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參觀周田村歷史文化古蹟。
市民在古樹公園裡休閒健身。
遊客在冷杉秋長花海影視基地遊玩。
葉挺將軍紀念園。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惠州不僅擁有中國傳統村落,還有一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秋長。而周田村,無疑是秋長最閃亮的明珠。這裡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葉挺故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碧灩樓、惠寶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成立舊址(育英樓),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會水樓等。國家4A級旅遊景區葉挺將軍紀念園亦坐落在這裡。
周田村歷史悠久,不僅是葉挺將軍故裡,也是「吉隆坡王」葉亞來故鄉、「長徵女傑」廖似光故鄉,這裡是客家人聚集地,具有深厚的紅色、華僑、客家等文化基因。紅色文化+客家文化+僑鄉文化是周田村深厚人文底蘊的主要構成,也是振興鄉村內生動力的重要來源。
時光的流轉,加速改變著這個古村的容顏;精神的傳承,留住村民心底那份無法割捨的鄉愁。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號角中,曾經舊與新的矛盾、衰與榮的糾纏,都化作了前行力量,這股強大動力引領著村莊進入新時代,並為鄉村發展找到融合之道。
將軍故裡
紅色文化印記深
從惠城區進入惠陽轄區,一條葉挺大道開始向人們講述將軍的故事。越靠近周田村,葉挺的印記越明顯。當連片廠房車間變成碧綠的山間田野,就能看到一座高高的「將軍故裡」門牌樓,葉挺將軍紀念園就坐落在牌樓道路的盡頭。紀念園裡有一座葉挺銅像:葉挺將軍騎著駿馬,左手拿著佩劍,右手準備拔劍殺敵……
將軍故裡,是周田鄉村遊最閃亮的一塊招牌。1896年9月10日,葉挺出生在周田村一個農民家裡。他少年時在周田求學,而後走出周田,戎馬一生、鐵骨錚錚,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之一、新四軍重要領導人之一。1988年,葉挺被中央軍委確定為36位開國軍事家之一。
位於周田村的葉挺將軍紀念園是國家4A級景區,也是全國唯一全面展示葉挺將軍生平事跡的紀念館(園)。在這裡,遊客可以找到很多葉挺在周田生活學習的印記。
葉挺故居,是葉挺出生和成長的地方;騰雲學堂,是葉挺求學接受新思想的地方;600多年樹齡的古樟樹,見證了熱血青年葉挺告別鄉親,走上救國救民革命道路的情景;更多的故事則在陳列展館裡講述,399張照片、圖畫及141件實物,全面展現了葉挺「金戈鐵馬」的一生。
「人要上行,葉要上挺,挺身而出,拯救中華……」葉挺名字的由來,24歲的講解員陳婷已不記得講解了多少次,7年時間她已從實習生成長為五星講解員,無數遊客通過她精彩深情的講述,更加深入了解了葉挺,也進一步了解周田村。
將軍故裡,紅色文化印記深。在這片革命的沃土上,孕育了以葉挺為代表的大批優秀兒女,為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它風景秀麗、古貌猶存,古今建築風格迥異、交相輝映,圍屋與古樹如同明珠般散落村中,見證周田村百年滄桑巨變。
距葉挺將軍紀念園幾百米開外,有一棵蒼幹虯枝的古樟樹,樹齡超過600年。據村裡老人講,古樟樹下曾是葉挺兒時的樂園,因此該樹也被當地人稱為「將軍樟」。數百年來,古樹經歷了無數風雨洗禮,一直屹立不倒、枝繁葉茂。在村民們眼中,它已不再是單純的一棵古樹,而是蘊藏了當地歷史記憶和精神內涵。2007年,村裡把這棵古樟及周邊古樹所在位置加以改造,建成了古樹公園。
從2018年開始,惠陽區以周田村為試點,積極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紅色文化基因和文明創建元素,以點連線成面,在全市率先打造出以「葉挺將軍紀念園—古樹公園—紅軍小學」為核心的紅色文化文明示範片。
「一個小小的村莊出了這麼多名人,佩服!」市民小慈在古樹公園內看到沿路兩旁展示的「秋長十九賢」故事,發現其中周田村就有10多人,她嘖嘖稱讚。「秋長十九賢」除了葉挺之外,還包括「長徵女傑」廖似光、廣東省第一個女共產黨員高恬波、革命隊伍中的軍需先驅葉輔平、辛亥革命先烈葉匡、抗日英烈葉迪……一個個「先烈、先輩、先進」事跡,是周田村紅色文化的重要內涵。
