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北澤是日本東京15歲至30歲的人最想居住的地區。那裡已經形成一種獨特的氣氛,大家都是過客,有的為尋夢,也有的要在下北澤生存。那裡沒有工作議程、沒有壓力,與東京的其他區域形成鮮明對比。
在下北澤有一些空置屋,有人用來開了些小劇場,聚集三五個人,小劇團自顧自做些自己喜歡的小劇目,一做就是一年半載的。劇排完,觀眾看完戲,就會去居酒屋喝兩三杯。下北澤本來就只有兩種東西,小劇場和居酒屋。
當下北澤成為劇場人實驗劇場的集中地,自然就吸引有創意,或是喜歡以不同角度看世界的人聚集。在下北澤一家咖啡屋裡,12臺客人,有1臺是談漫畫出版,1臺是唱片公司跟樂隊,1臺是出版社……
因為租金便宜,下北澤吸引了很多人到這裡開小店,在老建築附近出沒的,多是做明星夢、想當舞臺劇演員的年輕人。請一個兼職員工就可以開店,小店一家一家地陳列,令下北澤成了一個有很多咖啡屋和小餐廳的地區。下北澤人都有自己的時尚,他們沒有錢,買二手衣服——介乎舞臺服裝和乞丐服間的古式著裝。
藤谷治的「正職」,是小說家和自由撰稿人。8年前,他在下北澤開了他的書店,賣的是他「個人」喜歡的圖書,「開書店8年,我從來沒靠書店賺過半分錢。我的生活都是靠寫字來維持的。」
那麼,為什麼要在下北澤開書店?
「你知道下北澤是東京15歲至30歲的人最想居住的地區嗎?」
知道的。那又如何?
「下北澤這25年,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氣氛。大家都是過客,有尋夢的,也有要在下北澤生存的。他們穿得像下北澤人,他們過的是自由的生活。可是,下北澤在東京,在世界上一個經濟最繁榮、生活最緊迫的城市之中。所以,很多人都希望周末時,能在這種沒有工作議程、沒有壓力的環境下過日子。」
今年在臺灣剛發行中文版的日本小說《下北澤》,就是影射作者藤谷治自身。《下北澤》敘述了一個都市典型打工男放棄沉悶的工作,跑到下北澤開樓上書店,替別人寄賣夢想,從而發現快樂的故事。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到,「下北澤」形成了一種獨特文化。
談到為何要在這個時候寫這個小說,藤谷治說:「下北澤可能要變了。」一如許多沒有遠見的官僚一樣,看見下北澤跟新宿、涉谷這些黃金地段不遠,但竟然仍是破破爛爛,而且租金長期在一個低水平上,當然是「沒有充分利用地理資源」。所以,政府提出要「全面重建下北澤」,把車站附近的道路擴大及發展。
這時候,「文化人」就出來反對了,說「下北澤」是一個獨特的文化地域,不許政府一手搗毀。
藤谷說:「寫作《下北澤》這本小說,就是要為『下北澤』這個文化面貌留下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