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是否符合佛陀本懷?

2020-12-25 平常新語

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是否符合佛陀本懷?

網友問:法師,佛說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要我們生起出離心。可又有人提倡人間佛教,說這個世界這麼好,那麼好,讓人們留戀這個世界。佛都說這是末法時代,會成住壞空,做這些努力有什麼意義呢?是不是偏離方向了呢?

學誠法師:佛法有三個層面,一是安樂道,修五戒十善,種善因得樂果,符順大多數人的追求;二是解脫道,對世間盛事發出離心,淨化內心的貪染執著,希求出離生死;三是菩提道,以出世心行入世道,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廣利一切有情。人間佛教是以世間法為度人之方便、出世之階梯。

徐恆志老居士

我們學佛的目的,在於堅持五戒十善,來斷惡修善,淨化自己;廣修六度四攝,來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轉化煩惱習氣,徹證常住真心,從而徹底解脫生死流轉和世出世間的一切苦厄,這是我們生命史上的一件大事因緣,是學佛的基本要求,也是人間佛教的主要內容。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我們必須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精進修學戒、定、慧三無漏學。

從以上「六度、四攝」的道德內容中,反映出大乘佛教立足人間、無私奉獻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把這些內容與「五戒、十善」等道德規範連結在一起,推動人們心靈、氣質的不斷升華,有利於形成歡樂、和諧的人際關係,進入真、善、美的和平、幸福境地。它與精神文明建設互相協調和補充,對社會的安定、繁榮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從而實現人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使超越世間而又不離世間的人間佛教思想,充分發揮社會效果。在此基礎上,佛教學者通過努力實踐超越二元對立的絕對真理,追求自我完善,積極開發自性潛在的無盡寶藏,無限擴展新的生命力,掌握自己,利濟他人,把小我融化為宇宙全體,共同奔赴光輝的未來,圓滿實現人生的終極價值。

淨慧長老

做人是學習佛法的第一等要事。學佛的目的,無非是藉由戒、定、慧三學的燻修,遠離貪、嗔、痴三毒的惱害,完成身、口、意三業的淨化。這是學佛與做人的總綱領,也是佛法教化的總目標和如何做人的大方向。所謂人間佛教,即以此為根本;所謂生活禪,即由此而展開。近現代佛教一代大師太虛和尚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他把做人與學佛、人格的成就與佛格的圓滿完全融為一體、打成一片。由此可知,佛法的一大藏教,無非是教世人如何做一個有益於自他的人而已。

晚近以來佛教界出現了一些脫離世間的傾向,佛教成了專為超度死人的儀式,佛教徒被人稱為「避世主義者」。太虛大師為此高揚人間佛教的思想,主張佛法要化導人間世、改善人間世。太虛大師的思想現在成了佛教的主流,我們都應該順應這一主流,以積極向上的態度去理解佛法、修行佛法,去建設這個世間,改善這個世間,並覺悟在這個世間。六祖慧能大師說得好:「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

惟賢長老

人間佛教就是人生佛教,是繼承人生佛教而來的,其核心思想是:立足於人生,趣向於佛陀。

(一)釋迦佛的應化示現是人間佛教的一種典型

釋迦佛下天、託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入涅槃,這八相成道,都在人間。成道以後說法,組織僧團,祇樹給孤獨園、竹園精舍、王舍城大講堂、靈鷲山等地,也都是在人間。這個僧團就不僅只有出家人了,出家在家都有,以此作為榜樣,推廣到社會,作為一種教育,目的也就是要淨化人間。所以古往今來,佛法重在人間。

《金剛經》上講:「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就充分說明釋迦佛在日常生活中,要乞食、募化、洗浴,和普通人一樣。因此,釋迦佛在生活中得到自在,佛法就在人間,就在生活間,而不是脫離生活的。釋迦佛在人間以身作則、體現佛教精神的這種人生,其實就是人間佛教的一種典型。

(二)歷代祖師均提倡做人是基礎

從佛教發展歷史及傳播情況來看,不管是在印度還是中國,不管是小乘佛教還是大乘佛教,其各個宗派、歷代祖師,首先就是講做人。人是最殊勝的,《阿含經》中講:一切眾生中,人為第一。