觀紅色經典,憶崢嶸歲月。距古樹公園不遠處的葉挺紅軍小學(騰雲學校)校園內,葉挺銅像、廖似光銅像、《迎著朝陽》銅像,既提醒人們不忘歷史,又昭示青少年陽光向上;「周田十三賢」宣傳欄讓孩子們從小了解家鄉事、家鄉名人;「五四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徵精神」「延安精神」等宣傳欄是為了讓孩子們牢記革命精神。
古樸村落
人文厚重底蘊深
紅色文化擦亮了周田古村的品牌,也讓周田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煥發新生機。來到周田村,更多的遊客會發現,青山環繞、綠水長流的周田村還是個古樸秀美之地,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被時光賦予了深厚的人文色彩。
周田村歷史悠久,葉氏家族都熟知這樣一個故事。清康熙元年(1662年),41歲的葉特盛和哥哥葉特茂一行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興寧,遷徙到歸善縣淡水北面一個小山村,當時村裡已有廖氏、李氏等姓氏族人生活,但這一片總體來說還是人煙稀少。為了發展葉氏人口,兩兄弟將該村定名為「周田」,取字形字義「向外發展、人口增加」之意。而後,哥哥葉特茂一家向外發展,遷移至周田村附近的沙坑定居,葉特盛一家則留守在周田村,並在此繁衍生息。
葉氏一家充分發揮了客家人勇於開拓、敢於拼搏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家業由此不斷發展壯大,這從周田村如今仍保留完整的16棟客家圍屋就可見一斑。周田村比較知名的客家圍屋包括周田老屋、會新樓、瑞獅樓、會源樓、會水樓、碧灩樓、葉挺故居、育英樓等,其中會水樓是葉挺的祖居,碧灩樓由葉亞來出資修建。
除了葉挺,葉亞來也是周田村一個為人津津樂道的傳奇人物,更是周田村華僑文化的典型代表。周田村有200年華僑文化史。沙坑葉氏早在十九世紀初就有人遠離家鄉奔赴南洋謀生。1854年,17歲的周田村青年葉亞來,跟著同鄉一起遠離家鄉去到馬來西亞,從做礦工開始,一路艱苦奮鬥、不斷拼搏進取,最終成為吉隆坡甲必丹,也被稱為「吉隆坡王」,是吉隆坡開埠功臣。至今,吉隆坡仍保留「葉亞來街」及他的塑像。
葉亞來等馬來西亞華僑致富後不忘桑梓,他們出錢出力為建設家鄉貢獻力量。如葉亞來曾經出資重修擴建挺秀書院,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周田村大多數人都在挺秀書院讀過書。
在周田,至今還保留著葉亞來故居及其發跡後出資修建的碧灩樓。在南洋成就傳奇人生的葉亞來在海外僑胞中影響力很大,每年都有海外僑胞、惠籍客家鄉親等來惠陽尋根問祖。
為加強對名人故居的保護和利用,打造惠陽華僑文化,促進優秀遺產的活化利用,2019年,惠陽區政府同意將位於周田村的葉亞來故居建設成為「葉亞來主題文化展示館」。目前該館已進入布展最後階段,計劃於今年國慶前正式對外免費開放。
鄉村治理
「三治」融合育新風
進入新時代,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周田村迎來了新一輪發展。
周田轄區面積6.8平方公裡,下轄14個村民小組,515戶、2162人。全村農業佔比約90%,主導產業為農家旅遊等,年貢獻經濟收入約2100萬元,但人均收入僅約11000元,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但周田村沒有急功近利,而是著重於打基礎。
「作為將軍故裡,傳承將軍精神,最好的做法就是保護好青山綠水,用文明的榜樣傳遞正能量。」周田村黨總支部書記葉遠雄介紹,儘管坐擁好山好水,可在過去40年惠陽改革開放的突飛猛進中,周田村並沒有成為富起來的代表,這並不是沒有項目到村裡,而是幾乎所有工業項目都被村裡拒絕了。為了保護周田的環境和文化,他們選擇走另外一條鄉村振興之路。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社會基礎。周田村立足本地豐富的紅色文化、客家文化和僑鄉文化資源優勢,探索出以黨建為引領,德治滋養法治、涵養自治的「三治融合」鄉村治理道路,加快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進程。
從2016年起,周田村每年都會選出「周田好人」,已成功舉辦三屆「周田好人」表彰大會,100多名村民獲得表彰。通過樹立榜樣、弘揚文明,大大增進了鄉親們的情感,提高了村民們的素質,為周田村建設提供強大道德支撐和精神動力。
這些好人中,有孝老敬親的典型代表葉月球;有葉運秋、葉錦輝這樣組織青年巡查隊巡查村子、熱心村務的好村民;有勤勞致富、第一個在村裡開農家樂解決部分村民就業的葉賦邦;還有熱心教育、每年捐資1萬元作為村裡騰雲學校獎教助學金的企業……
