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中國在海外是沒有法理上的領土的,但卻對一個北極圈的群島擁有使用權。實際上這個群島是不能算做中國的領土,但都不能說與中國沒有關係,畢竟中國人可以不用籤證自由出入該群島!
這個群島就是斯瓦爾巴群島,也稱斯匹次卑爾根群島。這個群島首先是由荷蘭探險家巴倫支於1596年6月17日發現,隨後英國人,芬蘭人,挪威人,俄羅斯人,甚至美國人都接連到達此地。
因為國際慣例,想要獲得這塊土地的領土權,至少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自己國家的人首先發現」,另一個則是「對該地建立起有效的行政管理」!而由於荷蘭人巴倫支發現後,沒能聲明該地屬於荷蘭領土,荷蘭也無力爭奪。到20世紀初,對該群島話語權最重(以該群島上的人口和城鎮來算,即行政管理)的是挪威和俄羅斯。
而1920年,俄羅斯帝國土崩瓦解,新成立的蘇俄政府正忙著打內戰,根本沒有餘力顧及這個「偏遠」的群島。而挪威國力有限,各國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籤訂了《斯瓦爾巴條約》,條約規定,斯瓦爾巴群島的主權歸屬挪威,但礦產權,捕魚權,科學調查,人員自由出入等使用權各籤約國共享。
到了1925年,法國找了當時還是軍閥混亂,民不聊生的中國,那時政府首腦是段祺瑞,因為不敢得罪列強,加上對中國也沒什麼壞處,於是就加入了這個條約,中國因此獲得了該群島的使用權。
那時,國人普遍都不知道這個群島在哪,有啥用,甚至連叫什麼都記不住,只是感覺好像很遙遠。那時期的中國,國人不可能,也沒有能力去那裡捕魚或開發礦產,更沒有人願意往那天寒地凍的冰原上跑!說白了,對於當時的中國,這條約籤了就沒有籤過一樣。
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民間探險家與外國探險家前往北極考察,國人才又想起了這份條約。隨後,中國人對極地(北極和南極)的大規模科學調查活動(極地考察熱)開始後,中國人開始頻繁出入該群島。
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於2002年在該群島的朗伊爾後下一建立了「中國伊立特·沐林北極科學探險考察站」,到2004年,中國政府終於在該群島的新奧爾松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也是現唯一一個正式的北極考察站——黃河站。
當初國人普遍無所謂的條約,現如今終於帶來了應有的價值(當然,更多的還是科學價值),這也算是那個大打內戰,導致民不聊生的北洋政府為中國帶來的一筆意料之外的貢獻吧!
未來,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北極冰大量融化,北極開發熱將會隨之到來,這意味著該群島對中國的價值會越來越大!