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公園地底長眠著780位東河口人

2021-01-20 四川新聞網

  一位遊客在遺址公園憑弔

  2010年,公園新添「大愛崛起」碑

  遊客在地震公園攝影留念

  鮮為人知的是,廢墟上原地重建、變為良田還是修建地震遺址公園,曾經存在過爭論

  ●在廢墟上規劃建設地震遺址公園,目的是讓逝者安息,讓災難不再成為人們的夢魘。

  ●在廢墟上建「紀念碑」,東河口建地震遺址公園的原始想法來自於倖存的東河口人。

  華西都市報記者周海波梁波攝影楊濤劉陳平

  從前的青川縣紅光鄉東河口,群山環抱,青竹江、紅石河在此交匯,山上是一層層的梯田,河邊是肥沃的水田,是個安居樂業的好地方。

  2008年5月12日,「轟轟」三聲悶響,海拔1500米高的王家山崩塌,高山錯位,河流改道,780多位勤勞善良的東河口人永遠長眠於近百米深的地下。

  三年時間,從家園到廢墟,從廢墟再到遺址公園,巨變恍如滄海桑田。行走在公園間,默念著780多位逝者名字,我們的腳步越來越輕。

  廢墟為何要建成公園?面對長眠廢墟下的親人,規劃者如何做到尊重生命?今天,華西都市報記者向您講述地標東河口的重生故事。

  重訪

  村莊消失親人深埋百米地底

  「我不願離開這裡,親人在這個地方,一個在腳下,一個在上面。」

  2011年4月12日,暖陽高照。下午2:40,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裡靜悄悄的。公園裡豎著十幾根形如十字架的木架,實際上,這是老房子的屋梁,當地人稱它為穿鬥。

  「人就埋在那下面。」

  守園人何先通說話時,連頭也不抬一下。他的妻子及10多位親人,也在這110米深的地下。

  因為來拜祭的人很多,何先通開了個香蠟鋪子,鋪子中間,掛著一幅東河口震前照片。照片上,詳細註明著社、院以及學校、電站的位置。

  「我們現在坐的這個位置,是以前村上的水池。」他說,海拔1500米的王家山下以前是一片開闊的谷地。谷地四面有王陽坪社、三元壩社、後院社。「我是後院社人。我們都被評為文明新春戶,家家通水泥路,有沼氣……」

  大地震發生時,何先通在太原打工。3天後回到家時,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個村莊活生生地消失了。」擦乾眼淚之後的他明白,自己只有堅強地活下去。因為兒子在讀書,需要照顧。

  守園、守鋪子,他依然忙碌著,他說,要守護妻子,一直到老。

  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牽掛,「不論是遊客,還是記者,我有義務將東河口地震的前後講述給世人。」

  放輕腳步別驚擾了長眠鄉親

  記者上山的步子走得特別慢,因為地底下有被埋的鄉親,怕打擾了他們的長眠。

  北川老縣城的廢墟中,還留著

  晾曬的衣服、水瓶、電視機,講述著曾經的北川。

  東河口的悲傷,卻全部埋在了地下。

  與何先通店鋪前那張舊照片對比發現,王家山不在了,東河口的西邊,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堰塞湖,它是因巨大的山體爆發而形成的堆積體阻塞河道而形成的,據說水深達18米。

  經過短短幾個月的沉積,豐富的礦物質已經使堰塞湖水體呈現藍、綠、金黃色等多種顏色。那裡曾經是一片良田,還能看到湖中間殘存的電桿。

  下午4點,記者繞過地震後形成的堰塞湖,沿著一條剛修的鄉間路,朝山上走去。

  在這裡開農家樂的何清鳳說,「地震後不久,溫家寶總理來我家,與受災的鄉親們聊了接近1個小時,讓大家不要放棄。」總理的話,讓他銘記在心。

  坐在農家樂的飯廳裡,有一種特別的感覺。小屋裡是木架結構,外層是石磚。他說,「這種建築結構,比較安全。」

  在農家樂的正對面,正在修建一座大橋,主要是為了保證汛期交通。去年8月,東河口遭遇了泥石流。何

  清鳳告訴記者,「大橋修好之後,將對地震遺址公園起到保護作用。」

  青瓦白牆新村沐浴在陽光下

  87歲的李正玉老人坐在屋簷下,享受著暖陽沐浴,時而與過路的鄰居打聲招呼。

  2010年春節前,在當地政府幫助下,100多戶未外遷的東河口村受災群眾搬進了鋼木結構的永久性住房。

  據東河口村村支書王均成介紹,實際每位村民只花了400元左右,便將住房建成。現在他們村家家都有3間以上的新房,家家水泥路相連,不但有村民健身廣場,還有村民活動室。

  如今,站在地震遺址前極目遠眺,昔日災區第二大堰塞湖——東河口堰塞湖,像明鏡般點綴於山間;柏油路阡陌儼然;山腳下一幢幢青瓦白牆的川北風格新家園整潔漂亮。陽光下的村子,平靜而祥和。