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把修行的道路分為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下士道就是講做人,然後才有中士道、上士道,把人做好了,才能進一步修解脫行,修大士行。人是基礎,宗喀巴大師取名叫增上生,就是以做人為增上緣,可以逐步上升。六道中,天道太快樂,想不起來修行;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太苦,沒有辦法修行;只有人在苦樂之間,有苦又有樂,由於苦的關係知道上進,故叫增上生。上升下降,人是基礎,對於學佛來講,以人為上升的增上緣,作為人很難得,所以菩提道首先講,人身難得,要珍重人身。

中國唐代形成的八個宗派是各祖師根據佛經創立的,從不同角度各有發揮,成為代表中國特色的佛教,特別與中國的儒家相結合。儒家就是講如何做人,孝養父母、恭敬師長、尊老愛幼、憐貧惜苦,以實現淑世善民、淨化國土的目標。

綜上所述,歷代以來,從釋迦佛到印度、中國的各祖師們,所講的教理及闡發的妙義,最基本的都是從人身做起,儘管大小乘經典,妙義各有不同,各個宗派的思想各有側重,但在「做人」這一方面是基本一致的。做人是基礎,離不開人乘,這是各宗各派最基本的思想。

近代佛門領袖太虛大師明確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他講過「人生佛教、真現實論、真菩薩行、菩薩學處」。這是太虛大師根據印度的佛法和中國傳統的佛教,對佛法進行融貫,並結合現代做出新的判攝後,提出的適應當代佛教的偉大思想,為當今學人明確指出了一條契機契理的修行之路。

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內容,簡單說來就是「完人、超人、超超人」的三級做人觀。太虛大師講,做一個人,首先要做一個完人,就要遵守三皈五戒十善,明因識果,保持人身,完成人的人格,提高人的道德;以後就要做超人,超人就要修解脫行,少欲知足,寧靜淡泊,求身解脫、心解脫、慧解脫;超人以後要做超超人,超超人就是菩薩,就要具足大悲、大智、大願、大無畏的精神,發菩提心,修四無量心、四攝六度,去救苦救難,度脫一切苦厄,這就是成佛的因。完人、超人、超超人,成佛就是這麼一個過程。佛陀就是一個超超人,完成人格的第一人。

太虛大師提出的人生佛教,與中國現實密切相應,符合佛陀的本懷,有四個過程:

1.人生改善。就是要把人生走向善的道路,首先把人做好。

2.後世增勝。就是在下一輩子仍然能夠保持人身,不墮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有繼續向上的增上緣。

3.生死解脫。要明了「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徹底了解人生、宇宙的實相,就要發起出離心,求生死解脫。具體就需要嚴持戒律,修清淨行,少欲知足,淡泊寧靜,達到去除貪瞋痴,這是很關鍵的,要想成佛,必須要經過這一關。

