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遊客在遺址公園憑弔
2010年,公園新添「大愛崛起」碑
遊客在地震公園攝影留念
鮮為人知的是,廢墟上原地重建、變為良田還是修建地震遺址公園,曾經存在過爭論
●在廢墟上規劃建設地震遺址公園,目的是讓逝者安息,讓災難不再成為人們的夢魘。
●在廢墟上建「紀念碑」,東河口建地震遺址公園的原始想法來自於倖存的東河口人。
華西都市報記者周海波梁波攝影楊濤劉陳平
從前的青川縣紅光鄉東河口,群山環抱,青竹江、紅石河在此交匯,山上是一層層的梯田,河邊是肥沃的水田,是個安居樂業的好地方。
2008年5月12日,「轟轟」三聲悶響,海拔1500米高的王家山崩塌,高山錯位,河流改道,780多位勤勞善良的東河口人永遠長眠於近百米深的地下。
三年時間,從家園到廢墟,從廢墟再到遺址公園,巨變恍如滄海桑田。行走在公園間,默念著780多位逝者名字,我們的腳步越來越輕。
廢墟為何要建成公園?面對長眠廢墟下的親人,規劃者如何做到尊重生命?今天,華西都市報記者向您講述地標東河口的重生故事。
重訪
村莊消失親人深埋百米地底
「我不願離開這裡,親人在這個地方,一個在腳下,一個在上面。」
2011年4月12日,暖陽高照。下午2:40,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裡靜悄悄的。公園裡豎著十幾根形如十字架的木架,實際上,這是老房子的屋梁,當地人稱它為穿鬥。
「人就埋在那下面。」
守園人何先通說話時,連頭也不抬一下。他的妻子及10多位親人,也在這110米深的地下。
因為來拜祭的人很多,何先通開了個香蠟鋪子,鋪子中間,掛著一幅東河口震前照片。照片上,詳細註明著社、院以及學校、電站的位置。
「我們現在坐的這個位置,是以前村上的水池。」他說,海拔1500米的王家山下以前是一片開闊的谷地。谷地四面有王陽坪社、三元壩社、後院社。「我是後院社人。我們都被評為文明新春戶,家家通水泥路,有沼氣……」
大地震發生時,何先通在太原打工。3天後回到家時,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個村莊活生生地消失了。」擦乾眼淚之後的他明白,自己只有堅強地活下去。因為兒子在讀書,需要照顧。
守園、守鋪子,他依然忙碌著,他說,要守護妻子,一直到老。
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牽掛,「不論是遊客,還是記者,我有義務將東河口地震的前後講述給世人。」
放輕腳步別驚擾了長眠鄉親
記者上山的步子走得特別慢,因為地底下有被埋的鄉親,怕打擾了他們的長眠。
北川老縣城的廢墟中,還留著
晾曬的衣服、水瓶、電視機,講述著曾經的北川。
東河口的悲傷,卻全部埋在了地下。
與何先通店鋪前那張舊照片對比發現,王家山不在了,東河口的西邊,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堰塞湖,它是因巨大的山體爆發而形成的堆積體阻塞河道而形成的,據說水深達18米。
經過短短幾個月的沉積,豐富的礦物質已經使堰塞湖水體呈現藍、綠、金黃色等多種顏色。那裡曾經是一片良田,還能看到湖中間殘存的電桿。
下午4點,記者繞過地震後形成的堰塞湖,沿著一條剛修的鄉間路,朝山上走去。
在這裡開農家樂的何清鳳說,「地震後不久,溫家寶總理來我家,與受災的鄉親們聊了接近1個小時,讓大家不要放棄。」總理的話,讓他銘記在心。
坐在農家樂的飯廳裡,有一種特別的感覺。小屋裡是木架結構,外層是石磚。他說,「這種建築結構,比較安全。」
在農家樂的正對面,正在修建一座大橋,主要是為了保證汛期交通。去年8月,東河口遭遇了泥石流。何
清鳳告訴記者,「大橋修好之後,將對地震遺址公園起到保護作用。」
青瓦白牆新村沐浴在陽光下
87歲的李正玉老人坐在屋簷下,享受著暖陽沐浴,時而與過路的鄰居打聲招呼。
2010年春節前,在當地政府幫助下,100多戶未外遷的東河口村受災群眾搬進了鋼木結構的永久性住房。
據東河口村村支書王均成介紹,實際每位村民只花了400元左右,便將住房建成。現在他們村家家都有3間以上的新房,家家水泥路相連,不但有村民健身廣場,還有村民活動室。
如今,站在地震遺址前極目遠眺,昔日災區第二大堰塞湖——東河口堰塞湖,像明鏡般點綴於山間;柏油路阡陌儼然;山腳下一幢幢青瓦白牆的川北風格新家園整潔漂亮。陽光下的村子,平靜而祥和。
東河口村邊的青竹江依舊在流淌,在東河口人的血液裡,也有種精神在流淌:無懼艱難、從頭再來。
重生
國家4A級景區省級地質公園
青川縣旅遊局長沈興娜告訴記者,目前,遺址公園已創建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被納入「三基地一窗口」教育區,被評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省級地質公園、四川省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等基地;並被成都理工大學授予地震地質災害科研教學基地。
開園後,公園迅速成為科學考察、感恩紀念、尋親祭奠的重要場所。截至目前,已接待國內外遊客80餘萬人次。其重要組成部分青川地震博物館由浙江全額援建,浙川攜手共建。建築主體、遊客中心等已於2010年9月完成,地震災難體驗廳、4D影院、科普廳等,將於2011年4月底全部完成並正式對外開放。
幕後
艱難決策廢墟上建遺址公園
2008年11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首個地震遺址保護紀念地——青川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開園。
在此之前,為了揭開一些不解之謎,有效保護地震遺址,青川縣委、縣政府大力實施資源轉化戰略,啟動了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保護和建設工作。
鮮為人知的是,在廢墟上原地重建、將廢墟變為良田還是修建地震遺址公園,曾經存在過爭論。
為紀念親人東河口人想立紀念碑
廢墟下掩埋了780多名東河口人,這裡建成公園,是否存在不敬畏生命的矛盾?
