是來自古代中國的七夕,也有說在青森炎熱的夏季,人們將需要儀式驅趕睡魔和懶散之心,與青森當地的風俗逐漸結合,發展成日本東北三大祭之一的睡魔祭,又稱佞武多祭。
青森的睡魔祭現已成為日本最具代表性和最熱鬧的夏季祭典之一,每年8月2日—7日舉辦,節日會持續一周之久,最後一天是日間遊行,晚上以花火大會結束。在這個祭典裡,幾乎每年都會有超過300萬的群眾來參加,各式各樣的睡魔燈籠巨大到要20多個成年人才抬得起來,巨型彩燈車在日落後的街道上緩緩行進,場面壯觀。
七夕節在日本仙臺已有近400年的歷史,原是朝廷貴族的祭祀活動,又稱「乞巧奠」。從江戶時代起,才成為一種民間慶祝活動。 每年8月6—8日,仙臺這座城市擁有全日本最大的七夕活動,街頭隨處都是穿浴衣的人。前夜祭是花火大會,隨後是三天全城盛裝,廟會不斷的慶典活動。
在仙臺幾處並不十分特別的景點都掛滿了七夕的矮竹,人們將願望寫於彩紙系在上面。仙臺的車站和幾條主街全部掛滿了七夕的裝飾,綴上小紙花、彩球、紙鶴,長長的飄帶垂到人們頭頂,隨風擺動。
每年的8月3日到8月6日是秋田縣舉行竿燈祭的日子。秋田竿燈祭的起源原來跟七夕有關,遠至二百五十多年前,秋田藩久保田城一帶的居民,為驅去病魔、邪氣及祈求五穀豐收,便將七夕祭典跟祭祖時掛起的燈籠互相結合,並在燈籠上印上釘紋,更發展出撐竿燈競技這種別具特色的玩意,一直流傳至今。
每到收穫的季節,秋田的街道上都是這樣一片燈的海洋,都是各個團體來參加的,所以燈籠上的圖案各不相同,圖案是為了體現各團體的特色而設計的。參加撐杆的基本是男人,因為要展示的不是華麗的服飾和優美的舞步,而是陽剛的力量和高超的控制技巧,同時也是體力和技術的展現。
兩大傳統祭典,日本三大傳統祭祀之二都在這,被公認的日本三大祭包括了京都的祇園祭、東京的神田祭,和大阪的天神祭。
大阪天神祭是日本三大傳統祭祀活動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水上慶典,固定在每年的7月24、25日連續進行兩天。大阪天滿宮創建於平安時代後期,當時經常受到雷電、疫病侵擾,當時人們認為是被流放到九州含冤而死的菅原道真的怨念導致災害頻發,因此建立天滿宮。第二年開始在舊澱川(大川)開始舉辦「鉾流神事」和「船渡御」等活動,這就是天神祭的起源。
活動的看點是3000名身著奈良平安時代宮廷裝束的民眾與神轎一起緩步前行的「陸渡御」,從天滿橋畔分乘約100艘船逆流而上的「船渡御」。到了夜晚的天神祭奉納花火大會,是整場活動的高潮,100堆篝火與5000發煙花將大阪的夜晚點綴成一個奇幻華麗的世界。
衹園祭起源於869年,正值我國晚唐,當時京都正在流行瘟疫,居民為了平息瘟疫把神像搬出神社,在城內巡行。祇園祭的規模之大及熱鬧程度在日本所有慶典中都是數一數二的,京都幾乎整個七月都在舉行祇園祭。
每年的7月14日到17日,各個街頭都會響起傳統樂器的聲音,17日還有24日絢麗多彩的神轎巡遊更是祇園祭的最高潮。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叫「山鉾」的傳統花車的巡遊,還有」花傘」的千人藝伎巡遊。
日本三大盂蘭盆舞。盂蘭盆節也就是鬼節、中元節,日本在飛鳥時代由隋唐時期的中國傳入盂蘭盆節,後來與當地民俗結合,具有獨特的慶祝方式。盂蘭盆節少不了的是盂蘭盆舞。這本來是表達了離開地獄的人們的喜悅,現在已經變成了具有各地特徵的民間舞蹈了。
Eisa原是衝繩當地在盂蘭盆期間,為了送迎祖先的靈所舉辦的傳統藝能活動。隨著氣勢高昂的太鼓的節奏起舞,搭配濃厚南國風味的三線音色,牢牢地抓住了觀眾的心。因此,Eisa也成為了衝繩當地最具代表性的祭典之一。Eisa舞既是祭奠先祖的活動,同時也是一項讓舞者、觀眾以及所有人熱血沸騰的儀式。
高亢的吶喊聲、震撼的鼓聲都動人心弦,規模最大的EISA舞大會是在8月中旬周六至周日舉行的為期3天的「衝繩全島EISA舞大會」。
阿波舞是日本三大盆舞之一,每年8月12日到15日,德島市都會因阿波舞節而沸騰,這裡的阿波舞祭參與演出人員及觀眾總人數為國內盆舞祭規模最大。阿波舞的起源其一認為就是日本各地都有的盂蘭盆會舞的一種,其二認為阿波舞是源於1587年德島藩藩主蜂須賀家政建成德島城時,德島百姓為慶祝建成,不拘禮節自由歡跳的舞蹈。
德島市的阿波踴,以市中心一帶為舞臺,從傍晚開始,一直連續不斷跳到晚。這個舞蹈現場的參與感非常強,很容易就能帶動起現場觀看的觀眾。部分即興加入者還會身穿各種怪異服裝進行即興舞蹈,阿波踴大巡遊與裡越熱內盧的狂歡節並列為熱情奔放的世界性節日。
東京夏末最著名的民俗活動。「高圓寺阿波舞節」最初是1957年高圓寺商業街為了振興街道商業而舉辦的。每年8月的最後一個周六和周日舉行兩天,就在短短兩天的節日期間高圓寺會吸引了多達100萬人次的參觀者。
在三弦琴、鼓點、筱笛和鈸等傳統樂器的伴奏中,由男女獨立的方隊踏著獨特的舞步一路從北到南穿過高圓寺購物街。作為公認的日本朋克發源地,高圓寺坐落於新宿的西邊,這裡也有著很多的精品店,住宅區和小餐館。在阿波舞表演期間,街道兩旁儘是狂歡的觀眾,還能看到各種豐富多彩的日本傳統服飾。
日本全國不同的奇祭,透過祭典去作文化傳承,由民間牽頭,從而動員上下而成為全國盛事的祭典文化力量,由衷而言,當中委實有不少值得我們深思細味,乃至值得參考和借鑑的地方。
北京笨鳥智酷旅遊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是笨鳥文旅旗下全資子公司。是中國自然科普學校發起者。為文化旅遊目的地、生態旅遊目的地、農業旅遊目的地提供頂層策劃、運營體系設計、空間美學管理、智能化商業等全方位服務。通過IP策劃、空間規劃、創意設施、工程實施、品牌運營等環節完成文旅產品的實施運營。
重慶笨鳥文化旅遊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北京笨鳥智酷旅遊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重慶笨鳥品牌設計有限公司
重慶笨鳥標牌有限公司
重慶互仁環境藝術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重慶笨鳥凌天科技有限公司
重慶千雪渡諮詢管理有限公司
做個傳播美好的企業、
創意展現自然與人文精神、
讓我們的產品服務於,
每一位旅行者,
每一個家庭!
註: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及時後臺聯繫我們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