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長江流經四川盆地,接納了岷江、嘉陵江、烏江後,水量驟增,以不可阻擋之勢劈開崇山峻岭,奪路東下,形成了舉世聞名的三峽。
「若言風景異,三峽此為魁」。(郭沫若)瞿塘峽又稱夔(kuí)峽,峽口夔門兩岸高山對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江流洶湧於寬僅100餘米的狹窄江道之中,呈現出「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杜甫)的壯觀景象,創造了氣勢恢宏的「夔門天下雄」景觀。
瞿塘峽是三峽之首,水路從奉節古城至巫山縣城,不過38公裡,卻險灘密布,航道最窄時,僅有50餘米寬。瞿塘峽自古就是巴蜀咽喉,多個朝代都曾設鐵鏈鎖江,以扼長江航道。因此,也稱瞿塘峽為瞿塘關。拾元人民幣的背面圖案即是瞿塘峽起點,可遠眺峽谷之險窄。
峽江兩岸「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北魏•酈道元)峽中匯集了摩崖石刻、夔巫古棧道等眾多名勝古蹟,構成了一幅大氣磅礴的瑰麗畫卷。清代詩人張萬陶感嘆:「便將萬管玲瓏筆,難寫瞿塘兩岸山。」
瞿塘碑壁,有「魏哉夔峽」和「夔門天下雄」等摩崖石刻。最早的《皇宋聖德中興頌》碑,為南宋趙公碩所書。還有馮玉祥將軍所書「踏出夔巫,打走倭寇」的題刻。
在北岸的絕壁上,有一條人工開鑿的古棧道遺蹟,頭頂懸崖欲墜,腳下波濤洶湧,這是古時船夫拉縴,軍事運輸和客商行賈的唯一通道。
如果說三峽是一部輝煌燦爛的厚重史書,那麼白帝城、瞿塘峽就是其精美絕倫的序言和開篇。白帝城瞿塘峽景區是首批國家4A級景區、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帝城瀰漫著濃鬱的詩情與戰火,獨特的地理位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西漢末年(公元25年)踞蜀稱王的公孫述在此築城稱帝,自號白帝,白帝城之名由此而來。
三國時(公元223年),劉備伐吳兵敗,退守白帝城,病死永安宮,他臨終時,將兒子劉禪託付與諸葛亮,歷史上把這件事叫做「劉備託孤」,白帝城也因此名揚中外。
白帝城歷史文化悠久燦爛,李白、杜甫、範成大、王十朋、劉禹錫、陸遊等文人墨客在這裡寫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白帝城因此又被稱為「詩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詩仙李白的《早發白帝城》;詩聖杜甫的《八陣圖》、《登高》;詩豪劉禹錫的《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白帝城因其典型的明清建築風格,1980年被四川省政府授予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在白帝廟內布置大型彩塑「劉備託孤」群像。廟內有三塊匾被收錄《中華名匾》,第一塊是1957年曾任四川文史館第二任館長、開國元帥劉伯承的戰友劉孟伉寫的「白帝廟」,第二塊是1979年郭沫若生前題寫的最後一塊匾「白帝城」,第三塊是清康熙十年蔡毓榮題寫的「漢代明良」距今已有349年。
白帝廟東、西兩座碑林,有從隋代到民國時期的碑刻七十多通,最珍貴的有:白帝廟目前最古老的石碑—《龍山公墓誌》是隋文帝開皇20年(公元600年)刻制的,距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此碑融南北書法於一體,開唐人楷書的一代先河,同時記錄了同治年間長江特大洪水的水位,是珍貴的水文資料。《竹葉詩碑》遠看修竹三根,近看則是一首五言絕句:「不謝東篁意、丹青獨自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清•曾崇德)《鳳凰碑》也叫三王碑,鳳凰為鳥中之王,梧桐為樹中之王,牡丹為花中之王,此碑布局別致,雕刻精細,富有深厚、樸實的民間藝術風格,實為珍品。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毛澤東)隨著三峽電站蓄水成庫,白帝城瞿塘峽景區自然風光依舊雄奇,人文景觀更添新貌。白帝城已成為一座四面環水的湖中綠島,呈現出一幅高峽平湖的壯美圖景。
置身景區如臨畫中,但見高峽平湖碧波蕩漾,仙島瓊閣綠樹成蔭,巍巍夔門傲視蒼穹,白帝城瞿塘峽景區變得更加旖旎動人,煥發出璀璨奪目的迷人風採。
本文根據《百度百科》《360百科《詩文網》有關內容編寫;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聯繫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