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是否符合佛陀本懷?
網友問:法師,佛說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要我們生起出離心。可又有人提倡人間佛教,說這個世界這麼好,那麼好,讓人們留戀這個世界。佛都說這是末法時代,會成住壞空,做這些努力有什麼意義呢?是不是偏離方向了呢?
學誠法師:佛法有三個層面,一是安樂道,修五戒十善,種善因得樂果,符順大多數人的追求;二是解脫道,對世間盛事發出離心,淨化內心的貪染執著,希求出離生死;三是菩提道,以出世心行入世道,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廣利一切有情。人間佛教是以世間法為度人之方便、出世之階梯。
徐恆志老居士
我們學佛的目的,在於堅持五戒十善,來斷惡修善,淨化自己;廣修六度四攝,來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轉化煩惱習氣,徹證常住真心,從而徹底解脫生死流轉和世出世間的一切苦厄,這是我們生命史上的一件大事因緣,是學佛的基本要求,也是人間佛教的主要內容。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我們必須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精進修學戒、定、慧三無漏學。
從以上「六度、四攝」的道德內容中,反映出大乘佛教立足人間、無私奉獻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把這些內容與「五戒、十善」等道德規範連結在一起,推動人們心靈、氣質的不斷升華,有利於形成歡樂、和諧的人際關係,進入真、善、美的和平、幸福境地。它與精神文明建設互相協調和補充,對社會的安定、繁榮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從而實現人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使超越世間而又不離世間的人間佛教思想,充分發揮社會效果。在此基礎上,佛教學者通過努力實踐超越二元對立的絕對真理,追求自我完善,積極開發自性潛在的無盡寶藏,無限擴展新的生命力,掌握自己,利濟他人,把小我融化為宇宙全體,共同奔赴光輝的未來,圓滿實現人生的終極價值。
淨慧長老
做人是學習佛法的第一等要事。學佛的目的,無非是藉由戒、定、慧三學的燻修,遠離貪、嗔、痴三毒的惱害,完成身、口、意三業的淨化。這是學佛與做人的總綱領,也是佛法教化的總目標和如何做人的大方向。所謂人間佛教,即以此為根本;所謂生活禪,即由此而展開。近現代佛教一代大師太虛和尚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他把做人與學佛、人格的成就與佛格的圓滿完全融為一體、打成一片。由此可知,佛法的一大藏教,無非是教世人如何做一個有益於自他的人而已。
晚近以來佛教界出現了一些脫離世間的傾向,佛教成了專為超度死人的儀式,佛教徒被人稱為「避世主義者」。太虛大師為此高揚人間佛教的思想,主張佛法要化導人間世、改善人間世。太虛大師的思想現在成了佛教的主流,我們都應該順應這一主流,以積極向上的態度去理解佛法、修行佛法,去建設這個世間,改善這個世間,並覺悟在這個世間。六祖慧能大師說得好:「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
惟賢長老
人間佛教就是人生佛教,是繼承人生佛教而來的,其核心思想是:立足於人生,趣向於佛陀。
(一)釋迦佛的應化示現是人間佛教的一種典型
釋迦佛下天、託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入涅槃,這八相成道,都在人間。成道以後說法,組織僧團,祇樹給孤獨園、竹園精舍、王舍城大講堂、靈鷲山等地,也都是在人間。這個僧團就不僅只有出家人了,出家在家都有,以此作為榜樣,推廣到社會,作為一種教育,目的也就是要淨化人間。所以古往今來,佛法重在人間。
《金剛經》上講:「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就充分說明釋迦佛在日常生活中,要乞食、募化、洗浴,和普通人一樣。因此,釋迦佛在生活中得到自在,佛法就在人間,就在生活間,而不是脫離生活的。釋迦佛在人間以身作則、體現佛教精神的這種人生,其實就是人間佛教的一種典型。
(二)歷代祖師均提倡做人是基礎
從佛教發展歷史及傳播情況來看,不管是在印度還是中國,不管是小乘佛教還是大乘佛教,其各個宗派、歷代祖師,首先就是講做人。人是最殊勝的,《阿含經》中講:一切眾生中,人為第一。
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把修行的道路分為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下士道就是講做人,然後才有中士道、上士道,把人做好了,才能進一步修解脫行,修大士行。人是基礎,宗喀巴大師取名叫增上生,就是以做人為增上緣,可以逐步上升。六道中,天道太快樂,想不起來修行;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太苦,沒有辦法修行;只有人在苦樂之間,有苦又有樂,由於苦的關係知道上進,故叫增上生。上升下降,人是基礎,對於學佛來講,以人為上升的增上緣,作為人很難得,所以菩提道首先講,人身難得,要珍重人身。
中國唐代形成的八個宗派是各祖師根據佛經創立的,從不同角度各有發揮,成為代表中國特色的佛教,特別與中國的儒家相結合。儒家就是講如何做人,孝養父母、恭敬師長、尊老愛幼、憐貧惜苦,以實現淑世善民、淨化國土的目標。
綜上所述,歷代以來,從釋迦佛到印度、中國的各祖師們,所講的教理及闡發的妙義,最基本的都是從人身做起,儘管大小乘經典,妙義各有不同,各個宗派的思想各有側重,但在「做人」這一方面是基本一致的。做人是基礎,離不開人乘,這是各宗各派最基本的思想。
近代佛門領袖太虛大師明確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他講過「人生佛教、真現實論、真菩薩行、菩薩學處」。這是太虛大師根據印度的佛法和中國傳統的佛教,對佛法進行融貫,並結合現代做出新的判攝後,提出的適應當代佛教的偉大思想,為當今學人明確指出了一條契機契理的修行之路。
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內容,簡單說來就是「完人、超人、超超人」的三級做人觀。太虛大師講,做一個人,首先要做一個完人,就要遵守三皈五戒十善,明因識果,保持人身,完成人的人格,提高人的道德;以後就要做超人,超人就要修解脫行,少欲知足,寧靜淡泊,求身解脫、心解脫、慧解脫;超人以後要做超超人,超超人就是菩薩,就要具足大悲、大智、大願、大無畏的精神,發菩提心,修四無量心、四攝六度,去救苦救難,度脫一切苦厄,這就是成佛的因。完人、超人、超超人,成佛就是這麼一個過程。佛陀就是一個超超人,完成人格的第一人。
太虛大師提出的人生佛教,與中國現實密切相應,符合佛陀的本懷,有四個過程:
1.人生改善。就是要把人生走向善的道路,首先把人做好。
2.後世增勝。就是在下一輩子仍然能夠保持人身,不墮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有繼續向上的增上緣。
3.生死解脫。要明了「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徹底了解人生、宇宙的實相,就要發起出離心,求生死解脫。具體就需要嚴持戒律,修清淨行,少欲知足,淡泊寧靜,達到去除貪瞋痴,這是很關鍵的,要想成佛,必須要經過這一關。
4.法界圓明。通過學菩薩,就能得到佛果。佛果就是法界圓明,法界就是恢復法性,圓明就是大圓鏡智、智慧光明,圓滿遍照,才能成佛。
人生改善、後世增勝、生死解脫、法界圓明,就是從做人開始,到學解脫行、菩薩大士行,一直到成佛,都是掛起鉤的,一步步聯繫起來的。這也就是人乘趣向佛乘的基本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