  東河口村邊的青竹江依舊在流淌,在東河口人的血液裡,也有種精神在流淌:無懼艱難、從頭再來。

  重生

  國家4A級景區省級地質公園

  青川縣旅遊局長沈興娜告訴記者,目前,遺址公園已創建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被納入「三基地一窗口」教育區,被評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省級地質公園、四川省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等基地;並被成都理工大學授予地震地質災害科研教學基地。

  開園後,公園迅速成為科學考察、感恩紀念、尋親祭奠的重要場所。截至目前,已接待國內外遊客80餘萬人次。其重要組成部分青川地震博物館由浙江全額援建,浙川攜手共建。建築主體、遊客中心等已於2010年9月完成,地震災難體驗廳、4D影院、科普廳等,將於2011年4月底全部完成並正式對外開放。

  幕後

  艱難決策廢墟上建遺址公園

  2008年11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首個地震遺址保護紀念地——青川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開園。

  在此之前,為了揭開一些不解之謎,有效保護地震遺址,青川縣委、縣政府大力實施資源轉化戰略,啟動了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保護和建設工作。

  鮮為人知的是,在廢墟上原地重建、將廢墟變為良田還是修建地震遺址公園,曾經存在過爭論。

  為紀念親人東河口人想立紀念碑

  廢墟下掩埋了780多名東河口人,這裡建成公園,是否存在不敬畏生命的矛盾?

  但是青川沒有停留在爭論中,最有發言權的是東河口人。

  青川縣旅遊局長、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負責人沈興娜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東河口建地震遺址公園,原始想法就來自於東河口人。

  地震發生後,東河口從青山綠水「變臉」為一片廢墟,無論是進行原地重建,還是將廢墟變為良田,幾乎都是不敬畏生命的做法,因為,在110米的廢墟下,還

  掩埋著780多名親人。

  於是,倖存的東河口人上書一封聯名信,希望能在廢墟上立一塊紀念碑,以此紀念逝去的親人。

  從點滴做起修建過程中尊重逝者

  其實,東河口人的想法,與縣上的災後重建規劃不謀而合,即在東河口建地震遺址公園,讓它記錄災難,記錄汶川大地震這段歷史。

  工作人員開始徵集東河口人的意見。

  「有這麼多相識與不相識的人,從各地趕來祭奠我們的親人,我們感到很安慰」;「我們的家園沒了,親人沒了,建公園,我們還可以與自己的親人在一起」……東河口人沒有反對。

  沈興娜說,「在掩埋逝者廢墟上建地震遺址公園,不僅沒有不敬畏生命,反而是一種尊重逝者的表現。修建過程中,為尊重逝者,我們從點滴上做起。比如在廢墟上豎立十字架形的『穿鬥』,就寓意著居民遺址。」

  3年如白駒過隙,轉眼間廢墟已是公園,新的家園又靜臥於山水之間。

  對話

  建遺址公園藏著青川人的「私心」

  華西都市報:為什麼要規劃建設地震遺址公園?

  沈興娜:災難過後,我們必須深刻反思。在廢墟上規劃建設地震遺址公園,目的是讓逝者能夠安息,讓災難不再成為人們的夢魘。

  規劃建設地震遺址公園,還藏著青川人的「私心」。地震發生後,全國人民的愛心如潮水般湧來,讓青川人深刻體會到什麼叫「無疆大愛」。建地震

  遺址公園,就是要讓她成為青川人常懷感恩之心的重要載體;成為緬懷逝者,激勵生者的精神家園。

  不僅如此,還要讓公園成為自然科學的「科普學校」、成為激發愛國情,凝聚民族精神的教育基地;成為青川縣旅遊產業重建,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形成旅遊經濟鏈條的突破口。

  地震遺址群選址東河口最為適合

  華西都市報:為何地震遺址公園選址東河口?