但是青川沒有停留在爭論中,最有發言權的是東河口人。
青川縣旅遊局長、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負責人沈興娜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東河口建地震遺址公園,原始想法就來自於東河口人。
地震發生後,東河口從青山綠水「變臉」為一片廢墟,無論是進行原地重建,還是將廢墟變為良田,幾乎都是不敬畏生命的做法,因為,在110米的廢墟下,還
掩埋著780多名親人。
於是,倖存的東河口人上書一封聯名信,希望能在廢墟上立一塊紀念碑,以此紀念逝去的親人。
從點滴做起修建過程中尊重逝者
其實,東河口人的想法,與縣上的災後重建規劃不謀而合,即在東河口建地震遺址公園,讓它記錄災難,記錄汶川大地震這段歷史。
工作人員開始徵集東河口人的意見。
「有這麼多相識與不相識的人,從各地趕來祭奠我們的親人,我們感到很安慰」;「我們的家園沒了,親人沒了,建公園,我們還可以與自己的親人在一起」……東河口人沒有反對。
沈興娜說,「在掩埋逝者廢墟上建地震遺址公園,不僅沒有不敬畏生命,反而是一種尊重逝者的表現。修建過程中,為尊重逝者,我們從點滴上做起。比如在廢墟上豎立十字架形的『穿鬥』,就寓意著居民遺址。」
3年如白駒過隙,轉眼間廢墟已是公園,新的家園又靜臥於山水之間。
對話
建遺址公園藏著青川人的「私心」
華西都市報:為什麼要規劃建設地震遺址公園?
沈興娜:災難過後,我們必須深刻反思。在廢墟上規劃建設地震遺址公園,目的是讓逝者能夠安息,讓災難不再成為人們的夢魘。
規劃建設地震遺址公園,還藏著青川人的「私心」。地震發生後,全國人民的愛心如潮水般湧來,讓青川人深刻體會到什麼叫「無疆大愛」。建地震
遺址公園,就是要讓她成為青川人常懷感恩之心的重要載體;成為緬懷逝者,激勵生者的精神家園。
不僅如此,還要讓公園成為自然科學的「科普學校」、成為激發愛國情,凝聚民族精神的教育基地;成為青川縣旅遊產業重建,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形成旅遊經濟鏈條的突破口。
地震遺址群選址東河口最為適合
華西都市報:為何地震遺址公園選址東河口?
沈興娜:東河口遺址,是由汶川大地震中地球應力爆發形成的,也是地質破壞形態最豐富、體量最大,地震堰塞湖數量最多最為集中,傷亡最為慘重的地震遺址群。因此,選址建地震遺址公園,東河口最適合。
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的總體規劃,是由浙江大學作出的。主題圍繞「紀念、感恩、發展」三個關鍵詞展開。整個建築群莊嚴肅穆,與遺址公園內各處展現青川人感恩、自強等石刻標語相得益彰。「大愛崛起」碑矗立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內,象徵著「青川經歷了地震的洗禮,在廢墟中挺立,在重建中崛起」。碑身四個大字由馬識途老先生書寫,碑體旁是一堵形似王家山造型的紀念牆,牆體上刻有「5·12」汶川特大地震青川遇難者姓名。
地標檔案
青川東河口,有人居住的歷史可上溯2300多年。東河口村為青川縣紅光鄉所轄。東河口村是紅光鄉最大的一個行政村,這片開闊谷地裡容納4個社,王家山社、王陽坪社、三元壩社、後院社。
2008年5月12日距離震源點映秀300公裡的青川東河口,海拔1500米高的王家山崩塌,780多人被埋。
2008年11月12日青川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開園。
目前遺址公園已創建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被評為省級地質公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