4.法界圓明。通過學菩薩,就能得到佛果。佛果就是法界圓明,法界就是恢復法性,圓明就是大圓鏡智、智慧光明,圓滿遍照,才能成佛。

人生改善、後世增勝、生死解脫、法界圓明,就是從做人開始,到學解脫行、菩薩大士行,一直到成佛,都是掛起鉤的,一步步聯繫起來的。這也就是人乘趣向佛乘的基本過程。

相關焦點

  • 歐洲佛光山總住持滿謙:走進人間佛教 回歸佛陀本懷
    中國網11月28日訊(記者 劉迪)26日,由北京福慧公益基金會主辦、佛教在線協辦、福慧慈緣文化生活館承辦的福慧講堂舉辦,歐洲佛光山總住持滿謙作「走進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講座。 滿謙法師分享人間佛教的理念講座上滿謙先是向聽眾分析了學佛前與學佛後的區別,並著重解釋了現下大眾對佛學、佛教的誤解。
  • 「給」是人間佛教的核心
    對於兩岸信眾來說,星雲大師和其倡導的人間佛教幾乎家喻戶曉,但對於到底什麼是人間佛教?佛教如何回歸佛陀的本懷?很多人卻並不熟悉。日前,本報記者就以上問題在江蘇宜興大覺寺獨家與星雲大師面對面談人間佛教。
  • 【人間生活法座會迴響】解行並重,佛教靠我
    有緣參與大覺寺人間生活法座會之《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讀書會的人,一定會深深感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佛陀」。因為「我是佛」,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鮮活的佛陀形象。這是本書第二場讀書會,參與導讀的都是大覺寺的義工菩薩,特色導讀在於解行並重。
  •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舉辦「與佛同行」佛教考古展
    引領大眾追本溯源、回歸佛陀本懷。這是在佛教充分漢化,在漢傳佛教一代又一代百花齊放式地發展出相對獨立的分支和門戶之後,臨濟宗系的佛光山星雲大師的僧團用文化展覽的形式對世界表達的一種姿態:他們對佛教本源的關注是認真的;要通過本源不僅回顧佛教漢化的歷史,更要展望符合當代世界特點發展有佛光山特色的人間佛教國際化前景。
  • 佛教傳入中國第六階段——從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到三和理論的提出
    太虛大師在不斷的佛教改革實踐中,繼承大乘佛教世間出世間不二的精神,提出了人生佛教,並指出人生佛教的宗旨即在於以佛教「舍己利他」、「饒益有情」的精神去改進社會和人類,建立完善的人格、僧格。(二)人間佛教的提出1947年3月17日,太虛大師在圓寂前十天,派人把趙樸初居士叫到身邊,並把新編好的《人生佛教》送給他,對趙樸初居士說:「這本書,經過多年編輯,現在才成功,我把它交給你,希望你好好學習,好好弘揚。我不久以後要離開上海,到無錫、常州去。」
  • 【佛光新聞】國宗局肯定佛光山 人間佛教廣植人心
    【人間社記者 李生鳳 大樹報導】北京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局長蔣堅永、外事司司長肖虹等一行,8月14日在中臺禪寺副住持見允法師陪同下,至佛館參觀,並與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以及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會面交流。
  • 佛陀聖教作為完整佛教的基本特徵
    佛陀聖教指佛陀親說教,以及佛陀開許、加持下其它善知識所說教,統稱佛說。佛陀聖教攝三乘(大乘、小乘、人天乘)為一乘整體,而稱完整佛教。對佛陀聖教作為完整佛教之相,可從總別兩個層面說明。此文說完整佛教總相。
  • 弘法講座|慧寬法師主講《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附視頻)
    年12月16日,廣州市大佛寺禮請佛光山宗務委員、星雲大師弟子慧寬法師主講《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慧寬法師慈悲開示,首先向我們簡單介紹了一些中國佛教歷史的脈絡。向我們說明人間佛教是在踐行佛陀教育的本懷,行菩薩道,懷菩提心,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作為佛弟子,我們身上肩負著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責任。
  • 陳兵:人間佛教與佛法的出世間修證
    綜觀當代全球佛教,即使未明確打出「人間佛教」的旗幟,而其思想內涵和發展趨勢,很多與中國的人間佛教之旨不謀而合。事實證明,人間佛教,是深契佛陀本懷、適應現代社會的佛教模式。可以斷言,它將進一步發展,極有可能成為21世紀全球佛教的基本模式。
  • 人間佛教思想的播種者——印順法師
    他繼承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思想路線,回歸佛陀「以人為本」的佛法,倡導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人菩薩行,使大乘佛教更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利益一切眾生。一、印順法師生平(一)俗世因緣印順法師,俗姓張,名鹿芹,1906年農曆3月12日出生於浙江海寧縣的一個農村家庭,自幼體弱多病。