  沈興娜:東河口遺址,是由汶川大地震中地球應力爆發形成的,也是地質破壞形態最豐富、體量最大,地震堰塞湖數量最多最為集中,傷亡最為慘重的地震遺址群。因此,選址建地震遺址公園,東河口最適合。

  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的總體規劃,是由浙江大學作出的。主題圍繞「紀念、感恩、發展」三個關鍵詞展開。整個建築群莊嚴肅穆,與遺址公園內各處展現青川人感恩、自強等石刻標語相得益彰。「大愛崛起」碑矗立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內,象徵著「青川經歷了地震的洗禮,在廢墟中挺立,在重建中崛起」。碑身四個大字由馬識途老先生書寫,碑體旁是一堵形似王家山造型的紀念牆,牆體上刻有「5·12」汶川特大地震青川遇難者姓名。

  地標檔案

  青川東河口,有人居住的歷史可上溯2300多年。東河口村為青川縣紅光鄉所轄。東河口村是紅光鄉最大的一個行政村,這片開闊谷地裡容納4個社,王家山社、王陽坪社、三元壩社、後院社。

  2008年5月12日距離震源點映秀300公裡的青川東河口,海拔1500米高的王家山崩塌,780多人被埋。

  2008年11月12日青川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開園。

  目前遺址公園已創建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被評為省級地質公園等。

相關焦點

  • 青川印象 | 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
    青川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是以地震遺址、科普教育為主的新型景區,是「5.12」汶川特大地震首個「見證災難、感悟生命」的地震遺址保護紀念地。
  • 滿是「傷痕」的公園,國人不能遺忘的歷史,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
    雖然地震已經走了,但我們不能忘記這種悲痛和這段史實,於是國家建立了這座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這是汶川大地震後我國建立的首個地震遺址紀念地,也是我國的4A級景區,公園保存了地震發生之後的地形變化和地貌特徵,展示了地震造成的房屋山體坍塌、山崖斷層、地面隆起和地上裂痕。這些地址破壞形態保存的十分完整,供人們瀏覽。建園的意願是希望逝者安息,而生者能牢記悲痛堅強面對。
  • 青川縣東河口地震遺址,回想起當年都非常的痛心!
    這裡就是青川縣東河口地震遺址,我們是從青川縣石壩鄉過來的,到了地震遺已經是下午六點過了,這個地方我是第二次來了!只聽路過的說這裡是東河口但是更不知道這裡的經歷了什麼!地震第二年這裡還是一片廢墟,泥土夾雜的石頭。這就是遺址的停車場裡面,一進來就能看得到!
  • 四川青川地震遺蹟地質公園——四川地質公園
    青川地震遺址地質公園位於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內,其主體部分——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於2008年11月開園。
  • 西安最大城市公園興慶宮公園,唐朝興慶宮遺址上修建,面積780畝
    說起西安這座城市,很多人都知道,是一個很多人都喜歡去旅遊的城市,在古時候很多朝代的都城都建在西安市,也就是古稱的長安。這個城市有很多值得旅遊的地方和景點,今天我們所要講到的就是其中之一的興慶宮公園,接下來就給大家細扒一下這個公園吧。
  • 盤點全球10大難解古遺址 挑戰古文明!
    你是夜晚望著天空思考人類是怎麼來的人嗎?如果你屬哲學、歷史頭腦的人,或許你會喜歡古文明遺址為主題的旅遊行程。
  • 西安市最大的城市公園:佔地面積780畝,被稱為西安版的圓明園
    中國最古老的歷史遺址公園:佔地面積780畝,與西安交通大學相鄰隨著各座城市人們生活水準加強,因此很多居民就想在精神層次上更好地進行提升,並且,一些旅遊景點也隨著遊客數量在不斷的增加名氣。正是因為這樣,一時間,讓這些公園、景點都名氣大增。不過,這些地方,看到人流量增長之後,就會肆意增長價格,就這樣肆意要價的情況下,景點的人氣也就會越來越少。
  • 青川縣多舉措助推東河口景區提質升級
    在博物館遊客中心設置全域旅遊導覽圖、東河口景區全景圖;東河口園區內修建A級旅遊廁所1個、安裝高清攝像頭23個;東河口園區、博物館遊客中心增加臨時納涼亭5個,區域內實現WIFI全覆蓋;完善二維碼語音講解系統,共粘貼語音二維碼16處;在遊客中心設置「途書小驛」「移動圖書館二維碼」3處。(2)旅遊服務特色化。
