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孩子學習英語的時候,就是在事上練的。如果遇到了問題,就想著脫離,而不是想辦法面對和解決,怎麼能學會事情呢。不能處理好事情,怎麼能學好英語呢。為什麼說英語和事情有關係呢。因為使用英語,是為了說明事情;如果思維中沒有了事物的情景,怎麼去表現事呢。可見,在完成事的時候,一定要在思維中形成情景。也就是說,在課堂上學了英語,要在課後去總結學習過程中的事,從而在思維中還原情景。怎麼還原呢,就是勤學多練。因為複習的時候,並不是什麼都不想的。只有穩定,清晰,準確的情景,才會把事描述全面,處理穩妥。如果沒能力,非得去解決。在英語上,就是不懂單詞,非得要去記住,拿去應對考核。結果呢,在使用的時候,就找不到自我了。因為在表達中,沒有自己的因素,怎麼能提升呢。
在英語學習中,不放過小問題,就可以解決大問題。不放棄小的進步,就能有大的進步。其實呢,進步就是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啊。有時候,覺得應對了考核,贏得了讚美,就是進步。其實,並不是的,而是完成了自己該做的事情而已。真正的進步,就是能夠突破困境,解決自己的問題,在知識上增長,在認知上提升,更願意去接觸和面臨問題,學會和困難為伴,有耐心去處理生活中的小事。在課堂上,老師提問,就是給孩子問題,讓孩子嘗試去解決。老師營造環境和條件,就是為了創造困難,讓孩子學習方法去克服。當完成了過程,真正收穫的是孩子的體會,而不是知識。如果有了體會,孩子就可以用它來分享,能夠通過英語,來表現自己。而不是扛著英語去完成老師的安排,老師的安排完成了,自己在中間是什麼角色呢。
學習英語呢,不僅在為了掌握技能啊。有的孩子學會了,不願在事上練,理解能力就得不到鍛鍊,口語也形不成思維。有的孩子學不會,勉強去記憶,就是為了完成考核。當把英語短文中的故事,弄明白了,對自己有幫助了。能夠從故事中吸取營養,提升自我,這才是英語故事的目的啊。並不是為了完成考核啊,是為了通過理解的過程,引導孩子訓練語境,鍛鍊思維。從而能夠更好地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就像自己去做飯,通過努力,也要學會去品味。只有在品味中,才能知道自己哪裡有缺點,如何查漏補缺。品味呢,可以通過溝通,和老師互動等,都是在完成事情啊。如果不能把事情給梳理清楚了,聽了英語發音,是為了什麼呢。
在少兒英語學習中,有單詞,也有語法,句型等。語法和句型呢,都是在具體事例中,總結出來的方法。如果在口語的時候,想的先是用什麼句型啊,現代式還是過去式呢,用單數呢還是複數呢。如果滿腦子都是這些,還怎麼說話呢。就像和家長溝通事情的時候,孩子想的是有哪些詞不能說,用什麼語氣,各種限制,讓孩子都不知道如何順暢表達了。其實呢,語法呢,就像人的骨骼,只有融合到血肉之中,才能活潑潑的。如果只在練語法,句型;那怎麼能不枯燥呢?當句型在事上練,就發揮了句型的優勢,也是發揮了孩子的優勢,讓孩子的學習,有了回應和收穫。怎麼能不記住句型呢。
就像在走路,如果腦海中都是到什麼地方轉彎,什麼地方直行,過於理性,就很難體會到感性的快樂。課堂上,感受輕鬆和快樂的氛圍;課後,複習中去培養理性的掌握。只有熟練了理性,才會快樂地去感受英語學習過程。很多時候,學習英語中,缺少了什麼,就把什麼單獨領出來去學習。其實呢,凸顯出來的,是注意的。但是不要忘記了根本。孩子參與課堂上的活動,在課後,分享給家長,不要只停留在表面上。學會去思考語境,培養語感,就可以準確使用了。語境呢,就是語言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