  • 佛教:讀懂這兩本書,就能了解佛陀的一生!
    眾所周知的,佛教中的小乘佛教在向大乘佛教演變時,神化佛陀的傾向必然會對上層佛有一定的影響。而且,當離開離開佛陀入滅的時間越久遠,那麼有關佛陀生平的史實和傳說的區分就越困難。所以,在佛教信徒們,出於對佛陀的信仰十分深時,也不會管是否真實,都留有寧可信其有的思想。
  • 如石法師:人間佛教是否已偏離佛法修行的根本目的?
    人間佛教是否捨本逐末?……臺灣目前的佛教已經太過世俗化、學術化的方面發展,這樣下去離佛出世的本懷恐怕是越來越遠了,雖然在利生方面有所作為,但對於佛教之根本所在的證悟上就太不重視了。 由此可見,「人間佛教」的基本主張與推廣此一理念的教團實際表現出來的作風,的確是名實相符的。但是,「不修禪定,不斷煩惱」的人,其心靈淨化與升華的程度連外道的禪修者都不如,這樣的佛教還有什麼靈性的深度可談呢?
  • 佛教:《法華經》蘊含怎樣的精神(一)
    天台宗在眾多佛經中奉《法華經》為佛陀本懷之最終依歸。智者大師秉持《法華經》中佛陀度世本懷及一佛乘之標準作出五時八教的定位,標明法華、涅槃是佛最後圓頓思想的完成,尊《法華》為圓教。「佛子」觀念佛陀的本懷是「欲令一切眾生,與我等無異」,並「等視眾生如一子」。在《法華經》中,屢屢出現「佛子」的觀念,在〈方便品〉內,於舍利弗三請佛說法中,即有「我為佛長子」一語;佛陀道出他演說《法華經》是「為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以對眾生作成佛的保證。
  • 魏道儒:人間佛教的實踐樣板是釋迦牟尼佛
    我們在這個時候重溫印順法師的舊著作,觀察當前佛教的新開拓,不僅會加深對傳統佛教的理解,也有利於全面認識當今佛教的發展現狀,把握佛教的未來走向。鳳凰佛教編輯了魏道儒教授論文的主要觀點如下。 印順法師是重要的「人間佛教」理論奠基人。他在繼承、借鑑太虛「人生佛教」(注釋1)基礎上發展和完善了自己的「人間佛教」思想。
  • 賢空法師:都市佛教大有作為
    論壇現場(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法門寺佛學院弘宣室)鳳凰佛教通訊員法聞法師陝西訊:2017年5月27日,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與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聯合主辦的「人間佛教與中華文化論壇」在西北大學開幕。人間佛教與回歸佛陀本懷;2.人間佛教與西安文化底蘊; 3. 人間佛教與中華傳統文化;4.人間佛教與當代文學藝術;5.人間佛教與中華文化外傳;6.人間佛教與與現代社會生活。
  • 漢傳佛教不如「原始佛教」?
    來源:妙蓮華稀有講堂有一個事情很重要,我想必須要跟大家分享一下。
  • ——佛光山人間佛教海外傳播研究
    董平教授認為,應該從三個方面來定位「人間佛教」:1、「人間佛教」是佛教「中國化」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新階段;2、「人間佛教」是中國化佛教展開其自身歷史的一種新形態;3、「人間佛教」是以「方便法」而開顯佛陀之本懷的新實踐。以上觀點注重從中國佛教的歷史大進程中定位和理解人間佛教,對於我們形成共識,很有啟發。我們可以再開闊一下思路,從世界宗教文明的演進、格局等角度來認識人間佛教。
  • 茗山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
    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人間佛教』理念的起源。」他強調:「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理論的建立,是近代佛教教理改革的重大成就,提倡人間佛教是20世紀中國佛教最可寶貴的智慧結晶。」「此外,提倡人間佛教,我們還具備一個不可忽視的有利條件,這就是當今在人數上遠遠超過出家眾的廣大在家居士。他們在實踐和弘揚佛法上所起的作用,的確是極其重大的。」「廣大在家居士與出家僧尼長期的協調合作,使僧俗四眾互補互利,結為手足關係。
  • 臺灣建築經典之作佛陀紀念館 佛教中的迪斯尼樂園
    中國佛教傳統建築予人莊嚴、沉重感,設計理念主要讓信眾頂禮佛像為主,近年佛寺恢復採用現代建築概念,莫不以光影與科技為元素。已經於2011年12月25日落成的佛陀紀念館就是這麼一個「以人為本」的現代化佛教建築,其構想出自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大師則謙虛地說:「無我」才是佛館的設計師,只有「無我」的人,才能作館長。
  • 佛教在港臺:韓國通度寺贈送佛陀金襴袈裟給佛光山
    心培和尚在「恭迎韓國通度寺佛陀金襴袈裟儀式」中說,佛陀金襴袈裟是佛陀的遺物,見到袈裟如同見到佛陀,未來佛陀金襴袈裟將供奉在佛陀紀念館,讓全世界的佛教徒在瞻仰佛陀遺物時,提醒自己要學習佛陀的慈悲。頂宇法師指出,負責織布的徐恩淑(法名:歡喜性)花了很多時間找到輕薄又有彈性的金線,並織出符合真品紋路的布料,通度寺亦禮請高齡70、有縫製袈裟20餘年經驗的明殊法師,重拾起30年未拿起的針線,縫製世上僅有的兩件佛陀金襴袈裟。而明殊法師對自己能參與這麼重要的縫製工作表達歡喜與感激,他認為:「這件佛陀金襴袈裟是集頂宇大師的願心以及編織者、縫製者的發心,才得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