  • 四川青川地震遺蹟國家地質公園提質升級
    近日,筆者來到四川青川地震遺蹟國家地質公園,這個因汶川特大地震形成的公園道路乾淨整潔,標識標牌完善,充分展現了青川人民在災難面前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的生動場面,激發人們珍愛生命、奮發向上的豪邁情懷。汶川大地震首個建成的地震遺址公園,是汶川大地震中地質破壞形態最豐富、地震堰塞湖數量最多最為集中的地球應力爆發形成的地震遺址群。
  • 【關注】四川青川地震遺蹟國家地質公園提質升級
    ,這個因汶川特大地震形成的公園道路乾淨整潔,標識標牌完善,充分展現了青川人民在災難面前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的生動場面,激發人們珍愛生命、奮發向上的豪邁情懷。青川地震遺蹟國家地質公園是汶川大地震首個建成的地震遺址公園,是汶川大地震中地質破壞形態最豐富、地震堰塞湖數量最多最為集中的地球應力爆發形成的地震遺址群
  • 遊南湖公園,觀軍工重器,拜抗戰遺址,訪之龍故裡
    李之龍故裡--之龍紀念園遊南湖公園,觀軍工重器,拜抗戰遺址,訪之龍故裡。也許是內心深處的崇敬使然,居住在故居周圍的人家將周邊環境保持得甚好,乾淨整潔、無半點喧囂嘈雜,不少民房牆面上還繪製著紅色故事,讓人立於牌樓之下時便頓生敬意、震撼不已。
  • 唐朝17位皇帝在此辦公居住 帶你探訪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昨日,由華商報策劃的「一號講解員」博物館探訪活動第四期走進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在此參觀了丹鳳門、含元殿等遺址。由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首席講解員秦藝純,帶領華商小記者們一起步入大唐帝國的恢宏時代。
  • 海昏侯國遺址公園有望打造成媲美秦始皇陵遺址公園
    一期工程主要包括一館(遺址博物館)、一心(遊客服務展示中心及配套設施)、一園(劉賀墓園保護展示工程)、一道(海昏大道)、一步(遺址公園內部遊步道),以及遺址博物館周邊環境整治和智慧公園(安防)兩項配套工程,將積極創建中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世界文化遺產,打造大遺址建設的江西樣本和江西文化新名片。
  • 人類對地底的探索只有0.2%?地底有什麼?
    我們已經大概的了解海洋深處,那麼人類對地底有沒有探索呢?還真有不少,廢話少說,地底之旅,即刻啟程地底深度:1.8米普通墓穴的深度6米:金屬探測儀已經失去作用19米:城市地鐵站的一般深度100米:通常是各國政府掩埋核廢料的地方
  • 長沙城北一大型公園6月建成,佔地780畝,就在湘江邊這個地方
    銀星灣公園項目南起三汊磯大橋、北至石長鐵路,總面積約780畝,設計遊客容量為3000人。▲地理位置該公園是集休閒、生態、文化和科普多功能為一體的門戶公園,也是濱江生態公園群中首個啟動建設的重點公園。涵蓋黃金河水系、大澤湖、張家湖等湖泊,湘江灘涂,月亮島、香爐洲等四大江心洲島及銀星灣公園、三環線市民健身公園等14個公園。公園群以水係為「藤」,以公園為「瓜」,以洲島為「葉」,形成一河貫通、三湖串聯、公園群布、綠島呼應的生態空間,依託瀟湘北路、黃金河水系兩大發展軸,規劃建設健康樂活、創新商務、生態智慧、文旅樂遊四大片區,構建江洲湖聯動、產城景融合的新型城鎮化示範區。
  • 義大利文保專家:讓東華門遺址成為成都文化名片
    成都東華門遺址在次年命名,並被規劃為遺址公園。遺址公園怎樣保護利用並呈現?作為世界上歷史文化遺存保護領先國家之一的義大利,未來將有文博領域的多位專家參與相關工作。  在義大利基耶佩斯卡拉大學教授蘇珊娜看來,位於成都市中心的東華門遺址和羅馬競技場一樣,都是城市歷史的見證。
  • 回洛倉遺址將可「凌空」參觀
    3月份起,回洛倉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正式啟動。  保護房基本完工,可「凌空」12米看倉窖  22日上午,記者來到洛陽市瀍河區小李村附近的回洛倉遺址,入口處醒目位置豎著一塊大石,上面刻著「中國大運河回洛倉遺址」。整個遺址保護區的東南側已建起了遊客服務中心,目前正在進行內部裝修。  遺址保護區西北角是回洛倉遺址的主體建築——一座外觀大氣的保護房,保護房牆壁4.5米以下均鋪設一層由金屬網固定的石頭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