「周田好人」葉運秋說,周田一直以來就有這種互幫互助的氛圍,大家樂於做好事就是因為這是周田村人的一種自豪和責任。一個好人帶動一群好人,而一群好人可以帶動眾多民眾。如今,「周田好人」升級為「秋長好人」,從行政村到街道辦,輻射面更廣,精神帶動作用也更大。
同時,周田村以「德治」引領治理新風加快形成善治。發動新鄉賢、老黨員、老幹部積極投身到村內各項建設工作當中,充分發揮帶頭模範作用;組建周田村公益促進會,進一步弘揚樂善好施、守望相助的優良傳統美德。周田村還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踐行村民「自治」,以周田村委會作為大網格,下設14個村民小組網格,層層細分壓實治理責任,同時實行禁毒、人居環境整治等「多網合一」的網格化治理機制,確保各項治理工作落實到位。
如今,周田村成功入選2019年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農民精神面貌明顯改善,鄉村文明煥發新氣象。
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子
引文旅產業帶村民增收
環境美了,鄉風文明了,村民的凝聚力強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激發。
葉遠雄介紹,周田村黨組織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積極探索鄉村振興新模式。
今年1月18日,冷杉秋長花海影視基地舉行開園盛典。冷杉秋長花海影視基地位於秋長周田村、官山村交界,基地以農業、教育、飛行科技為產業核心,是一個集四季賞花、果蔬採摘、親子樂園、飛行體驗、美食餐飲、影視攝製基地於一體的旅遊勝地。產業帶動發展,遊客越來越多,在這一帶經營餐飲、小吃、民宿的村民也笑得合不攏嘴。
這個項目,創新打造「土地+圍屋+資金+運營」多元創收、共創共贏的「冷杉模式」。其最大的特色是,項目落地之後,讓村民參與進來,個個有事做,以新的產業動能為廣大村民增收擴利。村民有了主人翁意識,在整治鄉村人居環境、建設鄉村文明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實現真正的鄉村振興。
在周田村,更多關於鄉村振興的路徑探索正在進行。今年5月,周田村委會、黨群服務中心喬遷新辦公樓,搬進了經過保護修繕後的百年圍屋——鳳吉樓。
鳳吉樓興建於清朝光緒年間,距今有100多年歷史,2012年被評為惠陽區文物保護單位,佔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近些年,因缺少資金修繕,圍屋漸漸破敗。剛好周田村委會和黨群服務中心也需要另覓新辦公場所,周田村委會就大膽嘗試,從鳳吉樓後人手中租賃了這座客家圍屋,投入200多萬元進行修舊如舊的改造。「當時就想著村委會要發揮帶頭作用,把這些客家圍屋更好地保護利用起來。」葉遠雄說,事實上,這兩三個月來的確吸引了不少企業前來參觀,有的也有意向盤活其他客家圍屋。
葉遠雄介紹,周田村一共有25處區級以上的文物保護單位,其中保存比較完好的圍屋有16棟。接下來,周田村將積極謀劃,用好鐵軍精神,活化利用好周田村其他圍屋,繼續深挖周田豐富的文化內涵,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力。同時通過交通路網改造、汙水管網改造、三線落地工程、人居環境治理「擂臺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凝聚年輕人對於家鄉建設的激情,助力鄉村振興。
文旅產業的引進,百年圍屋的保護與活化利用實踐,帶來老屋新生、旅遊興旺等成效,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也讓當地村民發生了由內而外的改變,文化自信心越來越強,外面世界的繁華喧囂,已留不住他們返鄉發展的腳步。
「生在周田,我很自豪;在周田幹事創業,我有激情。」葉小凡早年在深圳工作,近年回到家鄉周田村創業。看到老家從一個單一的農業村莊逐步發展為文旅繁榮的地方,他和家人將老家房子改造成民宿,想在鄉村旅遊的前景中分一杯羹。他的田間堂民宿,距古樹公園、葉亞來故居、碧灩樓、冷杉花海等旅遊景點約三五百米,距葉挺將軍紀念園不過千米,每到周五,幾間房就被訂購一空了。
跟葉小凡一樣回鄉創業的村民還有近10人,他們有的辦起了農家樂,有的開起了親子採摘蔬果園……越來越多村民開始享受鄉村振興帶來的紅利。
圖片 本報記者李芳娟
通訊員林作棟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採寫 惠州日報記者李芳娟
香金群 實習生魏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